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晶莹;张军军
目的:为儿科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干预前)485例和2013年7月-2015年6月(干预后)503例急性阑尾炎患儿的出院病历,对其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综合干预后,我院急性阑尾炎患儿围术期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联合用药和药物更换的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67.42%、80.82%、80.21%上升至94.23%、93.24%、88.27%,用药疗程由干预前的(10.19±3.49)d缩短至(7.83±3.15)d,病程记录中有用药分析的比例由干预前的83.09%上升至89.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药剂量、给药频次的合理率虽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对规范儿科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院急性阑尾炎患儿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仍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持续干预。
作者:曹松山;陶兴茹;裴保方;段彦彦;刘晓玲;陈海燕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联合替考拉宁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性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MRSA性重症肺炎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利奈唑胺组和替考拉宁组,各50例。利奈唑胺组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600 mg,ivgtt,bid;替考拉宁组患给予注射用替考拉宁400 mg,ivgtt,bid;联合组患者首先给予同等用法用量的利奈唑胺注射液,持续1周,然后给予同等用法用量的替考拉宁注射液,持续1周。3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3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细菌总清除率及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计数,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0.0%,细菌总清除率为86.0%,利奈唑胺组临床有效率为84.0%,细菌总清除率为80.0%,均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70.0%和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CRP、PCT、TNF-α和白细胞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联合组和利奈唑胺组明显低于替考拉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利奈唑胺组患者临床疗效、细菌总清除率及治疗后炎性因子、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奈唑胺组和替考拉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奈唑胺联合替考拉宁治疗MRSA性重症肺炎与单用利奈唑胺疗效相当,均能明显改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白细胞计数,且联合组和利奈唑胺组明显优于替考拉宁组,但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作者:杜中良;焦玉坤;程振田;牛义凯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在心脏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对受检者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拟行CTA检查的受检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受检者给予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0.8 mg,ivgtt,若30 min内无效则再次追加0.5 mg;对照组受检者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50 mg,po,若30 min内无效则再次加服20 mg。观察两组受检者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DCG)的心率水平、心率变异功率指标、HRV时域参数、心率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前,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者给药后1、5、10 min的常规心电图和1、5、10、20 min的DCG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药后1、5、10、20 min的心率变异总功率(TP)、低频(LF)及给药后5、10、20 min的高频(HF)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者HRV时域参数变化除5 min交感或迷走神经窦性RR间期标准差均值外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将心率控制至70次/min所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CTA检查过程中心率波动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在给药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明显减慢CTA检查者心率,且控制心率时间较短、维持时间较长、心率波动较小,可用于CTA检查前,安全性较高。
作者:田思思;赵晶;赵辉;孔文基;赵宏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为临床药师参与化脓性脑膜炎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临床药师参与会诊、且初始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的26例化脓性脑膜炎出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病原菌检出情况、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临床药师会诊意见和患者转归等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26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26株,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李斯特菌(4株)、铜绿假单胞菌(4株)和鲍曼不动杆菌(2株)等;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存在未覆盖病原菌(11例,42.31%)、抗菌药物剂量和频次不合理(5例,19.23%)、联合用药不合理(3例,11.54%)、药物选择不合理(3例,11.56%)、疗程不合理(2例,7.69%)和给药途径不合理(2例,7.69%)等情况。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后,针对性提出了联合使用其他抗菌药物(10例,38.46%)、调整抗菌药物品种(7例,26.92%)、调整剂量和(或)频次(5例,19.23%)、改变给药途径(2例,7.69%)等会诊意见。经用药调整后,有22例患者病情好转(格拉斯哥评分5分)。结论:临床药师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分析患者病原菌情况,并通过会诊协助医师调整和完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方案,促进了初始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患者的病情转归。
作者:王海涛;张抗怀;刘娜;王娜;蔡艳;张莉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干预抗菌药物使用中的效果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2月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90例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90例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菌药物用药宣教,观察组实施积极的临床药学干预,如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制度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和使用情况反馈,进行培训与考核、组织查房等。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品种数、费用占治疗费用的比例及合理率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品种数、费用占治疗费用的比例明显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观察组2例实际案例分析,患者经临床药师干预后,恢复治愈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结论: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干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医师和临床药师的积极配合明显减少了临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减轻了患者治疗费用负担。
作者:刘莉;徐婷婷;汤拥军 刊期: 2016年第32期
本刊讯2016年10月13-14日,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李斌和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谦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王培安、崔丽、金小桃、王贺胜,中央纪委驻国家卫生计生委纪检组组长李五四,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出席会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为提高我院门诊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门诊药房处方24947张,对其中不合理处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共计1342张,占所查处方的5.38%。主要包括超量、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使用商品名、剂型或给药途径错误、适应证不适宜、给药途径或剂型不适宜、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重复用药和配伍禁忌等。其中以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占22.88%)和用法用量不适宜(占61.18%)常见。结论:我院门诊处方仍然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不合理处方的各项干预措施,提高处方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以保证用药安全。
作者:唐慧芝;高颖;倪海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倾向评价匹配法在门诊糖皮质激素处方合理性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等概率整群抽样法,抽取我院(北部院区)2015年门诊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处方1271张。根据药品说明书、《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临床指南等,对处方中糖皮质激素使用合理性进行判断,将不合理处方纳入不合理处方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在合理处方中选取与不合理处方在性别、年龄、医保方面完全一致(P=1)的相同数量的处方纳入合理处方组。比较两组在疾病系统、药物剂型、给药途径、药物用量方面的差异。结果:1271张处方中,用药合理的处方1168张(91.90%),不合理处方103张(8.10%),经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各纳入103张处方相对于合理处方组,不合理处方组在药物剂型(P=0.962)、给药途径(P=0.246)和DDDs(P=0.30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疾病系统方面不合理组中有56张(54.4%)处方的诊断疾病超出指导原则,而合理用药组中仅1张处方(1.0%)超出指导原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合理处方分析中,99张(96.1%)处方为适应证不合理,4张(3.9%)处方为给药途径不合理。结论: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开展处方点评,有助于发现影响处方合理性的因素,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发现所患疾病超出指导原则时应慎重,重点判断其使用合理性。
作者:王彧杰;韩璐;原永芳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与评价降钙素原(PCT)对重症监护病区(ICU)发热患者血流感染(BSI)的诊断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12月我院ICU 233例发热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不同血培养结果、不同病原菌类型和不同细菌种类感染患者血清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和比较PCT、CRP对BSI的诊断及预测价值。结果:233例发热患者中,血培养阳性患者有74例,阳性率为31.76%;血培养阳性患者血清PCR、CRP水平均高于血培养阴性和污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血培养阴性患者与污染患者血清PCR、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4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45例,占60.81%;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患者18例,占24.32%;真菌感染患者11例,占14.86%;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感染患者,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也显著高于真菌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种病原菌感染患者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患者感染的主要细菌包括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和CRP对区分血培养阳性与阴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下面积(AUROC)分别为0.789[95%置信区间(CI)(0.732,0.845)]和0.629[95%CI(0.568,0.690)],截断值分别为1.2 ng/ml和81.4 mg/L;PCT和CRP对区分血培养阳性与血培养污染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UROC分别为0.805[95%CI(0.711,0.899)]和0.673[95%CI(0.540,0.805)],截断值分别为0.5 ng/ml和73.4 mg/L。结论:PCT有助于ICU发热患者BSI的诊断及血培养结果的判定,且其预测效能优于CRP;监测患者血清PCT水平可指导BSI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作者:黄思超;钟劲松;徐芳;钟吉文;潘莹;张彦东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辅助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本院收治的97例HSPN患儿分为观察组(48例)和常规组(49例)。常规组患儿给予苯那普利2.5~5 mg,qd,血尿合并蛋白尿及急性肾炎型加用吗替麦考酚酯15~20 mg/kg,bid或强的松0.5~1 mg/(kg·d)。观察组患儿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0.5~1.0 g,ti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4周以上。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CD3+、CD4+、CD8+、CD4+/CD8+)和体液免疫水平[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并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75.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5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和体液免疫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IL-6、IL-18、TNF-α及IgM、IgA、IgG水平显著降低,IL-10、CD3+、CD4+/CD8+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辅助治疗HSPN非肾病型患儿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免疫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厉洪江;刘翠华;田明;吴丽娟;张书锋;曹广海;张雪丽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嘧啶对小儿七氟烷全麻术后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在全麻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的患儿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D组(21例)和SN组(20例)。两组患儿均以阿托品0.01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8%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插管成功后,待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晰对等后进行机械通气,并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5μg/(kg·min)。手术开始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h)(SD组)或生理盐水0.5μg/(kg·h)(SN组)。手术结束时停用麻醉药物,待观察到患儿自主呼吸良好、潮气量恢复正常、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恢复时予以拔管。记录两组患儿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前(T1)和静脉泵注后10 min (T2)、20 min(T3)、30 min(T4),以及拔管时(T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观察两组患儿的术后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患儿的术后躁动程度和疼痛程度(CHIPPS评分)进行评分。结果:SD组患儿给药后各时点的MAP和HR均较给药前下降,但SN组患儿未见类似变化,T2~T5时点组间MAP和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均显著长于SN组,术后苏醒即刻的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和CHIPPS评分均显著低于S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中,右美托咪定作为全麻辅助用药,虽会使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延长,但可有效降低小儿麻醉术后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和CHIPPS评分,利于患儿平稳度过术后苏醒期。
作者:李佳蔓;周军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两种给药方式治疗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哮喘急性发作患儿98例,根据糖皮质激素给药方式分为吸入组和口服组,各49例。吸入组患儿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1 ml加至0.9%氯化钠注射液2 ml中,使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10 min,bid;口服组患儿给予醋酸泼尼松片1~2 mg(≤40 mg/d),ti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控制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吸入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93.87%)高于口服组(87.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组患儿临床控制率(61.22%)明显高于口服组(48.98%),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口服组,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Ig)E、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均明显低于口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组患儿CD4+、CD8+、CD4+/CD8+水平略高于口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与口服给药相当,但临床控制明显优于口服给药,且能迅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炎性因子,安全性较高。
作者:张晓颖;陈巍;康勤洪;黄芳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了解节拍化疗在乳腺癌晚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节拍化疗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乳腺癌晚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节拍化疗主要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减少肿瘤干细胞数量、调节免疫功能、诱导肿瘤休眠等多方面来实现抗肿瘤作用。单药节拍化疗可减少用药品种,降低化疗费用,但会导致疗效降低;多药联合节拍化疗可通过多靶点作用增加疗效,但会增加费用并降低患者顺应性;节拍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特别适合激素相关的乳腺癌,可减轻耐药程度,提高疗效。结论:节拍化疗在乳腺癌晚期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是乳腺癌晚期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程斌;蔡鑫君;王增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建立检测人尿液和粪便中马来酸依那普利浓度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方法:尿液和粪便样品经前处理后,与表面信号增强剂胶体银溶胶按1∶1(V/V)的比例混合,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检测。激发功率为400 mW,激发波长为785 nm,分辨率为4.5 cm-1,用于定性的拉曼位移为(800±2)、(1050±2)、(1330±2)、(1450±2)和(1630±2)cm-1,用于定量的拉曼位移为(1050±2)cm-1。结果:马来酸依那普利尿药、粪药浓度分别在0.50~100.00μg/ml和2.00~100.00μg/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893和0.9780,n=6),定量下限分别为0.50μg/ml和2.00μg/g,检测限分别为0.10μg/ml和1.30μg/g;日内、日间RSD<5%,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5.24%~99.38%、86.73%~94.57%,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4.29%~90.43%(RSD=0.84%)、82.36%~87.70%(RSD=1.84%)。采用该法检测15例高血压患者马来酸依那普利的尿药浓度为15.31~33.46μg/ml,粪药浓度为5.08~41.79μg/g;疗效判定为“有效”的患者平均尿药、粪药浓度与“未见好转”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用于人尿液和粪便中马来酸依那普利浓度的检测简便、快速。
作者:甘盛;赖青鸟;韩婷;吴超权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了解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CSC)的药物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外相关文献,对CSC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CSC是尚未被完全了解的多因性疾病,其治疗尚无固定标准。CSC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的视网膜下积液可在3~4个月内自行吸收,对于病程<3个月的急性CSC,观察病情变化不作特殊处理是合适方法,部分学者则建议早期药物干预有助于缩短病程。采用奈帕芬胺滴眼液、肾上腺素能阻滞药美托洛尔、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等,均可缩短急性CSC病程,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急性CSC没有肯定的治疗效果。复发性CSC一般按照急性CSC的治疗原则处理。慢性CSC治疗方法较多,争议也较多,盐皮质激素受体(MR)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可导致视网膜积液、脉络膜扩张并在低氧条件下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表明MR拮抗药治疗慢性CSC可能有益。抗皮质激素治疗、MR拮抗药治疗、抗雄激素类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治疗、抗结核药物治疗、甲氨蝶呤治疗等均有助于缓解慢性CSC病情并改善症状。MR拮抗药治疗慢性CSC有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作者:彭晶莹;张军军 刊期: 2016年第32期
本刊讯2016年10月17日下午,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副主任崔丽在京会见了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代理副部长玛丽·韦克菲尔德(Mary Wakefield)和商务部常务副部长布鲁斯·安德鲁斯(Bruce Andrews)共同率领的代表团,就两国卫生体系及健康市场发展等议题广泛交换意见。美国驻华大使马克斯·博卡斯(Max Baucus)和来自美国医药相关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为临床精准用药、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药物基因组学与ADR的研究文献,对基因多态性与ADR的相关性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目前已发现多种ADR相关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与双氯芬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药物致肝损伤,卡马西平、阿巴卡韦等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有关;肝脏药物转运体1B1基因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致肌病有关;N-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多态性与异烟肼致肝损伤有关;一氧化氮合酶1调酶基因、心脏钠离子通道5A基因和钾离子通道E1基因多态性与药物致QT间期延长有关等。基因多态性研究可为预防ADR提供新的参考依据,临床可在药物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基因型检测,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作者:孙雪林;胡欣;徐巧玲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通过对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及信号挖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2013年第三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收集到的TDF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信号进行挖掘。结果:TDF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消化系统、肾和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系统、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等,同时可以影响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共挖掘出TDF可疑不良反应危险信号42个,其中6个说明书尚未提及,且其中氨基酸尿不良反应信号强度较强。结论:TDF致消化道功能障碍虽较多,但大多数表现并不严重,其致肾功能损害数量较多,但后果严重;此外,氨基酸尿信号强度较强,且说明书未提及,故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宇;饶友义;郭军;余江平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分析单抗类抗肿瘤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6年2月单抗类抗肿瘤药致ADR 148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品名称、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信息。结果:148例ADR中,男性80例,女性68例,男女比例为1.1765∶1;高发年龄为50~59岁(占32.43%);原患疾病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比例高(占37.84%);共涉及到5种药物,其中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致ADR的比例高(为47.97%);ADR发生时间<1 d的多(占54.73%);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占41.89%),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纤维化、食欲减退、便秘、恶心、呕吐等;严重的ADR 9例(占6.08%),新的一般的ADR 5例(占3.38%),新的严重的ADR 2例(占1.35%)。经对症处理后,总有效率为98.65%。结论:单抗类抗肿瘤药致ADR可出现在各个年龄阶段,原患疾病较广,且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危害大,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合理用药监护,做好应对措施,以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徐旭;黄新恩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对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肾功能、外周血常规、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58例,按住院号单双号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降压、调脂和预防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芪胶升白胶囊2.0 g,po,ti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功能、肾功能、外周血常规、T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DT)、左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T)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尿酸(UA)以及对照组患者MAU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常规指标和T细胞亚群指标改变程度均大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芪胶升白胶囊不会影响心肌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心功能,对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强化机体免疫功能,安全性较高。
作者:郭长磊;张少利;尹宏磊;张培勇;吕风华 刊期: 2016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