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张抗怀;刘娜;王娜;蔡艳;张莉
目的:为促进患儿合理用药和进一步开展超说明书用药相关研究提供基线数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新疆某“三甲”医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期间的儿科住院病历(患儿年龄≤18岁),依据药品说明书内容,由基金课题组成员和临床药师判断是否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对超说明书用药类型、患儿年龄段和药品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抽取住院病历864份,按病历数和用药记录数计,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分别为87.85%和46.94%;超说明书用药类型主要集中在超给药频次(39.33%)和超适应证(33.01%)方面;该院超说明书用药主要发生在幼儿(1~3岁,69.01%)及儿童(4~11岁,28.44%);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在各类药品中都普遍存在,其中营养类药物、呼吸系统用药和神经系统用药的超说明书发生率较高,均超过50%。结论:该院儿科住院患儿超说明书用药现象较为普遍。执法部门、执业人员、临床药师及生产企业应从各自角度对超说明书用药进行干预,以促进儿科合理用药。
作者:李亚昙;贾巍;滕亮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辅助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本院收治的97例HSPN患儿分为观察组(48例)和常规组(49例)。常规组患儿给予苯那普利2.5~5 mg,qd,血尿合并蛋白尿及急性肾炎型加用吗替麦考酚酯15~20 mg/kg,bid或强的松0.5~1 mg/(kg·d)。观察组患儿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0.5~1.0 g,ti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4周以上。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CD3+、CD4+、CD8+、CD4+/CD8+)和体液免疫水平[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并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75.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5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和体液免疫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IL-6、IL-18、TNF-α及IgM、IgA、IgG水平显著降低,IL-10、CD3+、CD4+/CD8+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辅助治疗HSPN非肾病型患儿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免疫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厉洪江;刘翠华;田明;吴丽娟;张书锋;曹广海;张雪丽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建立检测人尿液和粪便中马来酸依那普利浓度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方法:尿液和粪便样品经前处理后,与表面信号增强剂胶体银溶胶按1∶1(V/V)的比例混合,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检测。激发功率为400 mW,激发波长为785 nm,分辨率为4.5 cm-1,用于定性的拉曼位移为(800±2)、(1050±2)、(1330±2)、(1450±2)和(1630±2)cm-1,用于定量的拉曼位移为(1050±2)cm-1。结果:马来酸依那普利尿药、粪药浓度分别在0.50~100.00μg/ml和2.00~100.00μg/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893和0.9780,n=6),定量下限分别为0.50μg/ml和2.00μg/g,检测限分别为0.10μg/ml和1.30μg/g;日内、日间RSD<5%,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5.24%~99.38%、86.73%~94.57%,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4.29%~90.43%(RSD=0.84%)、82.36%~87.70%(RSD=1.84%)。采用该法检测15例高血压患者马来酸依那普利的尿药浓度为15.31~33.46μg/ml,粪药浓度为5.08~41.79μg/g;疗效判定为“有效”的患者平均尿药、粪药浓度与“未见好转”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用于人尿液和粪便中马来酸依那普利浓度的检测简便、快速。
作者:甘盛;赖青鸟;韩婷;吴超权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0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果糖二磷酸钠、高蛋白质饮食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曲美他嗪片20 mg,po,t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ivgtt,q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电图S-T段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与心电图S-T段总有效率分别为94.5%、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和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6、hs-CRP、MDA、CK、LDH、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hs-CRP、SOD、CK及LDH显著降低,MDA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电图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李倩;高晓峰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富马酸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CVA患儿110例,按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孟鲁司特钠片5 mg,qd;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富马酸酮替芬片1 mg,bid。两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和肺功能指标,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2.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日间与夜间咳嗽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日间与夜间咳嗽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发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马酸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CVA较单独使用孟鲁司特钠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儿咳嗽症状和肺功能,且不良反应未增加。
作者:杨丽丽;顾东明;俞杰;倪海东;李敏敏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为临床药师参与化脓性脑膜炎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临床药师参与会诊、且初始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的26例化脓性脑膜炎出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病原菌检出情况、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临床药师会诊意见和患者转归等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26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26株,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李斯特菌(4株)、铜绿假单胞菌(4株)和鲍曼不动杆菌(2株)等;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存在未覆盖病原菌(11例,42.31%)、抗菌药物剂量和频次不合理(5例,19.23%)、联合用药不合理(3例,11.54%)、药物选择不合理(3例,11.56%)、疗程不合理(2例,7.69%)和给药途径不合理(2例,7.69%)等情况。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后,针对性提出了联合使用其他抗菌药物(10例,38.46%)、调整抗菌药物品种(7例,26.92%)、调整剂量和(或)频次(5例,19.23%)、改变给药途径(2例,7.69%)等会诊意见。经用药调整后,有22例患者病情好转(格拉斯哥评分5分)。结论:临床药师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分析患者病原菌情况,并通过会诊协助医师调整和完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方案,促进了初始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患者的病情转归。
作者:王海涛;张抗怀;刘娜;王娜;蔡艳;张莉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黄葵胶囊在预防含钆造影剂诱导的肾源性系统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接受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的患者100例,根据检查后是否应用黄葵胶囊将其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48例)。两组患者均于检查前使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或钆贝普胺注射液0.2~0.6 mg/kg。对照组患者检查后并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观察组则于检查结束当日开始服用黄葵胶囊2.5 g,tid,连续服用14 d,比较检查前、检查后14 d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血脂水平、纤维化指标、血清和尿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血清和尿液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炎性因子水平、肾源性系统纤维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检查前,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血脂水平、纤维化指标、CTGF和AngⅡ水平、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14 d,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血脂水平、纤维化指标、CTGF和AngⅡ水平、炎性因子水平与检查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C-Ⅲ)、透明质酸(HA)、血清和尿液CTGF、血清和尿液AngⅡ水平均显著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显著降低,且上述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变化均较观察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脂水平、hs-CRP与检查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肾源性系统纤维化的发生率(1.92%)明显低于对照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服用黄葵胶囊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黄葵胶囊能一定程度预防钆造影剂诱导的肾源性系统纤维化及MRA检查后患者的肾功能异常,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张艳;王琳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为提高我院门诊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门诊药房处方24947张,对其中不合理处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共计1342张,占所查处方的5.38%。主要包括超量、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使用商品名、剂型或给药途径错误、适应证不适宜、给药途径或剂型不适宜、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重复用药和配伍禁忌等。其中以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占22.88%)和用法用量不适宜(占61.18%)常见。结论:我院门诊处方仍然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不合理处方的各项干预措施,提高处方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以保证用药安全。
作者:唐慧芝;高颖;倪海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两种给药方式治疗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哮喘急性发作患儿98例,根据糖皮质激素给药方式分为吸入组和口服组,各49例。吸入组患儿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1 ml加至0.9%氯化钠注射液2 ml中,使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10 min,bid;口服组患儿给予醋酸泼尼松片1~2 mg(≤40 mg/d),ti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控制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吸入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93.87%)高于口服组(87.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组患儿临床控制率(61.22%)明显高于口服组(48.98%),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口服组,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Ig)E、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均明显低于口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组患儿CD4+、CD8+、CD4+/CD8+水平略高于口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与口服给药相当,但临床控制明显优于口服给药,且能迅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炎性因子,安全性较高。
作者:张晓颖;陈巍;康勤洪;黄芳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嘧啶对小儿七氟烷全麻术后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在全麻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的患儿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D组(21例)和SN组(20例)。两组患儿均以阿托品0.01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8%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插管成功后,待双肺听诊呼吸音清晰对等后进行机械通气,并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5μg/(kg·min)。手术开始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h)(SD组)或生理盐水0.5μg/(kg·h)(SN组)。手术结束时停用麻醉药物,待观察到患儿自主呼吸良好、潮气量恢复正常、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恢复时予以拔管。记录两组患儿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前(T1)和静脉泵注后10 min (T2)、20 min(T3)、30 min(T4),以及拔管时(T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观察两组患儿的术后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患儿的术后躁动程度和疼痛程度(CHIPPS评分)进行评分。结果:SD组患儿给药后各时点的MAP和HR均较给药前下降,但SN组患儿未见类似变化,T2~T5时点组间MAP和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均显著长于SN组,术后苏醒即刻的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和CHIPPS评分均显著低于S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中,右美托咪定作为全麻辅助用药,虽会使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延长,但可有效降低小儿麻醉术后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和CHIPPS评分,利于患儿平稳度过术后苏醒期。
作者:李佳蔓;周军 刊期: 2016年第32期
本刊讯2016年10月17日下午,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副主任崔丽在京会见了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代理副部长玛丽·韦克菲尔德(Mary Wakefield)和商务部常务副部长布鲁斯·安德鲁斯(Bruce Andrews)共同率领的代表团,就两国卫生体系及健康市场发展等议题广泛交换意见。美国驻华大使马克斯·博卡斯(Max Baucus)和来自美国医药相关企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SAP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营养支持、留置胃管、抗菌药物以及持续血液灌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 ml,bid。两组患者均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血淀粉酶、腹痛、体温异常、腹胀、恶心呕吐、白细胞改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淀粉酶、腹痛、体温异常、腹胀、恶心呕吐、白细胞改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78%vs.64.44%),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11%vs.7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对照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SAP疗效显著,患者康复较快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安全性较好。
作者:黄鹏;黄寨;秦文波;陆政;莫祖聪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倾向评价匹配法在门诊糖皮质激素处方合理性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等概率整群抽样法,抽取我院(北部院区)2015年门诊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处方1271张。根据药品说明书、《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临床指南等,对处方中糖皮质激素使用合理性进行判断,将不合理处方纳入不合理处方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在合理处方中选取与不合理处方在性别、年龄、医保方面完全一致(P=1)的相同数量的处方纳入合理处方组。比较两组在疾病系统、药物剂型、给药途径、药物用量方面的差异。结果:1271张处方中,用药合理的处方1168张(91.90%),不合理处方103张(8.10%),经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各纳入103张处方相对于合理处方组,不合理处方组在药物剂型(P=0.962)、给药途径(P=0.246)和DDDs(P=0.30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疾病系统方面不合理组中有56张(54.4%)处方的诊断疾病超出指导原则,而合理用药组中仅1张处方(1.0%)超出指导原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合理处方分析中,99张(96.1%)处方为适应证不合理,4张(3.9%)处方为给药途径不合理。结论: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开展处方点评,有助于发现影响处方合理性的因素,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发现所患疾病超出指导原则时应慎重,重点判断其使用合理性。
作者:王彧杰;韩璐;原永芳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益肺清化颗粒联合化疗用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长春瑞滨+顺铂或吉西他滨+顺铂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肺清化颗粒20 g溶于温水200 ml冲服,ti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卡氏(KPS)评分、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存质量,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KPS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TNF-α和sIL-2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LR-2R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腹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肺清化颗粒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刘长春;戚利坤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虎黄烧伤搽剂治疗烧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门诊烧伤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创面清洗后,给予磺胺嘧啶银霜涂于创面,厚度0.15~0.30 mm,每日换药1次;治疗组患者给予虎黄烧伤搽剂每日涂搽创面1~3次。两组均用药至愈合为止。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及细菌感染率,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程度,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创面治愈时间及细菌感染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虎黄烧伤搽剂治疗烧伤疗效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创面愈合,避免创面感染,并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安全可靠。
作者:金梅;张成志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了解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天麻素注射液的药理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天麻素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天麻素能在脑中降解为天麻苷元,从而发挥镇静、催眠等中枢抑制效应;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动脉血管顺应性、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发挥对心脏血管的保护作用;还可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使RNA的分泌并抑制受损神经元的凋亡,减轻β-淀粉样蛋白对海马神经元的神经毒性,并提高脑内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力,改善学习记忆力;还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浓度,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天麻素注射液临床用于治疗失眠、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头痛、眩晕、神经衰弱、老年痴呆和糖尿病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其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口干、头晕等。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药理机制广泛,应加强对其物质基础的深入分析,开展系统的药理、毒理学研究;天麻素保护神经的药理机制、穴位注射治疗失眠和头痛等治疗方式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还应加强对天麻素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的研究,提高其用药安全性。
作者:李云;王志伟;耿岩玲;刘大会;王晓;周洪雷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借鉴国外慢病管理模式,促进国内慢病管理的发展。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搜集国内外有关慢病管理模式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国内慢病管理提出改进方法。结果与结论:国外慢病管理模式主要有慢病照护模式、慢病自我管理模式、延续性护理模式和英国慢病管理系统模式等;我国慢病管理模式主要为慢病信息监测系统模式、慢病自我管理模式、社区慢病健康管理模式和社区慢病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等。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慢病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从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系统、患者自我管理、社区资源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改进。
作者:田华;李沭;张相林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济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0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8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雷贝拉唑组(A组)、泮托拉唑组(B组)和奥美拉唑组(C组),各63例。3组患者均根据病情按照药品说明书方法治疗4周,计算临床有效率、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A、B、C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9.4%、81.0%、77.8%,Hp清除率分别为85.7%、85.7%、83.7%,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1%、12.7%、1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采用小成本分析法进行经济学评价。A、B、C组患者的成本分别为704.08、648.92、611.96元,A组>B组>C组;敏感性分析支持该结果。结论: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但相较于雷贝拉唑和泮托拉唑,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成本更低、经济性更好,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用药。
作者:魏秀美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建立测定人尿液中他唑巴坦钠浓度的方法,并进行尿药排泄动力学研究。方法:尿液样品经10%高氯酸沉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尿液中他唑巴坦钠的浓度。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 C18,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V/V),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为m/z 301→168。入组8名健康受试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6∶1,m/m)2.34 g,收集其给药前和给药后0~2、2~5、5~8、8~12和12~16 h的尿液研究其尿液排泄动力学。结果:他唑巴坦钠尿药浓度在0.25~5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定量下限为0.25μg/ml,批内、批间RSD<10%,方法回收率为93.8%~111.8%,提取回收率为93.9%~99.7%,介质效应为87.6%~107.2%。受试者用药16 h后,他唑巴坦钠的尿累积排泄量为(209.70±39.24)mg,累积排泄率为(61.7±11.5)%。结论:LC-MS/MS法用于人尿液中他唑巴坦钠浓度的测定和排泄动力学的研究简便、快捷、灵敏度高;他唑巴坦钠主要经肾脏排泻。
作者:任立玲;王源园;孙鲁宁;张宏文;谢利军;刘云;王永庆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分析单抗类抗肿瘤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6年2月单抗类抗肿瘤药致ADR 148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品名称、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信息。结果:148例ADR中,男性80例,女性68例,男女比例为1.1765∶1;高发年龄为50~59岁(占32.43%);原患疾病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比例高(占37.84%);共涉及到5种药物,其中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致ADR的比例高(为47.97%);ADR发生时间<1 d的多(占54.73%);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占41.89%),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纤维化、食欲减退、便秘、恶心、呕吐等;严重的ADR 9例(占6.08%),新的一般的ADR 5例(占3.38%),新的严重的ADR 2例(占1.35%)。经对症处理后,总有效率为98.65%。结论:单抗类抗肿瘤药致ADR可出现在各个年龄阶段,原患疾病较广,且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危害大,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合理用药监护,做好应对措施,以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徐旭;黄新恩 刊期: 2016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