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跃
培养医学生关怀病人的职业情怀、有效沟通能力和临床决策能力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医学教育早期即开展实践型模拟诊疗教学能够使医学生用人道的方式关怀病人,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床决策能力,通过精细化教育培养职业胜任力。
作者:高虹;黄一沁;赖雁妮;王吉耀;鲁映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在剖析断层解剖学课程特点、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探讨提高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策略与体会,以提高断层解剖学教学质量。
作者:焦海山;李东印;宋悦宁;刘晓梅;陈尚;李文;郑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儿科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44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示教方法授课;2012级396人为实验组,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授课。授课结束后两组学生参加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并调查其对实训课教学的认可度。结果实验组学生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实训课的认可度分别为95.0%和73.0%,实验组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方法予以充分肯定。结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儿科学实训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操作技能和沟通能力。
作者:黄玲;陈媛玲;朱莉静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助产士核心胜任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方法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助产士核心胜任力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69名助产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助产士核心胜任力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与助产士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助产管理者和教育者应从各个方面努力提高助产士自我效能感,以提高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水平和助产质量,推动助产事业发展。
作者:高金玲;孙霞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作为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其生活环境、学习要求、人际关系结构等都与中学时期有很大不同,加之年龄小,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足,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疏导,对其将来的学习和发展会有很大影响。笔者对470名高职新生进行了有关生命态度的调查,以期了解过渡时期学生对生命的态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胡必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人体解剖学专业性强、名词多、难理解、难记忆,且在学习后续专业课时应用广泛、出现频次高。笔者在近二十年的解剖学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找到让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邓彩霞;杭文地;张杨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中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之举。本文就我校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作者:杨扬;彭瑞嘉;丁海军;郑雪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根据我校藏医药专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际,总结出让每名学生都有切实的收获,教学方式多样化,淡化竞争气氛,重视考勤,采用合适的提问方式,批评教育方式要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等大学英语课堂管理经验。
作者:孙晓莺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背景、项目开发、实施过程和教学思考4个方面阐述项目教学法在全口义齿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瑛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以患者安全文化概念分析高职生临床实习期间发生差错事故的原因,以增强其防范差错事故的能力。方法回顾性调查我校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学生实习期间发生的差错事故,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责任心不强、违反技术操作规程、技术缺陷、未执行“三查八对”是引发差错事故的重要原因。结论建立校院患者安全文化实习岗前教育体系,有效减少差错事故发生。
作者:蔡雅谷;李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具有内容繁杂、知识点分散、难以记忆等特点,传统教学法难以获得理想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将TBL与PBL教学法相结合进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作者:吴莹;王旭丹;贾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以往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将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场所,通过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进一步内化新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蔺媛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以升格后的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为例,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改善学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为其他升格卫生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调整提供参考。
作者:张永洁;袁奉卫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中职学校要培养与市场需求、与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树立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形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管的良性评价机制,达到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董玉邦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住我院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马来酸桂哌齐特组、依达拉奉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以上3种方式的治疗,然后检测3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脑梗死体积并进行对比;随访6个月,以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预后。结果入院15 d联合治疗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马来酸桂哌齐特组和依达拉奉组,联合治疗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降低;随访6个月,联合治疗组功能恢复良好率高于马来酸桂哌齐特组。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作者:任宝龙;张振帅;殷秀萍;朱晓红;杨新萍;徐凤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决定了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高职师资队伍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举措之一。新进教职工作为师资队伍的新生力量,分析其现状,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升师资整体水平十分重要。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为例,分析近5年学院新进教职工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议。
作者:陈伟绩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胶体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预扩容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20例,按注入椎管内不同剂量的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随机均分为:15.0 mg组(F组)、12.5 mg组(P组)、10.0 mg组(C组)、7.5 mg组(E组)。于麻醉前30 min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15 ml/kg·h,扩容后行CSEA穿刺。监测麻醉前(基础值,T0),麻醉后1、3、5、10 min(T1~T4),胎儿娩出后1、3、5、10 min(T5~T8)及手术结束(T9)时的有创动脉压(MAP)、呼吸(HR)、动脉血氧分压(SPO2)等,记录产妇麻醉阻滞平面、胎儿娩出时间、出血量、尿量、输液量、麻黄碱追加次数、利多卡因追加量、低血压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同时,记录新生儿1、5、10 min的Apgar评分。结果F、P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C、E组(P<0.05)。与T0时比较,T1~T4时F组HR明显减慢(P<0.05);T1~T3、T5~T8时F组MAP明显降低(P<0.05);T1、T5时P组MAP明显降低(P<0.05);T1~T9时4组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组比较, T1、T2、T5、T6时F组MAP明显降低(P<0.05);T1~T4时F组HR明显减慢(P<0.05)。与E组比较,T1、T2、T5、T6时F组MAP明显降低(P<0.05),T1、T5时P组MAP明显降低(P<0.05);T1~T4时F组HR明显减慢(P<0.05),T2、T3时P组HR明显减慢(P<0.05)。 T0~T9时C、E组MAP和HR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预扩容腰硬联合麻醉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术,能够降低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且不会引起新生儿Apgar评分下降,其中10.0 mg左旋布比卡因椎管内麻醉后产妇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作者:宋文学;曹天彪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甘肃省某卫生学校127名中专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65人)和实验组(62人),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取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了解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98.39%的学生对该教学方法予以肯定。结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成绩,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温萌;鲁兴梅;张娅妮;刘剑波;张春燕 刊期: 2015年第13期
教具是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器具,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将抽象的理论变为实际操作,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在外科气胸教学中,利用自制简易气胸模型,生动演示疾病的病理过程,可轻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者:辛庆锋;胡建鹏 刊期: 2015年第13期
阑尾炎是因多种因素导致的炎性改变,为外科常见病。我国第20批援马达加斯加医疗队于2014年12月开始,5个月内共收治急、慢性阑尾炎患者210例。统计发现该地区阑尾炎发病率远高于我国,且性别构成与我国不同,建议确诊阑尾炎后尽早手术治疗,以免并发症发生。
作者:张庆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