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徐婷婷;汤拥军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自然杀伤(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和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各44例。单药组患者给予甲泼尼龙片0.8 mg/kg,qd(早晨),后逐渐减至4 mg/d后。联合组患者在单药组基础上加用他克莫司胶囊0.025 mg/kg,q12 h(餐后1 h服用),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血清纤维蛋白原(FIB)、NK细胞、T淋巴亚群(CD4+、CD8+、CD4+/CD8+)和MHCⅡ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72.73%)显著高于单药组(4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联合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SCr、BUN、FIB、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和MHCⅡ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82%)略低于联合组(9.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4)。结论:甲泼尼龙联合他克莫司治疗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降低MHCⅡ表达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邓时素;欧三桃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研究泸州地区苗族人群细胞色素P450(CYP)2C19、三磷酸腺苷结合盒亚家族B成员1(ABCB1)、CYP3A4和CYP3A5的基因型和基因型频率。方法:采用抛掷硬币法选择四川省泸州地区无直接血缘关系的健康苗族受试者54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其CYP2C19、ABCB1、CYP3A4和CYP3A5基因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检测、测序后,采用Chromas 2软件对其基因型进行比对分析,并对不同性别受试者CYP2C19、ABCB1、CYP3A4和CYP3A5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结果:54例苗族受试者CYP2C19快代谢型(HomEM,*1*1基因型)、中代谢型(HetEM,*1*2或*1*3基因型)和慢代谢型(PM,*2*2、*2*3或*3*3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37%、61.11%和18.52%;ABCB1 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9.63%、51.85%和18.52%;CYP3A4 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8.89%、53.70%和7.41%;CYP3A5 TT、T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1.48%、16.67%和1.85%;不同性别苗族受试者CYP2C19、ABCB1、CYP3A4和CYP3A5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苗族受试者中CYP2C19 HetEM型和CYP3A4 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比例较高,ABCB1多态性位点的实变率较高,CYP3A5多态性位点的突变率较低;性别对泸州地区苗族受试者CYP2C19、ABCB1、CYP3A4和CYP3A5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并无明显影响。
作者:胡功利;王国俊;杨婷;陈竹;叶云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在心脏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对受检者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拟行CTA检查的受检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受检者给予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0.8 mg,ivgtt,若30 min内无效则再次追加0.5 mg;对照组受检者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50 mg,po,若30 min内无效则再次加服20 mg。观察两组受检者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DCG)的心率水平、心率变异功率指标、HRV时域参数、心率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前,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者给药后1、5、10 min的常规心电图和1、5、10、20 min的DCG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药后1、5、10、20 min的心率变异总功率(TP)、低频(LF)及给药后5、10、20 min的高频(HF)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者HRV时域参数变化除5 min交感或迷走神经窦性RR间期标准差均值外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将心率控制至70次/min所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CTA检查过程中心率波动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在给药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明显减慢CTA检查者心率,且控制心率时间较短、维持时间较长、心率波动较小,可用于CTA检查前,安全性较高。
作者:田思思;赵晶;赵辉;孔文基;赵宏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富马酸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CVA患儿110例,按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孟鲁司特钠片5 mg,qd;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富马酸酮替芬片1 mg,bid。两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和肺功能指标,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2.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日间与夜间咳嗽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日间与夜间咳嗽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发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马酸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CVA较单独使用孟鲁司特钠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儿咳嗽症状和肺功能,且不良反应未增加。
作者:杨丽丽;顾东明;俞杰;倪海东;李敏敏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环磷腺苷葡胺“”不良反应”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自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2月,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得到的病例资料进行提取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涉及2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60岁患者居多,共有11例(占55.00%);ADR大多在用药30 min内发生(18例,90.00%);14例(70.00%)为联合用药;ADR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12例,27.91%)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1例,25.58%)常见,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7例)。结论:临床应重视环磷腺苷葡胺引发的ADR,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用药,并关注其辅料成分,密切防范ADR的发生。
作者:洪文英;王述蓉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预防盐酸瑞芬太尼麻醉后患者痛觉过敏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40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各35例。4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前给药和麻醉诱导方案一致;麻醉维持方案为持续泵入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A、C组患者0.1μg/(kg·min),B、D组患者0.3μg/(kg·min)]+丙泊酚注射液4~8 mg/(kg·h)+注射用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12 mg/(kg·h);C、D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15 min均给予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 mg ,iv。观察4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盐酸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拔管即刻警觉/镇静评分(OAA/S)等麻醉情况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组患者拔管即刻HR、MAP水平均较入室后上升,B组患者上升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患者盐酸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高于A、C组,C、D组患者拔管即刻OAA/S评分均明显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患者术后1、2、6、12、24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D组患者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发生躁动和寒战等不良反应的比例均明显低于A组,D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和发生躁动的例数明显少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15 min给予帕瑞昔布40 mg能够有效预防盐酸瑞芬太尼麻醉后患者痛觉过敏的发生,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张彩玲;王焕彬;宋琳苑;罗莹嘉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妊娠伴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合并饥饿型酮症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妊娠伴甲亢合并饥饿型酮症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根据患者症状协助医师制订初始治疗方案,并针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甲亢症状控制不佳、心率过快和肝功能损伤等情况,先后建议调整丙硫氧嘧啶剂量避免胎儿发育风险,加用普萘洛尔控制心率,加用谷胱甘肽保肝,并调整患者的肠外营养方案。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甲亢症状得到控制,肝功能恢复正常,准予带药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对妊娠伴甲亢合并饥饿型酮症患者的治疗进行药学监护,参与了治疗方案的制订和调整,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作者:何瑶;李卓恒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分析单抗类抗肿瘤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6年2月单抗类抗肿瘤药致ADR 148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品名称、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信息。结果:148例ADR中,男性80例,女性68例,男女比例为1.1765∶1;高发年龄为50~59岁(占32.43%);原患疾病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比例高(占37.84%);共涉及到5种药物,其中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致ADR的比例高(为47.97%);ADR发生时间<1 d的多(占54.73%);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占41.89%),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纤维化、食欲减退、便秘、恶心、呕吐等;严重的ADR 9例(占6.08%),新的一般的ADR 5例(占3.38%),新的严重的ADR 2例(占1.35%)。经对症处理后,总有效率为98.65%。结论:单抗类抗肿瘤药致ADR可出现在各个年龄阶段,原患疾病较广,且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危害大,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合理用药监护,做好应对措施,以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徐旭;黄新恩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虎黄烧伤搽剂治疗烧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门诊烧伤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创面清洗后,给予磺胺嘧啶银霜涂于创面,厚度0.15~0.30 mm,每日换药1次;治疗组患者给予虎黄烧伤搽剂每日涂搽创面1~3次。两组均用药至愈合为止。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及细菌感染率,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程度,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创面治愈时间及细菌感染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虎黄烧伤搽剂治疗烧伤疗效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创面愈合,避免创面感染,并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安全可靠。
作者:金梅;张成志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为临床精准用药、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药物基因组学与ADR的研究文献,对基因多态性与ADR的相关性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目前已发现多种ADR相关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与双氯芬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药物致肝损伤,卡马西平、阿巴卡韦等药物致皮肤过敏反应有关;肝脏药物转运体1B1基因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致肌病有关;N-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多态性与异烟肼致肝损伤有关;一氧化氮合酶1调酶基因、心脏钠离子通道5A基因和钾离子通道E1基因多态性与药物致QT间期延长有关等。基因多态性研究可为预防ADR提供新的参考依据,临床可在药物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基因型检测,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作者:孙雪林;胡欣;徐巧玲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为提高我院门诊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门诊药房处方24947张,对其中不合理处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共计1342张,占所查处方的5.38%。主要包括超量、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使用商品名、剂型或给药途径错误、适应证不适宜、给药途径或剂型不适宜、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重复用药和配伍禁忌等。其中以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占22.88%)和用法用量不适宜(占61.18%)常见。结论:我院门诊处方仍然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不合理处方的各项干预措施,提高处方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以保证用药安全。
作者:唐慧芝;高颖;倪海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建立测定人尿液中他唑巴坦钠浓度的方法,并进行尿药排泄动力学研究。方法:尿液样品经10%高氯酸沉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尿液中他唑巴坦钠的浓度。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 C18,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V/V),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为m/z 301→168。入组8名健康受试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6∶1,m/m)2.34 g,收集其给药前和给药后0~2、2~5、5~8、8~12和12~16 h的尿液研究其尿液排泄动力学。结果:他唑巴坦钠尿药浓度在0.25~5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定量下限为0.25μg/ml,批内、批间RSD<10%,方法回收率为93.8%~111.8%,提取回收率为93.9%~99.7%,介质效应为87.6%~107.2%。受试者用药16 h后,他唑巴坦钠的尿累积排泄量为(209.70±39.24)mg,累积排泄率为(61.7±11.5)%。结论:LC-MS/MS法用于人尿液中他唑巴坦钠浓度的测定和排泄动力学的研究简便、快捷、灵敏度高;他唑巴坦钠主要经肾脏排泻。
作者:任立玲;王源园;孙鲁宁;张宏文;谢利军;刘云;王永庆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醋酸奥曲肽用于小儿急腹症患儿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腹症患儿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患儿术后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50 mg/kg,iv,qd,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微泵持续给予醋酸奥曲肽注射液0.01 mg/(kg·d),ivgtt(术后即刻),1~3 d。观察两组患儿腹内压、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肝/肾功能指标、血/尿淀粉酶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8.5%)明显高于对照组(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5天,两组患儿腹内压、TNF-α、血/尿淀粉酶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儿明显低于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儿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醋酸奥曲肽用于小儿急腹症术后可有效降低患儿腹内压、TNF-α、血/尿淀粉酶水平,改善胃肠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杨广承;王玉红;徐晓青;邹大军;魏炜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与评价降钙素原(PCT)对重症监护病区(ICU)发热患者血流感染(BSI)的诊断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12月我院ICU 233例发热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不同血培养结果、不同病原菌类型和不同细菌种类感染患者血清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和比较PCT、CRP对BSI的诊断及预测价值。结果:233例发热患者中,血培养阳性患者有74例,阳性率为31.76%;血培养阳性患者血清PCR、CRP水平均高于血培养阴性和污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血培养阴性患者与污染患者血清PCR、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4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45例,占60.81%;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患者18例,占24.32%;真菌感染患者11例,占14.86%;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感染患者,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也显著高于真菌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种病原菌感染患者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患者感染的主要细菌包括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和CRP对区分血培养阳性与阴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下面积(AUROC)分别为0.789[95%置信区间(CI)(0.732,0.845)]和0.629[95%CI(0.568,0.690)],截断值分别为1.2 ng/ml和81.4 mg/L;PCT和CRP对区分血培养阳性与血培养污染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UROC分别为0.805[95%CI(0.711,0.899)]和0.673[95%CI(0.540,0.805)],截断值分别为0.5 ng/ml和73.4 mg/L。结论:PCT有助于ICU发热患者BSI的诊断及血培养结果的判定,且其预测效能优于CRP;监测患者血清PCT水平可指导BSI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作者:黄思超;钟劲松;徐芳;钟吉文;潘莹;张彦东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氨基酸初始大剂量与快速增加方案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早产儿根据出生24 h内氨基酸静脉滴注方案分为A组(46例)和B组(40例)。A组患儿给予氨基酸初始大剂量2.4 g/kg,以0.5 g/(kg·d)递增;B组患儿给予氨基酸快速增加方案,初始剂量为1.5 g/kg,以1.0 g/(kg·d)递增,两组患儿终点剂量均为3.6 g/(kg·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生长发育指标,静脉营养、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及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治疗1、7 d的前白蛋白(PA)、胃功素(MOT)及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治疗1周内氮平衡值,并记录喂养不耐受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周平均身长增加值、周平均头围增加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住NICU、静脉营养及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均短于或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1、7 d P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7 d MOT和VIP均显著升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1周内氮平衡值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率为4.35%,显著低于B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快速增加方案相比,氨基酸初始大剂量方案可增加喂养耐受性,改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吕红艳;杨李红;吴素静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乌蔹莓膏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拟行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行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对照组患者术后清洗创面,给予凡士林油纱条外敷创面,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术后清洗创面,给予乌蔹莓膏外敷创面,再敷凡士林油纱条,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用药至创面愈合为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pH值、创面分泌物量(以浸透纱布总数计)和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创面二次感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治愈率和创面分泌物p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浸透纱布总数、VAS评分和创面二次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乌蔹莓膏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疗效较好,并能改善创面微环境,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郑雪平;王业皇;樊志敏;戴功建;徐俊华;韩宁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两种给药方式治疗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哮喘急性发作患儿98例,根据糖皮质激素给药方式分为吸入组和口服组,各49例。吸入组患儿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1 ml加至0.9%氯化钠注射液2 ml中,使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10 min,bid;口服组患儿给予醋酸泼尼松片1~2 mg(≤40 mg/d),tid。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控制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吸入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93.87%)高于口服组(87.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组患儿临床控制率(61.22%)明显高于口服组(48.98%),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口服组,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Ig)E、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均明显低于口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组患儿CD4+、CD8+、CD4+/CD8+水平略高于口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与口服给药相当,但临床控制明显优于口服给药,且能迅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炎性因子,安全性较高。
作者:张晓颖;陈巍;康勤洪;黄芳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为促进患儿合理用药和进一步开展超说明书用药相关研究提供基线数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新疆某“三甲”医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期间的儿科住院病历(患儿年龄≤18岁),依据药品说明书内容,由基金课题组成员和临床药师判断是否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对超说明书用药类型、患儿年龄段和药品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抽取住院病历864份,按病历数和用药记录数计,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分别为87.85%和46.94%;超说明书用药类型主要集中在超给药频次(39.33%)和超适应证(33.01%)方面;该院超说明书用药主要发生在幼儿(1~3岁,69.01%)及儿童(4~11岁,28.44%);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在各类药品中都普遍存在,其中营养类药物、呼吸系统用药和神经系统用药的超说明书发生率较高,均超过50%。结论:该院儿科住院患儿超说明书用药现象较为普遍。执法部门、执业人员、临床药师及生产企业应从各自角度对超说明书用药进行干预,以促进儿科合理用药。
作者:李亚昙;贾巍;滕亮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退白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寻常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趋化因子9(CXCL9)的影响。方法:选取寻常型白癜风患者60例,给予中药退白颗粒1剂加开水200 ml溶解后冲服,早晚各100 ml,联合NB-UVB皮损局部照射治疗,疗程为3个月。另选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观察不同分期、皮损面积、病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ICAM-1和CXCL9水平,并与健康志愿者比较。结果:进展期、皮损面积<5%、病程<1年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87.10%、87.50%,显著高于稳定期的61.54%,皮损面积≥5%的65.52%及病程≥1年的6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所有分型患者ICAM-1和CXCL9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进展期患者高于稳定期,皮损面积≥5%者高于<5%者、病程<1年者高于≥1年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稳定期外,其他分型患者ICAM-1和CXCL9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白颗粒联合NB-UVB照射治疗寻常型白癜风疗效较好,且可降低ICAM-1和CXCL9表达水平。
作者:盛国荣;蒋丽;谢勇;赵婧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0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果糖二磷酸钠、高蛋白质饮食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曲美他嗪片20 mg,po,ti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ivgtt,q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电图S-T段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与心电图S-T段总有效率分别为94.5%、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和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6、hs-CRP、MDA、CK、LDH、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hs-CRP、SOD、CK及LDH显著降低,MDA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电图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李倩;高晓峰 刊期: 2016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