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郭林旺;钟山

关键词:γ-干扰素释放试验, 肺结核, 结核性胸膜炎, 高危人群,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在结核病和高危人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并行IGRAs的120例结核病和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肺结核组(A组,40例)、结核性胸膜炎组(B组,40例)和高危人群组(C组,40例),另纳入4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D组).详细记录病史、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外周血IGRAs结果.结果 A组、B组、C组及D组IGRAs的阳性率依次为90.00%(36/40),70.00%(28/40),45.00%(18/40)和5.00%(2/4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结核病患者中IGRAs阴性者,年龄偏大,多为男性,症状持续时间更长,结核性胸膜炎比例更高;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症状持续时间>1个月和结核性胸膜炎是IGRAs阴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GRAs对于结核病尤其是肺结核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分析IGRAs时,应充分考虑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及发病部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紫杉醇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卵巢癌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紫杉醇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等数据库,收集紫杉醇联合顺铂腹腔灌注和紫杉醇联合顺铂静脉滴注治疗卵巢癌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年限为建库开始至2017年8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研究,合计1266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疗效方面,灌注组患者总有效率[OR=3.07,95%CI(2.38,3.97),P<0.001]显著高于静脉组,1年生存率[OR=2.14,95%CI(1.30,3.54),P<0.001]、2年生存率[OR=1.89,95%CI(1.19,3.01),P<0.05]、3年生存率[OR=1.58,95%CI(1.06,2.34),P<0.05]均高于静脉组,免疫调节功能无明显差异;安全性方面,两组白细胞减少[OR=2.10,95%CI(1.13,3.89)]、血红蛋白减少[OR=2.25,95%CI(1.04,4.83)]、外周神经毒性[OR=2.44,95%CI(1.59,3.74)]、肝功能不全[OR=1.81,95%CI(1.21,2.72)]和脱发[OR=1.70,95%CI(1.00,2.86)]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恶心、血小板减少、关节肌肉痛、肾功能不全、听力下降、心功能不全和过敏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紫杉醇联合顺铂腹腔灌注能提高卵巢癌化疗的临床疗效,但也增加了一定的毒副作用.受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的限制,该结论有待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一步验证.

    作者:曹畅;陈建清;康美玲;邱钧;高会会;钟小红;李三梅;史涛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渝西地区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状况临床研究

    目的 调查渝西地区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及其对克拉霉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等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方法 根据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1000例门诊患者的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调查渝西地区自然人群HP感染率,分析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差异.取150例门诊胃镜检查活检标本,进行HP培养、鉴定,研究其对克拉霉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的耐药情况,并调查不同药物联合治疗HP的临床根除率.结果 渝西地区自然人群HP总感染率为54.59%,男性占59.38%,女性占44.78%,性别差异显著(P<0.05);40~59岁感染率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各组间HP感染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甲硝唑耐药率高(54.00%);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与雷贝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对HP首次治疗根除率分别为78.00%与52.00%,低于80.00%,而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与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对HP首次治疗根除率分别为92.00%与95.00%;对于克拉霉素与甲硝唑治疗失败者,使用上述2种方案治疗HP根除率分别为85.00%与90.00%.结论 渝西地区为HP感染高发与高耐药地区,标准的三联疗法已不适合作为首次根除HP的治疗方案,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可作为根除HP的优选用药.

    作者:周钢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精益管理用于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药品配置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精益管理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药品配置环节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工作情况,按照时间年限分为精益管理前组(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与精益管理后组(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对比兰索拉唑和美罗培南在注射器规格一致(10 mL)的前提下,残余液量及配置时间的变化,以及月平均医嘱张数、周转天数、医嘱不合格率及配置时间差错率等.结果 与精益管理前组相比,精益管理后组使用兰索拉唑、美罗培南后残余液量及配置时间均减少,月平均医嘱张数较多,周转天数较少,医嘱不合格率及配置时间差错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精益管理应用于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药品配置环节,能减少残余液量,缩短静脉用药配置时间,减少配置差错,提高药物配置质量.

    作者:林丽娜;汪立梅;姜明宇;郭玉岩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氯吡格雷联合高压氧对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高压氧对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进展型脑梗死患者124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疗程为30 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6%(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降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0 d及30 d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率(EDV)、血流速率(Vm)、血管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升高(P<0.05),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30 d后PSV,EDV,Vm,PI均较治疗前升高,而RI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高压氧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

    作者:邓美瑶;安辉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肠促胰腺素类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肠促胰腺素类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10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行二甲双胍+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片)治疗的为A组(34例),进行二甲双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的为B组(31例),进行二甲双胍+甘精胰岛素治疗的为C组(36例).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A组体质量明显大于B组与C组(P<0.05),骨密度(BMD)、血清钙离子(Ca2+)浓度、磷酸盐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与C组(P<0.05);B组BMD、血清Ca2+、磷酸盐和ALP水平与C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PP-4抑制剂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且对BMD和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有更好的改善作用.

    作者:任凤东;杨架林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痤疮散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研究

    目的 研究痤疮散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 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1105,1106,1107进行方法的建立和验证.结果 该产品对需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枯草芽孢菌、白色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需氧菌计数采用薄膜过滤法(1:20稀释级)、霉菌和酵母菌计数采用平皿法(1:20稀释级)进行检测,回收率均达50% ~200%.控制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采用稀释法(500 mL)进行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可采用常规法进行检测.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痤疮散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作者:简晓莉;刘志承;李曙光;刘纪青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Ⅲ期结直肠癌一线辅助化疗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临床评价

    目的 评价Ⅲ期结直肠癌一线辅助化学治疗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医院Ⅲ期结直肠癌患者69例,完成根治性手术及一线化疗(XELOX方案)后,33例给予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患者作为观察组,余36例随访观察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Ka-plan-Meier曲线显示,观察组中位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高于对照组[(12.24±1.26)个月比(8.12±1.43)个月,P=0.043];观察组维持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联合化疗期间相比降低(P<0.05),观察组维持治疗期间与对照组同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结直肠癌一线化疗后予以单药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3年PFS,可进而转化为总体生存率,且其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冉文华;陈诚;熊亚立;张敬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1例晚期转移性乳腺癌伴重度骨痛患者药学监护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晚期转移性乳腺癌伴重度骨痛患者的治疗中实行药学监护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1例晚期转移性乳腺癌伴重度骨痛患者为例,结合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指南,分析其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和癌痛治疗方案的合理性,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个体化治疗的药学建议.结果 临床药师结合临床诊断及医师对疾病的临床分析,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出了合理的药学建议;并在缓解患者疼痛的同时,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避免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结论 在临床的药物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能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将药学监护作为参与临床多学科治疗模式的切入点,协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让患者获益大化.

    作者:李梅;邓小莹;倪穗琴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品管圈活动降低脑卒中患者药物诱发跌倒事件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脑卒中患者药物诱发跌倒事件的影响.方法 在神经内科成立品管圈,落实品管圈活动的开展,统计活动开展前3个月因药物诱导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并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制订可行性对策并予以实施.对策实施后,比较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因药物诱导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发生率.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药物诱发跌倒事件发生率由原来的5.56%(12/216)下降到1.44%(3/209),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保证了医疗和护理的质量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医患关系.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能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药物诱发跌倒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还能增进医药护患的沟通,加深圈员掌握质量管理工具的程度,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汤志萍;茹敏晖;汤嘉敏;方健;刘湘敏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右佐匹克隆与奥沙西泮治疗失眠症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 对比右佐匹克隆与奥沙西泮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失眠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沙西泮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右佐匹克隆治疗,疗程为4周.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睡眠障碍量表(SDR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远低于对照组的36.37%(P<0.05).结论 右佐匹克隆与奥沙西泮治疗失眠症均有良好效果,而右佐匹克隆能更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任卫国;张德伦;宋娟;陈林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数据驱动下住院病房基数药品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目的 以北京市某三甲医院院内药品物流闭环分析数据模型为例,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目前院内医院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得出药品配送、医嘱管理及资源配置的优化方案,为提高病区基数药品管理水平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统计及回顾分析的方法,分析药品使用流程闭环、医嘱用药情况及病区基数药品种类等.结果 各药品使用环节在每日8:00~11:00时和15:00~16:00时相对集中,且执行用药高峰错后于发药高峰时间.除10%氯化钾注射液和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外,实际使用的病房基数药品均不在备案药品清单中.同时,备案名单中仅有注射剂,而实际使用的药品中既有注射剂也有口服药品,且存量较大.此外,0.9%氯化钠注射液并不是神经内一科的备案药品,但病房实际基数药品中存量较多,尤其在长期医嘱中存药量排名第一,这与临床用药需求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药房发药配送数量过于集中,且高峰时间延后于执行用药时间,这是导致病区存药不规范的重要原因.医院应考虑增加住院药房及静脉用药配置中心的日均药品配送次数,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增设数据化监控与管理手段等.

    作者:王艳梅;韩超;袁隽明;刘伊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在结核病和高危人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并行IGRAs的120例结核病和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肺结核组(A组,40例)、结核性胸膜炎组(B组,40例)和高危人群组(C组,40例),另纳入4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D组).详细记录病史、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外周血IGRAs结果.结果 A组、B组、C组及D组IGRAs的阳性率依次为90.00%(36/40),70.00%(28/40),45.00%(18/40)和5.00%(2/4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结核病患者中IGRAs阴性者,年龄偏大,多为男性,症状持续时间更长,结核性胸膜炎比例更高;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症状持续时间>1个月和结核性胸膜炎是IGRAs阴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GRAs对于结核病尤其是肺结核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分析IGRAs时,应充分考虑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及发病部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郭林旺;钟山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坤宁安丸联合芬吗通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及对血清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坤宁安丸联合芬吗通治疗更年期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10例MP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芬吗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坤宁安丸治疗,均治疗8周.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均降低,雌二醇(E2)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变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和CD4+水平均升高,CD8+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变更明显(P<0.05);观察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3%(P<0.05).结论 坤宁安丸联合芬吗通治疗MPS临床疗效显著,能显著降低患者的FSH水平,升高血清E2水平,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振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透明质酸靶向修饰苦参碱脂质体对肝癌H22小鼠的抑制作用

    目的 考察透明质酸靶向修饰苦参碱脂质体(HA-MA脂质体)对肝癌H22小鼠的抑制作用,并进行处方筛选.方法 筛选HA-MA脂质体的佳制备方法;并以磷脂比、药脂比、磷酸盐缓冲液的pH为单因素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筛选佳处方工艺;使用透析袋法检测HA-MA脂质体的体外释放度;裸鼠右腋皮下接种H22肝癌瘤株,尾静脉注射给药14d后,称取瘤体质量并计算抑瘤率.结果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效果好;佳处方工艺的磷脂比为3:1,药脂比为1:25,磷酸盐缓冲液的pH=7.4;HA-MA脂质体与苦参碱脂质体释放曲线基本一致,且均有一定缓释效果;HA-MA脂质体对H22肝癌小鼠的抑瘤率与环磷酰胺相近,高于苦参碱和苦参碱脂质体.结论 由于透明质酸的修饰,HA-MA脂质体抑制H22肝癌裸鼠的效果明显优于苦参碱和苦参碱脂质体.

    作者:赵玉玺;张世鹏;张帆;刘倪;刘福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氨溴索注射亚微乳稳定性研究

    目的 优化氨溴索亚微乳储存条件,保证药品理化性质稳定.方法 以粒径和含量为检测指标,对氨溴索亚微乳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考察制剂的稳定性.结果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制备的乳剂在各条件下粒径变化不明显,但温度增高时,其含量和pH下降较明显;冻融试验结果显示,乳剂含量变化不明显,但40℃时粒径变化大于60℃时;6个月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结果显示,乳剂含量pH下降不明显,粒径略微增加.结论 为确保氨溴索亚微乳注射剂的理化性质稳定,需冷藏储存.

    作者:张会丽;李书平;姜亚玲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和联合组,各40例.药物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恩替卡韦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药物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血浆吸附治疗.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药物组的67.50%(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联合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常莉;周平;宋孟龙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效果分析

    目的 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分别统计2011年(整治前)和2017年(整治后)的抗菌药物实际使用情况,重点对比专项整治活动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金额占比和用药排名等,研究政策的实施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结果 整治活动后,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品规、占比、使用率均呈下降趋势,用药更趋合理.结论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金额、使用品种数和品规数,但政策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难点和风险.

    作者:许英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凯时联用甲钴胺及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电生理与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凯时)配伍甲钴胺及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传导速率与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DPN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甲钴胺片与α-硫辛酸胶囊,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疗程为8周.结果 两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感觉传导速率(SNCV)和运动传导速率(MNCV)提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腓总神经:SNCV,(5.91±1.55)m/s比(4.85±1.19)m/s,MNCV,(6.57±1.63)m/s比(5.61±1.47)m/s;正中神经:SNCV,(6.36±1.76)m/s比(5.22±1.52)m/s,MNCV,(7.07±2.05)m/s比(6.17±1.85)m/s](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丙二醛(MDA)下降值[(1.72±0.70)μmol/L比(1.25±0.57)μmol/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值[16.42±4.84)U/mL比(14.37±4.25)U/m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升高值[(8.24±2.51)U/mL比(6.46±2.18)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系统(TCSS)评分下降值为(2.95±0.8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2±0.65)分(P<0.05).结论 在甲钴胺及α-硫辛酸治疗DPN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能协同提高神经传导速率与机体抗氧化水平,增进临床疗效.

    作者:贾莹;谢瑾;贾艳芳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74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8月至2017年2月来医院就诊的患者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对照组(纯西医治疗),各74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指标及治疗后半年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73%(P<0.05),半年后复发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7例比15例,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盆腔积液深度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51%(P<0.05).结论 与单纯西医治疗急性盆腔炎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确切,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丁海霞;孙志敏;王爱军;牟晓霞;杨晓燕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溶液中镉含量

    目的 比较使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同一水溶液中镉含量的效果.方法 取同一组含镉的水溶液,分别稀释到火焰法标准曲线适宜的浓度和石墨炉法标准曲线适宜的浓度,进行检测,并计算结果.结果 火焰法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为0.95%(n=6),加样回收率为99.87% ~102.23%(n=5);石墨炉法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为1.40%(n=6),加样回收率为98.30% ~100.84%(n=5).使用两种方法测量不同的3份样品,相对偏差为0.39% ~2.72%.结论 两种方法测得同一水溶液中镉的含量基本一致,石墨炉法对样品需求量更小,但对高浓度样本石的次稀释更易引起误差.

    作者:蒙明姜;李丽;俞兰 刊期: 2018年第16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