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院校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动机及途径分析——以广西3所医学院校为例

周锋;韦慧清;陈立群

关键词:涉外护理专业, 学习动机, 英语听说能力
摘要:英语听说能力是衡量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动机为切入点,探讨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各类学习动机对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与学生听说水平的提高.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肺下野结核的X线诊断及CT扫描分析

    对50例肺下野结核的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X线诊断结合CT扫描的误诊率比单纯X线诊断误诊率低,X线诊断结合CT扫描可提高诊断率.

    作者:王永忠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推行“先试后导再练”教学模式促进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与临床对接

    我校在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中推行“先试后导再练”教学模式两年来,较好地解决了中职护生普遍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促进了解剖学教学与临床的零距离对接.

    作者:陈竹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3例并发有其他疾患的老年患者使用闭合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2月死亡1例,22例随访3~18个月,平均13个月,优良率为86.4%.结论 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具有独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邵建军;张辉;张海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1233医教结合”模式在高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阐述我院“1233医教结合”模式在高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及效果.

    作者:张静;魏巍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广东民办本科院校2008-2012年科研论文统计分析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广东民办本科院校2008-2012年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广东民办本科院校的科研呈发展趋势,发文量逐年递增,但也存在总体论文质量不高、论文科目类型分布不均、发表在高级别刊物论文数量不多等问题.需进一步提高广东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和论文写作能力,以提高科研论文质量.

    作者:孙淳;张丽华;赵万彬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通过采用对比法、病例教学法,增加课外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李萱;鄢印根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中职卫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学校学生特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吕月桂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一例严重心理问题案例报告

    对一例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应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抗考试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建立正确认知模式的目的.经过两个多月的咨询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周佳娴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甘肃省卫生职业院校班主任专业能力技能大赛侧记

    2013年7月,甘肃省卫生职业院校班主任专业能力技能大赛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文从组织者的视角回顾本次大赛筹备、举办过程及结果,探索行之有效的组织程序,探究大赛对卫生职业院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作者:梁玮;李志成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六步骤教学法在护理诊断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护理诊断是护理人员按照护理程序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过程中评判性思维的智慧结晶,是护理专业语言.推广和规范应用护理诊断,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教育与科研、确立护理专业地位、增进护理人员间的沟通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进行护理诊断时,常出现概念不清、书写不规范等问题.为减少这些问题,提高学生护理诊断能力,笔者采用病例导入提出问题—有关知识讲授—比较分析思考—讨论确定护理诊断—回顾问题、确定护理诊断优先次序—检查护理诊断正确性六步骤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永红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对全国中医药护理技能大赛的总结与思考

    总结我校参加2013年全国中医药护理技能大赛的参赛心得,即严格筛选及训练选手,指定专业教师一对一指导,从培养行为规范、言行举止着手,注重心理素质培养等.以此次大赛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优势,找出差距,通过参加护理技能大赛,提高学生护理技能整体水平.

    作者:苗晓琦;王晓燕;刘苏兰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浅谈如何把“情”灌注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教师除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外,还必须投入足够的感情,要用富有激情的、艺术化的教学美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引发学生联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作者:梁丽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左心室质量指数与射血分数正常心衰关系的研究

    目的 评价左心室质量指数在诊断射血分数正常心衰中的价值.方法 将459例研究对象分为射血分数正常心衰组、射血分数下降心衰组及对照组,常规行心脏彩超检查,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并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 老年、女性、高血压是射血分数正常心衰的常见原因;射血分数正常心衰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升高,其升高的幅度与NYHA心功能分级及舒张功能不全严重程度一致;左心室质量指数诊断射血分数正常心衰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结论 左心室质量指数升高可作为诊断射血分数正常心衰的指标之一.

    作者:冯芸;王瑾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PBL与病案教学法相结合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PBL与病案教学法相结合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我校2012级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PBL与病案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果 PBL与病案教学法相结合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实验班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差别不大.结论 PBL与病案教学法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及评判思维能力,值得推广.

    作者:任冬;刘敏;许凌峰;魏娜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缺血性脑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 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缺血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67.39%(P<0.05);两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各参数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度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缺血性脑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建雄;张振昶;赵翀翀;梁成;金晶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高职高专医学营养专业现状分析

    医学营养专业是一个新兴并具有前景的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医学营养学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医学营养专业在医院、社区等健康服务行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急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支撑.

    作者:扬国俊;李宁;王保伟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护士长目标管理量化考核体系运行的探讨

    为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意识,建立护士长目标管理量化考核体系,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益、执行力、民主测评等方面全面评价护士长的综合管理能力.

    作者:刘萌萌;杨雪梅;赵宏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强化大学生阅读教育的探析

    高校图书馆具备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教育的良好条件,倡导大学生阅读,强化大学生阅读教育,图书馆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现代大学生阅读现状,阐述阅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劳江霓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中药炮制学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分析中药炮制学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从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评一体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

    作者:林善远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可直接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及判断预后提供科学依据.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融入高等医学教育,使教学方式不断更新.笔者结合个人经验对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作者:蒲文静;蔺多鑫 刊期: 2014年第15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