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患者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陈贞君;方嘉阳;邱星颖;沈丰丰;傅祥浈;戢婷;李华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盐酸氟桂利嗪, 下肢骨折, 长期卧床, 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下肢深静脉血栓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患者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静养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ivgtt,q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BPPV、DVT发生率及干预前后下肢周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BPPV、DVT发生率分别为18.0%和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7%和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下肢周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凝血指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下肢骨折长期卧床患者BPPV、DVT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医用纤维蛋白粘合剂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纤维蛋白粘合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纤维蛋白粘合剂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新的研究方向、存在问题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纤维蛋白粘合剂通过与机体凝血系统相互作用产生凝血效果,黏附于创面发挥物理止血作用,被用于骨科、心胸外科、肝外科、眼科、乳腺外科、脑/神经外科等外科手术,喷洒创面使组织黏附并止血,其新的研究方向为作为缓释系统和支架材料。存在的问题包括来源污染、变态过敏反应等安全性问题,以及降解快、强度低等局限性。结论:医用纤维蛋白粘合剂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手术及新型给药系统中,其未来研究应增加临床安全性并克服存在的缺陷。

    作者:郭偲;刘宏;周萌萌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临床药师在厄罗替尼致间质性肺炎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厄罗替尼致间质性肺炎(ILD)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肺癌患者胸、腰椎放疗后续厄罗替尼靶向治疗中出现ILD的药物治疗,分析ILD的发生原因,并根据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和症状先后建议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氟康唑、厄罗替尼;停用甲基强的松龙,改予泼尼松30 mg,po,qd抗炎;调整泼尼松剂量至40 mg/d,加用羧甲司坦口服液10 ml,tid改善呼吸道症状;将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改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1 g,ivgtt,bid。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气促、双肺炎症好转,出院带药方案为厄罗替尼150 mg,po,qd。结论:有既往放疗史的患者使用厄罗替尼易发生ILD,临床应用需谨慎。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促进了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

    作者:李义秀;娄艳;章新晶;熊爱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Δ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同样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二甲双胍,每次0.5 g,t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西格列汀,每次100 mg,qd。两组疗程均为12周。检测两组患者的腰围(WC)、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FINS)、脂联素等指标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总体胰岛素敏感指数(WBISI),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C、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FINS、HOMA-IR、WBISI和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2、3例患者因发生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患者体质量及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关。

    作者:张坤;任巧华;吴韬;杜俊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我院2011-2014年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送检的4255例化脓性脑膜炎住院患者脑脊液病原菌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834株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19.6%,包括革兰氏阳性菌576株,占69.1%;革兰氏阴性菌255株,占30.6%;真菌3株,占0.4%。革兰氏阳性菌排前3位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3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6株)和肠球菌属(29株);革兰氏阴性菌排前3位的是肺炎克雷伯菌(46株)、鲍曼不动杆菌(38株)和大肠埃希菌(31株)。病原菌分布科室前3位是神经外科(506株)、重症监护病房(169株)和呼吸重症科(64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米诺环素未发现耐药菌株;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结论:我院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菌感染病原菌检出率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各种致病菌耐药状况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拜年;贾樱樱;高玉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我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效果分析

    目的: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围术期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2010年)、整治中(2012年)和整治后(2014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病例各20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干预1组和干预2组,对各组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对照组、干预1组和干预2组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分别为7.25%、31.00%和91.96%;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率分别为0、100%和100%;平均预防用药天数由整治前的(3.6±1.2) d缩短至整治中的(1.1±0.5)d和整治后的(1.0±0.2)d。各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2个干预组患者的平均药品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和药占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效果明显,有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张晓娟;陈纪言;陈泗林;杨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第十三届珠三角地区医院药学沙龙在韶关市举行

    本刊讯2016年5月21-22日,由广东省药学会主办、韶关市药学会承办,国药集团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等联合协办的第十三届珠三角地区医院药学沙龙在广东省韶关市隆重举行。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广东省药学会名誉理事长与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陆惠兴、韶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江金兰、粤北人民医院院长徐新、广东省药学会秘书长郑志华和副秘书长陈民喜,以及沙龙发起人中山市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市中医院科教科主任梅全喜莅临参会。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分别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分别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鼻咽癌(NP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2例晚期NP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同步进行放疗。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化疗方案为紫杉醇135 mg/m2,d1,联合奈达铂80 mg/m2,d2~4;对照组患者化疗方案为5-氟尿嘧啶500 mg/m2,d1~5,联合奈达铂80 mg/m2,d1~3。3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2%,与对照组的9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期生存率分别为81.0%和71.4%,对照组分别为76.2%和66.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口腔黏膜炎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分别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NPC疗效相当,治疗中应严密监测患者不良反应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作者:杨广胜;陈林;李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总额预付制对药品消耗的影响研究

    目的:了解总额预付制实施后的药品消耗情况,为控制医院药品费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07-2014年9家样本医院的处方数据,按照总额预付制实施时间分为A、B、C3组,统计汇总各组样本医院药品总销售金额增长率,大类药品销售金额占比,门诊、急诊、住院患者次均药费和自费药品销售金额占比,并计算2009-2013年高血压、糖尿病用药单次处方剂量。结果:实施总额预付制后,各样本医院药品总销售金额增长趋缓;大类药品销售金额占比基本稳定,抗感染药销售金额占比下降;急诊患者次均药费实现负增长,门诊、住院患者次均药费略有上升;自费药品金额占比相对稳定;高血压、糖尿病药品单次处方剂量稳定。结论:总额预付制有助于控制药品费用的过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药物合理利用,且对自费药品销售金额控制较好,但门诊、住院患者次均药费的上升应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总额预付制不影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用药量。

    作者:康乐;何志高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我院呼吸内科AECOPD患者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Δ

    目的:为AECOPD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2014-201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其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抗菌药物使用(包括用药目的、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给药途径、联用情况)、发生感染和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67例AECOPD患者中,痰培养阳性619例(64.01%),共分离出病原菌77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42株(70.03%),革兰氏阳性菌232株(29.97%);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207株,26.72%)。有765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9.11%。其中,使用1种抗菌药物的患者有276例(36.08%),使用2种抗菌药物的患者有435例(56.86%),使用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的患者有54例(7.06%)。使用频率前3位的药品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455例次,47.05%)、莫西沙星注射液(241例次,24.92%)和注射用头孢美唑钠(192例次,19.86%)。联合用药方案排序前3位的是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7例次,21.88%)、注射用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注射液(96例次,19.63%)和注射用拉氧头孢+左氧氟沙星注射液(65例次,13.29%)。结论:AECOPD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订应依据相应指南,分析患者可能感染的致病因素,重视病原学检查,尽早做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科学、安全、规范地应用抗菌药物,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鲁晟;谢艳萍;王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生脉注射液对子宫切除术全身麻醉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子宫切除术全身麻醉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子宫切除术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枸橼酸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给予丙泊酚吸入麻醉。观察组患者麻醉前给予生脉注射液1 ml/kg,ivgtt;对照组患者麻醉前给予同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ivgtt。比较两组患者入室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时(T2)、术毕(T3)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pO2),静脉血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0、T1时点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2、T3时点MAP、H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CVP、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时点MDA、SOD、N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点两组患者MDA、NOS水平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降低,且T1、T2时点观察组MDA、NO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生脉注射液能有效维持子宫切除术全身麻醉患者HR、MAP稳定,减少氧化物,从而保护心肌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郝玉苓;沈啟云#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小成本分析Δ

    目的:评价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为治疗T2DM提供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将80例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组和甘精胰岛素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停用原治疗方案的其他口服降糖药后,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口服,0.5~2.0 g/d,并给予糖尿病膳食和运动训练指导。在此基础上,利拉鲁肽组患者给予利拉鲁肽注射液皮下注射,每次0.6~1.2 mg,qd;甘精胰岛素组患者于每晚22:00给予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起始剂量为0.2 IU/(kg·d),两组患者均根据餐后血糖、空腹及夜间血糖水平调整用量,直至患者的空腹血糖(FBG)≤7 mmo1/L、餐后2 h血糖(2 h PG)≤10 mmol/L。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采用小成本分析法对两种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2 h 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利拉鲁肽组患者的BMI较治疗前及甘精胰岛素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胰岛素组患者的BM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成本分析结果显示,甘精胰岛素组方案在降低FBG、2 h PG和HbAlc方面所需成本均小于利拉鲁肽组,但在降低BMI方面所需成本则大于利拉鲁肽组。敏感度分析结果验证了小成本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论: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具有基本相当的临床疗效,但甘精胰岛素在控制血糖水平方面具有较佳的成本优势,而利拉鲁肽是控制体质量较佳的治疗方案。

    作者:蒙光义;王冬晓;庞家莲;彭评志;莫金权;严浩林;梁慧;张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复方黄连降糖散治疗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的临床观察Δ

    目的:观察复方黄连降糖散治疗空腹血糖(FBG)受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FBG受损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健康教育及饮食指导治疗;试验组患者加服复方黄连降糖散2.5 g, qd。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BG、TC、TG、LDL-C、HbA1c、SOD、MDA、GSH-PX水平及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方黄连降糖散治疗FBG受损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陈国超;李小莉;李莉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临床药师参与436例次临床会诊情况分析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参与临床会诊的效果,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学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5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临床药师参与的436例次临床会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5年,该院临床会诊数量呈增长趋势,申请会诊的科室共23个,排前5位的科室为内分泌科、妇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骨科。会诊原因主要为制订抗感染治疗方案(430例次,占97.95%)。会诊意见主要为调整药物品种(303例次,占69.17%)。会诊意见被临床全部采纳405例次(92.89%)。疾病转归为有效307例次,有效率75.80%(307/405)。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会诊,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对提高疗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起着积极作用。临床药师应加强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学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高会诊质量。

    作者:于丽;赵智峰;李晋宝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柴胡舒肝散联合氯硝西泮治疗肝气郁结型焦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柴胡舒肝散联合氯硝西泮治疗肝气郁结型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肝气郁结型焦虑症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氯硝西泮片,起始剂量0.5 mg,逐渐加量至4.0 mg,t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柴胡舒肝散水煎汁300 ml,bid。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AMA评分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3、6周HAMA评分及S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舒肝散联合氯硝西泮治疗肝气郁结型焦虑症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状态,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程洪燕;梅妍;杜宏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布地奈德与丙酸倍氯米松辅助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布地奈德与丙酸倍氯米松辅助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0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儿按随机区组法分为A组和B组,各7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包括低流量吸氧、祛痰、止咳、扩张支气管及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并雾化吸入特布他林,每次1 ml,bid;在此基础上,A组患儿辅助使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每次2 ml,bid;B组患儿辅助使用丙酸倍氯米松雾化吸入,每次2 ml,bid。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哮喘控制情况、呼气流量峰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对患儿治疗前1 d和治疗后7 d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结果:治疗过程中,A、B组分别脱落2、3例患儿。A、B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8%、94.44%,哮喘控制率分别为95.89%、94.4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的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11±0.54)、(3.28±0.93)、(4.38±1.05)、(5.83±1.29)d,B组患儿分别为(2.07±0.52)、(3.30±0.96)、(4.45±1.08)、(5.90±1.33)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分别为(4.28±0.94)、(0.15±0.04)分,B组患儿分别为(4.23±0.91)、(0.11±0.03)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治疗前后的PEF%分别为(51.4±9.8)%、(67.2±11.2)%,B组患儿治疗前后的PEF%分别为(52.0±7.1)%、(68.3±8.7)%,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布地奈德与丙酸倍氯米松辅助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效果接近,均可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体征,提高哮喘控制率,缩短康复时间,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邹艳萍;罗小兰;刘利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生大黄脐疗联合早期结肠灌洗对高龄结肠造口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大黄脐疗联合早期结肠灌洗对高龄结肠造口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结肠灌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大黄脐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后均随访6个月。采用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LQ-C30)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并计算治疗前后的治疗费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各项功能评分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提高,各项症状评分及单一条目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失眠、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腹泻和经济困难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食欲丧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疲倦、恶心与呕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费用、产品费用及总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大黄脐疗联合早期结肠灌洗能明显提高高龄结肠造口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治疗费用。

    作者:孙晓林;宋展;刘延娟;钱国武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我院门诊2012-2015年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分析

    目的:为第二类精神药品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2-2015年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对常用药品的处方数,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分布,使用频度(DDDs)和药物利用指数(DUI)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5年,我院门诊第二类精神药品占调查处方总量的25.09%;使用频率高的药物是阿普唑仑片、氯硝西泮片、劳拉西泮片和艾司唑仑片,共占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总量的93.10%。使用第二类精神药品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1.50;19~35岁年龄段患者使用多,占34.62%;精神分裂症患者处方比例高,达45.17%。阿普唑仑DDDs高,为742141.67,其DUI为1.075;其他药品DUI均<1.0。结论:我院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基本合理,应继续严格执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避免第二类精神药品的滥用现象。

    作者:张俊青;李荣琴;王年生;张龚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我院2008-2015年妇科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中成药应用中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妇科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ADR报告信息系统2008-2015年上报的妇科ADR报告,从中提取所有中成药ADR报告病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例中成药ADR中无严重的ADR;新的一般的ADR 24例,占58.54%;一般的ADR 17例,占41.46%;用药后1~3 d ADR发生率高,占97.6%;以口服给药(19例,占46.3%)和阴道给药(15例,占36.6%)引发的ADR为主;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反应(29.79%)、全身性反应(19.15%)和生殖系统(17.02%)等。结论:妇科使用中成药相对安全,但对于某些特殊的病例仍需谨慎,注意区别用药。

    作者:缪睿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的配伍禁忌

    目的:了解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之间的配伍禁忌,为其临床配伍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对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的配伍禁忌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外周神经系统用药的胆碱能受体激动药与阻滞药、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局部麻醉药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的镇静催眠药、抗癫痫与惊厥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抗精神病药、镇痛药、全身麻醉药等西药与中药存在较多的配伍禁忌,其作用机制为导致药物疗效降低的拮抗作用、生成沉淀、离子化程度增高、吸收减少、排泄增加、代谢加快、导致毒副作用增加的协同作用、生成毒性物质、延缓分解等。结论: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配伍时须根据其共性与区别,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避免配伍禁忌,使配伍更加合理、安全、有效。

    作者:唐志芳;梅全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论我国临床药师处方权Δ

    目的:探讨我国临床药师处方权的实现方式,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诠释临床药师处方权及其必要性,参照加拿大限定处方模式、英国处方集模式、美国协议处方模式等对我国临床药师处方权的实现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我国临床药师处方权的实现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可通过临床药师处方培训,制订慢性病、常见病、轻微病等疾病的处方集,逐步修订“处方”以及“处方权”的概念并推动药师和临床药师处方权的立法,来促进我国临床药师处方权的实现,促使临床药师发挥药学作用。

    作者:倪新兴;陶钊;李玲;史伟斌;夏益;田侃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