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胜瑛
目的 解决盐酸头孢他美酯片易变色降解的问题.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筛选处方工艺,制备样品并进行质量考察.结果 经加速稳定性试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要求.结论 粉末直接压片可避免湿颗粒在干燥过程中因高温及水分造成的盐酸头孢他美酯降解,且工艺简单,质量稳定,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作者:胡泽富;厉守权;奚剑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规范>)对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质量体系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历史,提出实施<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果与结论 <规范>的实施,对于提高监管效率、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准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呼吸遭疾病治疗药物盐酸氨溴索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盐酸氨溴索的制剂研究进展,为其研发工作提供信息和思路.盐酸氨溴索剂型发展全面,除传统剂型如片剂、胶囊、颗粒剂外,还有固体分散体、气雾剂、树脂复合物、微丸等新剂型.盐酸氨溴索的市场发展前景将持续看好,开发新的应用剂型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何杰;高永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考察广西产不同季节番石榴叶药材的质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槲皮素的含量.结果 不同时间采集的番石榴叶药材的质量有差异,槲皮素含量相差较大.结论 应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选用番石榴叶药材.
作者:董俊萍;王国振;支文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该文对医院非标制剂的研发、生产配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探讨医院非标制刑风险管理的措施与方法,以促进医院非标制剂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实现医院非标制剂风险的小化.
作者:石嫱;庆格乐;刘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测定复方利血平片中盐酸异丙嗪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Agilent TC C18柱(250 mm× 4.6 mm,5μm).以乙腈-0.3%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磷酸(60:40:0.02,用三乙胺调pH至3.3)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 盐酸异丙嗪进样量在0.504~1.176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n=5),平均回收率为98.71%,RSD=0.80%(n=9).结论 该法适用于复方利血平片中盐酸异丙嗪的含量测定.
作者:辛俊衡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住院药房面向患者和医护人员开展用药咨询,可帮助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了解其不良反应;帮助医护人员完善给药方案,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金雪;寿张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实现消毒液配制原料、成品进出库数据处理计算机化.方法 使用Excel设计消毒液配制数据统计管理系统.结果 系统运行稳定,数据统计效率高,结果准确可信.结论 在市场缺乏商业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情况下,使用Excel编制消毒液配制管理系统是可行、有效的.
作者:富胜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微生物在整个生命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人类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如何让植物资源能有效地被利用也是广泛关注的问题.该文从多个方面就微生物对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进行了介绍.
作者:张祺玲;谢丙炎;谭周进;申可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贞芪扶正颗粒治疗婴幼儿感染相关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将132例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各66例,治疗组除对症治疗外加用贞芪扶正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4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82%(P<0.05).结论 对于急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贞芪扶正颗粒具有改善粒细胞减少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免疫力.
作者:郑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7420张门诊处方,分别对抗菌药物的溶剂、用量用法、药理拮抗、重复用药等进行分析.结果 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共2 082张,不合理用药处方281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3.50%,占处方总量的3.79%.结论 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临床医师与药师应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余佳;李应霞;黎莉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汇总硝苯地平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分析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至2008年关于硝苯地平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文献,对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硝苯地平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呈多样化.结论 临床医生及药师应对硝苯地平的不良反应有足够的重视,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秦冬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信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吴浈日前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工作小组2009年度第二次联席会议上指出:近年来,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与密切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切实加强了对麻精药品的监管.
作者:《中国药业》编辑部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考察注射用血栓通溶于不同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微粒检测仪测定注射用血栓通在4种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4种配伍输液中,粒径不低于25,10,5.2μm的微粒均有增加,各配伍液间微粒增加数目有差异.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粒径不低于25,10μm的微粒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结论 临床上使用注射用血栓通时,以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剂为宜.
作者:诸林俏;黄晨;王增寿;池迎迎;戚双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金甲排石胶囊的排石效果,寻找尿路结石的有效治疗药物.方法 102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均经X线、B超确诊,结石直径不大于0.8 cm.口服金甲排石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疗程30 d.结石变小、下移、排出评定为有效,否则为无效.结果 102例患者中,有效52例,无效50例,有效率为50.98%;服药达到有效的时间长为28 d,短为2 d,平均10.4d;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金甲排石胶囊具有消炎、解痉、止痛、利尿、排石等作用,安全有效,是一种对泌尿系统结石比较有效的治疗药物.
作者:曾祥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对一清滴丸与一清颗粒及一清胶囊中主要有效成分大黄素、大黄酚、黄芩苷的溶出曲线、溶出度进行比较,找出三者在胃肠道中溶出吸收的差异.方法 应用溶出度测定法,以水200 mL为溶剂,转速为55 r/min,依法操作,测定一清滴丸与一清颗粒、一清胶囊的溶出度并绘制曲线.结果 三者中,一清滴丸体外溶出速率较快,且能达到的大溶出百分率.结论 3种制剂中一清滴丸在体内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临床疗效更加突出.
作者:李莉;刘玉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两种磷酸苯丙哌林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 将18名志愿受试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单剂量交叉口服两种制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中磷酸苯丙哌林的药物质量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等效性分析.结果 两种制剂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4.28±0.96)h和(4.66±1.28)h,峰浓度(Cmax)分别为(92.85±26.03)ng/mL和(96.93±28.43)ng/mL,0~48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48)分别为(2 403.06±690.47)ng/mL·h和(2 445.50±591.03)ng/mL·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0.9±26.8)%.结论 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磷酸苯丙哌林缓释胶囊与湖北中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磷酸苯丙哌林缓释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陈梅;郑永;魏来;邹品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测定止嗽扫痰丸中盐酸麻黄碱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方法 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250mm×4.6mm,5μm),以0.02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含0.2%三乙胺,用磷酸调pH为2.7)-乙腈(100: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7 nm.结果 盐酸麻黄碱进样量在0.067~6.70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 932 347.79X-40 425.66,r=1.000 0(n=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3%,RSD为2.99%(n=6).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为止嗽扫痰丸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虹;谢俊峰;樊钰库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制备γ-亚麻酸甲酯包合物并考察其热稳定性.方法 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γ-亚麻酸甲酯β-环糊精的固体包合物,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包合物的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及晶相结构,用热重分析技术考察包合物的热性质.结果 γ-亚麻酸甲酯与β-环糊精可以形成摩尔比为1:3的包合物,实现了γ-亚麻酸甲酯粉末化,提高了γ-亚麻酸甲酯的热稳定性.结论 包合物可以提高γ-亚麻酸甲酯的热稳定性.
作者:郭义明;周兵;刘艳华;王子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分离及鉴定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离的27株铜绿假单胞菌,测定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及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RT-PCR方法扩增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基因oprM,PCR方法扩增外排蛋白阻遏基因mexR、质粒qnr基因.结果 5种喹诺酮类药物中没有一种对27株铜绿假单胞菌完全敏感,均出现了比较高的耐药水平,且具有交叉耐药性.CCCP能使部分耐药细菌的MIC逆转.耐药菌株oprM基因在RNA水平上表达增加,mexR经DNA测序表明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耐药株基因在编码66位氨基酸处发生了碱基突变.qnr基因经PCR扩增后电泳无条带显示,表明没有质粒介导的耐药产生.结论 成都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5种喹诺酮类药物呈现交叉耐药,主动外排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重要因素.
作者:叶晓林;王沼丹;杨晓波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