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7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韦海;刘业广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09-2012年上报的754例ADR为研究对象,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方法,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比例高,占84.22%;药品类别方面,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比例高,占44.30%;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首位,占52.65%,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占15.65%.结论:我院ADR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是静脉给药和抗感染药.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HPLC法测定炎症性肠病患者红细胞中硫鸟嘌呤核苷酸浓度

    目的:测定硫唑嘌呤与6-巯基嘌呤的活性代谢产物硫鸟嘌呤核苷酸(6-TGNs)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为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副作用提供参考.方法:红细胞稀释液经高氯酸沉淀,6-TGNs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生成6-硫鸟嘌呤(6-T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流动相为乙腈-20 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节pH 3.3)(5:95);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40 nm,以外标法定量.结果:6-TGNs在上述条件下水解生成6-TG,在7.87~787.40 pmol/(8×108)红细胞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日内及日间RSD在0.46%~7.64%之间;平均方法回收率在99.10%~102.07%之间.结论:本方法准确,专属性和稳定性较好,灵敏度高,适用于接受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红细胞中6-TGNs浓度监测,可为临床在实施个体化治疗时提供参考.

    作者:黄燕;夏泉;汪燕燕;许杜娟;胡乃中;胡静;梅俏;许建明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种族对移植患者他克莫司药动学的影响

    目的:考察口服他克莫司在不同种族移植患者群体中的药动学差异,建立他克莫司药动学模型,为制订他克莫司用于不同移植群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PubMed与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口服他克莫司药动学的文献,从文献中提取该药在移植患者中的药动学数据,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图形评价和Bootstrap法验证.结果:他克莫司在移植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他克莫司在黄种人中表观清除率(CL/F)为15.7 L/h,高于白种人(11.1 L/h).他克莫司清除率群体药动学模型为:CL=[15.7×Race+11.1×(1一Race)]×(Dose/10)0116.结论:种族因素会影响移植患者他克莫司的药动学过程.

    作者:昝双江;朱立勤;段文越;章袁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我院胸心外科抗菌药物应用评价与筛选模型的建立

    目的: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建立抗菌药物评价和筛选模型.方法:结合我院胸心外科临床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比较同类抗菌药物的有效性、药动学特性和安全性3个指标,建立一套抗菌药物筛选的标准方法和模型.结果:筛选出与胸心外科预防感染、治疗感染相匹配的抗菌药物品种50个,其中抗细菌品种45个,必选品种30个,备选品种15个;抗真菌品种5个.品种构成符合相关文件规定,并能满足临床需要.结论:该模型适合医疗机构用于抗菌药物目录遴选.

    作者:潘雁;卜书红;张健;朱珺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我院193份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上报的新的、严重的ADR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新的、严重的ADR共193例,其中严重的ADR报告20例,新的ADR报告173例;怀疑药品中抗微生物药和中成药所占比例大;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是主要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累及多的是神经系统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工作者应重视ADR监测,并强化用药指导,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石卫峰;高君伟;文冰亭;刘皋林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CVE方案结合局部治疗对31例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CVE方案结合局部治疗对儿童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对其临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CVE方案结合局部治疗的方法治疗.结果:共31例(40只患眼),其中单侧患儿22例,双侧患儿9例,平均年龄22.8个月,平均随访27.8个月.采用Reese-Ellsworth分级法,17只眼为Ⅰ~Ⅲ级,治疗后16只眼(94.1%)持续缓解,1只眼(5.9%)仍发生进展;23只眼为Ⅳ~Ⅴ级,治疗后9只眼(39.1%)持续缓解,14只眼(60.9%)出现肿瘤复发或新发病灶.所有病例都能耐受化疗,仅4例(12.9%)发生轻度肝功能损害.结论:CVE方案与局部治疗相结合,可以对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进行有效的治疗,降低外照射放疗及眼球摘除手术的应用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作者:周敏;刘玉静;孙建楠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临床药师对1例急性胰腺炎伴肺部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药学监护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1例急性胰腺炎伴肺部感染患者的用药过程,对抑酸药物、抑制胰腺外分泌制剂、抗菌药物、营养支持、生大黄、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进行药学监护,提出用药注意事项.结果与结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直接面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可有效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避免药物不合理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于恒彩;张鉴;赵培西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药学监护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患者的影响

    目的:观察药学监护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符合研究标准的47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伴发焦虑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按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原则给予治疗;试验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由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两组患者于药物治疗前及2周后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评,并观察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患者的焦虑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试验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对照组高.结论:药学监护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并能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作者:刘晓萍;刘锦仪;欧阳资章;常惠礼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非布司他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综述非布司他的药学信息以及其临床研究进展,为非布司他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几年国内外关于非布司他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结果:非布司他是一种新型的非嘌呤类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对于痛风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结论:非布司他在治疗痛风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阅东;姚成娥;沈如杰;唐建飞;何海珍;赵福斌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我院3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收集到的353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3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232种,≥60岁患者发生ADR的比例高(120例,占33.99%);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多(281例,占79.60%);易引发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111例,占31.44%),其次为中药注射剂(86例,占24.36%);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215例,占60.91%),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新的、严重的ADR 30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作者:徐敏;王建平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肿瘤联合化疗与用药顺序

    目的:为肿瘤联合化疗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的不同介绍联合化疗的用药顺序,检索Medline数据库中有关化疗用药顺序的文献,并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不同给药顺序对化疗的疗效和毒性产生影响.结论:临床实践中应关注化疗用药的先后顺序,从而促进抗肿瘤治疗的合理用药.

    作者:王程程;彭媛;陈芙蓉;张志勇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我院治疗急性与慢性荨麻疹的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治疗荨麻疹的用药情况,比较慢性及急性荨麻疹的用药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0月门诊诊断为急性或慢性荨麻疹的处方各600张,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急性荨麻疹与慢性荨麻疹不同处方药物类别使用频次、具体使用药物构成比排序、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抗组胺药在荨麻疹的治疗中共被使用2 085次,用药频次高;糖皮质激素在急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共被使用303次,作用较突出;部分新型抗过敏药物已逐渐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荨麻疹不合理用药率为33.0%,不合理用药主要存在于抗组胺药联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及中成药的使用等方面.结论:抗组胺药仍是荨麻疹治疗的首选药物;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抗组胺药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类药及中成药的使用原则,避免滥用.

    作者:周敏华;吴晓玲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立项前后我院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围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立项前)611例(每月约36份)和2011年1-12月(立项后)361例(每月约30份)手术患者病历,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及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对平均每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费用、不合理用药造成患者多出费用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立项后与立项前比较,平均每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费用明显减少[(240.72±63.20)元vs.(383.20±76.60)元)];不合理用药造成患者多出费用显著减少[(29.71±8.50)元vs.(87.87±26.12)元];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显著提高(70.08% vs.2.13%).结论:通过对我院立项后与立项前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存在的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患者多出费用显著减少,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提高了医院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

    作者:林玉龙;王琴芳;李桂枝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VPA)血药浓度及其影响因素,促进临床个体化应用VPA.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2011-2012年服用VPA的245例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疗效,逐步回归分析剂量和合并用药等多种因素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VP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45.48±19.11)μg/L.对血药浓度<40μg/L、40~100 g/L与>100 μg/L时的疗效分布进行卡方检验可得各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表明VPA血药浓度的变化与剂量、体质量、年龄、合并用药有关.逐步回归方程:cp=43.953+2.845a1-1.105a2+0.031a3-1.608a6,其中,a1、a2、a3、a6分别表示剂量、体质量、年龄与合并应用苯巴比妥.结论: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和分析各影响因素来调整个体化给药剂量,能使VPA的临床应用取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彭敏;邓楠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难治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难治性肺炎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干部科、呼吸科、脑外科等难治性肺炎患者的痰、血标本进行培养,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与结论:125例患者中,87例痰培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36例(41.38%),革兰阴性(G)菌50例(57.47%),真菌1例(1.15%);68例血培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其中G+菌33例(48.53%),G-菌35例(51.47%).G+菌除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外,对其他的抗菌药物几乎耐药.难治性肺炎的病原菌以G-菌居多,且非发酵糖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所占的比例较高,呈多重耐药和泛耐药.

    作者:张香菊;卢珊;刘洋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年龄、性别、季节及疾病种类的分布情况,并对肺炎支原体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儿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2 397例,入院当天采集静脉血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鉴定,并做药敏试验.结果:2 397例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惠儿,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阳性的有688例,总阳性率28.70%,其中≤1岁者有108例(11.33%);>1~3岁者有262例(36.49%);>3~6岁者有208例(44.35%);>6~14岁者有110例(42.80%).按季节分布,夏季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阳性率高于其他季节.按疾病分布,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阳性上呼吸道感染284例(36.18%),下呼吸道感染404例(25.06%).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的有486例(20.28%),其中≤1岁者有82例(8.60%);>1~3岁者有201例(27.99%);>3~6岁者有133例(28.36%);>6~14岁者有70例(27.24%).药物敏感试验,强力霉素敏感458例(94.24%);美满霉素敏感449例(92.39%);交沙霉素敏感95例(19.55%);克拉霉素敏感341例(70.16%);罗红霉素敏感307例(63.17%);阿奇霉素敏感445例(91.56%);氧氟沙星敏感185例(38.07%);左氧氟沙星敏感458例(94.24%);司帕沙星敏感460例(94.65%).结论:1岁以内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较少,之后随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增加;夏季感染率高可能与气候相关;上呼吸道感染所占比率较高与患儿年龄增大、免疫功能成熟有关.强力霉素、美满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对肺炎支原体敏感,交沙霉素、氧氟沙星对肺炎支原体耐药.

    作者:郭江;李玲;吴贤丽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我院皮肤科门诊104例儿童药疹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药疹的致敏药物种类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0-2012年我院皮肤科诊治的104例儿童药疹病例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04例儿童药疹中涉及的致敏药物共有32个品种,其中以抗感染药居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药疹类型以麻疹型和荨麻疹型为主.结论:临床应重视儿童患者的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药疹的发生.

    作者:林燕琼;林维嘉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剖宫产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实施干预措施对剖宫产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9月归档的300份剖宫产患者病历作为对照组(干预前),2011年10月-2012年6月300份剖宫产患者病历作为干预组(干预后),对两组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两组剖宫产患者均100%使用抗菌药物,均为钳夹脐带后静脉给药;干预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品种选择更加合理,不合理联合用药现象显著减少,用法用量不合格现象明显减少;用药疗程对照组为(4.53±1.35)d,干预组为(2.29±0.55)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发生率,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熊伟;李晓霞;张启祥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我院7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09-2012年上报的754例ADR为研究对象,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方法,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比例高,占84.22%;药品类别方面,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比例高,占44.30%;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首位,占52.65%,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占15.65%.结论:我院ADR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是静脉给药和抗感染药.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韦海;刘业广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维格列汀对新诊断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维格列汀对新诊断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新诊断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34例,随机分为维格列汀组(18例)与吡格列酮组(16例),均给予二甲双胍1.0 g/d,分别给予维格列汀100 mg/d,吡格列酮8mg/d,疗程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血糖控制情况、其他代谢指标的变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校正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降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吡格列酮组比较,维格列汀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内脏脂肪因子降低,脂联素升高更为显著(P<0.01),体质量下降更为显著(P<0.05);维格列汀组的胃肠道不良事件(16.67%)多于吡格列酮组(12.50%).结论:对于新诊断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维格列汀降低HbA1c的作用与吡格列酮相似,对炎症因子(CRP、TNF-α、IL-6、脂联素、内脏脂肪因子)改善更为明显,可能成为胰岛素抵抗治疗新的切入点.

    作者:李彦;张先祥;罗涌;王怡;王邦琼;阳皓;徐伟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高压氧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6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D4组.所有患者均在常规外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日输注葡萄糖酸钙20 ml.A组不作其他处理;B组每日输注复方甘草酸苷80 mg;C组每日进行1次高压氧治疗;D组每日输注复方甘草酸苷80 mg+1次高压氧舱治疗.各组疗程均为20 d.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和好转时间.结果:D组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A组(52.5%)、B组(65.0%)、C组(80.0%)(P<0.01);D组治疗3周和8周后的PASI评分分别为(6.75±2.45)和(2.13±1.24),显著低于A组(10.40±1.84)和(5.35±1.87)、B组(9.07±1.49)和(3.48±1.78)、C组(11.43±1.81)和(5.10±1.08)(P<0.01);D组好转时间为(12.48±2.55)d,显著短于A组(23.73±3.61)d、B组(16.48±2.96)d、C组(21.68±2.34)d(P<0.01).结论:高压氧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黄忠奎;陈平;丁钰;易清玲;陈劲松;王朝刚 刊期: 2013年第26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