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喜英;陈君远;赖宝龙
目的 研究阿仑膦酸钠的合成工艺.方法 将4-氨基丁酸和亚磷酸投入到氯苯溶液中,在90℃和95℃之间反应至溶液澄清后,将溶液温度降低,在搅拌下缓慢滴加三氯化磷,然后升温继续反应,反应结束后再加三氯化磷,继续升温反应,结束后经水解、成盐,于低温冷却结晶,滤过干燥得到阿仑膦酸钠粗品.粗品溶液经活性碳脱色,结晶得到阿仑膦酸钠精制品.结果与结论 阿仑膦酸钠总收率为70%.结论该合成路线反应步骤短、操作简单、经济合理.
作者:马忠朝;夏志国;陈洪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青霉素皮试液配制的新方法.方法 结合护理同行的研究成果,对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进行科学计算与分析.结果与结论 青霉素皮试液配制的新方法为取80万单位青霉素1支,注入3.6~3.7mL生理盐水溶解,取0.625mL(或1.25mL)该溶液注入250mL(或500mL)生理盐水中.结论新方法配制出的皮试液浓度符合临床规定、剂量准确,配制方法方便快捷、污染机会减少,可以推广.
作者:任海静;刘同芬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调肝和胃丸的芍药苷含量.方法 采用岛津C18色谱柱(250mm×4.6mm, 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5:85).结果与结论 芍药苷进样量线性范围为0.222~1.332μg, r=0.9989 (n=6);平均回收率为98.14%, RSD=0.66% (n=5).结论方法简单快速,结果准确.
作者:陈同坡;杨晓云;高青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在5种常用输液(灭菌注射用水、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后输液中头孢地嗪钠的含量,考察混合液的外观性状和pH值变化.结果与结论 头孢地嗪钠和5种输液混合后,在室温4h内配伍溶液的外观性状、pH值无明显变化.头孢地嗪钠含量仅有微小变化,基本保持稳定.结论室温4h内注射用头孢地嗪钠与5种输液可以配伍使用.
作者:谢选亮;陈碧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确定番石榴叶冻干粉针的合理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 选用适宜赋形剂,对处方进行筛选,用冷冻干燥法将其制备成冻干粉针,并对冻干粉针与注射液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考察.结果与结论 以甘露醇(8mg/mL)为支架剂、药液质量浓度为6mg/mL的处方较好,制成的冻干粉针质量比注射液更稳定.结论番石榴叶冻干粉针处方和工艺可行,质量稳定.
作者:陈红军;梁林军;李兰铮;叶其馨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新药研发的风险不容忽视.该文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了新药研发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并提出实施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可为我国医药企业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作者:吴红雁;冯国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药行业竞争的加剧,构建现代医药物流体系成为规范医药流通秩序、提高流通效率、保证药品质量的有效途径.该文通过分析目前医药物流的运行状况,提出了构建现代医药物流体系的必要性以及物流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作者:夏旭东;宋丽丽;张泽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为我国合同研发组织(CRO)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国新药研发中CRO发展存在的市场规模较小、整体服务质量水平较低、CRO人才缺乏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提出了应制定行业规范、完善CRO服务的评价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及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建议.
作者:李轩;孙利华;徐金玲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总结中药颗粒剂常见的质量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为药品生产操作及其过程控制、质量检验和新药研发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方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通过对某药店擅自经营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产品行为的分析、处罚,提出了在行政法中对案件准确定性、正确理解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水平的思考.
作者:吴晶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阿莫西林胶囊聚合物测定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方法 按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分子排阻色谱法原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AKTATMLC抗生素高分子专用分析系统两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采用HPLC法时聚合物杂质含量超出药典规定范围,采用AKTATMLC抗生素高分子专用分析系统法进行复核时出现双杂质峰现象,即聚合物杂质峰出现异常分离情况,以第1个杂质峰作为聚合物杂质进行计算,发现聚合物杂质含量小于0.2%,在药典规定范围内.结论有条件的实验室应使用AKTATMLC抗生素高分子专用分析系统与较大柱床体积的色谱柱来检查阿莫西林胶囊聚合物,检查时若出现聚合物杂质峰异常分离,应以第1个杂质峰作为聚合物杂质进行计算.
作者:李绪伦;任学毅;李霞;李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通过对6组易混淆中药品种的来源、性状、功效的鉴别,为临床用药的准确、安全、有效提供参考.
作者:于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调经促孕丸中淫羊藿苷含量的方法.方法 样品细粉用甲醇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20min,对照品用淫羊藿苷的甲醇溶液,外标法计算;固定相为Supelco Discovery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30:70),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与结论 淫羊藿苷进样量的线性范围是2.04-20.4ng, r=0.9998,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6.6%, RSD=1.7%(n=5),4批样品中淫羊藿苷含量在0.13~0.20mg/g范围内.结论 HPIE法简便快速,可用于本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郭耀武;蔡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 用不同厂家的鲎试剂对不同批号的样品分别进行干扰试验,建立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结果与结论 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质量浓度为0.5 mg/mL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结论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代替热原检查法检查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
作者:李海英;王琼芬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化橘红的胶束薄层色谱指纹图谱.方法 固定相为聚酰胺薄层,流动相为2.0%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盐酸水溶液(体积比为10:0.1),将展开后的薄层在紫外光254nm下成像,通过薄层色谱成像系统转换成指纹谱图.结果与结论 在拟订的条件下,可以确定有5个峰为化橘红的指纹峰,各峰的Rf值分别为0.03,0.12,0.22,0.29,0.42.结论该胶束薄层指纹图谱可作为化橘红质量控制与鉴定的依据.
作者:蔡力行;戈早川;周利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龙颈腰滕胶囊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 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独活、细辛、当归、川芎、白芍等进行定性鉴别.结果与结论 在薄层色谱中均能检出独活、细辛、当归、川芎、白芍等药味的特征斑点.结论薄层色谱方法可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尹哲洙;崔龙哲;南善姬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阐述中药饮片的不同炮制及其功效,探讨饮片炮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提出中药饮片必须严格依法炮制,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覃刚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制注射用氨酪酸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考察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 拟订处方组成与制备工艺,进行性状、鉴别、pH值、有关物质检查等研究,采用非水滴定法测定氨酪酸含量,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以其血管刺激性、溶血性及全身过敏性试验评价用药安全性.结果与结论 确定了不加赋形剂的处方,以及将氨酪酸直接冻干的工艺;影响因素试验(10d)、恒温加速试验(6个月)和长期留样试验(24个月)表明,主药含量及其他氨基酸无明显改变.结论处方工艺合理可行,制剂质量可控、稳定性良好、安全.
作者:陶功意;李健和;万小敏;黎银波;彭六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门诊药师对不合理用药的审核方法.方法 列举并分析门诊处方的审核要点.结果与结论 门诊处方在选药、给药剂量与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等方面还不能做到完全合理.结论合理用药不仅要依靠医师的努力,还需要药师的配合.
作者:朱旻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优选姜黄的姜黄素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设计,以姜黄素的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提取工艺.结果与结论 优选的姜黄素提取工艺为用10倍量80%乙醇提取2次,每次1.5h.结论采用优选工艺,姜黄素提取效率高且稳定,优选工艺适合于大生产.
作者:高秀强;刘敏彦;董超;王玉峰;李向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