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快速进入高原者机体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肺功能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在150名快速进入高原者中随机抽取40人,于进藏前1d及进藏的第3d和第7d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通气量(FEV1.0)、用力肺活量/肺活量预测值(%FVC)、一秒率(FEV1.0%)、大峰流速(PF)及中期流速(V75~V25),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快速进入高原者进入高原后肺功能各指标检测均较平原值升高,其中进入高原第3d各指标变化尤为显著,第7d次之(P<0.05~0.01).结论:快速进入高原者为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肺功能会发生由代偿到逐步习服的生理性改变,了解此过程,对于快速进入高原者AHAD的预防,尤其是对快速进驻高原部队合理科学的训练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尚师;郑必海;宋娟;王洪斌;周小波;李素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地处海拔2 260m地区,自1989年3月-2004年5月共实施新生儿麻醉165例,现将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165例,男128例,女27例,年龄2小时~30天,体重1.6kg~3.8kg, ASA(2~4)级.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手术种类:先天性无肛、消化道穿孔、胆道梗阻、脊膜膨出、腹裂、嵌顿疝、小肠闭锁、股骨骨折、脐膨出、骶尾部畸胎瘤、胎粪性腹膜炎、幽门肥厚性狭窄、颅内血肿、先天性食道闭锁并气管瘘.
作者:屈青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妇科腹腔镜手术在临床应用中日益增多,随着临床麻醉医师对硬膜外麻醉下CO2气腹对呼吸、循环影响认识的深入,国内已逐渐由全身麻醉改用硬膜外麻醉,而我院地处西宁地区,海拔2 260m,大气压(386~588 )mmHg,空气PO2(122~123)mmHg的低氧环境,长期受缺氧的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旨在观察此环境下硬腹外麻醉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
作者:姚泽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4年8月至2003年8月收治的105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70例,非手术治疗35例.死亡23例(21.9%),存活82例(78.1%).随访8个月至4年,49例恢复正常,29例CT提示脑软化灶,4例继发外伤性癫痫.结论:小儿重型颅脑损伤应尽早确诊,选择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是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阿晓军;马越;李秀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健康移居人群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海拔4 700m地区100名健康男性(部队官兵)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结果:100名健康男性血清cTnI测定值均>1 000ng/L,平均为(1 370±180)ng/L,与该方法正常人参考值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健康移居人群的心肌细胞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
作者:高红;王立萍;祁钊;周晶萍;阿祥仁;任卫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富氧室对高原移居者睡眠前后血氧饱和度(SaO2)的影响.方法:在海拔3 700m建立富氧室,12名移居高原30天的健康青年入室休息和睡眠10h,观察受试者睡眠前后SaO2的变化及出室后4h内SaO2的改变,并与常氧组比较.结果:富氧组入室1h后SaO2明显升高[(90.17±3.38)%,(94±2.17)%,P<0.01],第二日晨起安静时SaO2较睡眠前增高2.33%,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1),受试者出室后1h、2h、3h的SaO2依次为(95.5±1.00)%, (93.83±1.64)%, (93±2.17)%,与常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结论:在高原建立富氧室可明显改善移居者睡眠前后的SaO2,提高睡眠质量.
作者:哈振德;何通晗;邢国祥;张西洲;崔建华;王伟;马勇;张芳;简新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在高原地区创伤评分方面的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自1999年-2003年胸部创伤371例用严重度评分法进行评定伤情.目前创伤评分的方法比较多,主要有院前评分和院内评分两大系统,而院内伤情严重度评分法仍多用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法.它既能估计伤情以指导治疗、预测预后,又能进行创伤流行病学研究.以评定医院的救治水平.
作者:马良泰;高哲俊;冶治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高原康胶囊对快速进入高原者的肺功能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80名由平原乘飞机初次进入高原的战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平原登机前开始给予口服高原康胶囊,2粒/次,3次/日,连续服用3日,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分别于进入高原的前1d及进入高原的第3d和第7d对两组快速进入高原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测,并对两组的肺功能及7d内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进入高原后肺功能各指标均较平原增加,但实验组比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组P<0.05~P<0.001);且实验组的AMS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5%,对照组32.5%,P<0.001).结论:高原康胶囊能非常显著地改善快速进入高原者的肺功能,通过提高快速进入高原者的高原适应能力而显著降低其AMS的发病率,有利于AMS的预防.
作者:李素芝;郑必海;王洪斌;李尚师;姚文新;王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西宁地区、平原地区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三组血浆胃动素水平与疾病相关性.方法:选择西宁地区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32例,平原地区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20例及健康志愿者20例,测定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西宁地区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中血浆胃动素水平24例升高、5例降低、3例正常,平原组15例升高、2例降低、3例正常,血浆胃动素水平健康组与平原及西宁地区之间、西宁与平原地区之间比较P<0.01,差别有高度显著性.结论:西宁组、平原组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血浆胃动素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西宁地区组血浆胃动素低于平原组,考虑与中度高原地区缺氧有关.
作者:宋秋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高原地区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特点与护理有着紧密的关系,从而影响患者康复的效果.利用高血压NAH管理治疗网络(Nifedipine Atenolol Hydrid,NAH),对已确诊的30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用药管理及高血压心理健康教育护理,结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晓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高原地区失血性休克的病人与平原地区相比,其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因此,在抢救高原地区出血性休克病人时,除按平原地区病人常规评估外,还需紧密结合高原地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做出正确评估.
作者:陈光安;公保才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浅静脉留置针在内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不少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在高原由于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等诸因素影响至今仍未普及.一方面人们在高原特殊的环境中,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皮肤色素较深致血管显露不好,血管脆性大,皮肤质密度高,故穿刺易失败;另一方面黄疸性肝炎病人的一般临床表现:身黄、目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1],致使患者的血管不充盈,静脉塌陷和更加不明显,造成穿刺困难不易成功,给患者带来痛苦;再有黄疸性肝炎属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本着保护护士免遭感染和在高原地区疾病治疗护理中,静脉留置针也同样能充分发挥优势.为使其得到推广和应用,针对高原的特殊环境,对海拔2 900m的西臧林芝地区静脉输液作了不同阶段的队列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澜;牟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高原服用银杏叶片对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进驻海拔3 700m 半年的20名青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对照组口服自制炒面胶囊,每次2粒,每天2次;实验组口服银杏叶片,每次2片,每天2次.在服药15天后两组分别用XG-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结果:实验组服药后较对照组P、TPR、ALT降低明显(P<0.05),η、PAWP、CCP降低非常明显(P<0.01);SV、mAP、BK增加明显(P<0.05),BV增加非常明显(P<0.01).结论:服用银杏叶片对进驻高原青年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王伟;白国顺;张芳;哈振德;张西洲;崔建华;马勇;邢国祥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