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黄相会
目的 了解我国红豆杉药用资源培植及紫杉醇产能现状.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业内人士提供信息和网络检索的方式,获得红豆杉培植基地信息,再进行实地调研.结果 对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福建、浙江等13个省市的57个红豆杉人工培植基地及厂家进行了实地调研.红豆杉药用资源人工培植基地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东南沿海及西南一带.品种以曼地亚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为主;育苗方式为实生苗培育和扦插法;经营方式以苗木售卖为主.结论 企业主要以提取紫杉醇前体物质出口为主,未发现紫杉醇全合成的厂家,因此市场上流通的紫杉醇原料及制剂仍将依赖于红豆杉植株提取.
作者:贺宗毅;张德利;李卿;邢康康;陈仕江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对自然分娩所致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4月医院未使用前列腺素抑制剂且对米索前列醇无过敏史、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自然分娩足月产妇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0例,对照组使用缩宫素预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米索前列醇预防.结果 试验组产妇产后2 h和24 h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分娩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比容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能降低自然分娩产妇的出血量,对预防产后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史素梅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阴道超声检查联合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测应用于输卵管妊娠药物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45例输卵管妊娠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45例输卵管妊娠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血β-HCG及包块血流水平等相关指标中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血β-HCG平均水平为(29.31±7.59)U/L,治疗后为(8.43±1.81)U/L,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输卵管妊娠患者同时进行阴道超声检查与血β-HCG检测,有利于提高临床对输卵管妊娠患者药物疗效的评判准确度.患者超声检查血流分级及血β-HCG检测中的各项指标越高,表明患者滋养动脉血流阻力指数越小,药物治疗效果不可观,需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韩晓禹;郭岩松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建立便捷地测定阿伐斯汀含量的电位滴定方法.方法 采用KEM AT610电位滴定仪和KEM C-173电极,以30 mL冰醋酸为溶剂进行电位滴定.结果 该法滴定终点突跃明显,重复性好(RSD=0.12%,n=6),阿伐斯汀取样量在0.012~0.144 g范围内与消耗滴定液体积线性关系良好(r=1.000).结论 非水电位滴定法准确快捷,可用于阿伐斯汀原料的含量测定.
作者:黄俊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提高医院用药错误和接近失误上报案例的主动性,防止或减少类似错误的再发生.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按PDCA循环的分析工具,完善医院用药错误和接近失误的上报程序,树立员工主动上报的观念,并统计分析已发生的用药错误和接近失误,制订改善措施,持续改进.结果 医院用药错误和接近失误的上报例数逐月上升并趋于稳定,医院已发生的用药错误和接近失误后期有明显改善.结论 提高用药错误和接近失误的上报以及针对性改进措施可明显改善医院用药安全问题.
作者:夏志丹;肖晓林;吴一凡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161例环磷酰胺注射剂ADR/ADE报告,对国内4个厂家的注射用环磷酰胺药品说明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用药患者中以45~64岁中老年女性居多(62.74%);在1 d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占32.92%%,另有34.15%的ADR发生在用药5 d后;ADR/ADE主要累及胃肠系统(48.55%)和血液系统(27.54%),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等.另有心律失常2例次(0.72%)和疑似横纹肌溶解症12例次(4.35%).国产企业药品说明书中均无相关风险提示,合资企业药品说明书内容更齐全详细,但也未见提及横纹肌溶解症风险提示.结论 临床应加强对环磷酰胺注射剂横纹肌溶解症和心脏毒性的风险监测,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强对本企业产品的安全性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对产品的药品说明书进行修订,特别是相关安全性信息;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药品说明书的管理,加快规范和完善,以满足临床安全用药需求.
作者:宁恺佳;王雯丽;谢芝丽;李奎;王丽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沐舒坦雾化吸入联合全面护理治疗老年呼吸道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老年呼吸道疾病患者7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全面组采用全面护理方法.结果 全面组患者呼吸道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8.95%(P<0.05);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沐舒坦雾化吸入联合全面护理治疗老年呼吸道疾病疗效确切,可加速症状消退,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
作者:刘莹;黄相会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加环素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细菌清除率为58.54%,高于对照组的34.15%(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可明显改善患者炎性反应程度,提高细菌清除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青林;刘勇;柏合;赵龙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36例按照诊疗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持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均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血清中的炎性因子含量,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伟;谢辉;张震环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阿仑膦酸钠与钙尔奇D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钙尔奇D组)和观察组(阿仑膦酸钠组),各4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及消失时间,以及治疗前后L1-4、股骨颈、大转子、全髋部的骨密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及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L1-4、股骨颈、大转子、全髋部的骨密度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阿仑膦酸钠较钙尔奇D能更好地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临床疗效更高.
作者:罗斌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不同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 选择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安图分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HBV患者200例,在基因分型后,对其进行恩替卡韦治疗,观察不同基因型患者的疗效.结果 第24周,B基因型患者HBV DNA阴性转变率为82.35%,C基因型患者则为73.47%;B基因型患者ALT复常率为78.43%,C基因型患者为70.41%.第96周,B,C基因型患者ALT复常率为81.37和71.43%;HBV DNA阴性转变率分别为89.22%和83.67%,HBeAg阴性转变率分别为13.73%和10.20%;HBeAg发生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0.78%和7.14%.第24,96周临床疗效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关于HBV基因型差异对恩替卡韦的抗病毒效果是否有影响尚需进一步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HBV抗病毒药物治疗与临床疗效的判断.
作者:范倩燕;鲍彩丽;俞莹;陈颖;夏明镜;殷建华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炎可宁胶囊中盐酸黄柏碱、黄芩苷、大黄素和大黄酚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方法 色谱柱为Water ACWUITY UPLC BEH C18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A)-0.05 mol/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KOH调pH=5.0,B),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44 nm.结果 盐酸黄柏碱、黄芩苷、大黄素和大黄酚进样量分别在0.04930~0.086276μg(r=9990),0.032450~0.648995μg(r=9999),0.004979~0.99588μg(r=9999),0.002486~0.428280μg(r=9998)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44%,95.20%,99.61%和95.60%.各组分基线分离,各阴性样品无干扰,无其他组分峰影响.结论 该法可以作为炎可宁胶囊的一种多成分同时分析和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张建华;苏晶;陈卓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何首乌抗性淀粉(RS)作为靶向结肠微丸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考察生理条件下RS与微晶纤维素(MCC)不同比例微丸溶出速率的变化;以苦参碱(MT)为模型药物,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观察相关指标.结果 RS对微丸的释放有显著的影响.药物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当RS/MCC小于0.5时微丸得率、球形和脆碎度分别>80.00%,>0.95,<0.12%.RS高含量的微丸对pH变化和酶解的耐受性显著提高.在微生物大肠杆菌作用下,微丸迅速崩解,在30 min内药物溶出超过82%.结论 何首乌抗性淀粉是一种有前途的口服传递系统,可在结肠靶位发挥药效.
作者:李闻涛;万科;杨莹;阮婧华;曹佩雪;杨小生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甲硝唑(metronidazole)又名灭滴灵,是一种硝咪唑类抗厌氧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合成脱氧核糖核酸(DNA)来阻止其繁殖和生长,导致其死亡,广泛应用于治疗厌氧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和原虫引起的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口腔疾病等[1].与此同时,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为提高患者和医务人员对其不良反应的甄别能力及掌握一定的处理办法,现将1例甲硝唑致严重呕吐并发中度低钠血症病例及处置过程报道如下.
作者:钱先中;王冬雪;孙高中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医院首次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1次/天;观察组应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天,同时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1次/天,连续服用21 d停服氯吡格雷,仅口服阿司匹林.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4周.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4.00%比2.00%,P>0.05).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安全性相似,但有效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秋华;张蓓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乙醇对氨茶碱游离药物浓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空纤维离心超滤(HFCF-UF)前处理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氨茶碱游离药物浓度进行测定,并比较乙醇加入前后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结果 加入乙醇后氨茶碱游离药物浓度增加,且血浆乙醇浓度与游离药物浓度呈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加入乙醇可能会影响血浆中的氨茶碱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游离药物浓度增加,易出现毒副作用及毒性反应.
作者:周齐齐;高敬林;王新宇;杜朝辉;李梦娇;马海艳;蒋晔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二尖瓣成形术与生物瓣置换术对左心结构及功能预后的差异.方法 选择台湾振兴医院因二尖瓣反流行二尖瓣成形或生物瓣置换术的患者50例,其中二尖瓣成形组(成形组)18例,生物瓣置换组(置换组)32例.手术前后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测量主动脉根部内径(AO)、左心房前后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二尖瓣反流情况,并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变化的组间差异.结果 术后两组LA和LVEDD均有缩小,成形组较生物瓣置换组缩小程度更为明显(P<0.05).术后早期(1个月内),成形组LVESD缩小,置换组则略有扩大,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成形组的LVEF在术后早期升高,置换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形组术后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1例(5.56%),轻度反流9例(50.00%),无明显反流或微量反流8例(44.44%),置换组无中度及以上反流0例(0),轻度反流8例(25.00%),无明显反流或微量反流24例(75.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结论 左心室结构恢复和术后早期心功能改善的效果,二尖瓣成形优于生物瓣置换,但二尖瓣反流纠治的彻底性生物瓣置换似乎略优于成形.
作者:李赵欢;邓燕;李春梅;左明良;罗安果;王珊;熊名琛;尹立雪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统计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控制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提供实验数据及药学建议.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分离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临床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法或自动化仪器法等对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作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执行标准(2015年版)判断药敏试验结果,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4年至2016年医院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563株,其中痰液分离多(298株,占52.93%),支气管灌洗物、咽拭子和尿液分别为73株(12.97%)、64株(11.37%)和32株(5.68%);主要集中在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2016年与2014年、2015年相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率由原来的12.05%上升到17.11%.结论 该院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产ESBLs和耐碳青霉烯类的菌株上升较为明显,应提高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加强细菌耐药监测,避免耐药菌在院内流行或泛滥.
作者:梁玉梅;李卫东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建立测定肝炎康胶囊中槲皮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53:47),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60 nm,进样量为5μL.结果 槲皮素质量浓度在3.7~236.8μg/mL(r=0.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79%,RSD为0.82%(n=6).结论 该方法准确性高、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肝炎康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韦亚洁;李平;秦龙 刊期: 2017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同期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各45例.小剂量组予米非司酮12.5 mg/d,大剂量组予25 mg/d,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体积与平滑肌瘤体积均显著缩小(P<0.05);血清中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催乳素(PRL)、孕激素(P)和雌激素(E2)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1%比86.67%,P>0.05);大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22.22%比6.67%,P<0.05).结论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显著,首选小剂量(12.5 mg/d)方案可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刘文娜 刊期: 201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