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佐辛与芬太尼用于剖宫产孕妇术后止痛的效果比较

康志宇

关键词:地佐辛, 芬太尼, 术后皮下止痛, 剖宫产
摘要:目的 评价地佐辛和芬太尼用于剖宫产孕妇术后皮下止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剖宫产孕妇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标准(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术毕前10 min给予负荷量,A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B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术后接止痛泵,A组地佐辛0.8mg/kg+氟哌利多5 mg +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L;B组芬太尼16μg/kg+氟哌利多5 mg+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 mL.比较两组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并记录.结果 两组止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地佐辛用于剖宫产术后皮下止痛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将同期4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检测治疗前、治疗后(3,6,10,14 d)大脑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Vp)变化,记录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大脑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较对照组下降显著,GCS评分增高显著,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有效率明显于高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明显减少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李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益坤口服液中芍药苷含量

    目的 提高丹参益坤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益坤口服液中芍药苷的含量.色谱柱采用Agilent-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14 ∶86),检测波长230 nm,柱温25℃,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μL.结果 丹参益坤口服液中芍药苷的进样量在3.082 0 ~ 61.64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17%,RSD为1.12%(n=6).结论 该方法操作易行、稳定可靠,可用于丹参益坤口服液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以控制其质量.

    作者:张颖;王伟丽;朱明伟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30例急性硫化氢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与管理

    目的 探讨应对突发群体中毒事件的急救护理与管理.方法 接收硫化氢中毒患者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开放抢救绿色通道,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确保人力到位,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与管理.结果 30例硫化氢中毒患者中,5例因中毒过深、来院时已无生命体征而死亡,其余25例通过及时的救治,治愈出院.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无护理差错事故及投诉发生,患者满意率达100%.结论 在突发急性群体中毒事件处置中,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做好组织协调,实现与患者有效的信息沟通及身份识别,有序开展抢救工作,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保证.

    作者:赵红;邓佳琳;唐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于产后出血102例

    目的 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应用于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医院妇产科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两组均于胎儿娩出后静脉滴注缩宫素20 U.治疗组剖宫产产妇再予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 μg,阴道分娩产妇予宫颈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 μg;对照组以同样方式分别注射缩宫素10U.结果 治疗组产后出血发生率、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血红蛋白下降值、产后2h及24 h出血量、止血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恶心呕吐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结论 对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早期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显著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输血率,减少产后出血量,缩短止血时间,且不良反应程度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宠华;张正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护理

    目的 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手术前后的护理,为骨科术后DVT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骨科大手术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后均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于术后6~8h开始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2 500 IU/d)进行7~10d干预.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静脉造影检查确定患者有无DVT发生.结果 试验组术后共有2例患者出现DVT,发生率为4.26%;对照组术后共有10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21.28%.对照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伤口周围皮下淤血3例,淤血伴消化道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结论 骨科大手术后早期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以及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DVT的发生.

    作者:徐起琴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100例的疗效与护理体会

    目的 评价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 100例帕金森病患者口服给予多巴丝肼片,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并进行系统人性化的护理.结果 治疗后帕金森病运动功能评分量表(MDRSPD)总评分有减少,其中震颤、强直、姿势各项评分均有好转,“开”期潜伏期有缩短而持续时间也有延长(P<0.05);Hoehn-Yahr分级也下降(P<0.05);临床疗效为显效16例,好转30例,稍有好转3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83.00%.结论 服用多巴丝肼后并配合恰当的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智敏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提高门诊药房服务质量的措施探讨

    目的 提高门诊药房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方法 结合医院特点和门诊药房现状,强化制度和内部管理,提高药师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药学服务,满足医生和患者需求.结果 门诊药房各项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药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各科医生处方更加规范,用药更加安全、经济、有效;患者对门诊药房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结论 制度建设、药师培养和开展药学服务等,是提高门诊药房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居晓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路边菊中绿原酸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路边菊中绿原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为Agilent SB-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检测波长为348 nm,柱温为35℃.结果 绿原酸进样量在0.026 05 ~1.667 2 μg之间和峰面积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1 846 039X-10 829,r=0.999 8(n=5);测得10批路边菊中的绿原酸平均含量为0.19%.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可作为路边菊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梁聂彦;陈学松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七氟醚浓度递增法吸入诱导用于可预见性面罩通气困难137例

    目的 观察七氟醚浓度递增法吸入诱导用于可预见性面罩通气困难(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37例属DMV高危人群患者实施七氟醚浓度递增法吸入诱导方式.在患者意识消失后,若未出现面罩通气困难,则予丙泊酚、司可林静脉快诱导下气管插管;若出现面罩通气困难,则改为清醒镇静表面麻醉下气管插管.结果 全组病例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均未出现脉搏氧饱和度(SpO2)急速下降现象.结论 七氟醚浓度递增法吸入诱导用于DMV高危人群患者安全可行.

    作者:李萍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利拉萘酯乳膏的制备与质量控制

    目的 制备利拉萘酯乳膏并进行质量控制及稳定性研究.方法 以利拉萘酯为主药制备乳膏剂,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药含量及有关物质;对3批样品进行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 所制制剂为乳白色乳膏,鉴别、检查项符合相关规定;利拉萘酯质量浓度范围在38.52 ~ 192.6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08%,RSD =0.32%;初步稳定性试验中各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该制剂工艺简单,质量可控,在阴凉处保存性质稳定.

    作者:吴亚利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丙泊酚自身复合诱导及其与咪达唑仑复合诱导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丙泊酚自身复合诱导与咪达唑仑-丙泊酚复合诱导对围插管期的血流动力学及对减少药物用量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医院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 ~50岁.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Ⅰ组静脉滴注丙泊酚0.5 mg/kg(20%的诱导剂量),Ⅱ组静注咪达唑仓0.05 mg/kg,Ⅲ组为对照组,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3 mL.2 min后,按照预先设定的速度给予丙泊酚诱导,当脑电双频指数(BIS)达到40时停止灌注.结果 两个试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诱导药的用量(P<0.05),但丙泊酚自身复合诱导组在诱导和插管期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结论 丙泊酚自身复合诱导以及咪达唑仑-丙泊酚复合诱导都可以明显减少诱导药的用量,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减少患者的负担.

    作者:励玲芬;宋小珍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不同剂量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入选在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医院诊疗的210例偏头痛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成2组,每组105例,分别为5mg治疗组与10mg治疗组,均予每晚睡前口服1次,疗程为4周.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等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5 mg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48%,10 mg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两组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4.76% vs 22.86%,P<0.05).结论 氟桂利嗪胶囊5 mg和10 mg剂量治疗偏头痛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好选择5 mg每晚1次为宜.

    作者:吴友良;罗艳梅;高军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酚妥拉明与硝酸甘油分别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疗效对比

    目的 观察并对比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分别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在常规镇静、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基础上,A组患者予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方案,B组予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甘油用药方案,均以5d为1个疗程,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止血时间、1个疗程内咯血量、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A组平均止血时间为(6.2±0.8)d,1个疗程内咯血量为(241.5±32.4) mL,低于B组的(6.8±1.1)d及(265.3±54.5)mL,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痊愈率(60.00%)与总有效率(100.00%)高于B组(40.00%和95.56%).A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5.56%)高于B组(8.89%),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方案较之联用硝酸甘油方案起效相对更快,疗效更明显,但要注意酚妥拉明的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李静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主动免疫联合黄体酮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50例

    目的 对主动免疫联合黄体酮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封闭抗体对妊娠结局的警示作用.方法 选取确诊的95例封闭抗体缺乏导致的复发性流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实施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黄体酮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对照组45例实施传统安胎治疗(黄体酮加HCG).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妊娠成功率研究组为74.00%,对照组为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患者封闭抗体的检查可以从中分析妊娠情况,实施主动免疫联合黄体酮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成功率较高,可成为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翠媛;方玲;郑玲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54例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现状,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1月产科剖宫产手术出院患者54例,对剖宫产围手术期用药品种及频度、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4例剖宫产全部使用抗菌药物,使用频度高的药物是头孢西丁、头孢硫脒、氨曲南.头孢西丁、头孢硫脒的药物利用指数(DUI)大于1.结论 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规范.

    作者:文洁;邓永平;李明芬;何丽英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比较

    目的 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的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用两种方法分别测定46例使用丙戊酸的患者用药前的血药浓度,比较两种方法测定值的相关性.结果 两种测定方法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9802X+2.4777(r=0.9793),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具有相关性,不需相互校正,均可用于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常规监测.

    作者:范毅;钱南萍;陈斌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米非司酮不同用药方案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不同用药方案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医院妇科门诊及人流室就诊的人工流产术后妇女共120例,将其分为3个治疗组(口服米非司酮片)和1个对照组.A组剂量200 mg/d,连续服用7d;B组剂量100 mg/d,连续服用14 d;C组剂量50 mg/d,连续服用28 d;D组口服头孢克肟.通过临床观察、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B超检测结果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62.50% (55/88),对照组治愈率为21.88%(7/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周后,治疗组(A,B,C组)血β-HCG下降值和B超检查宫内残留物缩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且A组明显.用药4周后,A,B,C组血β-HC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宫内残留物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缩小明显(P<0.05).4组的阴道流血时间、转经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治疗组治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在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残留上有一定的疗效,且大剂量短时间给药疗效更明显.

    作者:张慧娜;董克;侯晓红;夏露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胃癌术后放疗同步替吉奥口服化疗的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

    目的 提高胃癌的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33例中晚期胃癌患者放疗的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结果 胃癌术后常见不良反应有放射性胃炎、食道炎、骨髓抑制、贫血、低钾及低蛋白血症、胃出血、穿孔、放射性皮炎.结论 放化疗期间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针对性地做好护理干预,减轻患者不良反应,使患者按时完成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沈佳琴;谢淑萍;方伟虹;高利琴;滕丽华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80例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选择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和甲硝唑三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 mg,每天3次,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溃疡愈合和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的变化,并观察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4周后上腹部疼痛、上腹部不适、嗳气等临床症状改善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溃疡愈合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7例(17.50%),对照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9例(47.50%),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根除率,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钭慧敏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常规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早期重症手足口病30例

    目的 观察常规剂量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对治疗早期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将56例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常规给予甘露醇脱水,甲基强的松龙1 ~2 mg/(kg·d)抗炎治疗,以减轻感染中毒症状,以及利巴韦林注射液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400 mg/(kg·d),疗程2d.观察患儿的退热情况、皮疹消退情况和住院天数.结果 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较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常规剂量静脉滴注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早期重症手足口病具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傅峥军;蔡锡顶;顾承萍 刊期: 2012年第23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