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丽;顾英;郭丽萍;方巧红;史红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浸润麻醉联合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小儿包茎和包皮过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3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8例。治疗组给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浸润麻醉后配合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环切缝合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的环切术治疗。结果两组患儿麻醉效果相当,但治疗组在麻醉时的疼痛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 P﹤0.05)。临床观察中未见治疗组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儿包茎和包皮过长手术中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浸润麻醉,具有无痛、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秦慧;古天文;宋英;钟淑芬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小儿过敏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性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住院治疗的过敏性咳嗽患儿96例(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治疗的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对照组),比较患儿MP-IgM测定滴度阳性率差异;另外,将过敏性咳嗽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均按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制订的方案治疗,即常规应用止咳解痉药治疗;A组患儿加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的MP-IgM滴度测定阳性率为3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00%(χ2=18.58,P﹤0.05)。过敏性咳嗽患儿中,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B组的70.83%(χ2=6.84,P﹤0.05)。结论 MP感染与小儿过敏性咳嗽有密切关系,MP感染可诱发小儿过敏性咳嗽。对于MP感染的过敏性咳嗽患儿,应在常规应用止咳解痉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梁文宝;陈简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和酚妥拉明联合硫酸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80例,按照入院病号单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试验组,对照组单用硫酸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硝苯地平控释片、酚妥拉明。结果试验组服药2 h后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 HR )较服药前均有所降低,且与对照组服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用药6 h后试验组患者心脏指数(CI )升高、外围阻力(TPR)下降,较服药前均有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 P﹤0.05),对照组治疗后变化不明显;两组患者尿蛋白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 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均无明显变化( P﹥0.05)。结论三药联合用于治疗妊娠期高血压比单用硫酸镁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君侠;李建芬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2013年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某院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来源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结果共监测住院患者64024例,医院感染率为1.39%(892例),常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手术切口、泌尿道;423例送检病原学标本,分离出病原菌27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8.13%,主要为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非发酵菌属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61.1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2.11%,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严重,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80.56%;革兰阳性球菌所占比例为24.9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检出率为34.62%,未检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为控制细菌的耐药性,须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为减少耐药菌的传播,须加强耐药菌的监测、消毒隔离及医务人员的规范洗手。
作者:胡振明;幸勇;牟必鸿;刘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磷霉素治疗重症监护室(ICU)危重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确诊ICU医院获得性CRKP且经临床药师会诊建议采用静脉磷霉素治疗的患者11例。经中心静脉导管滴注磷霉素钠,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联用敏感抗菌药物,以病死率为主要结局指标,以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次要结局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细菌微生物清除或假定清除,临床疗效评价为临床治愈。有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8.18%,无患者因CRKP导致感染复发。均能耐受磷霉素,未发现肝或肾功能检查异常。结论磷霉素可能成为成人患者CRKP感染治疗的一种选择,特别是与其他抗菌药物联用。
作者:李林;张晓芬;张建;曹海泉;曾友志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多潘立酮促进妇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200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专项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多潘立酮治疗。结果观察组有100例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99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29.5808.80)h比(33.6309.76)h ]、排气时间[(30.4206.89)h比(35.31010.38)h ]、进食时间[(40.5907.62)h比(49.27014.50)h ]和排便时间[(42.50013.49)h比(53.88015.30)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多潘立酮可使妇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降低,且药品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贾雪飞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硫酸镁湿热敷配合电动吸乳仪治疗初产妇产后乳汁淤积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将收治的86例产后乳汁淤积症初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硫酸镁湿热敷配合电动吸乳仪治疗,并与仅采用硫酸镁湿热敷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7%(χ2=6.54,P﹤0.05);观察组的乳腺炎发病率为6.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88%(χ2=10.12,P﹤0.05);观察组的泌乳时间为(32.65010.11)h,较对照组的(62.85012.65)h明显缩短( t=8.79,P﹤0.05)。结论硫酸镁湿热敷配合电动吸乳仪治疗初产妇产后乳汁淤积疗效显著,为婴儿母乳喂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龙建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建立测定枇芩颗粒剂中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70%的乙醇溶液加热回流提取总黄酮,于509 nm波长处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芦丁质量浓度在12.72~76.32 mg/L范围内与吸光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19 C+0.0107( r=0.9995)。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可为枇芩颗粒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王庆芬;倪晓霞;刘晓玲;高惠真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医院2012至2013年收集的70例ADR病例,对性别、年龄、药物种类、涉及的具体药品、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70例ADR报告中,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以41~60岁和18岁以下发生率高;药物种类以营养药、中药制剂、抗菌药物3大类为主,涉及的具体药物品种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I、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为主;临床表现以过敏性皮疹多见,过敏性休克和重症药疹严重。结论临床应着重加强对营养药、中药制剂、抗菌药物以及联合用药的监管,以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作者:周文莉;李红刚;朱本淑;王旭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患者,男,64岁,因诊断“右肺下叶腺癌,右侧胸膜转移10天”于2014年3月12日入院。既往无基础疾病,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治疗前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3月16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二科行第1周期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方案为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礼来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每支500 mg,批号为J160925)800 mg+注射用顺铂(冻干型,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每支10 mg,批号为4120411DB )110 mg,化疗前3 d开始给予补充叶酸400μg/d口服,维生素B12注射液肌肉注射1 mg预防培美曲塞的血液学毒性。化疗第4天出现腹泻,水样便,多每日12次,化验大便常规未见白细胞,立即给予止泻对症治疗,急查血常规结果无异常。第5天出现高热,体温高39℃,再次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08×109/L,中性粒细胞75%,血小板下降为89×109/L,立即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升白细胞和升血小板治疗,抽取血培养并化验大便,并给予亚胺培南预防感染。化疗第6天白细胞下降至4度(白细胞计数0.44×109/L,中性粒细胞0)。化疗第7天血小板下降至49×109/L,在原治疗基础输注血小板。在止泻、升白细胞、升血小板、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下,白细胞及血小板无回升(白细胞下降至4度持续4 d),发热、腹泻无好转。化疗第10天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亚叶酸钙解救治疗(首剂100 mg/m2,后50 mg/m2每6 h 1次)。第11天发热及腹泻明显好转,化验白细胞及血小板稍有上升。第12天无发热、腹泻,复查血常规白细胞上升至5.18×109/L,血小板计数75×109/L,停用亚叶酸钙解毒治疗,继续给予升白细胞及升血小板治疗。第13天化验白细胞计数12.49×109/L,中性粒细胞75%,血小板计数103×109/L,停止升白细胞及升血小板治疗。于3月31日顺利出院,嘱其院外监测血常规。
作者:赵海清;吴志勇;邓杰;伍建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稳定期D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应用噻托溴铵吸入剂治疗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及对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将76例稳定期D组COPD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吸入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吸入剂。结果两组治疗3,6,12个月时呼吸困难评分及运动耐量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显著( P﹤0.05);治疗3个月时两组肺功能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观察组3,6,12个月时肺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对照组治疗3个月各指标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2个月( P﹤0.05)。结论噻托溴铵吸入剂治疗稳定期D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仅能显著改善呼吸困难及提高运动耐量,而且还能明显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李兆国;吴晓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观察组加用糖皮质激素。结果观察组的全身中毒症状缓解时间、胸腔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末胸膜粘连增厚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4%( 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明显缩短患者全身中毒症状缓解时间、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胸膜粘连增厚发生率,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推广。
作者:施健;刘丽辉;迟玉敏;王晓晟;周丽荣;孙宝华;施焕中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吗替麦考酚酯( MMF )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RNS )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7例RNS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7例采用足量强的松口服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MMF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疗程均为24周。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及血清肌酐等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93%( P﹤0.05)。结论MMF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RNS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英松;卢松;刘珂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为临床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及时、准确判断药物热,避免过度、联用或盲目升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机关医院临床药学科(室)收集的30例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患者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处理方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多发生在连续用药7~14 d,单位累积量多在1.3~2.7 g/kg;患者均在滴注期间或结束数小时内发热,以38.5~40℃高热为主,大多数患者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C反应蛋白( CRP )正常或轻度升高,部分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升高;部分患者伴畏寒寒战、乏力,多数患者无明显其他不适症状,停用致热药物后体温均在24~48 h降至正常;临床医生普遍对药物热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客观上也不利于药物热的正确诊断。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并无明确诊断标准,但通过对患者发热时间及症状与用药时间、单位累积量的相关性分析,结合血常规、CRP等实验室指标综合考虑,可为临床药物热的判断提供有益的参考;对于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治疗好转的患者,如疗程中再次出现发热,应注意综合判断、排查药物热的可能性;临床药师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协助临床医师在药物热的诊断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谢颖;赵宏;龙恩武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建立测定橙皮苷磷脂复合物中橙皮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醋酸水溶液(25:7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83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结果橙皮苷进样质量浓度在5.19~103.73μg/mL ( r=0.9995)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1.02%( RSD=1.30%),橙皮苷磷脂复合物中橙皮苷的平均含量为282.5μg/mg。结论该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橙皮苷磷脂复合物的含量测定。
作者:张卿;管海燕;金竹;卢来春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建立测定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中总酚酸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UV)法。方法以原儿茶醛为对照品,对参芎葡萄糖注射液中总酚酸进行测定。结果原儿茶醛质量浓度在0.008~0.030 g/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A=31.54104 C-0.10397( r=0.9996, n=5),平均回收率为103.61%,RSD为4.85%( n=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朱迪;谭丹;侯靖宇;王爱民;兰燕宇;郑林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从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性质及影响因素、临床评价、不良反应等方面简述依维莫司在器官移植领域的临床应用。方法查阅近几年文献,提取重要信息,通过分析、归纳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依维莫司用于器官移植能维持较好的肾功能。食物、药物等多种因素均能影响其药代动力学性质。以已有的研究性临床治疗方案为指导,采用依维莫司个体化给药方案,监测其血药浓度,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作者:刘丽;王华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患者,男,19岁,体重57 kg,因“反复咳嗽咳痰、发热10+月,复发伴抽搐,意识障碍10+天”入院。初步诊断“右肺脓肿;右侧气胸;胸腔脓肿?”,于2014年8月23日起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Wyeth Lederle S. P. A.公司,批号为BXGHF43,国药准字J20110021,规格为每瓶4.5 g)4.5 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8 h给药1次。8月28日体温36.8℃,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9.8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2.4%、绝对值7.10×109/L。9月5日出现高热,高39.2℃,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5.7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5.0%、绝对值2.58×109/L,物理降温后体温恢复正常。9月6日再次出现高热,高38.6℃,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3.5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3.0%、绝对值1.87×109/L,当日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改为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继续抗感染治疗,口服布洛芬混悬液解热,并物理降温后体温下降。9月9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7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2.3%、绝对值3.59×109/L,并未现发热(体温37.0℃)。9月10日再次复查血常规,血细胞计数6.4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4.9%、绝对值5.33×109/L,体温37.0℃。
作者:刘静;严郁;徐珽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的药学监护内容和模式。方法通过分析1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药物治疗的案例,介绍临床药师协助医师、护士完成治疗方案的制订,以及如何实施个体化用药监护以及患者用药教育和沟通。结果与结论临床药师以妊娠期用药安全、药物选择为切入点,实施药学监护。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可优化治疗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并且积极与患者沟通,开展用药及教育,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潜在的医疗纠纷。
作者:于磊;徐珽;蒋学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LEF)联合甲氨蝶呤(MTX)对多发性肌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医院确诊的多发性肌炎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激素和甲氨蝶呤治疗,试验组采用激素和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χ2=6.2500,P﹤0.05)。试验组患者在治疗2个月时肌力分级显著改善,对照组则在治疗3个月时明显改善,且试验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1)。两组患者的肌酶水平均在治疗1个月时显著下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用于治疗多发性肌炎,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且能提高治疗效率,显著改善肌力分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培民;徐洪燕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