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百莉;HE Xiao-xia;柴中平;TIAN Mao-ping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与慢性胃炎所产生的经济学效果.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分别给予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甲硝唑(7 d)、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甲硝唑(14 d)、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14 d)治疗,运用小成本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A、B、C组Hp根除率分别为90.0%、92.5%、80.0%(P>0.05),成本分别为1 026.9、1 481.8、1 472.3元.结论:A组方案较合理、经济.
作者:舒永全;WU Hang-hai;陈璐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了解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产科2005年10月~2007年3月753份剖宫产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达100.00%;给药途径全部为静脉滴注;给药时间以术前0.5 h为主,占99.07%;用药以青霉素钠为主,占73.31%;应用时间以2~3 d为主,占86.85%;以单用为主,占93.36%;预防应用效果,694例痊愈,53例显效,有效率达99.20%.结论:我院剖宫产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选用1种毒性小、档次低、价格低的抗菌药物,应用2~3 d,是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理想方案.
作者:史成录;WANG Xin-chao;周群朴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查阅<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全文期刊库>1994~2006年阿昔洛韦致ADR的有关文献52篇(共6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昔洛韦致ADR在31~60 a发生率较高,多发生于用药后10~60 min内(41.67%),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机体多个器官或系统,主要和严重的ADR为肾功能损害.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阿昔洛韦所致ADR,坚持合理用药.
作者:TANG Xue-sheng;刘芳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研究2种吗替麦考酚酯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18名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分别口服吗替麦考酚酯胶囊受试制剂(国产)和参比制剂(进口)1 000mg.血药浓度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评价生物等效性.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26.38±9.55)、(25.84±12.08)μg·mL-1,tmax分别为(0.79±0.40)、(0.94±0.59)h,t1/2分别为(18.01±7.65)、(15.62±8.50)h,AUC0~48分别为(54.69±15.58)、(51.68±12.36)μg·h·mL-1,AUC0~∞分别为(61.10±17.06)、(57.99±17.21)μg·h·mL-1.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22±25.39)%.结论:国产与进口吗替麦考酚酯胶囊生物等效.
作者:SHI Xue-feng;周燕文;XU Ai-lan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评价2种氯雷他定片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自身对照交叉试验设计,20名健康志愿者按体重配对随机分为A、B组,分别单剂量口服40 mg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氯雷他定浓度.结果:参比制刺与受试制剂的Cmax分别为(17.00±3.90)、(18.41±2.58)μg·L-1,tmax分别为(1.06±0.25)、(0.93±0.20)h,t1/2ke分别为(1.34±0.38)、(1.08±0.38)h,AUC0~∞分别为(37.41±17.38)、(36.38±16.73)μg·h·L-1 9 AUC0-8分别为(35.11±15.72)、(34.76±15.34)μg·h·L-1.受试制剂相对于参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为(99.0±18.7)%,经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种氯雷他定片生物等效.
作者:王翠兰;WU Sheng-lin;刘莉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了解癫痫患者术后围手术期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6年癫痫住院手术患者117例的一般情况、术前和术后抗癫痫药应用情况及围手术期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进行血常规和血生化等指标检查者71例(占60.7%),术后检查者83例(占70.9%).单独应用抗癫痫药105例(占89.7%),合并用药12例(占10.3%).抗生素平均用药时间为6.5 d;激素平均用药时间为4.3 d.结论:应重视癫痫患者围手术期用药,规范抗生素和激素应用,按照抗癫痫药应用原则合理用药,以控制癫痫,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QI Xiao-lian;徐健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采取主动干预策略对我院呼吸内科和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方法:通过前、后自身对照试验,对我院呼吸内科和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国际指标进行调研,采用主动干预医师处方行为策略进行干预,并分成干预前、1次干预后、2次干预后、3次干预后4个组别.数据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注射剂使用率分别从干预前的61.6%、19.2%下降至3次干预后的30.0%、14.0%(P<0.01);儿科两项指标分别从干预前的48.4%、25.6%下降至3次干预后的27.0%、14.0%(P<0.01);呼吸内科、儿科抗菌药物平均费用分别从干预前的28.2、31.5元降至3次干预后的11.8、12.3元;3次干预后抗菌药物联用现象均不存在;呼吸内科、儿科患者正确用药知晓率分别从90.0%、80.0%上升至干预后的100.0%、90.0%.结论:主动干预策略介入临床用药,对改善合理用药实践是有效和可行的.
作者:HUANG Yong-bin;关小彬;HUANG Liang;成杰辉;ZHOU Jian-gui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对<中国医院制剂规范>氯麻滴鼻液处方中甘油的用量作进一步探讨和改进.方法:通过处方筛选比较和临床试验观察,将原处方中的甘油用量由300 mL减为50 mL.结果与结论:改进后的处方甘油量所配氯麻滴鼻液,刺激性大大减小,透明度也好,患者易接受,成本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CHANG Xiao-chun;潘西芬;WANG Shu-li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改进利巴韦林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研究2种国产利巴韦林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血样用甲醇沉淀蛋白后离心,取上清液30μL以液-质联用法进样分析.20名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交叉双周期给药,分别单剂量口服利巴韦林受试制剂及参比制剂,DAS2.0软件计算二者的药动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评价二者的生物等效性.结果:利巴韦林检测浓度在1~1 5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定量下限为1 ng·mL-1;萃取回收率>88%;日内、日间RSD均<6%;准确度在92%~108%之间.口服利巴韦林300mg受试制剂及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kc分别为(42.5±16.9)、(46.8±26.3)h,tmax分别为(1.5±0.8)、(1.6±0.8)h,Cmax分别为(251.9±111.5)、(237.7±86.5)ng·mL-1,AUC0-72分别为(5 003±1 192)、(4 891±1 138)ng·h·mL-1 9 AUC0~∞分别为(7 142±2 337)、(7 434±2 869)ng·h·mL-1.受试制剂相对于参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为(105.3±28.7)%.结论:本方法特异性强、准确可靠,所需样本量少,适合利巴韦林药动学研究.二者生物等效.
作者:周志凌;YU Xi-yong;杨敏;LIN Qiu-xiong;陈铁峰;SHAN Zhi-xin;邓春玉;ZHENG Meng;刘晓颖;JIANG Gui-fen;林曙光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102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ADR中,女性占总例数的65.69%(67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90.20%(92例);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感染药,占总例数的84.31%(86例);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总例数的74.51%(76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作者:熊百莉;HE Xiao-xia;柴中平;TIAN Mao-ping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的情况.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2007年4月内分泌科510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阿司匹林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阿司匹林的应用率为68.2%,日剂量这50~100mg,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者阿司匹林应用率较高(P<0.05).结论: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应用率较高,在应用年龄及应用剂量上应加强规范化管理.
作者:WANG Xi-ran;裴育;LI Quan-min;陈艳梅;ZHU Yan-qiu;张帆;CHEN Guo-chang;詹志伟;DU Rui-qin;胡晓强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氯膦酸二钠耐药的晚期骨转移疼痛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7例患者既往都用过氯膦酸二钠治疗≥2周期,以后骨痛再发或加重,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4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稀释后静脉滴注,给药时间大于15 min,唑来膦酸治疗每3~4周1次,至少连续2次.结果:对癌性骨转移疼痛止痛总有效率64.9%(24/37);体力状况改善总有效率67.6%(25/37).主要不良反应为低熟、食欲下降等,无需特殊处理.结论:唑来膦酸能有效缓解对氯膦酸二钠耐药的癌性骨转移疼痛,防止骨相关事件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WANG Yi;张智慧;WEI Su-ping;魏素萍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了解某院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某三级甲等中医院外科2003年1月~2006年7月急性阑尾炙手术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品种、用药频度、联合用药、应用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共应用抗菌药物6类25种,单一用药8例(占2.42%),二联用药259例(占78.48%),三联用药63例(占19.09%).合理应用抗菌药物43例(占13.03%),不合理应用287例(占86.97%),其中术前未用抗菌药物者占61.21%.术前未用和应用抗菌药物者的平均用药时间分别为8.68 d和7.53 d,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分别为92.57%和98.44%,二者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该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监管,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CHEN Jin-yue;邱东岳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药师如何利用心理药效学开展药学服务.方法: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不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心理效应会影响药物的生理效应,从而对药物防治疾病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药学工作者不仅应掌握基本的用药知识,还需学习普通心理学及心理药效学知识,加强与患者沟通,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使药物更好地发挥其生理效应.
作者:朱宇欢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了解炎琥宁注射液在6种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考察炎琥宁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玻璃或塑料容器)配伍后的外观、pH值、含量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炎琥宁注射液与6种输液配伍后4 h内,其输液的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显著性改变;但在4 h内,除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外,其余5种输液与炎琥宁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均不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炎琥宁注射液好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应用.
作者:曾平;LIU Jing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环孢素(CsA)血药浓度与患者体内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我院肾移植术后1周~1个月内服用CsA的患者病历,记录CsA血药浓度及相应的生化检验值,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全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全回归分析表明,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AST/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乳酸脱氢酶(LDH)、尿素(Urea)、尿酸(UA)、肌酐(Crea)等生化因素协同存在的情况下,上述各值与CsA单位剂量血药浓度存在线性关系(P<0.05);进一步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sA单位剂量血药浓度与TP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0.05).结论:患者TP是影响CsA血药浓度的独立因素.而ALT、AST、AST/ALT、ALB、DBIL、IBIL、CHE、TBA、LDH、Urea、UA、Crea等可能与TP协同作用而影响CsA血药浓度.
作者:WANG Guo-jun;张青碧;KONG Ling-li 刊期: 2008年第23期
造影剂(Control medium)是指临床检查和治疗中为了增加某一内脏组织或腔道对比度,更加清晰地显示器官或腔道的形态、轮廓及病变特征,常需要应用的某些特殊物质,义称为对比剂.由于碘造影剂在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本文主要就碘造影剂的安全性作一介绍.
作者:张蕊;陈泽莲;徐珽;唐尧 刊期: 2008年第23期
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部分堵塞或冠状动脉痉挛而造成心肌供氧不足所致.
作者:张丽英;苏喜改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了解我院皮肤病药的应用状况及趋势.方法:对我院2003~2006年皮肤病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及限定日费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皮肤病药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合资产品销售金额大,国产药次之,进口药小.抗真菌药、抗多种病原体外用药、免疫调节剂、中药类仍是我院皮肤病的主要用药.结论:口服剂已成为我院临床医师治疗皮肤病的首选药物.
作者:HE Xiao-ying;任俊;CAO Hui;贾正平;GE Xin;王凤娟;YANG Jiang-wen 刊期: 2008年第23期
目的:了解我院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对我院2004~2006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004~2005年、2005~2006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的用药频度分别增长33.94%、19.07%,销售金额分别上升50.22%、23.37%.结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的用量将不断增长,尤其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药和口服孕酮拮抗药孕三烯酮胶囊.
作者:周朝君;LOU Ya-min;潘碧云 刊期: 2008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