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凤利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82例C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CS发病率为30.26%,在脑卒中发病后数小时到1周内发生的患者占95.1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高(58.54%),其次为脑出血(29.27%)、脑梗死(12.20%);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65.85%)、心律失常(51.22%)、类心肌梗死改变(17.07%);心肌酶谱异常率为43.90%;死亡率为25.61%,明显高于未合并CCS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结论 CCS的发生与脑血管病的类型、部位有关,预后较未合并CCS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差,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脑血管病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一体液功能紊乱有关.
作者:王秋里;冯黎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测定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并考察其常用试验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溶解,流动相进行稀释.色谱柱为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铵水溶液-甲醇-四氢呋喃-10%四丁基氢氧化铵(700:280:25:12.8),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72 nm,柱温为30℃.结果 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是1~100 μg/mL(r=0.999 9),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20%,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n=5).头孢美唑对照品溶液5 d内稳定;头孢美唑钠的生理盐水溶液4℃下避光放置5 d,主药含量大于95%,稳定性较好.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为试验动物的准确给药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边原;何林;夏祺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医院门诊处方用药现状.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09年门诊患者的用药情况.结果 门诊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33种,抗菌药物应用率为27.95%,注射剂应用率为6.92%,药品通用名处方率为95.20%,平均处方金额为79.62元,处方合格率为92.10%.结论 该院门诊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抗菌药物与注射剂应用品种数及所占比例等指标基本合理,但处方合格率未达规定要求,<处方管理办法>有待进一步落实.
作者:王仲书;何明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香丹注射液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0-2009年<中国生物医学知识库>中关于香丹注射液致ADR的报道,查阅原始文献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与结论 香丹注射液可引起多系统ADR,临床使用时须高度重视和警惕,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何庆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将2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77例和氟伐他汀治疗A组79例及氟伐他汀治疗B组81例,对照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般治疗,不予任何调脂药物,在此基础上治疗A组加用氟伐他汀40 mg/d.治疗B组加用氟伐他汀80 mg/d,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CRP和MMP-3的变化.结果 治疗1周后,治疗A组及治疗B组CRP和MMP-3水平均下降,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治疗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氟伐他汀可抑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的炎症反应.
作者:刘娟;刘莹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技术与硬脊膜外穿刺测定颅内压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对85例神经外科患者同时运用FVEP技术和硬脊膜外穿刺测定颅内压.结果 FVEP技术与硬脊膜外穿刺测定的颅内压值没有显著性差异(t=0.324,P=0.746),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93,P<0.01);当脑脊液蛋白含量高于1 000 mg/L时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t=2.309,P=0.033);当脑脊液总细胞数高于1 000×106/L或蛋白含量高于1 000 mg/L时两者无相关关系(r=0.375,P=0.094;r=0.208,P=0.393).结论 FVEP技术可用于颅内压的无创监测,但应注意其影响因素.
作者:代垠;田小波;任光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43例采用纳洛酮静脉给药方式治疗,并与常规治疗对照组39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为61.54%,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1).结论 用纳洛酮抢救肺性脑病患者.效果显著且使用安全.
作者:张伟先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阳春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用薄层色谱法对该药的淫羊藿、山茱萸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淫羊藿苷含量.结果 薄层色谱鉴别图谱中斑点清晰,阴性对照品溶液无干扰;淫羊藿苷进样量在44.96~2 248 n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8.06%,RSD=1.86%(n=6).结论 所用方法操作简便,方法稳定,专属性强,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陈剑锋;陈学松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分别随机抽取某三甲医院门诊普通处方200份和出院患者病历120份.对门诊患者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的处方指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表现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全年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及金额进行排序.结果 抗菌药物DDDs前3位为头孢唑林、甲硝唑、头孢美唑钠;头孢菌素类应用多,占抗菌药物种类的53.85%,金额排序前3位为拉氧头孢、头孢曲松、头孢唑肟钠.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选择不合理(40.00%)、给药次数不合理(46.67%),尤其是手术给药时机不当的问题较突出.结论 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还应进一步加强其使用管理和监督,促进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作者:杨红英;贾孟良;陈振德;林山鹰;曾文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清中苯巴比妥(PB)、苯妥英(PT)和卡马西平(CBZ)质量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方法 色谱柱为C18柱(150 mm×4.6 mm,5 μm),柱温30℃,检测波长243 n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27.5:27.5:45),流速为0.8 mL/min,内标物为艾司唑仑.结果 PB,PT,CBZ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50~80.00 μg/mL,1.12~59.96 μg/mL,0.50~26.60 μg/mL,低检测质量浓度分别为1.0,0.5,0.2μg/mL,萃取回收率和方法 回收率分别为97.9%,96.3%,98.2%和97.8%,97.8%,98.9%,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5%.结论 该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满足临床快速检测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的需要.
作者:王晓娟;袁君;陈艳;岳一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将复方丹参片糖衣片改为薄膜衣片.方法 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主要成膜材料包衣,将生产的复方丹参薄膜衣片与糖衣片同时进行稳定性考察、比较.结果 复方丹参薄膜衣片在抗湿性、硬度、稳定性、外观等方面均优于糖衣片.结论 所用方法简单、工艺成熟.
作者:刘利清;胡佳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在72 h内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根据入院时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及一般情况进行配对,共选择有效病例43对,分别应用法舒地尔60 mg,2次/d或银杏叶提取物20 mL,1次/d静脉滴注治疗,疗程均为14 d.所有患者于确诊后进行S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在治疗结束时复查SSS评分和血清hsCRP含量,1月后评估患者mRS评分.结果 法舒地尔及银杏叶提取物治疗2周后SSS评分均有显著增高(P均小于0.01),法舒地尔组比银杏叶提取物组更显著(P<0.01);法舒地尔组神经功能及临床结局改善显著高于银杏叶提取物组(P均小于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法舒地尔组比银杏叶提取物组更显著(P<0.01).两组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缺血脑组织炎性反应有关.
作者:邓志宽;吴静;王若丹;陈晓燕;程赛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脑血栓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方法 采用微血栓经颈内动脉栓塞兔大脑中动脉的方法 ,建立微血栓栓塞中风模型并观察应用巴曲酶的效果.结果 微栓子量达到(0.63±0.57)mg时可使一半动物出现中风症状,模型科学、可靠.巴曲酶0.5 Bu/kg治疗后6 h能明显提高致半数卒中微栓子量(ES50),1.0 BU/kg作用更明显,治疗后6 h及24 h ES50分别提高了2.2倍、1.8倍;巴曲酶1.0 BU/kg给药后1 h可使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含量明显增加,较模型对照组增加了23.25%;巴曲酶0.5 BU/kg及1.0 BU/kg给药后可使纤维蛋白原(Fbg)含量明显降低,以给药后6 h明显;巴曲酶0.5 BU/kg及1.0 BU/kg给药后对脑出血类型及出血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采用微血栓经颈内动脉栓塞大脑中动脉形成微血栓栓塞中风模型,方法成功,药物评价结果可靠.
作者:王维亭;于冰;赵专友;汤立达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促进烧伤治疗的合理用药.方法 对浙江省衢化医院2008年1月至6月的烧伤住院患者的用药品种和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创面处理用药金额大(24.85%),其次是抗感染用药及溶剂(22.21%)、营养支持用药(20.81%).单品种用药金额排序前5位依次为重组人生长激素、人血白蛋白(10 g)、谷氨酰胺注射剂、人血丙种球蛋白、乌司他丁.结论 该院抗生素的使用合理,但重组人生长激素的使用应减少,可相应增加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用量.同时,应减少注射剂的用量,能口服的尽量避免注射用药;减少谷氨酰胺注射剂用量,改为口服谷氨酰胺颗粒或其他药物补充营养.
作者:何慧群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硫酸氨基葡萄糖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样品柱前衍生化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进行测定,色谱柱为Hypersil ODS柱(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三水合乙酸钠水溶液-甲醇(90:10),用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 方法的进样量线性范围为300~1 500 μg/Ml,r=0.999 7(n=5),平均回收率为102.68%,RSD=1.08%(n=9).结论 此法简便、快速、准确,是测定硫酸氨基葡萄糖含量的有效方法.
作者:初立梅;徐健峰;石涛;徐康康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辅助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口服左西替利嗪胶囊5mg,外用艾洛松乳膏,均1次/d;治疗组46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并于治疗后每周复诊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评分)和瘙痒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率51.16%和总有效率86.05%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痊愈率29.27%和总有效率63.41%(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辅助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叶萍;黄伟林;郑力;王晓川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复方地芬诺酯片中盐酸地芬诺酯和硫酸阿托品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色谱柱为岛津VP-ODS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5%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用70%磷酸调节pH至2.7)-乙腈(35:65),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结果 盐酸地芬诺酯和硫酸阿托品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0.12~505.6 μg/mL(r=0.999 9)和2.36~118.0 μg/mL(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7%(RSD=1.22%)和99.43%(RSD=0.84%).结论 方法简便快速,结果 准确可靠,可作为该复方制剂中两组分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何建锋;郭瑞锋;郄冰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患者,男,72岁,因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月入院接受检查.X线摄片提示右膝关节间隙变窄及骨刺形成,膝关节液及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炎症反应,鉴别诊断排除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为右膝骨性关节炎.
作者:宋宏宇;陈亮;胡大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改善田七痛经胶囊的装量差异和崩解时限.方法 以装量差异、崩解时限和水分为考察指标,对田七痛经胶囊的处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通过处方工艺优化,选用滑石粉(TP)和羧甲基淀粉钠(CMS-Na)为辅料,可改善田七痛经胶囊的装量差异和崩解时限.结论 优选的处方工艺合理,方法简单,易于控制.
作者:詹冬华;罗佩霞;许韩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另予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另予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均1次/d,连用14 d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1.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涌琪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