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山;陶兴茹;裴保方;段彦彦;刘晓玲;陈海燕
目的:探讨倾向评价匹配法在门诊糖皮质激素处方合理性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等概率整群抽样法,抽取我院(北部院区)2015年门诊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处方1271张。根据药品说明书、《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临床指南等,对处方中糖皮质激素使用合理性进行判断,将不合理处方纳入不合理处方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在合理处方中选取与不合理处方在性别、年龄、医保方面完全一致(P=1)的相同数量的处方纳入合理处方组。比较两组在疾病系统、药物剂型、给药途径、药物用量方面的差异。结果:1271张处方中,用药合理的处方1168张(91.90%),不合理处方103张(8.10%),经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各纳入103张处方相对于合理处方组,不合理处方组在药物剂型(P=0.962)、给药途径(P=0.246)和DDDs(P=0.30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疾病系统方面不合理组中有56张(54.4%)处方的诊断疾病超出指导原则,而合理用药组中仅1张处方(1.0%)超出指导原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合理处方分析中,99张(96.1%)处方为适应证不合理,4张(3.9%)处方为给药途径不合理。结论: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开展处方点评,有助于发现影响处方合理性的因素,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发现所患疾病超出指导原则时应慎重,重点判断其使用合理性。
作者:王彧杰;韩璐;原永芳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自然杀伤(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和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各44例。单药组患者给予甲泼尼龙片0.8 mg/kg,qd(早晨),后逐渐减至4 mg/d后。联合组患者在单药组基础上加用他克莫司胶囊0.025 mg/kg,q12 h(餐后1 h服用),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血清纤维蛋白原(FIB)、NK细胞、T淋巴亚群(CD4+、CD8+、CD4+/CD8+)和MHCⅡ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72.73%)显著高于单药组(4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联合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SCr、BUN、FIB、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和MHCⅡ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82%)略低于联合组(9.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4)。结论:甲泼尼龙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降低MHCⅡ表达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邓时素;欧三桃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SAP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营养支持、留置胃管、抗菌药物以及持续血液灌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 ml,bid。两组患者均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血淀粉酶、腹痛、体温异常、腹胀、恶心呕吐、白细胞改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淀粉酶、腹痛、体温异常、腹胀、恶心呕吐、白细胞改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78%vs.64.44%),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11%vs.7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对照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SAP疗效显著,患者康复较快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安全性较好。
作者:黄鹏;黄寨;秦文波;陆政;莫祖聪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评价我院急性胰腺炎(AP)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合理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32例AP患者信息,统计其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联合用药、用法用量等指标,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果:132例AP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43.75±1.26)岁,轻症急性胰腺炎(MAP)117例(88.64%),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5例(11.36%);AP的前3位诱因分别为梗阻因素(32.31%)、高脂血症(27.21%)和酒精因素(18.03%),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和呕吐;132例AP患者中,治愈101例,好转31例;使用抗菌药物的MAP、SAP分别为107例和13例,其抗菌药物总体使用率为90.91%(其中90.15%属于治疗性用药);共使用5种抗菌药物,其中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为77.28%,二联所占比例多(69.70%),二联用药主要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替硝唑”(45.65%)与“左氧氟沙星+替硝唑”(27.17%);经过治疗,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白细胞计数均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我院AP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符合相关指南要求,但预防使用的合理性仍有待商榷。
作者:张蔚;黄丽;龙丽辉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0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果糖二磷酸钠、高蛋白质饮食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曲美他嗪片20 mg,po,t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ivgtt,q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电图S-T段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与心电图S-T段总有效率分别为94.5%、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和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6、hs-CRP、MDA、CK、LDH、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hs-CRP、SOD、CK及LDH显著降低,MDA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电图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李倩;高晓峰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在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药、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次100 mg,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每次270 mg,tid。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心电图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参数、心功能指标、肺功能指标及冠状动脉SYNTAX评分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效率和心电图疗效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5.0%vs.76.67%、71.67%vs.5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大聚集率、血浆血栓素B2水平、平均血小板体积、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低于或小于对照组,心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率、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SYNTAX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能够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和血小板参数,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梁鹍;董守仁;彭欢;陈雅丽;孟婉玉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为提高我院门诊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门诊药房处方24947张,对其中不合理处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共计1342张,占所查处方的5.38%。主要包括超量、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使用商品名、剂型或给药途径错误、适应证不适宜、给药途径或剂型不适宜、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重复用药和配伍禁忌等。其中以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占22.88%)和用法用量不适宜(占61.18%)常见。结论:我院门诊处方仍然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不合理处方的各项干预措施,提高处方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以保证用药安全。
作者:唐慧芝;高颖;倪海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退白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寻常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趋化因子9(CXCL9)的影响。方法:选取寻常型白癜风患者60例,给予中药退白颗粒1剂加开水200 ml溶解后冲服,早晚各100 ml,联合NB-UVB皮损局部照射治疗,疗程为3个月。另选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观察不同分期、皮损面积、病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ICAM-1和CXCL9水平,并与健康志愿者比较。结果:进展期、皮损面积<5%、病程<1年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87.10%、87.50%,显著高于稳定期的61.54%,皮损面积≥5%的65.52%及病程≥1年的6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所有分型患者ICAM-1和CXCL9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进展期患者高于稳定期,皮损面积≥5%者高于<5%者、病程<1年者高于≥1年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稳定期外,其他分型患者ICAM-1和CXCL9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白颗粒联合NB-UVB照射治疗寻常型白癜风疗效较好,且可降低ICAM-1和CXCL9表达水平。
作者:盛国荣;蒋丽;谢勇;赵婧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以下简称“诺和灵30R”)强化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B细胞功能等的影响。方法:将68例2型糖尿病初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观察组患者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注射剂量及次数。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均为空腹血糖(FBG)3.9~7.2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7.8~10.0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FBG、2 hPG、HbA1c、血糖达标时间、体质量指数(BMI)和胰岛B细胞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BG、2 hPG、HbA1c及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2 hPG和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MI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糖负荷后30 min胰岛素净增值与葡萄糖净增值的比值(I30/G3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OMA-I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OMA-B和I30/G30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诺和灵30R强化治疗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HbA1c水平,缩短血糖达标时间,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王郡;周慧敏;董斌;窦婵婵;陈志花;郭艺璇;吕晓静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环磷腺苷葡胺“”不良反应”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自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2月,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得到的病例资料进行提取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涉及2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60岁患者居多,共有11例(占55.00%);ADR大多在用药30 min内发生(18例,90.00%);14例(70.00%)为联合用药;ADR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12例,27.91%)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1例,25.58%)常见,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7例)。结论:临床应重视环磷腺苷葡胺引发的ADR,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用药,并关注其辅料成分,密切防范ADR的发生。
作者:洪文英;王述蓉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嘧啶对小儿七氟烷全麻术后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在全麻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的患儿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D组(21例)和SN组(20例)。两组患儿均以阿托品0.01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8%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插管成功后,待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晰对等后进行机械通气,并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5μg/(kg·min)。手术开始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h)(SD组)或生理盐水0.5μg/(kg·h)(SN组)。手术结束时停用麻醉药物,待观察到患儿自主呼吸良好、潮气量恢复正常、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恢复时予以拔管。记录两组患儿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前(T1)和静脉泵注后10 min (T2)、20 min(T3)、30 min(T4),以及拔管时(T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观察两组患儿的术后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患儿的术后躁动程度和疼痛程度(CHIPPS评分)进行评分。结果:SD组患儿给药后各时点的MAP和HR均较给药前下降,但SN组患儿未见类似变化,T2~T5时点组间MAP和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均显著长于SN组,术后苏醒即刻的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和CHIPPS评分均显著低于S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中,右美托咪定作为全麻辅助用药,虽会使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延长,但可有效降低小儿麻醉术后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和CHIPPS评分,利于患儿平稳度过术后苏醒期。
作者:李佳蔓;周军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为临床精准用药、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药物基因组学与ADR的研究文献,对基因多态性与ADR的相关性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目前已发现多种ADR相关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与双氯芬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药物致肝损伤,卡马西平、阿巴卡韦等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有关;肝脏药物转运体1B1基因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致肌病有关;N-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多态性与异烟肼致肝损伤有关;一氧化氮合酶1调酶基因、心脏钠离子通道5A基因和钾离子通道E1基因多态性与药物致QT间期延长有关等。基因多态性研究可为预防ADR提供新的参考依据,临床可在药物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基因型检测,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作者:孙雪林;胡欣;徐巧玲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辅助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本院收治的97例HSPN患儿分为观察组(48例)和常规组(49例)。常规组患儿给予苯那普利2.5~5 mg,qd,血尿合并蛋白尿及急性肾炎型加用吗替麦考酚酯15~20 mg/kg,bid或强的松0.5~1 mg/(kg·d)。观察组患儿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0.5~1.0 g,ti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4周以上。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CD3+、CD4+、CD8+、CD4+/CD8+)和体液免疫水平[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并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75.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5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和体液免疫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IL-6、IL-18、TNF-α及IgM、IgA、IgG水平显著降低,IL-10、CD3+、CD4+/CD8+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辅助治疗HSPN非肾病型患儿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免疫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厉洪江;刘翠华;田明;吴丽娟;张书锋;曹广海;张雪丽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了解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CSC)的药物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外相关文献,对CSC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CSC是尚未被完全了解的多因性疾病,其治疗尚无固定标准。CSC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的视网膜下积液可在3~4个月内自行吸收,对于病程<3个月的急性CSC,观察病情变化不作特殊处理是合适方法,部分学者则建议早期药物干预有助于缩短病程。采用奈帕芬胺滴眼液、肾上腺素能阻滞药美托洛尔、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等,均可缩短急性CSC病程,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急性CSC没有肯定的治疗效果。复发性CSC一般按照急性CSC的治疗原则处理。慢性CSC治疗方法较多,争议也较多,盐皮质激素受体(MR)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可导致视网膜积液、脉络膜扩张并在低氧条件下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表明MR拮抗药治疗慢性CSC可能有益。抗皮质激素治疗、MR拮抗药治疗、抗雄激素类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治疗、抗结核药物治疗、甲氨蝶呤治疗等均有助于缓解慢性CSC病情并改善症状。MR拮抗药治疗慢性CSC有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作者:彭晶莹;张军军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预防盐酸瑞芬太尼麻醉后患者痛觉过敏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40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各35例。4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前给药和麻醉诱导方案一致;麻醉维持方案为持续泵入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A、C组患者0.1μg/(kg·min),B、D组患者0.3μg/(kg·min)]+丙泊酚注射液4~8 mg/(kg·h)+注射用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12 mg/(kg·h);C、D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15 min均给予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 mg ,iv。观察4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盐酸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拔管即刻警觉/镇静评分(OAA/S)等麻醉情况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组患者拔管即刻HR、MAP水平均较入室后上升,B组患者上升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患者盐酸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高于A、C组,C、D组患者拔管即刻OAA/S评分均明显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患者术后1、2、6、12、24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D组患者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发生躁动和寒战等不良反应的比例均明显低于A组,D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和发生躁动的例数明显少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15 min给予帕瑞昔布40 mg能够有效预防盐酸瑞芬太尼麻醉后患者痛觉过敏的发生,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张彩玲;王焕彬;宋琳苑;罗莹嘉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两种给药方式治疗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哮喘急性发作患儿98例,根据糖皮质激素给药方式分为吸入组和口服组,各49例。吸入组患儿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1 ml加至0.9%氯化钠注射液2 ml中,使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10 min,bid;口服组患儿给予醋酸泼尼松片1~2 mg(≤40 mg/d),ti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控制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吸入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93.87%)高于口服组(87.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组患儿临床控制率(61.22%)明显高于口服组(48.98%),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口服组,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Ig)E、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均明显低于口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组患儿CD4+、CD8+、CD4+/CD8+水平略高于口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与口服给药相当,但临床控制明显优于口服给药,且能迅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炎性因子,安全性较高。
作者:张晓颖;陈巍;康勤洪;黄芳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及四川省23家医院2013-2015年中药注射剂使用种类、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和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我院2013-2015年中药注射剂的品种数由36种降至33种,在住院患者中的使用率均为60%左右,而DDDs、销售金额及占比均逐年上升。四川省23家医院连续3年居销售金额和DDDs首位的都是注射用血栓通;我院2013、2014年销售金额和DDDs居首位的均为注射用红花黄色素,2015年分别是丹红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均为活血祛瘀类心脑血管药物。四川省23家医院B/A接近1的药品有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灯盏花素、喜炎平注射液等;我院B/A接近1的药品品种数多于四川省整体水平。我院抗肿瘤辅助用药的DDC普遍高于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其中消癌平注射液的DDC高达1328.12元、康莱特注射液为577.90元,但该类药物DDDs普遍较低。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销售金额与使用频次同步性较好,且价格适中、疗效确切的品种占有较大份额,与四川省中药注射剂使用总体情况基本一致,但应警惕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风险,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
作者:李燕;罗宏丽;王国俊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分析单抗类抗肿瘤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6年2月单抗类抗肿瘤药致ADR 148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品名称、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信息。结果:148例ADR中,男性80例,女性68例,男女比例为1.1765∶1;高发年龄为50~59岁(占32.43%);原患疾病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比例高(占37.84%);共涉及到5种药物,其中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致ADR的比例高(为47.97%);ADR发生时间<1 d的多(占54.73%);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占41.89%),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纤维化、食欲减退、便秘、恶心、呕吐等;严重的ADR 9例(占6.08%),新的一般的ADR 5例(占3.38%),新的严重的ADR 2例(占1.35%)。经对症处理后,总有效率为98.65%。结论:单抗类抗肿瘤药致ADR可出现在各个年龄阶段,原患疾病较广,且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危害大,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合理用药监护,做好应对措施,以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徐旭;黄新恩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对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肾功能、外周血常规、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58例,按住院号单双号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降压、调脂和预防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芪胶升白胶囊2.0 g,po,ti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功能、肾功能、外周血常规、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DT)、左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T)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尿酸(UA)以及对照组患者MAU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常规指标和T细胞亚群指标改变程度均大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芪胶升白胶囊不会影响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心功能,对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强化机体免疫功能,安全性较高。
作者:郭长磊;张少利;尹宏磊;张培勇;吕风华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通过对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及信号挖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2013年第三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收集到的TDF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信号进行挖掘。结果:TDF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消化系统、肾和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系统、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等,同时可以影响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共挖掘出TDF可疑不良反应危险信号42个,其中6个说明书尚未提及,且其中氨基酸尿不良反应信号强度较强。结论:TDF致消化道功能障碍虽较多,但大多数表现并不严重,其致肾功能损害数量较多,但后果严重;此外,氨基酸尿信号强度较强,且说明书未提及,故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宇;饶友义;郭军;余江平 刊期: 2016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