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磊;占美;蒋学华
目的:了解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之间的配伍禁忌,为其临床配伍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对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的配伍禁忌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外周神经系统用药的胆碱能受体激动药与阻滞药、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局部麻醉药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的镇静催眠药、抗癫痫与惊厥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抗精神病药、镇痛药、全身麻醉药等西药与中药存在较多的配伍禁忌,其作用机制为导致药物疗效降低的拮抗作用、生成沉淀、离子化程度增高、吸收减少、排泄增加、代谢加快、导致毒副作用增加的协同作用、生成毒性物质、延缓分解等。结论: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配伍时须根据其共性与区别,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避免配伍禁忌,使配伍更加合理、安全、有效。
作者:唐志芳;梅全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AD患者94例,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营养神经、降血脂、口服盐酸美金刚片5 mg,bid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ti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年。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NF-α、IL-1、CRP、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AD疗效显著,能提高患者认知及生活能力、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齐凡星;胡莹;卢军栋;李志安;李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了解口服抗凝药物(OACs)在血液透析并发房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OACs的作用机制和药动学特征、血液透析并发房颤患者应用OACs进行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新型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派沙班)比华法林药动学特征更稳定。尽管OACs被推荐用于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但目前仍缺乏大型的随机、对照和前瞻性研究,以及血液透析并发房颤患者应用OACs的经验和证据。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与华法林相比,显示出较大优势,为血液透析并发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带来新的选择。
作者:黄凯鹏;高翔;刘淑珍;陈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厄罗替尼致间质性肺炎(ILD)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肺癌患者胸、腰椎放疗后续厄罗替尼靶向治疗中出现ILD的药物治疗,分析ILD的发生原因,并根据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和症状先后建议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氟康唑、厄罗替尼;停用甲基强的松龙,改予泼尼松30 mg,po,qd抗炎;调整泼尼松剂量至40 mg/d,加用羧甲司坦口服液10 ml,tid改善呼吸道症状;将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改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1 g,ivgtt,bid。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气促、双肺炎症好转,出院带药方案为厄罗替尼150 mg,po,qd。结论:有既往放疗史的患者使用厄罗替尼易发生ILD,临床应用需谨慎。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促进了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
作者:李义秀;娄艳;章新晶;熊爱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我院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送检的4255例化脓性脑膜炎住院患者脑脊液病原菌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834株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19.6%,包括革兰氏阳性菌576株,占69.1%;革兰氏阴性菌255株,占30.6%;真菌3株,占0.4%。革兰氏阳性菌排前3位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3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6株)和肠球菌属(29株);革兰氏阴性菌排前3位的是肺炎克雷伯菌(46株)、鲍曼不动杆菌(38株)和大肠埃希菌(31株)。病原菌分布科室前3位是神经外科(506株)、重症监护病房(169株)和呼吸重症科(64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米诺环素未发现耐药菌株;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结论:我院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菌感染病原菌检出率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各种致病菌耐药状况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拜年;贾樱樱;高玉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参与临床会诊的效果,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学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5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临床药师参与的436例次临床会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5年,该院临床会诊数量呈增长趋势,申请会诊的科室共23个,排前5位的科室为内分泌科、妇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骨科。会诊原因主要为制订抗感染治疗方案(430例次,占97.95%)。会诊意见主要为调整药物品种(303例次,占69.17%)。会诊意见被临床全部采纳405例次(92.89%)。疾病转归为有效307例次,有效率75.80%(307/405)。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会诊,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对提高疗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起着积极作用。临床药师应加强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学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高会诊质量。
作者:于丽;赵智峰;李晋宝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整理、归纳和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点评的不合理用药医嘱。结果:共点评住院患者病历515份,其中不合理用药病历165份,涉及不合理用药医嘱185条。普外科不合理病历数多(38条,占23.03%)。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用法用量不适宜(80.00%)、无适应证用药或适应证不适宜(7.57%)、溶剂选择不当(4.86%)。其中,用法用量不适宜主要表现为单次给药剂量偏大(66.22%)、疗程偏长(18.92%)等。结论:该院医嘱还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用药现象,尤其是剂量偏大、疗程过长等,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临床药师应加强与医师的沟通,根据不合理用药类别,对医师定期进行合理用药培训,有助于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田锋奇;于卫江;胡伟;赵秀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分别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鼻咽癌(NP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2例晚期NP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同步进行放疗。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化疗方案为紫杉醇135 mg/m2,d1,联合奈达铂80 mg/m2,d2~4;对照组患者化疗方案为5-氟尿嘧啶500 mg/m2,d1~5,联合奈达铂80 mg/m2,d1~3。3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2%,与对照组的9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期生存率分别为81.0%和71.4%,对照组分别为76.2%和66.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口腔黏膜炎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分别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NPC疗效相当,治疗中应严密监测患者不良反应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作者:杨广胜;陈林;李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为抗抑郁药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分析法,对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1-2014年抗抑郁药的主要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1-2014年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和DDDs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8.21%和19.25%。帕罗西丁、舍曲林各年度DDDs分别列第1、2位;托莫西汀、曲唑酮和度洛西汀各年度DDC均列前3位;帕罗西汀、舍曲林、文法拉辛和艾司西酞普兰各年度销售金额均列前4位;帕罗西汀、米氮平、西肽普兰等的销售金额与DDDs的同步性较好,序号比接近或等于1.00。结论:南京地区34家医院抗抑郁药的临床使用结构和层次较为合理,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和选择性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两类药物的应用占主导地位;新型抗抑郁药的使用也日益广泛,发展前景广阔。
作者:吴斌;刘慧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了解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5-2015年收载的期刊文献,对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及过敏史、合并用药、ADR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得到有效文献24篇,共计360例患者。其中,女性多于男性(66.11%vs.33.89%);多在用药30 min内发生(169例,46.9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3例,42.89%)、全身性损害(72例,18.95%)为主,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丹红注射液的适应证,辨证施治、合理用药,对用药过程严密观察,警惕ADR的发生。
作者:王荔;刘晓慧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AECO-PD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茶碱、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200 mg,qd,ivgtt。两组患者均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滞留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2 d,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6 d,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滞留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AECOPD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李树铁;汪业铭;李媛莉;陈琛;王磊;姜伟;李福龙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将197例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5例)和对照组(102例)。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比较两组产妇的新生儿阿氏(Apgar)评分(5 min)、行为神经评分及产妇视觉模拟(VAS)评分,母婴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的新生儿Apgar评分及行为神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VAS评分及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阴道助产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头痛、下肢发麻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新生儿无影响,能明显减轻产妇疼痛,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刘丹娜;陈勇;黄红霞;孔天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患者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静养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ivgtt,q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BPPV、DVT发生率及干预前后下肢周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BPPV、DVT发生率分别为18.0%和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7%和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下肢周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凝血指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下肢骨折长期卧床患者BPPV、DVT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陈贞君;方嘉阳;邱星颖;沈丰丰;傅祥浈;戢婷;李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生大黄脐疗联合早期结肠灌洗对高龄结肠造口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结肠灌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大黄脐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后均随访6个月。采用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LQ-C30)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并计算治疗前后的治疗费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各项功能评分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提高,各项症状评分及单一条目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失眠、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腹泻和经济困难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食欲丧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疲倦、恶心与呕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费用、产品费用及总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大黄脐疗联合早期结肠灌洗能明显提高高龄结肠造口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治疗费用。
作者:孙晓林;宋展;刘延娟;钱国武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了解配伍在含莪术复方临床功效发挥中的作用,提高医药人员遣方用药的针对性及莪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含莪术的方剂,就配伍对莪术临床功效发挥的影响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共收集含莪术的方剂345首,莪术多与具有行气、活血化瘀、补虚、温里、清热功效的中药配伍。含莪术的方剂中常见的配伍结构为三棱与莪术,在收集方剂中出现219次(占13.94%)。结论: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和止痛的功效,不同配伍对莪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有较大影响。三棱与莪术为常用药対,常相须使用,发挥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发挥行气止痛之功时常配伍木香、大黄等。医药人员遣方用药需根据临床需求进行莪术复方的配伍。
作者:任常谕;李晋奇;童荣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比较3种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支气管镜”)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探讨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改良方法。方法:315例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106例)、B组(104例)、C组(105例)。A组患者采用传统支气管镜雾化利多卡因局麻的方法,B组患者采用哌替啶联合雾化利多卡因的改良支气管镜雾化局麻法,C组患者采用三通连接管连接喉罩及靶控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全麻的改良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法。比较3组患者检查前与检查中的血氧饱和度(Sa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呼吸频率、麻醉优良率、依从率、体动呛咳率和痛苦记忆率,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检查中的SaO2较检查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患者检查前、检查中的SaO2均无明显改变。3组患者检查前、检查中的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无明显改变。A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与依从率均明显低于B、C组,体动呛咳率与痛苦记忆率均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与依从率均明显低于C组,体动呛咳率与痛苦记忆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改良支气管镜雾化局麻法与改良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法较传统支气管镜雾化局麻法麻醉效果好、安全、舒适度高,且患者易接受,改良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法更胜一筹,但费用较贵,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
作者:杨君;凌宙贵;唐贞明;蒋连强;刘卫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氨甲环酸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和胞磷胆碱注射液进行常规治疗,每日行腰椎穿刺,测颅内压引流脑脊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ivgtt,q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指数(GCS)评分、动脉血流速度(MCA)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良好率(60.4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5 d,两组患者GCS评分、M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两组患者GCS评分明显升高,MCA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33%、4.17%和4.17%,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6.67%、12.50%和16.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彭智;艾文兵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98例老年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9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用药量、手术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5±0.6)min、阻滞完全时间为(7.9±3.9)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4.5±1.2)、(17.5±4.3)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用药量为(20.2±4.8)m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3.4±20.1)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用药量少、起效快、麻醉效果显著,适用于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
作者:胡跃世;李鹏;曹志华;刘磊;王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白花前胡甲素在上肢骨折手术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8例上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前静脉注射0.2 mg/kg白花前胡甲素,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差异,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麻醉后5 min(T2)、麻醉后10 min(T3)、麻醉后20 min(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收缩压-心率压积(RPP)。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T2、T3、T4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T1、T2、T3、T4时刻的RPP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骨折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前应用白花前胡甲素可以缩短麻醉诱导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减轻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波动程度。
作者:褚丹涛;邢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为第二类精神药品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2-2015年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对常用药品的处方数,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分布,使用频度(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UI)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5年,我院门诊第二类精神药品占调查处方总量的25.09%;使用频率高的药物是阿普唑仑片、氯硝西泮片、劳拉西泮片和艾司唑仑片,共占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总量的93.10%。使用第二类精神药品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1.50;19~35岁年龄段患者使用多,占34.62%;精神分裂症患者处方比例高,达45.17%。阿普唑仑DDDs高,为742141.67,其DUI为1.075;其他药品DUI均<1.0。结论: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基本合理,应继续严格执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避免第二类精神药品的滥用现象。
作者:张俊青;李荣琴;王年生;张龚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