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改进

邹兴国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皮试液, 配制方法, 改进
摘要:目的 改进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 .方法 以配制500 μg/mL的皮试液为例,第1步抽取药物剂量4倍的生理盐水将药物溶解;第2步抽取上液0.2 mL,加生理盐水溶解成1 mL;第3步抽取上液0.1 mL,加生理盐水溶解成1 mL;第4步抽取上液0.1 mL,加生理盐水溶解成1 mL.结果 方法 的第2~4步与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 相似,有利于临床的操作和统一.只需调整第1步生理盐水的抽取量即可配制质量浓度为300 μg/mL和600 μg/mL及其他质量浓度的皮试液.结论 该方法 适用于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的配制,操作简单,便于计算,还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配制流程和配制方法 .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心血管医院住院患者抗高血压药物用药分析

    目的 了解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对心内科2008年7月至12月份住院患者口服抗高血压药的用药品种、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频度(DDDs)及联用药物合理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使用例次排序前4位为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DDDs排序前3位是硝苯地平控释片、氢氯噻嗪片、美托洛尔片.结论 该院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卢奕;温连安;廖志坚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行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结肠镜检前行肠道准备的效果.方法 选择需行结肠镜检的门诊、住院患者146例.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 000 mL或20%甘露醇500 mL行镜检前肠道准备.观察患者镜检前后生理和生化指标、排便特点、不适反应、可接受性、肠道准备满意程度.结果 两种方法 均能达到满意的肠道准备效果,但试验组不适反应少(P<0.05)、可接受性高(P<0.05)、生化指标血均在正常范围,对患者无影响.结论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操作性强,可作为临床结肠镜检肠道准备的一种常规方法 .

    作者:马宗斌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柏胶囊中黄芩苷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黄连柏胶囊中黄芩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采用Hyperail OSD-2 C18柱(150 mm×4.6 mm,5 μm),以甲醇-水-磷酸(47:53:0.2)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 黄芩苷进样量在0.117 2~0.351 6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8.74%,RSD=0.97%(n=6).结论 HPLC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检测结果 准确,可用于黄连柏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颖;蒋俊春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栓通络片中芦丁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消栓通络片中芦丁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方法 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150 mm×4.6 mm,5 μm),以甲醇-1%冰醋酸溶液(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7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 μL.结果 芦丁进样量在0.346 6~1.386 4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有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23.125X+115.662,r=0.999 4(n=5),平均回收率为101.11%,RSD为2.02%(n=6).结论 该法操作简便、快速,误差小,重现性好,可以有效控制消栓通络片中芦丁的含量.

    作者:朱丽萍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糖尿病性心肌病(DCM)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组)和DCM造模组,DCM造模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CM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DCM组和DCM+GSH组.8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血糖、血脂及各项生化指标检测,并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C组比较,DCM组大鼠血糖和LDL-C,TG,TC,SBP,DBP,MBP显著升高(P<0.05),HR,LVEDD,LVEF,LVFS显著降低(P<0.05),LVESD有降低趋势(P>0.05);DCM+GSH组大鼠血糖和TC显著升高(P<0.05),HR,LVEDD,LVEF,LVFS显著降低(P<0.05),其余指标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DCM组比较,DCM+GSH组血糖有降低趋势(P>0.05),TG,SBP,DBP,MBP显著降低(P<0.05),LVEF和LVFS显著升高(P<0.05),HR,LVEDD,LVESD,HDL-C,LDL-C,TC,CK,LDH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GSH对DCM大鼠的心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张赢予;方春钱;张国辉;苏兆亮;汪健飞;徐莉;王丽;高静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薄层色谱法鉴别桑菊感冒冲剂中的桔梗

    目的 探讨桑菊感冒冲剂中桔梗的薄层鉴别方法 .方法 以桔梗为对照,对11批桑菊感冒冲剂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结果 11批供试品溶液色谱中,在与桔梗对照药材溶液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结论 薄层色谱法专属性强,易操作,可用于桑菊感冒冲剂中桔梗的鉴别.

    作者:吴佳;石克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消炎止痒喷雾剂的微波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 探讨消炎止痒喷雾剂的佳微波乙醇提取工艺.方法 以大黄素为检测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素含量,正交试验考察各因素对大黄素含量的影响.结果 各因素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微波辅助温度、微波功率、加70%乙醇的量、提取时间,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600W、辅助温度80℃、70%乙醇10倍量、提取30min.结论 微波提取技术具有省时、高效、节能等优点,适用于消炎止痒喷雾剂中大黄素的提取.

    作者:何泰东;张春盛;朱国婵;郭彬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胃炎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 建立胃炎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色谱柱为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9:81).检测波长229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10 μL.结果 芍药苷质量浓度在2.45~12.24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80%,RSD=0.99%(n=9).结论 RP-HPLC法操作简单,检测结果 准确可靠,可用于胃炎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胡斌;林彩;赵映兰;邓莉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健尔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和急性毒性试验

    目的 制订健尔胶囊的质量标准并进行安全性试验.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定性鉴别方中槐角苷并测定健尔胶囊的主要成分5,7,4'-三羟基异黄酮-4'-葡萄糖苷(槐角苷)的含量;以小鼠灌胃法测定大耐受剂量(MTD).结果 定性鉴别方法 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含量测定法中槐角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8.81%,RSD为2.88%(n=5);MTD为5 g/(kg·d).结论 质量控制方法 操作简便,快速准确,能够有效地控制健尔胶囊的质量;本制剂安全可靠.

    作者:于西全;肖华;李少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3种抗菌药物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 比较加替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治疗息性尿路感染的成本-效果,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药品成本、检查成本、住院成本、时间成本4项进行比较.结果 A组治疗时间为6.56d.总有效率为96.88%;B组治疗时间为6.87 d,总有效率为91.89%;C组治疗时间为7.72 d,总有效率为85.29%.结论 治疗敏感菌所致急性尿路感染,静脉滴注加替沙星为佳方案.

    作者:王裕宏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氨茶碱、多巴胺、尼可刹米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目的 考察氨荼碱、多巴胺、尼可刹米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观察及测定3种注射剂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后室温放置8 h内的外观、不溶性微粒及pH,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的含量.结果 多巴胺不影响氨茶碱及尼可刹米的稳定性,但与氨茶碱配伍后溶液pH呈碱性,导致多巴胺不稳定.结论 氨荼碱的加入会降低配伍液中多巴胺的稳定性,临床使用时应注意溶液pH对多巴胺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徐帆;冯恩富;徐贵丽;陆丽;赵星星;李艳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2502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的用药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急诊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1~6月急诊患者处方,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 5 635例急诊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为2 502张(占44.40%),其中抗菌药物单用处方2 327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93.01%;两种以上联用处方175张.占6.99%.共使用11类68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的是头孢菌素类,其次是喹诺酮类.给药方式以静脉和口服为主,静脉给药药品消耗金额占抗菌药物金额的89.97%.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使抗菌药物的应用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作者:王丽娜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研究

    目的 研究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及其环丙沙星诱导突变株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比较其防耐药突变能力.方法 用环丙沙星琼脂平板筛选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突变株,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各实验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IC)和MPC.结果 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临床分离株及其突变株的MPC低于环丙沙星.对临床分离株的MPC,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为0.25 μg/mL,环丙沙星为2 μg/mL;对突变株的MPC,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为1~8 μg/mL,环丙沙星为4~32 μg/mL.结论 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及其环丙沙星诱导的突变株,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限制其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能力强于环丙沙星;对环丙沙星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治疗,建议要避免这3种氟喹诺酮类的单药治疗.

    作者:李建华;张力燕;王华;宋丰贵;王玉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异环磷酰胺中多种有机溶剂残留量

    目的 建立分离测定异环磷酰胺原料中残留的多种有机溶剂的方法 .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P-INNOWax毛细管柱,载气为氮气,FID检测器,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外标法测定异环磷酰胺中乙醚、丙酮、四氢呋喃、二氯甲烷、甲醇、乙醇的残留量.结果 6种有机溶剂能完全分离,质量浓度在所考察的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9 6~1.0000,平均回收率为94.6%~100.5%,精密度的RSD均不大于10%,检测限为20~2 350 ng/mL.结论 顶空气相色谱法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异环磷酰胺中多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

    作者:宋更申;韩学静;刘红莉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222例住院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监测应用氯笨那敏、赛庚啶、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的患者,进行用药分析,并着重分析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与ADR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2008年4月1日至10月1日共收集曾用过上述药品的病例1 137例,确认ADR 222例,其中男125例,女97例;由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有143例(占64.41%);头孢菌素类用量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结论 对患者进行用药分析,可有效查出ADR信息,考察和评价抗菌药物的使用和ADR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作者:阎敏;朱敏文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前沿新药——磷酸奥司他韦

    磷酸奥司他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该文从药物的发展历史、药理学、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磷酸奥司他韦可用于成人和儿童流感的预防和治疗,可作为目前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首选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

    作者:刘祖雄;张红;王志朝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同时鉴定小儿氨咖黄敏颗粒中3种成分的薄层色谱法

    目的 建立同时鉴别小儿氨咖黄敏颗粒中3种成分的方法 .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同时对小儿氨咖黄敏颗粒中的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咖啡因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与结论 薄层色谱法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小儿氨咖黄敏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

    作者:刘东风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我院11000张门诊处方点评及用药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门诊用药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每月抽查处方1000张,逐一审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1~11月共抽查处方11 000张,缺项处方占抽查处方的1.10%,人均用药3.90种,16.70%的患者使用了注射剂,抗菌药物为使用率26.90%,基本药物应用率100.00%,药品通用名应用率89.00%,人均每次药费108.60元,不合理用药处方占0.90%,诊断与用药基本相符.结论 由于医院严格执行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处方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对不合理处方应予以足够重视.

    作者:姜海云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壮阳制剂中非法掺入的伪伐地那非

    目的 建立检测壮阳制剂中非法掺入的伪伐地那非的专属性方法 .方法 将壮阳制剂的提取液通过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二级质谱碎片信息、液相色谱保留时间、紫外光谱等信息,对壮阳制剂中非法掺入的伪伐地那非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检测到壮阳制剂中掺有伪伐地那非.结论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作为检测壮阳制剂中非法掺入伪伐地那非的有效方法 .

    作者:肖丽和;邬晓鸥;高咏莉;熊英 刊期: 2009年第23期

  • 普鲁卡因静脉注射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168例

    目的 探讨普鲁卡因静脉注射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效果.方法 采用0.25%~0.5%普鲁卡因静脉注射治疗168例患者.结果 治愈63例,好转9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6.43%.结论 普鲁卡因静脉注射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致残率.

    作者:陈江山;张锐敏;李萍 刊期: 2009年第23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