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何首乌止“心”痛功效的古代本草文献研究

李琳

关键词:何首乌, 止心痛, 古代本草文献
摘要:系统梳理先秦至民国时期百余部本草文献,发现其中有关何首乌止“心”痛的记载;对何首乌所止的“心”痛进行详细考究,发现在唐宋以前,古人常将胃脘痛称之为“心痛”,故认为何首乌止“心”痛实为止胃脘痛,临床可用于止胃脘阴虚内热之灼痛及内寒中生之冷痛。
西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朴硝散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目的:制备朴硝散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按GMP制剂标准制备,并进行定性检查和稳定性等指标考察。结果:制备工艺稳定,能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设计合理,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准确、可行,制剂稳定性好。

    作者:殷建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基于数据挖掘治疗糖尿病的中药配伍体系研究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治疗糖尿病中药配伍体系。方法:将《糖尿病验方450首》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中医处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糖尿病中药方剂共414首,涉及中药236种,总用药次数为4071次。所用中药种类依次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收涩药为主,占总用药的84.255%;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6.039%;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94.774%;归经以肝、肺、脾、肾、心、胃为主,累计频率达90.183%。结论:临床治疗糖尿病核心单味药主要为黄芪、生地黄、山药、麦冬、天花粉、丹参、茯苓、元参、当归、甘草、熟地黄、知母;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收涩药为主。

    作者:马晓霞;李廷保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甘肃半夏资源及研究现况

    结合甘肃半夏的资源、质量研究文献及在甘肃半夏产区的调查结果,发现近年随着半夏市场需求量的持续增加、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和半夏栽培技术的远远滞后,市场缺口较大,伪品冒充正品半夏的现象较多,而甘肃半夏栽培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者:王彩琴;杜娟;王一敏;惠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败毒散源流与古今临床应用研究

    探讨败毒散的源流及古代、现代临床应用,指出败毒散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时气伤风、瘟疫、风湿等病证,后历代医家在临床中不断拓展其使用范围,广泛使用以治疗小儿疮疹、痛风、乳岩、骨疽、痢症等病证;现代临床则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病毒型肝炎、急性颌下淋巴结炎等疾病;古方今用是现代中医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疾病的防治中,根据中医辨证思维灵活选用古代医方,才能使古方焕发出他们的现代生命活力。

    作者:魏英俊;田永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HPLC-DAD法同时测定消乳增胶囊的三种活性成分

    目的:建立HPLC-DAD法同时测定消乳增胶囊中的多种活性成分。方法:采用DAD全波长扫描,色谱柱为Gemini C18(250 mm x4.6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为10:90(A)-0.5%冰醋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甘草苷线性范围为1.25~40μg/mL,平均回收率为98.51%, RSD为0.81%;橙皮苷线性范围为2.5~80μg/mL,平均回收率为98.10%,RSD为1.32%;欧前胡素线性范围为5~160μg/mL,平均回收率为98.92%,RSD为0.76%。结论:该HPLC-DAD方法能有效测定消乳增胶囊中甘草苷、橙皮苷及欧前胡素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且快速、准确。

    作者:王锐;陆铖;葛斌;袁继勇;高庆剑;汤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近5年来国内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总有效率[OR=4.24,95%CI(2.94,6.11)]和HP根除率[OR=2.60,95%CI(1.93,3.49)]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可明显提高总有效率和HP根除率;然而本研究纳入文献经Jadad评分后得出结论,大部分文献质量不高,使得本次研究分析受到一定的限制,需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借鉴现代临床研究规范,并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采用样本含量大、随机性分配试验可靠、研究纳入样本采取随访或盲法的试验,以获得更加严谨的临床研究数据,客观评价临床疗效。

    作者:吴萌;万生芳;王秋兰;李荣科;朱建坤;舒畅;赵粉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己连稳心汤治疗快速心律失常8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己连稳心汤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患者予己连稳心汤,1剂/d,对照组予倍他乐克,25 mg/d,分2次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临床效果及主观症状、心率、心律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为82.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主观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心率、心律显著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己连稳心汤能提高心肌血氧供应,改善传导功能,稳定心肌细胞膜电压、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节制平行收缩、抑制继发触动,有效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作者:段乃荣;刘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运脾颗粒治疗脾虚型小儿厌食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运脾颗粒治疗脾虚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法:将脾虚型小儿厌食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运脾颗粒治疗组40例予运脾颗粒治疗,1~3岁3 g/次,3~6岁4.5 g/次,6~12岁6g/次,3次/d,餐前半小时开水冲服;儿宝颗粒对照组40例服用儿宝颗粒,1~3岁5 g/次,4~6岁7.5 g/次,6岁以上10 g/次,3次/d,餐前半小时开水冲服;2组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92.50%,对照组为90.00%,2组疗效接近;治疗后2组患儿食量、体质量均升高,症状积分均下降;治疗组食量优于对照组。结论:运脾颗粒治疗脾虚型小儿厌食疗效确切。

    作者:周黎黎;任耀全;柳春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辛夷鼻炎丸治疗外感风热证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辛夷鼻炎丸与芎菊上清丸治疗外感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患者90例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辛夷鼻炎丸,3 g/次,3次/d;对照组口服芎菊上清丸6 g/次,2次/d;疗程均为3天。评价治疗后各项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起效时间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率为75.0%,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显效率为66.7%,有效率为10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2组对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未见不良影响。结论:辛夷鼻炎丸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的疗效与芎菊上清丸相当,两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李胜前;刘福;杨思芸;彭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香菊胶囊中总黄酮的含量

    目的:建立HPLC测定香菊胶囊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Unimicro Technologies, Inc.4.6×250 Daiso SP-120-5-ODS-AP色谱柱,梯度洗脱,流动相A为甲醇,B为0.05 mol/L磷酸溶液,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57 nm,室温下进样量20μL。结果:线性范围分别为10.34~165.36μg/mL(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6%, RSD为0.56%(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作为香菊胶囊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作者:隆旭红;金文丽;刘光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康肾合剂对酒精性肾损害大鼠肾组织NF-κB活化及IL-6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康肾合剂(KSP)对酒精性肾损害模型大鼠肾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酒精组、中药组各22只。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酒精组给予无水乙醇每日2次灌胃,中药组在给予同酒精组等量乙醇基础上,加用KSP水煎剂每日2次灌胃,共12周。于实验第4周、8周、I2周末采用免疫组化法及ELISA法检测肾组织NF-κB活化及IL-6水平变化。结果:酒精组大鼠肾组织NF-κB活化较正常组显著上调,IL-6水平明显上升(P<0.05);中药组NF-κB活化及IL-6水平明显低于酒精组(P<0.05)。结论:KSP干预酒精性肾损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F-κB活化、降低IL-6水平有关。

    作者:胡晓琴;邱皓;吕晓云;刘文;李艳芬;滕玉莲;陶小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熏洗方用药规律文献研究

    目的:收集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其用药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近15年中药熏洗治疗KOA的临床文献,对药物及功效、性味及归经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有效文献共174篇,涉及221味中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的累计频率达到80.60%;药物应用频次以川乌、草乌、当归、红花、伸筋草为高;四气中温、平、寒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95.48%,五味中辛、苦、甘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94.12%;药物归经以肝、脾、肾为主。结论:中药熏洗治疗KOA以祛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治法以祛邪为主,主要从祛风除湿通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几方面论治,临床可根据证型灵活应用。

    作者:李春娥;董建文;王文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腰椎数字化X线摄影焦片距120 cm与焦片距200 cm的成像对比

    目的:在相同曝光剂量下,比较腰椎数字X线摄影系统焦-片距(FFD)120 cm与200 cm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将临床需进行X线复诊的腰椎间盘患者30名作为志愿者,腰椎摄影管电压设为正位80 Kv、侧位120 Kv,初查时设定FFD为120 cm,复查时FFD为200 cm,采用相同AEC及照射野进行摄影。由3名医师参照EUT16260EN腰椎影像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初诊时FFD120cm组腰椎正侧位影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0±0.5)分、(2.5±0.5)分,ESD值分别为(1.56±0.24)mGy、(3.48±1.2)mGy;复诊时FFD200 cm组腰椎正侧位影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0.5)分、(4.0±0.5)分,ESD值分别为(0.97±0.21)mGy、(2.04±0.9) mGy。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数字化X线摄影焦-片距200 cm成像质量较120 cm有所提高,且被检者体表入射剂量显著降低。

    作者:陈晓飞;周晟;汪新柱;王闻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研究现状

    对近年有关变应性鼻炎(AR)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指出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已基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临床疗效较好,尤其是远期效果更好,且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但诊断标准不统一,作用机理不明确,临床疗效难以比较,尚需大量实验和临床基础研究以制定客观的诊断标准;同时在无特效药的情况下,局部诊疗和全身诊疗相协调,结合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辨证治疗,调节机体内外环境平衡,提高免疫力,防止复发,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可以为AR的治疗提供广阔的前景。

    作者:谢强;付文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医护理在阳虚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低体温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在阳虚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低体温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择期手术的132例阳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围术期实施中医护理与保温护理,对照组实施保温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及其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使用中医护理,能有效降低阳虚患者低体温发生率。

    作者:唐锐;马郑萍;张丽平;谢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基于古代文献数据探讨卵巢囊肿的病机特点

    目的:通过对古代文献配伍规律的研究探讨古代医家对卵巢囊肿病机的认识。方法:收集古代文献相关方剂175首,把每首方剂中的单味药输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对高频药物及药物功效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75首方剂中使用频数≥3的药物共111味,药物的临床功效共19种;卵巢囊肿的病机是复合病机;其中使用频数在前15位的药物主要是活血化瘀药,温里散寒药,理气通腑药,养阴清热药及利水化痰药。结论:卵巢囊肿的病机以瘀血凝结为主,正气虚衰、阳虚寒凝、饮食积滞、阴虚内热、气机阻滞、痰湿结聚及外感表邪等并存。

    作者:张玲;施艳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热毒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分析

    目的:对13例热毒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其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对其中涉及热毒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的12篇文献中报道的13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热毒宁注射液致过敏反应对性别无选择,10岁以下儿童发生率较高;过敏反应均发生于用药过程中,出现时间短为用药后2分钟,长为连续用药6天后出现,大多集中在药后30分钟内发生;过敏反应主要临床表现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有皮肤及附件损害、呼吸系统、胃肠道系统、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口腔系统和骨骼关节系统,其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所有病例均发现及时,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治疗和预后良好,未见死亡病例报道。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热毒宁注射液所致过敏反应的发生,了解其规律和特点,加强临床检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陈琳;周其如;邓真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丹参制剂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丹参制剂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10月),收集丹参制剂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软件对纳入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3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RR=0.29,95%CI(0.15,0.56)]低于肝素组;术后伤口平均引流量[SMD=0.12,95%CI (-0.13,0.3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制剂联合低分子肝素较单独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疗效更佳且安全性良好。纳入研究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小,均为单中心研究,尚需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作者:徐凡翔;徐丽婷;孙爱军;杜慧;张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与思考

    分析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现状,对北京和山东两所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的模块化课程群进行比较,指出不同的专业方向使得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分析了模块化课程群建设中的专业特色问题、分阶段教学中的衔接问题以及师资问题等。

    作者:闵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浅谈傣医药的时间医学规律

    对傣医药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初步探讨傣医药的时间医学思想,总结出傣医药疾病诊断和择时用药的季节规律、月规律、星期规律、日规律及年龄规律,为傣医药时间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王璞;王亚旭;王嘉伦;何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西部中医药杂志

西部中医药杂志

主管: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