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学生选择专业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分析

陈安朝;余嘉政;杨静

关键词:选择, 专业, 学习成绩
摘要:在对学生的学籍与成绩管理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好,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差,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很多课程需要经过补考或重修才能及格,有少数学生补考或重修2次后仍然不及格,而被降级或退学.为此,我们对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抓网络习惯培养促班风整体发展

    建立班级特色网页,辅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及德育活动,形成班级特色文化,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是网络德育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从而带动其它习惯的养成,是促进网络德育下班风班貌整体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价值进行正确定位的思考

    分析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进行正确价值定位的必要性,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价值必须定位于以学生为本,坚持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并对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正确价值定位进行尝试论述.

    作者:涂俊礼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青年学生心理咨询637例分析

    为了解青年学生心理咨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选取淄博科技职业学院医院心理科青年学生咨询者的资料,共637例,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闫加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职生生物化学学习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校在教学检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学难懂,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反映根本不懂,造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勉强死记硬背的学习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有一些制约学习的内、外因素的存在,现分析如下.

    作者:成秀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CD59对补体激活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CD59对眼镜蛇毒因子(CVF)激活补体引起内皮细胞(EC)损伤的影响.方法用台盼蓝拒染法分别染色并计算在对照组(灭活补体的人血清加CVF组)、实验组Ⅰ(人血清加CVF组)及实验组Ⅱ(人血清加CVF再加CD59组)等环境中EC的死亡率.结果实验组Ⅱ的EC死亡率比实验组Ⅰ的EC死亡率低.结论CD59对CVF激活补体引起的EC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桂军胜;黄守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妇产科手术患者的失眠症状、原因及护理干预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妇产科患者在手术前后失眠的原因,为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作者:刘伊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齐齐哈尔医学院以重组基础医学实验室为重点,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更新实验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探索出一条适合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路,为构建现代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提供经验.

    作者:李涛;朱坤杰;孟文芳;常东胜;冯化杰;高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浅谈中等卫生学校中心实验室的成立

    在我国新体制的年代中,要培养21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护理人才,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作者:尹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

    异位妊娠破裂是产科急腹症之一,现将我院32例异位妊娠者进行B超检查的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本文收集经超声检查提示为妇科疾病的450例患者的资料,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异位妊娠者32例,年龄21~42岁.超声扫查方法:(1)使膀胱适度充盈,如不能充盈者,在检查前常规外阴消毒后作膀胱逆行充盈(置导尿管后注入无菌生理盐水300~350ml);(2)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自耻骨联合上做纵横斜向探查,了解子宫位置大小、宫腔有无胎囊及内膜厚度、子宫后方有无液性暗区;(3)观察附件有无固定囊实相间的包块.

    作者:董立明;孙秀芳;马洪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开发右脑可能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廉

    试图通过开发右脑来抗衡左半球优势,既有违人类进化的规律,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又削弱优势半球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加剧了儿童因记忆型教学带来的业已增加的心理负担,势必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作者:李素华;卢倩;罗小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医用物理教材编写要做到三个联系与两个突出

    当前,卫生高职专业正处在迅猛发展时期,卫生职业院校的教材怎样才能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怎样针对高职教育特点,提高教材质量,这是卫生高职教材编写和改革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把握好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定位上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地要做到:第一,要强调科学性.教材内容要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就是要适合目前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要理论与实用并重,切忌大而全.第二,要强调实用性.在知识框架结构和内容取材上,要符合实用、够用的原则.第三,要强调易学性.取材要注意适合学生,内容、举例要贴近实际,通俗易懂.

    作者:张伟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班级管理中的师德效应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要当好一位班主任,必须重视师德的培养,并应深知它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品质的形成,班级的建设的重要性.班主任的品质和才学恰恰是人师和经师合二为一的升华,师德是每位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榜样,是形成并提高班级整体素质的灵魂和核心.

    作者:赵鸿;张建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从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改革的角度出发,探索分层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实践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作者:徐凤艳;李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层次护生临床实习前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

    目的减轻临床实习前护生的心理压力.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即将实习的153名中专护生和84名高职大专护生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中专护生的心理压力高于大专护生(P<.05),不同层次护生对临床实习存在不同的心理焦虑.对策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做好实习前的培训和动员;增加临床见习时间.

    作者:庄海林;龚海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课室中教师行为的伦理思考

    分析课堂教学中违反师生伦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矫正措施,有利于逐步改善、消除课堂中教师的不良行为,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作者:王如茂;曹世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谈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的定位与教育模式

    针对目前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要明确高职护理教育的定位与教育模式,转变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要求,为护理教育的发展和临床的需要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刘登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培养卫校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如何提高物理课的教学质量,是中专物理教师积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之一.就如何培养中专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提高卫校物理课的教学质量,谈谈体会.

    作者:黎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参附注射液对30例急性一氧化碳重度中毒患者稳定血压的临床对照观察

    本次研究选60例根据<急诊内科学>一氧化碳中毒程度分级为急性一氧化碳重度中毒[1]的患者,其基础血压波动于115~120/75~80mmHg,一氧化碳中毒后血压降至80~90/45~55 mmHg,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分别用参附注射液和多巴胺注射液稳定血压,其余治疗相同.通过对比,参附注射液治疗组治疗后稳定血压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杨蓉佳;施红;曲强;李永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边疆卫校护理专业临床实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分析在临床实习中带教教师的素质、操作技能及各种人际关系对护生的影响.方法对220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认为实习医院带教教师操作技能不规范者占5.11%:对带教教师印象不好者占13.58%;实习中与患者、护士长相处不好者分别占2.71%、3.04%.结论抓好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医学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核心.

    作者:李晓亚;张建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的副反应及并发症

    目的对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的副反应及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就其原因、处理措施、如何避免进行探讨.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82例妇科恶性肿瘸患者做介入治疗120次,采用Seldinger技术,右侧股动脉插管,两侧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或子宫动脉栓塞.结果介入治疗后的副反应包括不同程度的化疗反应和栓塞综合征,本组患者中出现此类副反应的有72例(90%),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少等,另有8例(10%)表现为尿急、尿频、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3例(3.6%)患者并发严重的会阴部及臀部皮肤、皮下组织缺血坏死.结论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的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有短时间灌注化疗药物用量过大、过浓,靶动脉异常分支,插管过深以及栓塞颗粒太小致误栓等.

    作者:刘晓东;王小琦;陈乃琴;张志勇;陈赜;柳永红;邓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