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柴胡舒肝散联合氯硝西泮治疗肝气郁结型焦虑症的临床观察

程洪燕;梅妍;杜宏伟

关键词:柴胡舒肝散, 氯硝西泮, 肝气郁结型焦虑症,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舒肝散联合氯硝西泮治疗肝气郁结型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肝气郁结型焦虑症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氯硝西泮片,起始剂量0.5 mg,逐渐加量至4.0 mg,t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柴胡舒肝散水煎汁300 ml,bid。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AMA评分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3、6周HAMA评分及S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舒肝散联合氯硝西泮治疗肝气郁结型焦虑症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状态,且安全性良好。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重庆地区34家医院2012-2014年药品使用分析

    目的:为各地政府、医保部门、医院、制药企业和药品销售企业等机构生产、采购和使用药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销售金额排序法,对重庆地区34家医院2012-2014年14个类别的药品及重点药品的销售情况和制药企业等信息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重庆地区34家医院2012-2014年药品总销售金额每年以15%~18%的比例增长。抗感染药物的销售金额和占比呈下降趋势,降幅为3.28%;呼吸系统药物和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增幅大,增长率分别达79.01%和69.39%。国产药品占市场份额的73%左右,进口药品的销售增长超过国产和合资药品,增幅为40.17%。入围销售金额排名前100位的6家重庆本地制药企业的总销售金额有3家实现增长;排前10位的国外制药企业药品销售金额均呈逐年增长趋势。结论:重庆地区药品总销售金额持续增长,抗感染药物销售金额占比低于16%,反映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3年取得的成果。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在重庆地区呈高发状态,国产药品在医院仍为主流,国外制药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良好,而重庆本地制药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作者:余野;曾钰;金蜀蓉;杜蕾;黄堃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复方黄连降糖散治疗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的临床观察Δ

    目的:观察复方黄连降糖散治疗空腹血糖(FBG)受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FBG受损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健康教育及饮食指导治疗;试验组患者加服复方黄连降糖散2.5 g, qd。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BG、TC、TG、LDL-C、HbA1c、SOD、MDA、GSH-PX水平及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方黄连降糖散治疗FBG受损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陈国超;李小莉;李莉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分别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分别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鼻咽癌(NP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2例晚期NP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同步进行放疗。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化疗方案为紫杉醇135 mg/m2,d1,联合奈达铂80 mg/m2,d2~4;对照组患者化疗方案为5-氟尿嘧啶500 mg/m2,d1~5,联合奈达铂80 mg/m2,d1~3。3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2%,与对照组的9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期生存率分别为81.0%和71.4%,对照组分别为76.2%和66.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口腔黏膜炎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分别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NPC疗效相当,治疗中应严密监测患者不良反应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作者:杨广胜;陈林;李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丁苯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AD患者94例,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营养神经、降血脂、口服盐酸美金刚片5 mg,bid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ti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年。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NF-α、IL-1、CRP、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AD疗效显著,能提高患者认知及生活能力、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齐凡星;胡莹;卢军栋;李志安;李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国政府医疗队在尼泊尔地震救援中的药品使用分析

    目的:为地震医学救援药品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年尼泊尔地震中国政府医疗队救援过程中使用药品数量、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多的药品种类为解热镇痛药、通络止痛中成药和抗高血压药;其中,云南白药胶囊、布洛芬缓释片和硝苯地平缓释片使用量较多;药物剂型以口服制剂为主,其次为局部外用制剂。结论:援外救援队可根据当地驻地卫生条件、用药习惯、接诊患者类型特点对救援药品使用数量及类型进行预判,保证医疗队工作开展的同时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作者:于磊;占美;蒋学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麻醉方法的改良研究

    目的:比较3种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支气管镜”)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探讨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改良方法。方法:315例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106例)、B组(104例)、C组(105例)。A组患者采用传统支气管镜雾化利多卡因局麻的方法,B组患者采用哌替啶联合雾化利多卡因的改良支气管镜雾化局麻法,C组患者采用三通连接管连接喉罩及靶控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全麻的改良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法。比较3组患者检查前与检查中的血氧饱和度(Sa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呼吸频率、麻醉优良率、依从率、体动呛咳率和痛苦记忆率,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检查中的SaO2较检查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患者检查前、检查中的SaO2均无明显改变。3组患者检查前、检查中的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无明显改变。A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与依从率均明显低于B、C组,体动呛咳率与痛苦记忆率均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与依从率均明显低于C组,体动呛咳率与痛苦记忆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改良支气管镜雾化局麻法与改良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法较传统支气管镜雾化局麻法麻醉效果好、安全、舒适度高,且患者易接受,改良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法更胜一筹,但费用较贵,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

    作者:杨君;凌宙贵;唐贞明;蒋连强;刘卫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经验用药与三磷酸腺苷-肿瘤体外药敏试验指导下用药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经验用药与三磷酸腺苷-肿瘤体外药敏试验(ATP-TCA)指导下用药治疗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临床疗效、患者生存状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90例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药敏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患者根据临床经验,采用吉西他滨+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进行化疗;药敏组患者根据ATP-TCA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确定化疗方案。两组均以28 d为1个疗程,化疗2~6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化疗效果、生存状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药敏组中,18例患者采用紫杉醇、14例患者采用多柔比星、6例患者采用紫杉醇+长春瑞滨、5例患者采用吉西他滨、3例患者采用托泊替康。治疗后,药敏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8.70%,明显高于对照组(3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半年生存率与1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61%,对照组为80.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ATP-TCA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为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制订化疗方案,其化疗效果以及患者的生存情况均优于临床经验用药,且不会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王建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1-2014年抗抑郁药使用分析

    目的:为抗抑郁药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法,对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1-2014年抗抑郁药的主要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1-2014年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和DDDs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8.21%和19.25%。帕罗西丁、舍曲林各年度DDDs分别列第1、2位;托莫西汀、曲唑酮和度洛西汀各年度DDC均列前3位;帕罗西汀、舍曲林、文法拉辛和艾司西酞普兰各年度销售金额均列前4位;帕罗西汀、米氮平、西肽普兰等的销售金额与DDDs的同步性较好,序号比接近或等于1.00。结论:南京地区34家医院抗抑郁药的临床使用结构和层次较为合理,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和选择性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两类药物的应用占主导地位;新型抗抑郁药的使用也日益广泛,发展前景广阔。

    作者:吴斌;刘慧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西酞普兰治疗肺癌术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治疗肺癌术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肺癌术后伴发抑郁症的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营养支持、平衡电解质等常规治疗,未服用抗抑郁药物;观察组患者术后口服氢溴酸西酞普兰片20 mg,q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HAMA评分及SF-36各项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HAMD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SF-36各项评分和总分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西酞普兰治疗肺癌术后抑郁症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和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孙振卿;郭强;李鹤飞;王海波;祖金池;石林;张越;李亚静;桑文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ABCB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B亚家族成员1(ABCB1)基因多态性与多柔比星和环磷酰胺(AC)联合化疗所致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2015年接受AC联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218例,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进行ABCB12677G>T/A、3435C>T基因多态性检测,考察患者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临床分期、基因型等各因素与AC联合化疗所致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18例乳腺癌患者中,罹患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共170例,占78.0%。ABCB12677G>T/A基因多态性中,GT或GA基因型,TT、TA或AA基因型及GG基因型在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0.6%、86.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B13435C>T基因多态性中,TT、CT及CC基因型在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6.4%、78.4%、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及ABCB12677G>T/A基因多态性均与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关(P<0.05),且ABCB12677G>T/A基因多态性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比值比=3.875,95%置信区间(1.555,9.922),P=0.008]。结论:ABCB12677G>T/A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乳腺癌患者AC联合化疗所致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险增加有关。

    作者:付正传;钱芳;杨旭环;宫素红;程曙光;刘思海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柴胡舒肝散联合氯硝西泮治疗肝气郁结型焦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柴胡舒肝散联合氯硝西泮治疗肝气郁结型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肝气郁结型焦虑症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氯硝西泮片,起始剂量0.5 mg,逐渐加量至4.0 mg,t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柴胡舒肝散水煎汁300 ml,bid。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AMA评分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3、6周HAMA评分及S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舒肝散联合氯硝西泮治疗肝气郁结型焦虑症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状态,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程洪燕;梅妍;杜宏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我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效果分析

    目的: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围术期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2010年)、整治中(2012年)和整治后(2014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病例各20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干预1组和干预2组,对各组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对照组、干预1组和干预2组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分别为7.25%、31.00%和91.96%;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率分别为0、100%和100%;平均预防用药天数由整治前的(3.6±1.2) d缩短至整治中的(1.1±0.5)d和整治后的(1.0±0.2)d。各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2个干预组患者的平均药品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和药占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效果明显,有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张晓娟;陈纪言;陈泗林;杨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配伍在含莪术复方临床功效发挥中的作用Δ

    目的:了解配伍在含莪术复方临床功效发挥中的作用,提高医药人员遣方用药的针对性及莪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含莪术的方剂,就配伍对莪术临床功效发挥的影响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共收集含莪术的方剂345首,莪术多与具有行气、活血化瘀、补虚、温里、清热功效的中药配伍。含莪术的方剂中常见的配伍结构为三棱与莪术,在收集方剂中出现219次(占13.94%)。结论: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和止痛的功效,不同配伍对莪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有较大影响。三棱与莪术为常用药対,常相须使用,发挥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发挥行气止痛之功时常配伍木香、大黄等。医药人员遣方用药需根据临床需求进行莪术复方的配伍。

    作者:任常谕;李晋奇;童荣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临床药师在厄罗替尼致间质性肺炎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厄罗替尼致间质性肺炎(ILD)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肺癌患者胸、腰椎放疗后续厄罗替尼靶向治疗中出现ILD的药物治疗,分析ILD的发生原因,并根据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和症状先后建议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氟康唑、厄罗替尼;停用甲基强的松龙,改予泼尼松30 mg,po,qd抗炎;调整泼尼松剂量至40 mg/d,加用羧甲司坦口服液10 ml,tid改善呼吸道症状;将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改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1 g,ivgtt,bid。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气促、双肺炎症好转,出院带药方案为厄罗替尼150 mg,po,qd。结论:有既往放疗史的患者使用厄罗替尼易发生ILD,临床应用需谨慎。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促进了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

    作者:李义秀;娄艳;章新晶;熊爱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HPLC法测定肝切除患者体内异甘草酸镁的血药浓度

    目的:建立测定肝切除患者体内门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中异甘草酸镁浓度的方法,为进一步验证和评估异甘草酸镁的药动学特征及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3月施行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31例,于手术开始时给予静脉应用异甘草酸镁,用药后1h抽取患者门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患者的血药浓度。结果:异甘草酸镁的保留时间为4.5 min,峰形良好,血浆内源峰对测定无干扰;异甘草酸镁血药浓度在0.55~55.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低定量浓度为0.55 mg/L。提取回收率为84.7%~87.1%,方法回收率为101.2%~105.4%,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6%;肝切除患者应用异甘草酸镁1 h后门静脉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药浓度(接近2倍),而且该浓度不受肝脏原发疾病和基础疾病(如肝硬化)的影响。结论:该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提取回收率高、准确度和灵敏度高等优点,能满足药动学研究的需要;肝切除患者术中应用异甘草酸镁后,在门静脉血中有较高的血药浓度,有利于其发挥保护肝细胞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于在肝脏围术期使用。

    作者:张宪祥;高源;卢云;张炳远;吴力群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我院呼吸内科AECOPD患者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Δ

    目的:为AECOPD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2014-201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其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抗菌药物使用(包括用药目的、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给药途径、联用情况)、发生感染和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67例AECOPD患者中,痰培养阳性619例(64.01%),共分离出病原菌77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42株(70.03%),革兰氏阳性菌232株(29.97%);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207株,26.72%)。有765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9.11%。其中,使用1种抗菌药物的患者有276例(36.08%),使用2种抗菌药物的患者有435例(56.86%),使用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的患者有54例(7.06%)。使用频率前3位的药品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455例次,47.05%)、莫西沙星注射液(241例次,24.92%)和注射用头孢美唑钠(192例次,19.86%)。联合用药方案排序前3位的是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7例次,21.88%)、注射用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注射液(96例次,19.63%)和注射用拉氧头孢+左氧氟沙星注射液(65例次,13.29%)。结论:AECOPD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订应依据相应指南,分析患者可能感染的致病因素,重视病原学检查,尽早做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科学、安全、规范地应用抗菌药物,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鲁晟;谢艳萍;王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第十三届珠三角地区医院药学沙龙在韶关市举行

    本刊讯2016年5月21-22日,由广东省药学会主办、韶关市药学会承办,国药集团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等联合协办的第十三届珠三角地区医院药学沙龙在广东省韶关市隆重举行。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广东省药学会名誉理事长与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陆惠兴、韶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江金兰、粤北人民医院院长徐新、广东省药学会秘书长郑志华和副秘书长陈民喜,以及沙龙发起人中山市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市中医院科教科主任梅全喜莅临参会。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靶向Bcl-2小分子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Δ

    目的:了解靶向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小分子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靶向Bcl-2小分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药效学研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靶向Bcl-2小分子抑制剂能诱导Bcl-2家族蛋白高表达的恶性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同时使这些细胞对传统化疗更加敏感。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靶向Bcl-2小分子抑制剂主要有左旋棉酚、Oblimersen、Obatoclax、Navitoclax和Venetoclax等。Obatoclax有望成为新型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药物,Navitoclax对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效果明显,特异性Bcl-2小分子抑制剂Venetoclax单用和联用其他化疗药物均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靶向Bcl-2为治疗恶性肿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李杨玲;张博;林能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我院2008-2015年妇科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中成药应用中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妇科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ADR报告信息系统2008-2015年上报的妇科ADR报告,从中提取所有中成药ADR报告病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例中成药ADR中无严重的ADR;新的一般的ADR 24例,占58.54%;一般的ADR 17例,占41.46%;用药后1~3 d ADR发生率高,占97.6%;以口服给药(19例,占46.3%)和阴道给药(15例,占36.6%)引发的ADR为主;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反应(29.79%)、全身性反应(19.15%)和生殖系统(17.02%)等。结论:妇科使用中成药相对安全,但对于某些特殊的病例仍需谨慎,注意区别用药。

    作者:缪睿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小成本分析Δ

    目的:评价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为治疗T2DM提供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将80例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组和甘精胰岛素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停用原治疗方案的其他口服降糖药后,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口服,0.5~2.0 g/d,并给予糖尿病膳食和运动训练指导。在此基础上,利拉鲁肽组患者给予利拉鲁肽注射液皮下注射,每次0.6~1.2 mg,qd;甘精胰岛素组患者于每晚22:00给予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起始剂量为0.2 IU/(kg·d),两组患者均根据餐后血糖、空腹及夜间血糖水平调整用量,直至患者的空腹血糖(FBG)≤7 mmo1/L、餐后2 h血糖(2 h PG)≤10 mmol/L。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采用小成本分析法对两种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2 h 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利拉鲁肽组患者的BMI较治疗前及甘精胰岛素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胰岛素组患者的BM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成本分析结果显示,甘精胰岛素组方案在降低FBG、2 h PG和HbAlc方面所需成本均小于利拉鲁肽组,但在降低BMI方面所需成本则大于利拉鲁肽组。敏感度分析结果验证了小成本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论: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具有基本相当的临床疗效,但甘精胰岛素在控制血糖水平方面具有较佳的成本优势,而利拉鲁肽是控制体质量较佳的治疗方案。

    作者:蒙光义;王冬晓;庞家莲;彭评志;莫金权;严浩林;梁慧;张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