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药师参与436例次临床会诊情况分析

于丽;赵智峰;李晋宝

关键词:临床药师, 临床会诊, 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参与临床会诊的效果,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学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5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临床药师参与的436例次临床会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5年,该院临床会诊数量呈增长趋势,申请会诊的科室共23个,排前5位的科室为内分泌科、妇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骨科。会诊原因主要为制订抗感染治疗方案(430例次,占97.95%)。会诊意见主要为调整药物品种(303例次,占69.17%)。会诊意见被临床全部采纳405例次(92.89%)。疾病转归为有效307例次,有效率75.80%(307/405)。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会诊,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对提高疗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起着积极作用。临床药师应加强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学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高会诊质量。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论我国临床药师处方权Δ

    目的:探讨我国临床药师处方权的实现方式,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诠释临床药师处方权及其必要性,参照加拿大限定处方模式、英国处方集模式、美国协议处方模式等对我国临床药师处方权的实现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我国临床药师处方权的实现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可通过临床药师处方培训,制订慢性病、常见病、轻微病等疾病的处方集,逐步修订“处方”以及“处方权”的概念并推动药师和临床药师处方权的立法,来促进我国临床药师处方权的实现,促使临床药师发挥药学作用。

    作者:倪新兴;陶钊;李玲;史伟斌;夏益;田侃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靶向Bcl-2小分子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Δ

    目的:了解靶向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小分子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靶向Bcl-2小分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药效学研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靶向Bcl-2小分子抑制剂能诱导Bcl-2家族蛋白高表达的恶性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同时使这些细胞对传统化疗更加敏感。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靶向Bcl-2小分子抑制剂主要有左旋棉酚、Oblimersen、Obatoclax、Navitoclax和Venetoclax等。Obatoclax有望成为新型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药物,Navitoclax对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效果明显,特异性Bcl-2小分子抑制剂Venetoclax单用和联用其他化疗药物均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靶向Bcl-2为治疗恶性肿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李杨玲;张博;林能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第十三届珠三角地区医院药学沙龙在韶关市举行

    本刊讯2016年5月21-22日,由广东省药学会主办、韶关市药学会承办,国药集团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等联合协办的第十三届珠三角地区医院药学沙龙在广东省韶关市隆重举行。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广东省药学会名誉理事长与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陆惠兴、韶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江金兰、粤北人民医院院长徐新、广东省药学会秘书长郑志华和副秘书长陈民喜,以及沙龙发起人中山市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市中医院科教科主任梅全喜莅临参会。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ABCB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B亚家族成员1(ABCB1)基因多态性与多柔比星和环磷酰胺(AC)联合化疗所致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2015年接受AC联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218例,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进行ABCB12677G>T/A、3435C>T基因多态性检测,考察患者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临床分期、基因型等各因素与AC联合化疗所致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18例乳腺癌患者中,罹患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共170例,占78.0%。ABCB12677G>T/A基因多态性中,GT或GA基因型,TT、TA或AA基因型及GG基因型在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0.6%、86.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B13435C>T基因多态性中,TT、CT及CC基因型在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6.4%、78.4%、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及ABCB12677G>T/A基因多态性均与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关(P<0.05),且ABCB12677G>T/A基因多态性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比值比=3.875,95%置信区间(1.555,9.922),P=0.008]。结论:ABCB12677G>T/A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乳腺癌患者AC联合化疗所致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险增加有关。

    作者:付正传;钱芳;杨旭环;宫素红;程曙光;刘思海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滋肾健脾活血汤联合消心痛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滋肾健脾活血汤联合消心痛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SMI患者1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指导,服用磺脲类、双胍类降血糖药物。对照组患者口服消心痛胶囊10 mg,t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滋肾健脾活血汤400~500 ml, bid。两组患者均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胸痹症状疗效、冠脉支脉狭窄改善情况及心电图ST段低压出线次数和持续时间,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中医胸痹症状疗效以及冠状动脉支脉狭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ST波低压出线次数及持续时间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滋肾健脾活血汤联合消心痛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SMI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胸痹症状、冠状动脉支脉狭窄及心电图,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谢丽华;郑航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小成本分析Δ

    目的:评价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为治疗T2DM提供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将80例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组和甘精胰岛素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停用原治疗方案的其他口服降糖药后,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口服,0.5~2.0 g/d,并给予糖尿病膳食和运动训练指导。在此基础上,利拉鲁肽组患者给予利拉鲁肽注射液皮下注射,每次0.6~1.2 mg,qd;甘精胰岛素组患者于每晚22:00给予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起始剂量为0.2 IU/(kg·d),两组患者均根据餐后血糖、空腹及夜间血糖水平调整用量,直至患者的空腹血糖(FBG)≤7 mmo1/L、餐后2 h血糖(2 h PG)≤10 mmol/L。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采用小成本分析法对两种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2 h 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利拉鲁肽组患者的BMI较治疗前及甘精胰岛素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胰岛素组患者的BM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成本分析结果显示,甘精胰岛素组方案在降低FBG、2 h PG和HbAlc方面所需成本均小于利拉鲁肽组,但在降低BMI方面所需成本则大于利拉鲁肽组。敏感度分析结果验证了小成本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论: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具有基本相当的临床疗效,但甘精胰岛素在控制血糖水平方面具有较佳的成本优势,而利拉鲁肽是控制体质量较佳的治疗方案。

    作者:蒙光义;王冬晓;庞家莲;彭评志;莫金权;严浩林;梁慧;张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口服抗凝药物在血液透析并发房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目的:了解口服抗凝药物(OACs)在血液透析并发房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OACs的作用机制和药动学特征、血液透析并发房颤患者应用OACs进行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新型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派沙班)比华法林药动学特征更稳定。尽管OACs被推荐用于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但目前仍缺乏大型的随机、对照和前瞻性研究,以及血液透析并发房颤患者应用OACs的经验和证据。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与华法林相比,显示出较大优势,为血液透析并发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带来新的选择。

    作者:黄凯鹏;高翔;刘淑珍;陈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重庆地区34家医院2012-2014年药品使用分析

    目的:为各地政府、医保部门、医院、制药企业和药品销售企业等机构生产、采购和使用药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销售金额排序法,对重庆地区34家医院2012-2014年14个类别的药品及重点药品的销售情况和制药企业等信息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重庆地区34家医院2012-2014年药品总销售金额每年以15%~18%的比例增长。抗感染药物的销售金额和占比呈下降趋势,降幅为3.28%;呼吸系统药物和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增幅大,增长率分别达79.01%和69.39%。国产药品占市场份额的73%左右,进口药品的销售增长超过国产和合资药品,增幅为40.17%。入围销售金额排名前100位的6家重庆本地制药企业的总销售金额有3家实现增长;排前10位的国外制药企业药品销售金额均呈逐年增长趋势。结论:重庆地区药品总销售金额持续增长,抗感染药物销售金额占比低于16%,反映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3年取得的成果。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在重庆地区呈高发状态,国产药品在医院仍为主流,国外制药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良好,而重庆本地制药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作者:余野;曾钰;金蜀蓉;杜蕾;黄堃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我院2014-2015年住院患者用药医嘱点评与分析Δ

    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整理、归纳和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点评的不合理用药医嘱。结果:共点评住院患者病历515份,其中不合理用药病历165份,涉及不合理用药医嘱185条。普外科不合理病历数多(38条,占23.03%)。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用法用量不适宜(80.00%)、无适应证用药或适应证不适宜(7.57%)、溶剂选择不当(4.86%)。其中,用法用量不适宜主要表现为单次给药剂量偏大(66.22%)、疗程偏长(18.92%)等。结论:该院医嘱还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用药现象,尤其是剂量偏大、疗程过长等,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临床药师应加强与医师的沟通,根据不合理用药类别,对医师定期进行合理用药培训,有助于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田锋奇;于卫江;胡伟;赵秀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配伍在含莪术复方临床功效发挥中的作用Δ

    目的:了解配伍在含莪术复方临床功效发挥中的作用,提高医药人员遣方用药的针对性及莪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含莪术的方剂,就配伍对莪术临床功效发挥的影响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共收集含莪术的方剂345首,莪术多与具有行气、活血化瘀、补虚、温里、清热功效的中药配伍。含莪术的方剂中常见的配伍结构为三棱与莪术,在收集方剂中出现219次(占13.94%)。结论: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和止痛的功效,不同配伍对莪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有较大影响。三棱与莪术为常用药対,常相须使用,发挥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发挥行气止痛之功时常配伍木香、大黄等。医药人员遣方用药需根据临床需求进行莪术复方的配伍。

    作者:任常谕;李晋奇;童荣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丁苯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AD患者94例,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营养神经、降血脂、口服盐酸美金刚片5 mg,bid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ti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年。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NF-α、IL-1、CRP、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AD疗效显著,能提高患者认知及生活能力、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齐凡星;胡莹;卢军栋;李志安;李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西酞普兰治疗肺癌术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治疗肺癌术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肺癌术后伴发抑郁症的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营养支持、平衡电解质等常规治疗,未服用抗抑郁药物;观察组患者术后口服氢溴酸西酞普兰片20 mg,q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HAMA评分及SF-36各项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HAMD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SF-36各项评分和总分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西酞普兰治疗肺癌术后抑郁症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和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孙振卿;郭强;李鹤飞;王海波;祖金池;石林;张越;李亚静;桑文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360例文献分析

    目的:了解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5-2015年收载的期刊文献,对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及过敏史、合并用药、ADR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得到有效文献24篇,共计360例患者。其中,女性多于男性(66.11%vs.33.89%);多在用药30 min内发生(169例,46.9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3例,42.89%)、全身性损害(72例,18.95%)为主,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丹红注射液的适应证,辨证施治、合理用药,对用药过程严密观察,警惕ADR的发生。

    作者:王荔;刘晓慧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AECO-PD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茶碱、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200 mg,qd,ivgtt。两组患者均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滞留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2 d,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6 d,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滞留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AECOPD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李树铁;汪业铭;李媛莉;陈琛;王磊;姜伟;李福龙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生大黄脐疗联合早期结肠灌洗对高龄结肠造口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大黄脐疗联合早期结肠灌洗对高龄结肠造口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结肠灌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大黄脐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后均随访6个月。采用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LQ-C30)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并计算治疗前后的治疗费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各项功能评分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提高,各项症状评分及单一条目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失眠、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腹泻和经济困难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食欲丧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疲倦、恶心与呕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费用、产品费用及总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大黄脐疗联合早期结肠灌洗能明显提高高龄结肠造口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治疗费用。

    作者:孙晓林;宋展;刘延娟;钱国武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分别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分别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鼻咽癌(NP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2例晚期NP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同步进行放疗。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化疗方案为紫杉醇135 mg/m2,d1,联合奈达铂80 mg/m2,d2~4;对照组患者化疗方案为5-氟尿嘧啶500 mg/m2,d1~5,联合奈达铂80 mg/m2,d1~3。3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2%,与对照组的9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期生存率分别为81.0%和71.4%,对照组分别为76.2%和66.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口腔黏膜炎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分别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NPC疗效相当,治疗中应严密监测患者不良反应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作者:杨广胜;陈林;李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替诺福韦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替诺福韦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96例慢性乙肝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观察组与B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口服,每次0.5 mg,qd;A观察组患者给予替诺福韦口服,每次1片,qd;B观察组患者在A观察组基础上肌内注射干扰素α1b,每次50μg,每周3次。3组疗程均为48周。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4.38%)明显高于A观察组(62.60%)和对照组(37.50%),A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且B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A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和24周的HBV-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同期A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诺福韦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

    作者:李献平;赵鸿霞;张勤俭;李丽芳;宁振海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我院呼吸内科AECOPD患者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Δ

    目的:为AECOPD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内科2014-201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其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抗菌药物使用(包括用药目的、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给药途径、联用情况)、发生感染和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67例AECOPD患者中,痰培养阳性619例(64.01%),共分离出病原菌77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42株(70.03%),革兰氏阳性菌232株(29.97%);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207株,26.72%)。有765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9.11%。其中,使用1种抗菌药物的患者有276例(36.08%),使用2种抗菌药物的患者有435例(56.86%),使用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的患者有54例(7.06%)。使用频率前3位的药品是左氧氟沙星注射液(455例次,47.05%)、莫西沙星注射液(241例次,24.92%)和注射用头孢美唑钠(192例次,19.86%)。联合用药方案排序前3位的是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7例次,21.88%)、注射用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注射液(96例次,19.63%)和注射用拉氧头孢+左氧氟沙星注射液(65例次,13.29%)。结论:AECOPD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订应依据相应指南,分析患者可能感染的致病因素,重视病原学检查,尽早做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科学、安全、规范地应用抗菌药物,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鲁晟;谢艳萍;王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产妇分娩的影响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将197例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5例)和对照组(102例)。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比较两组产妇的新生儿阿氏(Apgar)评分(5 min)、行为神经评分及产妇视觉模拟(VAS)评分,母婴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的新生儿Apgar评分及行为神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VAS评分及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阴道助产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头痛、下肢发麻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新生儿无影响,能明显减轻产妇疼痛,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刘丹娜;陈勇;黄红霞;孔天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肾脏保护作用的长期随访研究

    目的:研究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肾脏保护作用的长期随访效果。方法:120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遵循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氨氯地平+缬沙坦+氢氯噻嗪三联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出院时血压控制较好。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继续给予氨氯地平,观察组患者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口服,每次1片, qd,根据患者血压水平适当增加剂量,大剂量不超过2片。所有患者均随访1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压水平和肾功能指标、末次随访时的血压控制率和肾功能损伤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3例患者失访。两组患者随访12、18个月时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出院前明显上升,肌酐清除率较出院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4.5%vs.52.6%),肾功能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6%vs.2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长期随访血压控制中有明显优势,能显著降低肾功能损伤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李志明;唐金娥;欧阳海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