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苦参愈肠合剂的制备及临床疗效观察

邵海荣;乔淑花

关键词:苦参愈肠合剂, 制备, 质量标准, 疗效
摘要:目的 研究苦参愈肠合剂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根据发病机理,设计苦参愈肠合剂的处方,制订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并用于临床.结果 苦参愈肠合剂制备简便,质量可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总有效率为97.83%,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8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该制剂处方合理,制备方法可行,质量控制方法可靠,临床疗效确切.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

    目的 建立测定注射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异丙醇-正己烷-水(105:22:32),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05 nm.结果 多烯磷脂酰胆碱质量浓度在0.328 3~1.6415 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70%,RSD=0.34%(n=9).结论 RP-HPLC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注射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作者:吕红;戴薇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依沙吖啶中期妊娠引产术前应用米非司酮90例

    目的 观察术前用米非司酮对依沙吖啶终止中期妊娠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要求终止中期妊娠的健康妇女17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经腹壁羊膜腔注射依沙吖啶100mg,观察组同时顿服米非司酮200mg,观察引产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两组引产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用药至胎儿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量、清宫刮出组织物的量及软产道组织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米非司酮作为依沙吖啶中期妊娠引产的术前用药,能明显缩短引产时间,减少引产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朱爽芝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浸膏中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甘草浸膏中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方法 色谱柱为Zorba SB-C18柱(150mm×4.6mm,5 μm),以乙腈-1%磷酸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76 nm,梯度洗脱,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 甘草酸进样量线性范围为7.6~15.1 μg,r=0.999 8(n=6),平均回收率为99.3%,RSD为1.8%(n=6);甘草苷进样量线性范围为0.3~0.8 μg,r=0.9998(n=6),平均回收率为100.0%,RSD=1.7%(n=6).结论 RP-HPLC法简便、可靠、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于甘草浸膏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王丽琼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正交设计法优选多效胃镜乳的制备工艺

    目的 优选多效胃镜乳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乳剂的稳定性和外观为考察指标,以乳化剂用量、水相(未加单糖浆)pH和乳化温度为可变因素,用L9(34)表进行正交试验.结果 优的制备工艺是7mL乳化剂司盘-80和14 g西黄蓍胶,水相(未加单糖浆)pH=4,乳化温度85℃.结论 按佳工艺制备的多效胃镜乳符合2000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

    作者:于西全;肖华;晏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0例

    目的 评价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多索茶碱治疗组和氨茶碱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肺功能、血气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多索茶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药物.

    作者:孔海英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改性DL-聚乳酸膜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 研制改性的DL-聚乳酸膜并进行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制备改性的DL-聚乳酸膜,按照<中国药典>要求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进行全身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建立了改性DL-聚乳酸膜的制备方法,物理性能检测结果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小鼠全身急性毒性试验结果阴性.结论 改性DL-聚乳酸膜的物理性能指标能达到<中国药典>要求,无动物急性毒性作用.

    作者:李瑛;陈康;程东祥;代剑;谢良宪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复方金蒲片的定性定量研究

    目的 建立壮医新药复方金蒲片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定性鉴别复方金蒲片中蒲葵子和金不换,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复方金蒲片中延胡索乙素含量.结果 TLC法可定性检出该药中薯蓣皂苷元和延胡索乙素;HPLC法测定时,该药中延胡索乙素进样量在0.100~1.00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回收率为98.52%,RSD为0.63%(n=6).结论 所用定性定量方法可用于复方金蒲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王捷;刘宗河;焦爱军;龙禹;辛丽娜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及干预策略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现状,探讨其用药合理性并进行干预.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出院病例2000份,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药物利用指数(DUI)值为判断指标,从适应证、疗程、抗菌药物联用及配伍等4个方面对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为99.35%,共用抗菌药物9类27个品种,预防用药率为53.20%,治疗用药率为46.80%,主要以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为主(70.21%),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用药主流;药物敏感试验率为9.06%,联合用药率为67.49%,不合理用药率为21.89%;疗程长、频繁换药、用药刘量与间隔时间不合理是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主要表现.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有待改进,行政干预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有效手段.

    作者:全心荣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磷酸铝凝胶与法莫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疗效对比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分别合用磷酸铝凝胶与法莫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近期愈合率和远期复发率.方法 将70例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活动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先行根除HP三联疗法治疗2周,再续用奥美拉唑2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组加用磷酸铝凝胶,对照组加用法莫替丁,均治疗4周.对溃疡愈合的67例患者进行长程治疗,治疗组(37例)口服磷酸铝凝胶20 g、每日2次,对照组(33例)口服莫替丁20 mg、睡前1次,均用药0.5年,观察渍疡的累计复发率.结果 消化性溃疡的近期愈合率治疗组为94.59%,对照组为90.91%;经胃镜证实,半年累计复发率治疗组为16.67%,对照组为29.03%.结论 磷酸铝凝胶短程使用可加速溃疡面的愈合,长程治疗可降低消化性渍疡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范利红;苗彩云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肉苁蓉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近年来肉苁蓉的药理作用研究有较大进展,该文对其临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赵新杰;夏华玲;王苏静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匹多莫德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40例

    目的 观察匹多莫德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1),且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明显升高(P<0.01),CD8+明显降低(P<0.05),CD4+/CD8+值上升(P<0.01).结论 匹多莫德可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良好,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铁英;叶青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阴式子宫切除术20例

    目的 探讨阴式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方法.方法 选择择期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4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20例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ESA),B组采用传统硬膜外麻醉(EA),于麻醉过程中监测循环和呼吸相关参数,观察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阴式子宫切除术阴道松弛满意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CESA应用于阴式子宫切除术,可获得完善的麻醉镇痛效果和良好的肌松效果,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胡同江;王学英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48例

    目的 观察重组人α-1b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均给予感染、解痉、止咳、平喘等全身常规治疗,治疗组48例给予重组人α-1b干扰素滴眼剂+生理盐水+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对照组48例给予利巴韦林(病毒唑)+生理盐水+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治疗3 d后观察患儿咳嗽、喘息等缓解情况.结果 在咳嗽、喘息、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日以及治疗有效率等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α-1b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安全、有效、方便.

    作者:廖玲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荧光扫描法测定复方氨酚烷胺片中胆酸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复方氨酚烷胺片中胆酸含量的荧光扫描法.方法 用10%的硫酸乙醇溶液将胆酸增荧光后确立其荧光扫描法,并对复方氨酚烷胺片中的胆酸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增荧光后,胆酸的佳激发波长为385 nm;胆酸的点样量在0.03~0.15μg范围内与荧光强度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0%,RSD为1.46%(n=9).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灵敏、重现性好、精密度高,可用于复方氨酚烷胺片的质量控制,并为其他含胆酸制剂的含量测定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李向军;韩桂茹;吴广;王玉峰;叶晓红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播散型神经性皮炎60例

    目的 探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播散型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复方氟米松软膏适量外擦患处,对照组60例予曲安奈德软膏适量外擦患处,均为每天早、中、晚各1次,连续治疗2周.结果 治疗组痊愈30例,总有效率为75.00%;对照组痊愈14例,总有效率为55.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复方氟米松软膏的疗效优于单纯的糖皮质激素软膏.

    作者:董玲英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230例心脏支架植入患者用药分析

    目的 分析心脏支架植入患者的用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8年心脏内科支架植入患者住院病历中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为依据,以用药频度排序、用药金额排序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用药频度排序前5位的药品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肠溶阿司匹林片、注射用左卡尼汀、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美托洛尔片,用药金额排序前5位的药品是注射用左卡尼汀、疏血通注射液、碘海醇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用药种类排序前3位的药物是循环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结论 所调查的心脏支架植入患者的抗微生物药物使用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疏血通注射液、注射用左卡尼汀使用剂量偏大,疗程偏长.临床应减少心脏支架植入患者的辅助治疗药物,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黄富宏;刘艳秋;孙安修;汤美云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拉莫三嗪致药疹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女,12岁2月,因3+月前于我院确诊癫痫而口服拉莫三嗪(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ZJ0056)进行抗癫痫治疗,剂量增加过程为5 mg(晚,第1~7天),8.33 mg(晚,第8~14天),12.5 mg(晚,第15~21天),37.5 mg(早12.5 mg、晚25 mg,第22~27天),50 mg(25 mg,2次/d,第28~34天),75 mg(早25 mg、晚50 mg,第35~41天),100 mg(50mg,2次/d,第42~48天),此后一直按125 mg(早50 mg、晚75 mg)服用直至因皮疹停药.于1周前出现手背、面部红色皮疹,伴瘙痒、水疱,不伴发热、畏寒、乏力、口腔糜烂、咳嗽、吐泻等,家属未予重视.

    作者:曾力楠;张伶俐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3至12月某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300例,填写患者基本情况和用药情况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288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6.00%;术前2 h内用药者占26.33%,术后用药者占15.00%;用药时间超过3 d者占65.33%;单一用药者占64.00%,二联用药者占30.00%.结论 该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品种档次高选、用药时机不当以及过度用药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作者:曾明辉;李福宣;陈瑶;龙恩武;李平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阿卡波糖对胃大部切除术后反应性低血糖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阿卡波糖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出现餐后反应性低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 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均存在餐后反应性低血糖,低血糖出现时间为餐后1.5~3 h,平均血糖水平为(2.7±0.4)mmol/L,餐后1 h血糖水平平均(12.7±3.8)mmol/L.7例患者均口服阿卡波糖,4周后测定患者餐后1 h和餐后2 h血糖水平.结果 治疗7例患者餐后低血糖症状均明显缓解,餐后1 h血糖水平较治疗前下降,餐后2 h血糖水平较治疗前上升.结论 阿卡波糖能够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改善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餐后反应性低血糖.

    作者:程莹;薛刚 刊期: 2009年第17期

  • 米索前列醇配伍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60例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配伍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中的疗效.方法 将妊娠8~10周需终止妊娠的12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于术前2.5 h在阴道后穹隆置米索前列醇2片(400 μg),术前1 min于宫颈3点及9点处分别肌肉注射2%利多卡因1 mL;对照组60例术前不用任何药物.观察两组镇痛效果、宫口松弛、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出血量.结果 试验组镇痛效果明显,宫口松弛、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米索前列醇配伍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中应用能减轻患者痛苦,方法简便、安全,能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更适合于基层推广.

    作者:黄晓慧;李燕妮;古东冬;李爱华 刊期: 2009年第17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