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卫生学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

杜良行;姜欣悦

关键词:卫生学校, 新生, 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卫生学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新生在入学初期有诸多不适应,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提出应加大心理普查和跟踪力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新生适应专项教育.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高职教师专业伦理现状调查

    在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无疑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因此,制定高职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探索高职教师专业伦理培养途径及对培养效果进行有效反馈和评价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王爱华;郭增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提升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改革尝试

    目的 改变传统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实验教学效率,提高本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方法 从6方面着手改革传统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模式:(1)重视第一次实验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2)重视实验课准备环节,定期进行集体备课;(3)要求学生实验课前预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突出形态学特点,多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强化记忆;(5)注重动手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6)加强师生交流,注重学生信息反馈.结果 通过对3届1 187名学生的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学生对实验课满意率高达98.56%,实验考试平均成绩由改革前的80分提升到90分.结论 改革后的方法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蒙兆年;贺岭凤;王登科;戴新文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主要照顾者婴幼儿腹泻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

    目的 调查主要照顾者婴幼儿腹泻认识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提高主要照顾者照顾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187例住院患儿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了解其对婴幼儿腹泻的认知现状.结果 婴幼儿主要照顾者对腹泻相关知识知晓率为42.5%,认知水平偏低,主要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与婴幼儿关系、工作状态和居住地.结论 主要照顾者对婴幼儿腹泻的认知存在不足和误区,应增强其对婴幼儿腹泻严重性的认知,提高自我效能,从而改善照顾行为,以促进腹泻患儿康复.

    作者:赵聪聪;宋少鹏;张春慧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浅议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巧

    以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探索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办法,用爱、真诚、赞美和正气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做好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班集体.

    作者:徐明丽;刘娉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眼镜光学基础》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尤其对于学历较低的学生来说,教材就是其学习和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根本资源.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供眼视光技术专业用)《眼镜光学基础》中有关内容前后不一致、不科学甚至错误,不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问题,笔者提出建议,供再版时参考.

    作者:张志芹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PBL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在临床儿科见习带教中的应用和探索

    临床见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学教研室自2011年至今对进入临床儿科见习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应用PBL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知的欲望,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获得师生好评,值得推广.

    作者:张萍萍;李晓峰;黎雅婷;潘莉;黄春花;陈壮桂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循证护理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校2012级4个班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92名)和实验组(95名),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组定期开展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87.28±5.89)分、(84.72±9.92)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对教学的主观评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循证护理教学既能提高护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其文献检索能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从而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

    作者:刘芹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浅谈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取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已有的一些理论研究和教改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初步形成一套完善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满足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这一紧迫任务的需要.

    作者:刘暖;杨雷;毛秉豫;卞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医学遗传与优生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医学遗传与优生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文基于课程自身特点及内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作者:邢雪琨;武红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浅谈高职《生物化学技术》校本教材的开发

    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是职教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正确把握地区经济发展与专业定位的关系,深入分析生物制药行业生物化学技术本课程相关的岗位及核心职业能力,紧密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及工作逻辑性,对高职《生物化学技术》校本教材的开发进行有益的探讨.

    作者:李笑梅;范方舟;王益成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大专院校医学美容专业病原生物学教学实践探讨

    病原生物学是大专院校医学美容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专业,优化授课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多媒体,建设网络课程;优化实验教学,强调无菌观念4方面进行探讨.

    作者:丘继哲;王乐三;邹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方法研究

    目的 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提出相应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治疗的8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患者中1例抢救无效死亡,3例经腹子宫全切术治愈,4例经腹子宫次全切术治愈,其余患者均未切除子宫.结论 止血、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吸氧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产科出血性休克的治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应在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马秀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职业院校药学专业学生开展静脉药物配制培训探讨

    近年来我国各大医院相继建立静脉配置中心,而其所需专业人才缺乏,很多医院都招聘护士培训后上岗.本文分析这一市场需求,研究培养静脉配置中心所需人才的方案,为高职学生技能培养提供新方向,为医院解决人才缺乏问题提供新途径.

    作者:曾慧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静脉药物配制方法与细菌污染情况研究

    目的 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来提高静脉药物配制质量,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比较传统法、习惯法和改良法配制时间、质量和细菌污染情况.结果 改良法可节约药物配制时间,避免药物浪费,减少细菌污染,减少患者静脉用药的不安全因素.结论 改良法在药物配制中具有明显优势,可保证临床输液安全.

    作者:孙俊香;黄文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三理”机能实验课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对2010级临床、护理专业220名学生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了解我校开设“三理”机能实验课两年来的教学效果.依据调查结果,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作者:董寿堂;杨红芹;胡燕;龚晓敏;李浒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专业合作模式下外科护理仿真综合实践教学探讨

    探讨专业合作模式下外科护理仿真综合实践教学效果.通过临床、护理专业合作,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结合,搭建学生、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平台.一方面通过学科穿插、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仿真综合实践教学,让师生在相互交流中产生共鸣,实现教学相长.

    作者:师艳萍;要雪晴;史小慧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妇产科护理学》校本教材学习目标探讨

    本文就《妇产科护理学》校本教材如何制定学习目标进行探讨,以期为我校其他课程学习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梁微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基于课堂录像的高职英语教师话语的研究

    在英语课堂中,话语不仅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工具,还是学生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本研究借助课堂录像,对五年制高职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量、汉语与英语的使用比例、词汇特征、课堂提问方式和反馈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话语量、词汇密度和语速,慎用母语,注意提问策略等建议.

    作者:杨梅青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PBL教学案例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设计思路

    阐述中药炮制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设计思路,并列举具体实施案例,介绍其在提高中药炮制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优势.

    作者:赵翡翠;姜林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实习护生在校期间学习需求分析

    目的 了解进入临床实习的大、中专护生对在校期间学习需求的认识,为护理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我校进入临床实习的420名大、中专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0%以上实习护生认为在校期间沟通能力、对急危重病人的一般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对常见病与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规范的基础护理操作能力、专科护理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需要的.81.7%的实习护生认为学校教师所教的内容与临床需要基本一致;96.2%的实习护生认为学校教师的操作与实习带教教师相比更标准或差不多;但81.2%的实习护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技能等在临床上不够用.结论 需重视护生人文素质培养,进一步完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选择更切合临床实际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

    作者:陈烨;戴肖松;叶玲 刊期: 2014年第21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