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献平;赵鸿霞;张勤俭;李丽芳;宁振海
目的:评价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并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为治疗T2DM提供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将80例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组和甘精胰岛素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停用原治疗方案的其他口服降糖药后,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口服,0.5~2.0 g/d,并给予糖尿病膳食和运动训练指导。在此基础上,利拉鲁肽组患者给予利拉鲁肽注射液皮下注射,每次0.6~1.2 mg,qd;甘精胰岛素组患者于每晚22:00给予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起始剂量为0.2 IU/(kg·d),两组患者均根据餐后血糖、空腹及夜间血糖水平调整用量,直至患者的空腹血糖(FBG)≤7 mmo1/L、餐后2 h血糖(2 h PG)≤10 mmol/L。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采用小成本分析法对两种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2 h 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利拉鲁肽组患者的BMI较治疗前及甘精胰岛素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胰岛素组患者的BM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成本分析结果显示,甘精胰岛素组方案在降低FBG、2 h PG和HbAlc方面所需成本均小于利拉鲁肽组,但在降低BMI方面所需成本则大于利拉鲁肽组。敏感度分析结果验证了小成本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论: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具有基本相当的临床疗效,但甘精胰岛素在控制血糖水平方面具有较佳的成本优势,而利拉鲁肽是控制体质量较佳的治疗方案。
作者:蒙光义;王冬晓;庞家莲;彭评志;莫金权;严浩林;梁慧;张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比较3种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支气管镜”)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探讨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改良方法。方法:315例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106例)、B组(104例)、C组(105例)。A组患者采用传统支气管镜雾化利多卡因局麻的方法,B组患者采用哌替啶联合雾化利多卡因的改良支气管镜雾化局麻法,C组患者采用三通连接管连接喉罩及靶控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全麻的改良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法。比较3组患者检查前与检查中的血氧饱和度(Sa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呼吸频率、麻醉优良率、依从率、体动呛咳率和痛苦记忆率,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检查中的SaO2较检查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患者检查前、检查中的SaO2均无明显改变。3组患者检查前、检查中的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无明显改变。A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与依从率均明显低于B、C组,体动呛咳率与痛苦记忆率均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与依从率均明显低于C组,体动呛咳率与痛苦记忆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改良支气管镜雾化局麻法与改良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法较传统支气管镜雾化局麻法麻醉效果好、安全、舒适度高,且患者易接受,改良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法更胜一筹,但费用较贵,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
作者:杨君;凌宙贵;唐贞明;蒋连强;刘卫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为地震医学救援药品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年尼泊尔地震中国政府医疗队救援过程中使用药品数量、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多的药品种类为解热镇痛药、通络止痛中成药和抗高血压药;其中,云南白药胶囊、布洛芬缓释片和硝苯地平缓释片使用量较多;药物剂型以口服制剂为主,其次为局部外用制剂。结论:援外救援队可根据当地驻地卫生条件、用药习惯、接诊患者类型特点对救援药品使用数量及类型进行预判,保证医疗队工作开展的同时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作者:于磊;占美;蒋学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白花前胡甲素在上肢骨折手术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8例上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前静脉注射0.2 mg/kg白花前胡甲素,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差异,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麻醉后5 min(T2)、麻醉后10 min(T3)、麻醉后20 min(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收缩压-心率压积(RPP)。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T2、T3、T4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T1、T2、T3、T4时刻的RPP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骨折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前应用白花前胡甲素可以缩短麻醉诱导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减轻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波动程度。
作者:褚丹涛;邢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子宫切除术全身麻醉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子宫切除术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枸橼酸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给予丙泊酚吸入麻醉。观察组患者麻醉前给予生脉注射液1 ml/kg,ivgtt;对照组患者麻醉前给予同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ivgtt。比较两组患者入室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时(T2)、术毕(T3)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pO2),静脉血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0、T1时点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2、T3时点MAP、H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CVP、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时点MDA、SOD、N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点两组患者MDA、NOS水平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降低,且T1、T2时点观察组MDA、NO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生脉注射液能有效维持子宫切除术全身麻醉患者HR、MAP稳定,减少氧化物,从而保护心肌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郝玉苓;沈啟云#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建立测定肝切除患者体内门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中异甘草酸镁浓度的方法,为进一步验证和评估异甘草酸镁的药动学特征及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3月施行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31例,于手术开始时给予静脉应用异甘草酸镁,用药后1h抽取患者门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患者的血药浓度。结果:异甘草酸镁的保留时间为4.5 min,峰形良好,血浆内源峰对测定无干扰;异甘草酸镁血药浓度在0.55~55.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低定量浓度为0.55 mg/L。提取回收率为84.7%~87.1%,方法回收率为101.2%~105.4%,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6%;肝切除患者应用异甘草酸镁1 h后门静脉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药浓度(接近2倍),而且该浓度不受肝脏原发疾病和基础疾病(如肝硬化)的影响。结论:该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提取回收率高、准确度和灵敏度高等优点,能满足药动学研究的需要;肝切除患者术中应用异甘草酸镁后,在门静脉血中有较高的血药浓度,有利于其发挥保护肝细胞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于在肝脏围术期使用。
作者:张宪祥;高源;卢云;张炳远;吴力群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复方黄连降糖散治疗空腹血糖(FBG)受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FBG受损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健康教育及饮食指导治疗;试验组患者加服复方黄连降糖散2.5 g, qd。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BG、TC、TG、LDL-C、HbA1c、SOD、MDA、GSH-PX水平及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方黄连降糖散治疗FBG受损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陈国超;李小莉;李莉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2014年第1季度(干预前)792例和2015年第1季度(干预后)836例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出院患者病历,对患者基本情况与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合理性、用药不合理情况、使用情况、致ADR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药师干预后,该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逐步规范,使用合理率由42.42%升至69.98%;用药不合理情况中超适应证用药、给药剂量超标、溶剂用量不足、溶剂选择不当、未单独给药等情况明显减少;人均中药注射剂处方金额占比由16.64%降至12.59%;中药注射剂致ADR发生率由6.94%降至2.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注射用炎琥宁、注射用血塞通、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的使用数量增长外,其余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数量均下降。结论:临床药师采取的药学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对促进并规范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者:杨旭;田震学;高丽;闫美兴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了解总额预付制实施后的药品消耗情况,为控制医院药品费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07-2014年9家样本医院的处方数据,按照总额预付制实施时间分为A、B、C3组,统计汇总各组样本医院药品总销售金额增长率,大类药品销售金额占比,门诊、急诊、住院患者次均药费和自费药品销售金额占比,并计算2009-2013年高血压、糖尿病用药单次处方剂量。结果:实施总额预付制后,各样本医院药品总销售金额增长趋缓;大类药品销售金额占比基本稳定,抗感染药销售金额占比下降;急诊患者次均药费实现负增长,门诊、住院患者次均药费略有上升;自费药品金额占比相对稳定;高血压、糖尿病药品单次处方剂量稳定。结论:总额预付制有助于控制药品费用的过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药物合理利用,且对自费药品销售金额控制较好,但门诊、住院患者次均药费的上升应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总额预付制不影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用药量。
作者:康乐;何志高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患者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下肢骨折术后长期卧床静养患者3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ivgtt,q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BPPV、DVT发生率及干预前后下肢周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BPPV、DVT发生率分别为18.0%和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7%和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下肢周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凝血指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防下肢骨折长期卧床患者BPPV、DVT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陈贞君;方嘉阳;邱星颖;沈丰丰;傅祥浈;戢婷;李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了解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之间的配伍禁忌,为其临床配伍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对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的配伍禁忌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外周神经系统用药的胆碱能受体激动药与阻滞药、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局部麻醉药和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的镇静催眠药、抗癫痫与惊厥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抗精神病药、镇痛药、全身麻醉药等西药与中药存在较多的配伍禁忌,其作用机制为导致药物疗效降低的拮抗作用、生成沉淀、离子化程度增高、吸收减少、排泄增加、代谢加快、导致毒副作用增加的协同作用、生成毒性物质、延缓分解等。结论:神经系统类西药与中药配伍时须根据其共性与区别,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避免配伍禁忌,使配伍更加合理、安全、有效。
作者:唐志芳;梅全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了解口服抗凝药物(OACs)在血液透析并发房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OACs的作用机制和药动学特征、血液透析并发房颤患者应用OACs进行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新型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派沙班)比华法林药动学特征更稳定。尽管OACs被推荐用于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但目前仍缺乏大型的随机、对照和前瞻性研究,以及血液透析并发房颤患者应用OACs的经验和证据。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与华法林相比,显示出较大优势,为血液透析并发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带来新的选择。
作者:黄凯鹏;高翔;刘淑珍;陈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了解纤维蛋白粘合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纤维蛋白粘合剂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新的研究方向、存在问题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纤维蛋白粘合剂通过与机体凝血系统相互作用产生凝血效果,黏附于创面发挥物理止血作用,被用于骨科、心胸外科、肝外科、眼科、乳腺外科、脑/神经外科等外科手术,喷洒创面使组织黏附并止血,其新的研究方向为作为缓释系统和支架材料。存在的问题包括来源污染、变态过敏反应等安全性问题,以及降解快、强度低等局限性。结论:医用纤维蛋白粘合剂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手术及新型给药系统中,其未来研究应增加临床安全性并克服存在的缺陷。
作者:郭偲;刘宏;周萌萌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硫唑嘌呤(AZA)治疗炎症性肠病(IBD)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114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红细胞内AZA代谢物6-硫鸟嘌呤核苷酸(6-TGNs)的稳态浓度,考察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AZA日剂量、6-TGNs血药浓度与AZA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白细胞减少的佳临界值。结果:114例IBD患者中,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有40例(35.1%)。不同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及AZA日剂量患者间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6-TGNs血药浓度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体内6-TGNs平均血药浓度[(407.82±262.88)pmol/(8×108)RBC]高于白细胞水平正常的患者[(275.85±118.37)pmol/(8×108)R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预测其白细胞减少症发生的佳临界值为6-TGNs血药浓度>291.04 pmol/(8×108)RBC。结论:AZA致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可能与IBD患者红细胞内6-TGNs的浓度相关,且高浓度6-TGNs是其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医师可结合患者血常规数据与红细胞内6-TGNs浓度的检测结果,针对IBD患者开展AZA个体化治疗,以减少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作者:汪燕燕;苏涌;杨春兰;夏泉;许杜娟;胡乃中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厄罗替尼致间质性肺炎(ILD)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肺癌患者胸、腰椎放疗后续厄罗替尼靶向治疗中出现ILD的药物治疗,分析ILD的发生原因,并根据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和症状先后建议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氟康唑、厄罗替尼;停用甲基强的松龙,改予泼尼松30 mg,po,qd抗炎;调整泼尼松剂量至40 mg/d,加用羧甲司坦口服液10 ml,tid改善呼吸道症状;将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改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1 g,ivgtt,bid。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气促、双肺炎症好转,出院带药方案为厄罗替尼150 mg,po,qd。结论:有既往放疗史的患者使用厄罗替尼易发生ILD,临床应用需谨慎。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促进了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
作者:李义秀;娄艳;章新晶;熊爱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98例老年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9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用药量、手术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5±0.6)min、阻滞完全时间为(7.9±3.9)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4.5±1.2)、(17.5±4.3)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用药量为(20.2±4.8)m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3.4±20.1)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用药量少、起效快、麻醉效果显著,适用于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
作者:胡跃世;李鹏;曹志华;刘磊;王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生大黄脐疗联合早期结肠灌洗对高龄结肠造口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结肠灌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大黄脐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后均随访6个月。采用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LQ-C30)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并计算治疗前后的治疗费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各项功能评分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提高,各项症状评分及单一条目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失眠、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腹泻和经济困难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食欲丧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疲倦、恶心与呕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费用、产品费用及总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大黄脐疗联合早期结肠灌洗能明显提高高龄结肠造口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治疗费用。
作者:孙晓林;宋展;刘延娟;钱国武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了解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5-2015年收载的期刊文献,对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及过敏史、合并用药、ADR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得到有效文献24篇,共计360例患者。其中,女性多于男性(66.11%vs.33.89%);多在用药30 min内发生(169例,46.9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3例,42.89%)、全身性损害(72例,18.95%)为主,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丹红注射液的适应证,辨证施治、合理用药,对用药过程严密观察,警惕ADR的发生。
作者:王荔;刘晓慧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氨甲环酸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和胞磷胆碱注射液进行常规治疗,每日行腰椎穿刺,测颅内压引流脑脊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ivgtt,q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指数(GCS)评分、动脉血流速度(MCA)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良好率(60.4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5 d,两组患者GCS评分、M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两组患者GCS评分明显升高,MCA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33%、4.17%和4.17%,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6.67%、12.50%和16.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彭智;艾文兵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同样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二甲双胍,每次0.5 g,t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西格列汀,每次100 mg,qd。两组疗程均为12周。检测两组患者的腰围(WC)、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FINS)、脂联素等指标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总体胰岛素敏感指数(WBISI),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C、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FINS、HOMA-IR、WBISI和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2、3例患者因发生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患者体质量及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关。
作者:张坤;任巧华;吴韬;杜俊文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