杜甦
目的:现察新鞣酸软膏的制备及疗效.方法:采用机械法和手工法两种方法制备新鞣酸软膏,临床现察80例尿布性皮炎患儿使用本品的疗效.结果:新鞣酸软膏对尿布性皮炎患儿有效率为100%.结论:采用新处方、新方法制备的新鞣酸软膏的质量稳定、生产效率提高、疗效肯定.
作者:胡立荣;梁幼兰;冯晓海;张立人;邓干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院1999~2003年收治的小儿不典型甲型副伤寒20例,现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秦桂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孕妇和新生儿维生素A(VA)营养状况及对婴幼儿体格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调查重庆铜粱县三所医院健康待产妇女及其新生儿维生素A水平,随访上述儿童体格发育情况.结果:共调查143例孕妇血清VA水平为(1.05±0.350)μmol/L,新生儿脐血VA水平为(0.71±0.155)μmol/L,孕妇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SVAD)检出率为17.0%,可疑SVAD为33.3%.新生儿SVAD检出率为45.5%,可疑SVAD 53.1%.母亲血VA水平主要受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标准偏回归系数为0.191,P<0.05).新生儿VA水平主要受母亲血清VA水平影响.母亲血清VA水平与脐带血VA水平呈正相关(r=0.212,P<0.05).结论:重庆市远郊县孕妇存在中度VAD问题,胎儿期VA营养状况与婴儿体格生长未见明显相关关系.
作者:赵勇;李廷玉;王玉婷;瞿平;刘友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黄连总碱(TAL)对小鼠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设正常、模型、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520 mg/kg)和TAL组(150mg/kg).正常组小鼠饮用蒸馏水,其余组自由饮用4%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同时分别灌胃给予溶剂或干预药物(0.2 ml/10 g wt,1次/d×7 d).记录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测定结肠组织MDA含量,SOD、MPO活性及ICAM-1、NF-κB p65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DAI显著增高,结肠粘膜损伤严重;MDA含量、MPO活性及ICAM-1和NF-κB p65表达明显升高,SOD活性下降(P<0.01).SASP 520 mg/kg能明显逆转上述改变;TAL 150 mg/kg具有相似的作用.结论:TAL可能通过抗氧自由基作用,抑制炎性细胞活化、迁移及NF-κB激活,缓解小鼠结肠炎症.
作者:舒德忠;万先惠;刘华蓉;蒋青松;李备;何百成;杨俊卿;周岐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和药敏.方法:随机抽取87例患儿进行痰培养和咽试子培养并做药敏试验.结果:43例培养出细菌株(占49.4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青霉素、头孢一代对抗生素耐药率高,而儿科不常用的万古霉素、利福平等抗生素敏感率高.结论:为临床医师掌握儿科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和药敏情况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张莉萍;宋洁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对不同厂家的罗红霉素胶囊进行溶出度比较.方法:采用2000年药典规定的方法测定溶出度,并对其溶出参数(Td、T50、m)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不同厂家之间溶出速率相差很大(P<0.01),B厂快,C厂慢.结论:不同厂家的产品内在质量有显著差别.
作者:黄文娴;毛晨梅;徐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炎琥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采用炎琥宁和利巴韦林分组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结果:炎琥宁组显效率64.1%,总有效率为95.3%;利巴韦林组显效率33.3%,总有效率为63.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止泻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均有显著差异性.结论:炎琥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明显优于利巴韦林.
作者:孙丽霞;于秀卿;唐国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治疗哮喘患儿过程中抗炎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吸入布地奈德(普米克)气雾剂同时口服孟鲁司特,对照组只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定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ECP)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ECP水平较高,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EC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ECP水平下降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治疗哮喘患儿中起抗炎作用.
作者:王新红;沈照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内,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伴多个系统损害[1].小儿药疹常见,由于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婴儿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其全身器官系统尚不成熟,生理功能尚不完善,体内处置药物的能力和方式均与成人不同,因而,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药品不良反应也有其特殊性.小儿发疹性疾病较多,常需相互鉴别.误诊导致过敏者不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可引起严重后果,现收集2003年1月至2005年2月以来住院及门诊病人发生药疹94例分析如下.
作者:武爱红;王丽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儿男,11岁,因静滴阿奇霉素(辽宁天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20550)0.5 h后发生头后仰,手足强直持续约1 h就诊.患儿因发热咳嗽l周,经查:冷凝集试验1:64,支原体抗体IgM(+),确诊为支原体感染,给予红霉素静滴3 d,改用阿奇霉素治疗.入院后体查:T 36.7℃,P 92次/min,R 30次/min,神志清,精神萎糜,皮肤无皮疹,头后仰,双目凝视,对光反射灵敏,心肺肝脾无异常,四肢肌张力升高.临床诊断为静滴阿奇霉素所致锥体外系反应.即停用阿奇霉素,肌注东茛菪碱0.3 mg,静注氟美松5 mg.1 h后患儿锥体外系反应消失,头颅CT、脑电图检查无异常,观察2d患儿无不适,继用红霉素治疗至痊愈.
作者:张新春;程凤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胸腺肽联合左旋咪唑、葡萄糖酸锌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治疗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3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惠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给予一般抗炎及对症治疗,治疗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肤、左旋咪唑及葡萄糖酸锌.结果: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Ig值和CD+值都升高,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胸腺肽、左旋咪唑及葡萄糖酸锌联合应用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很好疗效.
作者:邱培全;黄东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上,需要研究出一种可以代替人体内的血红蛋白运载氧气又可以增加血容量的制剂.输入晶体和胶体虽然可以很好的补充血容量,但当血红蛋白的氧运输能力衰竭时并不能延长生命[1].人工氧载体(artificial oxygen carriers,AOCs)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战争年代无条件或来不及交叉合血或血液运送延迟时AOCs将发挥极大的作用[2].目前研究较多的AOCs主要有血红蛋白制剂(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s,HBOCs)和全氟化碳(PFCs)两种.本文对HBOCs作为AOCs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兆娥;沙珍萍;余加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M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副流感病毒(PⅣ)4种病原的感染情况.方法: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上述四种病原特异性IgM抗体.结果:MP、ADV和RSV在深圳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依次MP-IgM(18.51%)、ADV-IgM(13.65%)、RSV-IgM(7.30%)及PIV-IgM(3.19%),随年龄增长4种病原特异性抗体阳性检出率增加.在3~6岁年龄段,喘息性呼吸道感染MP和ADV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喘息性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交叉感染阳性检出率略高于上呼吸道感染.结论:深圳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以MP、ADV占较高比例.常规进行上述四种病原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作者:林瑞春;查文清;陈实;田青;苏卓娃;杜冀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微量元素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临床疗效.方法:设锌硒宝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后两组疗效.结果:锌硒宝治疗组显效、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锌硒宝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效又易于接受的药物.
作者:焦惠芳;史前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将60例早产儿按入院次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出生后第1周即予rHu-Epo 600IU/(kg·w),隔日1次,每周3次皮下注射,共6周,对照组未予rHu-Epo治疗.两组早产儿生后第3周开始口服铁剂[元素铁5 mg/(kg·d)],必要时输血,共观察7周.结果:治疗组网织红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血红蛋白(H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组输血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早产儿体重增长的速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rHu-Epo能减轻早产儿贫血的程度,减少或避免输血,体重增长快,体内充足的铁储备是确保rHu-Epo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姚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MP-IgM阳性及MP-DNA阳性患儿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红霉素、营养心肌药物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结果:两组患儿AST、LDH、CK、CK-MB、α-HBD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肌钙蛋白Ⅰ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u=2.07,P<0.05).心电图恢复正常例数两组惠儿比较进行卡方检验有显著性差异(x2=5.33,P<0.01).结论:支原体感染心肌损害在应用有效抗生素及保护心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作者:唐兆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药物热是使用药物后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本文将我科确诊的41例药物热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路庆;刘傲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视黄醇在肺泡组织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肺泡壁脂类间质细胞(LICs)储存着视黄醇,LICs聚集在肺泡生发部位,提示这些细胞中的视黄醇是形成肺泡组织的内源性视黄醇.本研究采用大鼠的肺细胞,发现LICs能合成和分泌全反型视黄酸(ATRA),但其分泌作用能被抑制肺泡组织形成的地塞米松所减弱.在肺泡Ⅱ型细胞-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Cs)中,ATRA增加了Ⅰ型细胞视黄醇结合蛋白(CRBP-Ⅰ)mRNA的表达.CRBP-Ⅰ与ATRA的合成有关.在PMVCs中,由富含视黄醇的LICs控制的非血浆和非外源性ATRA介导产生的CRBP-Ⅰ mRNA,比含视黄醇极少的LICs介导的多十倍.这一由富含视黄醇LICs控制的诱导作用被视黄酸受体(RARs)和视黄酸X受体(RXRs)全拮抗剂所抑制,提示发生这一现象有关的分子就是视黄醇,视黄醇的作用信号以旁分泌的形式发出,旁分泌是内分泌的一种形式,其激素影响邻近的靶细胞.
作者:陈贻骥;吴季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固尔苏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17例胎龄≤32周,体重≤1 200的早产儿气管内滴注固尔苏与19例未用固尔苏的同条件早产儿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治疗组并发NRDS、死亡及需要机械通气例数较对照组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预防性应用固尔苏可以降低NRDS发病率及减轻发病程度,减少呼吸机的应用,减少并发症,改善早产儿预后.
作者:刘棋明;曹南华;胡春芳;曹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的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儿中11例为新隐球菌脑膜炎,3例为新隐球菌全身感染;13例给予抗真菌治疗,其中2例单用氟康唑(Flu),另11例用二性霉素B(AMB)或脂质体二性霉素B(L-AMB)联合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5-FC),3例治愈,7例好转.结论:新隐球菌是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常见病原,AMB联合5-FC或Flu是治疗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方案.
作者:黄延风;杨烈利;朱朝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