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王郡;周慧敏;董斌;窦婵婵;陈志花;郭艺璇;吕晓静

关键词: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 初发2型糖尿病, 强化治疗, 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胰岛B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以下简称“诺和灵30R”)强化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B细胞功能等的影响。方法:将68例2型糖尿病初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观察组患者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注射剂量及次数。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均为空腹血糖(FBG)3.9~7.2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7.8~10.0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FBG、2 hPG、HbA1c、血糖达标时间、体质量指数(BMI)和胰岛B细胞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BG、2 hPG、HbA1c及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2 hPG和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MI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糖负荷后30 min胰岛素净增值与葡萄糖净增值的比值(I30/G3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OMA-I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OMA-B和I30/G30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诺和灵30R强化治疗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HbA1c水平,缩短血糖达标时间,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甲泼尼龙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自然杀伤(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和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各44例。单药组患者给予甲泼尼龙片0.8 mg/kg,qd(早晨),后逐渐减至4 mg/d后。联合组患者在单药组基础上加用他克莫司胶囊0.025 mg/kg,q12 h(餐后1 h服用),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血清纤维蛋白原(FIB)、NK细胞、T淋巴亚群(CD4+、CD8+、CD4+/CD8+)和MHCⅡ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72.73%)显著高于单药组(4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联合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SCr、BUN、FIB、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和MHCⅡ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82%)略低于联合组(9.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4)。结论:甲泼尼龙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降低MHCⅡ表达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邓时素;欧三桃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虎黄烧伤搽剂治疗烧伤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虎黄烧伤搽剂治疗烧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门诊烧伤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创面清洗后,给予磺胺嘧啶银霜涂于创面,厚度0.15~0.30 mm,每日换药1次;治疗组患者给予虎黄烧伤搽剂每日涂搽创面1~3次。两组均用药至愈合为止。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及细菌感染率,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程度,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创面治愈时间及细菌感染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虎黄烧伤搽剂治疗烧伤疗效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创面愈合,避免创面感染,并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安全可靠。

    作者:金梅;张成志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副主任崔丽在京会见美国卫生和商务联合代表团

    本刊讯2016年10月17日下午,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副主任崔丽在京会见了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代理副部长玛丽·韦克菲尔德(Mary Wakefield)和商务部常务副部长布鲁斯·安德鲁斯(Bruce Andrews)共同率领的代表团,就两国卫生体系及健康市场发展等议题广泛交换意见。美国驻华大使马克斯·博卡斯(Max Baucus)和来自美国医药相关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LC-MS/MS法测定人尿液中他唑巴坦钠浓度及其尿药排泄动力学研究

    目的:建立测定人尿液中他唑巴坦钠浓度的方法,并进行尿药排泄动力学研究。方法:尿液样品经10%高氯酸沉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尿液中他唑巴坦钠的浓度。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 C18,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V/V),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为m/z 301→168。入组8名健康受试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6∶1,m/m)2.34 g,收集其给药前和给药后0~2、2~5、5~8、8~12和12~16 h的尿液研究其尿液排泄动力学。结果:他唑巴坦钠尿药浓度在0.25~5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定量下限为0.25μg/ml,批内、批间RSD<10%,方法回收率为93.8%~111.8%,提取回收率为93.9%~99.7%,介质效应为87.6%~107.2%。受试者用药16 h后,他唑巴坦钠的尿累积排泄量为(209.70±39.24)mg,累积排泄率为(61.7±11.5)%。结论:LC-MS/MS法用于人尿液中他唑巴坦钠浓度的测定和排泄动力学的研究简便、快捷、灵敏度高;他唑巴坦钠主要经肾脏排泻。

    作者:任立玲;王源园;孙鲁宁;张宏文;谢利军;刘云;王永庆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目的:了解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CSC)的药物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外相关文献,对CSC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CSC是尚未被完全了解的多因性疾病,其治疗尚无固定标准。CSC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的视网膜下积液可在3~4个月内自行吸收,对于病程<3个月的急性CSC,观察病情变化不作特殊处理是合适方法,部分学者则建议早期药物干预有助于缩短病程。采用奈帕芬胺滴眼液、肾上腺素能阻滞药美托洛尔、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等,均可缩短急性CSC病程,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急性CSC没有肯定的治疗效果。复发性CSC一般按照急性CSC的治疗原则处理。慢性CSC治疗方法较多,争议也较多,盐皮质激素受体(MR)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可导致视网膜积液、脉络膜扩张并在低氧条件下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表明MR拮抗药治疗慢性CSC可能有益。抗皮质激素治疗、MR拮抗药治疗、抗雄激素类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治疗、抗结核药物治疗、甲氨蝶呤治疗等均有助于缓解慢性CSC病情并改善症状。MR拮抗药治疗慢性CSC有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作者:彭晶莹;张军军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慢病管理模式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目的:借鉴国外慢病管理模式,促进国内慢病管理的发展。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搜集国内外有关慢病管理模式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国内慢病管理提出改进方法。结果与结论:国外慢病管理模式主要有慢病照护模式、慢病自我管理模式、延续性护理模式和英国慢病管理系统模式等;我国慢病管理模式主要为慢病信息监测系统模式、慢病自我管理模式、社区慢病健康管理模式和社区慢病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等。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慢病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从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系统、患者自我管理、社区资源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改进。

    作者:田华;李沭;张相林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施保利通联合孟鲁斯特钠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施保利通联合孟鲁斯特钠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变应性鼻炎患儿1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9例。两组患儿均给予了布地奈德喷雾剂左右鼻孔各喷1次,每喷64μg,bid。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10 mg,qd。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施保利通片0.9 g,tid。两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和细胞免疫(CD3+、CD4+、CD8+、CD4+/CD8+)水平,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1.0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IgG、IgA、IgM、IgE、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IgG、IgA、IgE、CD8+水平显著降低,IgM、CD3+、CD4+、CD4+/CD8+显著升高,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保利通联合孟鲁斯特钠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能有效调节患儿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张建亚;黄正华;李琦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天麻素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天麻素能在脑中降解为天麻苷元,从而发挥镇静、催眠等中枢抑制效应;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动脉血管顺应性、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发挥对心脏血管的保护作用;还可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使RNA的分泌并抑制受损神经元的凋亡,减轻β-淀粉样蛋白对海马神经元的神经毒性,并提高脑内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力,改善学习记忆力;还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浓度,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天麻素注射液临床用于治疗失眠、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头痛、眩晕、神经衰弱、老年痴呆和糖尿病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其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口干、头晕等。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药理机制广泛,应加强对其物质基础的深入分析,开展系统的药理、毒理学研究;天麻素保护神经的药理机制、穴位注射治疗失眠和头痛等治疗方式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还应加强对天麻素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的研究,提高其用药安全性。

    作者:李云;王志伟;耿岩玲;刘大会;王晓;周洪雷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环磷腺苷葡胺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环磷腺苷葡胺“”不良反应”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自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2月,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得到的病例资料进行提取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涉及2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60岁患者居多,共有11例(占55.00%);ADR大多在用药30 min内发生(18例,90.00%);14例(70.00%)为联合用药;ADR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12例,27.91%)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1例,25.58%)常见,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7例)。结论:临床应重视环磷腺苷葡胺引发的ADR,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用药,并关注其辅料成分,密切防范ADR的发生。

    作者:洪文英;王述蓉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儿童急性阑尾炎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研究

    目的:为儿科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干预前)485例和2013年7月-2015年6月(干预后)503例急性阑尾炎患儿的出院病历,对其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综合干预后,我院急性阑尾炎患儿围术期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联合用药和药物更换的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67.42%、80.82%、80.21%上升至94.23%、93.24%、88.27%,用药疗程由干预前的(10.19±3.49)d缩短至(7.83±3.15)d,病程记录中有用药分析的比例由干预前的83.09%上升至89.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药剂量、给药频次的合理率虽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对规范儿科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院急性阑尾炎患儿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仍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持续干预。

    作者:曹松山;陶兴茹;裴保方;段彦彦;刘晓玲;陈海燕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芪胶升白胶囊在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对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肾功能、外周血常规、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58例,按住院号单双号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降压、调脂和预防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芪胶升白胶囊2.0 g,po,ti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功能、肾功能、外周血常规、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DT)、左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T)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尿酸(UA)以及对照组患者MAU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常规指标和T细胞亚群指标改变程度均大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芪胶升白胶囊不会影响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心功能,对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强化机体免疫功能,安全性较高。

    作者:郭长磊;张少利;尹宏磊;张培勇;吕风华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益肺清化颗粒联合化疗用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益肺清化颗粒联合化疗用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长春瑞滨+顺铂或吉西他滨+顺铂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肺清化颗粒20 g溶于温水200 ml冲服,ti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卡氏(KPS)评分、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存质量,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KPS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TNF-α和sIL-2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LR-2R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腹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肺清化颗粒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刘长春;戚利坤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本刊讯2016年10月13-14日,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李斌和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谦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王培安、崔丽、金小桃、王贺胜,中央纪委驻国家卫生计生委纪检组组长李五四,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出席会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帕瑞昔布预防盐酸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预防盐酸瑞芬太尼麻醉后患者痛觉过敏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40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各35例。4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前给药和麻醉诱导方案一致;麻醉维持方案为持续泵入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A、C组患者0.1μg/(kg·min),B、D组患者0.3μg/(kg·min)]+丙泊酚注射液4~8 mg/(kg·h)+注射用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12 mg/(kg·h);C、D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15 min均给予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 mg ,iv。观察4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盐酸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拔管即刻警觉/镇静评分(OAA/S)等麻醉情况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组患者拔管即刻HR、MAP水平均较入室后上升,B组患者上升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患者盐酸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高于A、C组,C、D组患者拔管即刻OAA/S评分均明显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患者术后1、2、6、12、24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D组患者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发生躁动和寒战等不良反应的比例均明显低于A组,D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和发生躁动的例数明显少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15 min给予帕瑞昔布40 mg能够有效预防盐酸瑞芬太尼麻醉后患者痛觉过敏的发生,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张彩玲;王焕彬;宋琳苑;罗莹嘉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降钙素原对ICU发热患者血流感染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与评价降钙素原(PCT)对重症监护病区(ICU)发热患者血流感染(BSI)的诊断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12月我院ICU 233例发热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不同血培养结果、不同病原菌类型和不同细菌种类感染患者血清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和比较PCT、CRP对BSI的诊断及预测价值。结果:233例发热患者中,血培养阳性患者有74例,阳性率为31.76%;血培养阳性患者血清PCR、CRP水平均高于血培养阴性和污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血培养阴性患者与污染患者血清PCR、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4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45例,占60.81%;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患者18例,占24.32%;真菌感染患者11例,占14.86%;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感染患者,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也显著高于真菌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种病原菌感染患者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患者感染的主要细菌包括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和CRP对区分血培养阳性与阴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下面积(AUROC)分别为0.789[95%置信区间(CI)(0.732,0.845)]和0.629[95%CI(0.568,0.690)],截断值分别为1.2 ng/ml和81.4 mg/L;PCT和CRP对区分血培养阳性与血培养污染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UROC分别为0.805[95%CI(0.711,0.899)]和0.673[95%CI(0.540,0.805)],截断值分别为0.5 ng/ml和73.4 mg/L。结论:PCT有助于ICU发热患者BSI的诊断及血培养结果的判定,且其预测效能优于CRP;监测患者血清PCT水平可指导BSI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作者:黄思超;钟劲松;徐芳;钟吉文;潘莹;张彦东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百令胶囊辅助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辅助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本院收治的97例HSPN患儿分为观察组(48例)和常规组(49例)。常规组患儿给予苯那普利2.5~5 mg,qd,血尿合并蛋白尿及急性肾炎型加用吗替麦考酚酯15~20 mg/kg,bid或强的松0.5~1 mg/(kg·d)。观察组患儿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0.5~1.0 g,ti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4周以上。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CD3+、CD4+、CD8+、CD4+/CD8+)和体液免疫水平[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并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75.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5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和体液免疫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IL-6、IL-18、TNF-α及IgM、IgA、IgG水平显著降低,IL-10、CD3+、CD4+/CD8+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辅助治疗HSPN非肾病型患儿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免疫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厉洪江;刘翠华;田明;吴丽娟;张书锋;曹广海;张雪丽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报告比值比法挖掘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不良反应信号

    目的:通过对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及信号挖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2013年第三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收集到的TDF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信号进行挖掘。结果:TDF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消化系统、肾和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系统、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等,同时可以影响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共挖掘出TDF可疑不良反应危险信号42个,其中6个说明书尚未提及,且其中氨基酸尿不良反应信号强度较强。结论:TDF致消化道功能障碍虽较多,但大多数表现并不严重,其致肾功能损害数量较多,但后果严重;此外,氨基酸尿信号强度较强,且说明书未提及,故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宇;饶友义;郭军;余江平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在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药、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次100 mg,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每次270 mg,tid。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心电图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参数、心功能指标、肺功能指标及冠状动脉SYNTAX评分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效率和心电图疗效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5.0%vs.76.67%、71.67%vs.5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大聚集率、血浆血栓素B2水平、平均血小板体积、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低于或小于对照组,心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率、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SYNTAX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能够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和血小板参数,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梁鹍;董守仁;彭欢;陈雅丽;孟婉玉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我院急性胰腺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目的:评价我院急性胰腺炎(AP)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合理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32例AP患者信息,统计其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联合用药、用法用量等指标,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果:132例AP患者中,男性10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43.75±1.26)岁,轻症急性胰腺炎(MAP)117例(88.64%),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5例(11.36%);AP的前3位诱因分别为梗阻因素(32.31%)、高脂血症(27.21%)和酒精因素(18.03%),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和呕吐;132例AP患者中,治愈101例,好转31例;使用抗菌药物的MAP、SAP分别为107例和13例,其抗菌药物总体使用率为90.91%(其中90.15%属于治疗性用药);共使用5种抗菌药物,其中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为77.28%,二联所占比例多(69.70%),二联用药主要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替硝唑”(45.65%)与“左氧氟沙星+替硝唑”(27.17%);经过治疗,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白细胞计数均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我院AP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符合相关指南要求,但预防使用的合理性仍有待商榷。

    作者:张蔚;黄丽;龙丽辉 刊期: 2016年第32期

  • 某肿瘤专科医院2013-2015年注射用辅助治疗药物医嘱点评分析

    目的:为注射用辅助治疗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肿瘤专科医院)2013-2015年每月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注射用辅助治疗药物涉及的住院病历共2221份,对其进行点评,分析不合理医嘱存在的问题。结果:2221份病历中,使用注射用辅助治疗药物不合理的病历共680份,医嘱合格率为69.38%。不合理用药类型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用法用量不适宜(32.94%)、联合用药不适宜(31.62%)、无适应证用药或适应证不适宜(27.50%)。用量排名前10位的注射用辅助治疗药物医嘱合格率高的是注射用12种复合维生素,为85.00%;医嘱合格率低的是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为56.67%。结论:我院需加强注射用辅助治疗药物的规范管理,减少肿瘤治疗中的不合理用药行为。

    作者:孔树佳;李高峰 刊期: 2016年第32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