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宜朋;陈泉金;谢培华;宋洪涛
本刊讯应津巴布韦卫生部和南非卫生部的邀请,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谦于7月21-29日访问上述两国。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评价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济性,为相关研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中阿格列汀联用传统降糖药与单用传统降糖药比较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4年3月。基于文献二次分析思路,从文献中提取效果指标和疗程,从患者角度出发,以药物日均治疗费用计算成本,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阿格列汀联用传统降糖药方案与单用传统降糖药方案的经济性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标准的RCT文献6篇。当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用疗程为12周时,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值作为效果指标考察,成本-效果较差;当疗程增加到26周时,以HbA1c达标率作为效果指标考察,成本-效果较差;但当阿格列汀价格降低10%或试验组效果取95%置信区间(CI)上限时,其成本-效果优于单用二甲双胍组。以HbA1c降低值作为效果指标考察,阿格列汀联用吡格列酮治疗12周的成本-效果较好,但当疗程增加到26周时,成本-效果较差;疗程增加到26周时,以HbA1c达标率为效果指标的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效果指标取95%CI上限时,成本-效果优于单用吡格列酮组。阿格列汀联用伏格列波糖治疗12周时,以HbA1c降低值作为效果指标,成本-效果优于单用伏格列波糖组。建议今后应开展基于RCT的阿格列汀药物经济学研究,以及改善糖尿病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作者:王瑜;方煜;胡明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长江流域273家样本医院2014年药品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及主要生产厂商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销售金额增长呈逐步放缓的节奏;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以及神经系统用药占据前3位。连续4个季度销售金额排名前3位的药品分别是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胸腺肽和兰索拉唑;排名前15位的药品中近一半是辅助药物;中成药日益升温并逐步出现在排行榜上。销售厂商以国产厂商居多,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和江苏等地。结论:样本医院用药结构与我国疾病谱基本相符,但一些辅助药物的使用与国际指南存在偏差,临床用药合理性有待提高。
作者:刘静;陈开杰;贾毅敏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建立测定人尿液中儿茶酚胺浓度的方法。方法:尿液样品经氧化铝提取后,以3,4-二羟基苄胺为内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色谱柱为Shim-Pack C18,流动相为混合溶液[每500 ml混合溶液中含离子对试剂(辛烷磺酸钠)0.5 mmol、甲醇10 ml、0.06 mmol/L二正丁胺50μl、无水乙酸钠2.0 g、柠檬酸5.5 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60 mg和氯化钠584.4 mg,pH=3.5],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30℃,电化学检测器检测电压为750 mV,进样量为40μl。结果: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尿药浓度均在3.125~1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85和0.9992),定量下限均为3.125 ng/ml;日内、日间RSD均<10%;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9.2%~101.6%、98.9%~100.5%,提取回收率分别为63.8%~66.8%、60.5%~62.6%。结论: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较高、检测成本低,可用于人尿液中儿茶酚胺浓度的测定。
作者:陈静;丘宏强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伐昔洛韦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94例带状疱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盐酸伐昔洛韦片0.3 g,bid。两组患者均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P物质水平,并观察后遗神经痛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止痛、止疱、皮损结痂、皮损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及P物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P物质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伐昔洛韦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具有止痛、促进皮损恢复、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等优点,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周碧海;李建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观察依巴斯汀片联合除湿止痒软膏治疗手部角化皲裂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5例手部角化皲裂性湿疹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A组(45例)、对照B组(43例)及治疗组(47例)。对照A组患者口服依巴斯汀片,每次10 mg,qd;对照B组患者单用除湿止痒软膏,早晚1次,以薄层涂于患处;治疗组患者口服同等剂量依巴斯汀片联合除湿止痒软膏涂于患处。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瘙痒、皮损面积、角化、皲裂和视觉模拟(VAS)评分,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8.09%,明显高于对照A组的42.22%及对照B组的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瘙痒、皮损面积、角化、皲裂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轻微,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巴斯汀片联合除湿止痒软膏治疗手部角化皲裂性湿疹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皮肤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郑颖;任建军;霍伟红;梁娟;周哲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比较西格列汀与瑞格列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初诊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2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正规的糖尿病饮食,进行健康教育及适当运动锻炼。对照组患者口服瑞格列奈片1.0 mg,tid;研究组患者口服西格列汀片100 mg,qd。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BG、PBG、HbA1c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MI显著升高,且对照组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无低血糖发生,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低血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与瑞格列奈疗效相当,均可有效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血糖,且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但西格列汀对患者BMI控制较好。
作者:陈军;甘华葵;孙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维D3对不同性别、年龄晚期肺癌患者T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晚期肺癌患者76例,按照肺癌类型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n=40)和小细胞肺癌(SCLC)组(n=36),另选择38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NSCLC组和SCLC组患者均在姑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仑膦酸钠维D3片1片,po,q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受试者入组时的T细胞免疫指标,包括CD4+、CD8+和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发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NSCLC组和SCLC组患者CD4+、CD8+、CD4+/CD8+及Tre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SCLC组和SCL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4+、CD4+/CD8+水平均升高,且男性患者的变化水平明显大于女性,两组患者的CD8+、Treg水平均降低,且男性患者的变化水平大于女性患者,除NSCLC组的男、女性患者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33),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患者的CD4+、CD4+/CD8+升高水平明显大于>50岁患者,CD8+、Treg降低水平明显大于>50岁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仑膦酸钠维D3可有效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T细胞免疫指标水平,且男性及≤50岁的患者效果更佳,可考虑作为肺癌患者的常规辅助用药。
作者:李晓英;谢启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临床特点、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广东省ADR监测中心收录的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ADR报告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433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185例(42.73%),女性248例(57.27%),男女比例为1∶1.34。中青年(20~59岁)患者ADR发生率较高(71.59%),且男性明显少于女性(1∶1.37)。ADR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48.04%)和口服给药(41.57%)为主。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例数多(167例,38.57%),其中以头孢菌素类为主(64.07%)。ADR累及器官/系统以消化系统损害(262例次,36.19%)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37例次,32.73%)为主。严重的ADR主要涉及抗感染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加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的ADR监测,谨慎选择给药途径。
作者:余文浩;李玉珍;曾繁涛;刘君波;陈旎旎;徐小英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浆正五聚体蛋白(PTX)3、肾功能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根据就诊顺序进行编号,并按照就诊顺序单双号依次纳入观察组(47例,2例病例脱落,共45例完成研究)和对照组(46例,1例病例脱落,共45例完成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5 g+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NS)250 ml中,ivgtt,q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μg加入NS 250 ml中,ivgtt,q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PTX-3、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Upro)、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TX-3、BUN、SCr和24 h Upr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X-3、BUN、SCr和24 h Upro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斑块稳定性(100.0%)亦明显高于对照组(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未进行特殊处理均自行缓解,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好,可明显降低患者PTX-3,改善肾功能,提高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华烨;陆云南;陈萍;徐南飞 刊期: 2016年第26期
本刊讯2016年8月30日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京会见了英国牛津大学校长路易丝·理查森(Louise Richardson)教授一行。双方就中英卫生交流、医学科研合作等议题交换了意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陪同会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考察前列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NS)100 ml中,ivgtt,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15 ml加入NS 100 ml中,ivgtt,q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UAP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等氧化应激指标和MMP-2、MMP-9水平,以及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MDA、SOD、TAC、MMP-2和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81.4%);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MDA、MMP-2、MMP-9水平明显降低,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SOD、TAC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较轻,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治疗UAP的疗效明显,可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并缩短持续时间,减轻机体氧化应激,降低血清MMP-2、MMP-9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石红玲;史雪霞;马秀莲;任明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比较3种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与复方海蛇胶囊单用或联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效果。方法:将210例AD患者按照就诊顺序依次纳入多奈哌齐组、卡巴拉汀组、加兰他敏组、复方海蛇胶囊组、多奈哌齐+复方海蛇胶囊组、卡巴拉汀+复方海蛇胶囊组和加兰他敏+复方海蛇胶囊组,各30例。多奈哌齐组患者睡前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5 mg(<1个月)、10 mg(≥1个月),po,qd;卡巴拉汀组患者给予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1.5 mg(<1个月)、3.0 mg(≥1个月),po,bid;加兰他敏组患者给予氢溴酸加兰他敏片2 mg(<2周)、4 mg(2~4周)、6 mg(>4周),po,bid;复方海蛇胶囊组患者给予复方海蛇胶囊3粒,po,tid;多奈哌齐+复方海蛇胶囊组患者给予盐酸多奈哌齐片5 mg,po,qd+复方海蛇胶囊3粒,po,tid;卡巴拉汀+复方海蛇胶囊组患者给予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1.5 mg,po,bid+复方海蛇胶囊3粒,po,tid;加兰他敏+复方海蛇胶囊组患者给予氢溴酸加兰他敏片4 mg,po, bid+复方海蛇胶囊3粒,po,tid。各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AD痴呆评定量表(ADAS-cog)、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治疗后的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的MMSE、ADAS-cog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的MMSE、ADAS-cog及ADL评分均明显改善;ChEI联合复方海蛇胶囊的各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相应的ChEI单用组和复方海蛇胶囊组,而ADAS-cog、ADL评分均明显低于相应的ChEI单用组和复方海蛇胶囊组;复方海蛇胶囊单用或联用ChEI组的TESS评分均明显低于相应的ChEI单用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hEI单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EI联合复方海蛇胶囊可有效改善AD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其认知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朱黎;成旭东;安燕芳;赵辛欣;李燕楚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包括发病4.5 h内溶栓、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压、营养支持、强化降脂等,并及时处理基础疾病。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普罗布考片口服,每次0.5 g,b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每次100 ml,bid,分别于每天9:00、17:00静脉滴注,50~90 min内滴注完毕。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质代谢指标和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患者的TG、TC、LDL-C水平下降得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S100β蛋白、NSE、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NSE水平及NIHSS评分降低得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亦未见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和心电图有明显变化。结论:普罗布考联用丁苯酞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脂质代谢,降低血清NSE水平,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董亭方;牛晓露;刘丽;贵永堃;张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五苓汤结合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CH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休息、低盐饮食、利尿药等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中益气五苓汤,每日1剂,以水煎后分2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平均值、血浆N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平均值、血浆NT-proBNP水平、6MWT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平均值和血浆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6MWT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补中益气五苓汤是治疗CHF的有效组方,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NT-proBNP水平、提高运动耐量,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高伟铿;刘正旺;张明;彭志国;及孟;王转转;李光智;惠慧;卓书江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环肺静脉消融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阵发性AF患者75例,按照入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环肺静脉消融术。对照组患者术后口服华法林钠、胺碘酮、美托洛尔等,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q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炎症因子、血脂水平变化,并比较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左房直径、左室射血分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均显著延长,且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1个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显著升高,且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均为(23.91±5.28)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AF复发率为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消融相关性房性心动过速(ATa)、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抑制阵发性AF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延长AERP,从而降低AF复发率,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曾安宁;石建;余吉西;陈荣兴;杨钦宇;蔡冰冰;熊德高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了解肺部感染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136例难治性肺部感染住院患者的痰液及BALF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鉴定,比较两种标本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并对BALF标本中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6例患者痰液和BALF标本的阳性率分别为22.06%和4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液和BALF标本中各检出病原菌32株和72株,均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BALF标本中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和左氧氟沙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阿米卡星和米诺环素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氯霉素和万古霉素敏感。结论:BALF标本的阳性率高于痰液标本,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患者临床症状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倪鸿昌;严玉兰;凌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为提高乳腺癌患者用药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某院乳腺科化疗病区2015年9-11月曾行内分泌治疗的晚期乳腺癌住院患者280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内分泌治疗的用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内分泌治疗药物致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80例患者中,用药依从性良好、一般及较差的患者分别有161例(57.5%)、64例(22.9%)和55例(19.6%);其用药依从性主要受“认为疾病已控制(27.2%)”“药品不良反应(22.4%)”“忘记服药(21.1%)”等因素的影响;内分泌治疗药物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包括潮热、情绪异常和关节痛等。结论:临床药师尤其是专科临床药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加强患者的用药教育,积极参与查房和随访工作,提高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用药依从性。
作者:杜娟;赵秀莉;张文周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辅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0例确诊为晚期NSCLC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乙、丙组,各60例。3组患者均采用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进行化疗;乙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7.5 mg/m2,静脉滴注3 h,d1~14;丙组患者在乙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40 ml静脉滴注,qd,d1~14。每21天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作疗效评估。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获益率、生存质量改善率、肿瘤进展时间(TT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乙、丙组患者的临床获益率分别为40.0%、58.3%、71.6%,生存质量改善率分别为28.3%、41.7%、56.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丙组患者的中位TTP分别为126、190、195 d,乙、丙组患者的TTP明显长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乙组和丙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患者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降低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甲、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甲组和乙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在GP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能显著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化疗效果,同时降低化疗药物产生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罗毅;王华政;王健屹;杨秀理;李正凤 刊期: 2016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升陷汤加减辅助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PD)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8例CHPD急性发作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综合治疗,包括吸氧、抗感染、祛痰、平喘、纠正呼吸及心力衰竭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升陷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肺功能情况、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总积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分级及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预测值、FEV1/用力肺活量(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均显著好转,FEV1/预测值、FEV1/FVC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总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上述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8.1%)显著高于对照组(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升陷汤加减辅助治疗CHPD急性发作期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李娥;王振贤;吕佳杰 刊期: 2016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