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之研究进展

秦秀兰

关键词:糖尿病, 复方纯中药制剂, 复方中西药制剂
摘要:糖尿病的发病率正以每15年增长1倍的速度递增,目前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疾病.但迄今为止,西医方面用各种方法和药物来治疗,效果都不甚理想,因而人们现多以中医理论作指导,以中药组方或中西药组方来治疗.本文就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医药市场国内外品牌竞争态势及应对策略

    一、中国制药工业基本情况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国内医药经济年均增长18%左右,连续18年成为国内高速增长的行业,亦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八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幅达21%,完成“八五”计划的174%,比1980年翻了近4番.目前,我国已能生产24大类1300多种化学原料药和3500多种制剂,且每年都有一些新产品面市[1].

    作者:博汉章;赖景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兔脑垂体注射液中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测定

    目的:对兔脑垂体注射液进行了成分分析及测定,为开发利用免脑组织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方法,对所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总氮进行测定.结果:氨基酸、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结论:兔脑垂体注射液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作者:张新春;王丹玺;张国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在医药分开核算管理体制下对医院药学工作的思考

    建立一套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收入上交,合理返还的运行机制.医院药剂科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临床药学、药学科研和现代化的药房管理上来,从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向提高药学技术型服务质量为主转变,尤其应注意培养临床药师,以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势的需要.

    作者:徐文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复方冰硼痔疮栓的制备及质量标准

    目的:制备复方冰硼痔疮栓,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方法:以聚乙二醇-6000、4000、400为基质,硼砂、冰片等为主药,制备复方冰硼痔疮栓,用滴定法测定硼砂含量.结果:硼砂的平均回收率为99.30%,RSD为0.21%.结论:该栓剂制备工艺简单,含量测定方法操作方便,结果准确.

    作者:汤丽英;李伟;姜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阿司匹林合并用药的研究概况

    对阿司匹林合并用药的研究新进展作一概述,供临床参考.

    作者:黄道秋;张小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关于开发农村医药市场的思考

    21世纪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世纪.市场是企业的生命,中国的医药企业都不应忽视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的农村医药市场.1开拓农村医药市场的必要性21世纪初,我国人口将达到13亿,其中农村人口约占9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广大农村消费者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农村消费者对医药品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如何抓住这一大好的市场机会,占领农村医药市场,将是医药企业在未来行业竞争中能否占据主动的关键.1.1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1998年我国农村人口为8.68亿,约占总人口的69.6%,1998年全国的药品销售总额为1000亿元左右,其中城镇消费总额为918亿元,人均消费为234.35元,而农村消费总额仅为82.39亿元,人均仅为9.49元.不难看出城镇与农村医药品消费的巨大差距,农村医药市场的开发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我国政府已向联合国承诺“至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障”,建立和完善不同形式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也已被列入国家“九五”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农村与城镇用药水平的差距将逐步缩小.“十五”期间,农村药品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可望达到15%,即由1998年的人均9.49元达到2000年的人均12.55元和2005年的人均25.24元.2005年农村医药品消费水平比“九五”期间增长100%,消费总额增长110亿元,农村医药市场的巨大潜力由引可见一般.而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无疑是众多医药企业进军农村医药市场的催化剂.

    作者:邢花;严明;丁剑;陈永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

    就医院临床药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进行探讨,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原因,提出临床药师在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中应采取的措施.

    作者:吴汉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硫酸亚铁片的处方工艺改进

    对硫酸亚铁片的处方工艺进行了改进,解决了硫酸亚铁片崩解问题.

    作者:袁辛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硫酸依替米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63例

    目的:观察硫酸依替米星与头孢噻肟钠在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2例急性细菌性感染患者,分A、B两组,A组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治疗,B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液治疗,记录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变化.结果:A组有效率为76.2%,治愈率为92.1%;B组有效率为79.6%,治愈率为91.5%.不良反应分别为A组6.3%,B组5.1%.结论: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和头孢噻肟钠注射液对各部位的感染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作者:金慧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我国用药咨询电脑软件的现状分析

    目的:分析我国用药咨询电脑软件的现状.方法:通过软件操作及查阅文献资料,从软件的品种与种类、功能与特点、收载信息与内容、版本更新速度及开发工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我国用药咨询电脑软件品种虽多,但在信息收载、版本更新速度等方面还不尽人意,有待不断改进与完善.结论:开发信息量丰富、功能齐全、更新速度快的大型综合型用药咨询电脑软件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是药学服务的需要,药学工作者应多努力.

    作者:陈志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10-羟基喜树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

    采用10-羟基喜树碱腔内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共36例.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有效.

    作者:王世棕;王晋忠;黄自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纳洛酮治疗急性颅脑损伤临床效果观察

    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颅脑损伤32例,并与对照组31例作了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4.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纳洛酮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有效药物.

    作者:彭杰;任朴;彭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漫话新药的专利保护

    一、专利对新药发明的重要性专利是指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而对于药物发明来说,专利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1968年英国剑桥大学应用经济学系对40家公司的调查,制药业中64%的R&D支出依赖专利保护,比其它产业高出许多.缺乏专利保护对制药业来说可能会极大地抑制新药研制.专利对于药业的重要性,源于制药业日益依赖R&D,而专利是保护与限制R&D的有效制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抗疟新药本芴醇,与瑞士汽巴--嘉基公司合作申请了 6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保证了 99%的外销率,而同为抗疟新药的青蒿素,因未申请专利而失去了全部市场.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专利对制药企业将会有多大的影响.

    作者:徐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复方川芎注射液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的研究

    研究自制复方川芎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对其主要成分丹参素、葛根素、阿魏酸进行了鉴别及含量测定,检查了蛋白质、鞣质、树脂、草酸盐和钾离子,并做了热原检查、溶血试验、毒性试验等,为复方川芎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苑耀明;王道福;孟德宝;黎国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维甲酸-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研究

    目的:制备维甲酸-β-环糊精包合物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制备.结果:经DSC鉴定,表明维甲酸-β-环糊精确已形成包合物,包合物主、客分子比为1:6,包合时间15min.结论:维甲酸-β-环糊精包合物可明显提高维甲酸的稳定性.

    作者:曹炳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简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主要表现,表明应当关注和重视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督管理,并提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对策建议.

    作者:刘云;何利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戒毒,仅靠药物不够,这里另有蹊径——访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

    禁毒,已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据联合国的统计,仅1998年全世界的吸毒人员就有近2亿人,全球每年的非法毒品交易额高达1万亿美元.另据2000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两岸三地戒毒研讨会”透露,我国2000年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近70万人,实际吸毒人员估计在700万人以上,吸毒人员每年的毒资消耗达2000亿元之巨,我国仅1999年就破获走私、贩毒、制毒等案件约6.5万件,缴获各类毒品近23吨.吸毒,不仅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了犯罪增加、艾滋病传播、劳动力资源丧失等诸多社会问题,对国计民生、社会安定造成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作者:邱汉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赛庚啶的少见不良反应

    就赛庚啶少见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供临床参考.

    作者:李振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痛立消涂膜剂的透皮吸收研究

    对痛立消涂膜剂透皮吸收进行了研究,采用薄层扫描仪对其东莨菪碱进行测定.

    作者:刘喆;杜忠科;张学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对国内1991~1999年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119篇临床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3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过敏反应70例(占34.48%)、泌尿系统损害67例(占33.00%)、造血系统损害22例(占10.84%)、二重感染11例(占5.41%)、消化系统10例(占4.93%)、神经系统8例(占3.94%)、心血管系统7例(占3.45%)、其他8例(占3.94%),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作者:马妮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