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甘肃大专护生课余时间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杨新丽;赵娟;段朝艳

关键词:大专护生, 课余时间管理, 影响因素, 甘肃
摘要:目的:调查甘肃大专护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现状,并分析影响大专护生课余时间管理的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对部分护生进行课余时间管理能力调查。结果大专护生课余时间管理总分为(57.38±5.19)分,课余时间管理意识、课余时间管理规划和课余时间管理控制3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8.34±1.35)分、(19.21±2.09)分和(29.83±3.92)分。57.1%的护生对自己课余时间管理能力满意度为一般,72.2%的护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对课余时间管理的指导。影响该问卷各维度得分的因素有性别、年级、毕业后是否打算继续深造、学生干部与否和生源地。结论甘肃大专护生课余时间管理意识较好,但课余时间管理规划和课余时间管理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院校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探索

    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从教学团队的组建与管理、课程模块化教学、贯通式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介绍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希望为建设更多的优秀教学团队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倪艳波;庞玉成;刘鲁英;张妍霞;金昌洙;栾希英;张立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医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实践--以吉首大学医学院为例

    科研素养是指在科研实践中,经过长时间系统学习、训练和积累而获得的基本技巧和能力。科研素养主要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系统地介绍吉首大学医学院对医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实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医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张洁;李先辉;龚兴牧;侯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探索

    目的:探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校2014级护理大专两个班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组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考核成绩和身体评估操作成绩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进行整体护理评估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

    作者:胡春玲;朱爱军;刘思强;石新民;赵娟;王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一种新型组合教学法在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以学生为中心”的组合教学法在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用随机法将护理专业学生146人分成两个组,对照组73人采取传统的教师讲课的教学方法;实验组73人采取一种新型的组合教学法。该组合教学法包含课前指导、学生分组、课堂教学、教师点评环节。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考试测验及问卷调查,通过比较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来评估新型组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学生在组合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组合教学法在锻炼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独立思考、表达能力以及判断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显著成效。结论这种新型组合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周娟;窦争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注重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提倡整体护理的今天,要求护理专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熟练的护理专业技能,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注重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主要从非语言沟通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培养两方面进行,让护生在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护患沟通能力,使护患关系达到佳状态。

    作者:程明珠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2004-2013年某医院急诊危重症疾病谱趋势性分析

    目的:分析急诊科抢救的危重症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为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及急诊医师的培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10年中接诊的6206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206例急诊危重症病例中,男女比1.49∶1;40~59岁年龄段和60~79岁年龄段是急诊危重症发生的高峰年龄段,但呈年轻化的趋势;急诊危重症前五位分别为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创伤的分布与年份存在正相关(r=0.900,P=0.000);循环系统急诊危重症的分布与年份存在负相关(r=-0.798,P=0.006);中毒的分布与年份存在负相关(r=-0.789,P=0.007);其他急诊危重症与年份存在负相关(r=-0.709,P=0.022)。结论急诊科抢救的主要危重症是创伤、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建立完整的急救体系和机制,重点开展对主要急诊危重病种的联合攻关研究。

    作者:李永胜;冯友繁;杨蓉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PBL教学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学科领域的教学,如口腔学、药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方面远远优于传统教学法,现将近几年有关护理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整理。

    作者:陈小华;邱华云;郭志强;唐秀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和发展,人才培养应满足市场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根据医学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探索新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知识、技能、态度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王静;张冬云;张海燕;刘安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县级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外出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县级医院住院患者外出的动机和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用访谈法调查县级医院内科住院有外出记录的患者外出原因。结果内科住院患者外出原因主要有不适应医院环境想回家住、认为外出不影响治疗、赴上级医院检查等。结论应加强对住院患者的综合评估、发挥家属作用、加强对住院患者外出管理制度的宣教、严格执行外出请假制度等,以防止或减少患者外出,保证患者安全。

    作者:王春惠;徐红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后牙根管治疗失败原因分析及防治

    目的:探讨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牙髓病、根尖周病的后牙根管治疗失败患者264例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264例根管治疗失败患者中,根管充填不完善(欠充、牙根遗漏、超充)占70.83%。结论根管治疗失败的原因除医源性因素外,还与解剖因素和微生物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临床医务工作者熟练掌握根管操作技术,并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及器械。

    作者:陈燕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破解产教融合瓶颈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发展

    以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探索“放眼全国,与企业融合、与开发区融合、与上饶经济融合、与江西经济融合”破解产教融合瓶颈的实践为例,摸索出适应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产教融合办学理念及机制,提出卫生职业教育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具体做法,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提供参考和思路。

    作者:刘建明;叶锡勇;冯亚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在研究性教学中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几点思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学,当然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培养。影响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性教学可以为我们加强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供一种途径。

    作者:李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说课设计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表述工具,系统而又概括地解说自己对所担任课程的把握,阐述课程地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使用、考核方法等的一项教学活动,其形式有课时说课、单元说课和课程说课3种[1]。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推进,说课作为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新型手段,在一线教研活动中逐渐兴起,常常出现在新进教师面试、公开课、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环节,成为评价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手段[2]。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具有内容抽象、逻辑关系复杂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难学、难理解,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教学技能。说课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根据本校说课实践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说课要求,以高职护理专业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例进行课程说课设计。

    作者:章能胜;陈晓玲;何汉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某院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某院剖宫产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状况及其合理性,旨在为某院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某院产科2012—2013年987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及频度、用药天数、联合用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7例剖宫产手术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钳夹脐带后给药占98.78%(975/987);2013年用药时间≤24小时者占45.56%,与2012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6,P<0.01)。单一用药957例,占96.96%;二联用药29例,占2.94%。用药频次在前3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唑林钠、头孢硫脒、克林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钠)仅占0.71%。术后平均切口感染率为1.22%,两年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72小时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6.78%,明显高于≤72小时者(χ2=6.75,P<0.05)。结论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及目标性监测,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趋于规范,但预防用药时间仍偏长,头孢硫脒使用频次较高,需进一步加强干预。

    作者:张彩萍;白晓兰;李时敏;马国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德育课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沟通艺术”研究课为例

    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职业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我国教育者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力求建构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还未专门开设职业价值观教育课程的情况下,可以在德育课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

    作者:李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高职院校护理新生人文关怀能力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新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我院106名大、中专护理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整体情况良好,在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中,是否为班干部、母亲的关爱程度与护理新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政治面貌、父亲的关爱程度对护理新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个别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职教育应设置人文护理教育课程,在专业课和临床实践环节中不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护生人文护理教育,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作者:付保芹;申洪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3种药物引产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使用欣普贝生(控释地诺前列酮栓)、催产素、米索前列醇引产对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性。方法将无规律宫缩产妇150例随机分为3组:欣普贝生组、催产素组、米索前列醇组,各50例,分别使用欣普贝生、催产素、米索前列醇3种方法引产。结果欣普贝生组和米索前列醇组用药至临产时间及总产程明显短于催产素组(P<0.05);欣普贝生组和米索前列醇组引产有效率高于催产素组(P<0.05)、剖宫产率低于催产素组(P<0.05)、阴道分娩率高于催产素组(P<0.05);欣普贝生组和米索前列醇组阴道分娩者的产后出血量少于催产素组(P<0.05)。结论欣普贝生用于足月活胎妊娠引产、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用于妊娠期畸形胎儿及死胎多次阴道给药是安全、方便、有效的引产方法,但使用时必须严密观察。

    作者:王先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职护理人体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2008年“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首创微课以来,微课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并迅速被教育界所推广。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其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主题突出。

    作者:孙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关于中职卫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方法的探讨

    通过教学实践,分析传统“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方法的不足和缺点,对传统的“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方法进行改进,使实验方法更科学,与临床接轨更加紧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验效果。

    作者:李荣江;张子东;刘培昊;范怀雨;沈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内地西藏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为了解内地西藏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江西省300名内地西藏中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内地西藏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24名学生SCL-90总分≥200分,40名学生各因子平均得分≥2分,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焦虑、抑郁,检出率均超过3%。内地西藏中职学生SCL-90强迫、敌对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或P<0.01);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3个因子得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5或P<0.01);不同年龄中职学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张小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