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中职卫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刘志明

关键词:中职卫校, 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
摘要:实验教学对于中等卫生学校培养中等卫生技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重点分析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实验教学中的相关环节提出诸如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良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多元考核体系等措施,以突破实验教学的瓶颈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药制剂技术中的应用

    高职中药制剂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多、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就其课程的特点,先探讨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然后详细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方案,后对该教学法在中药制剂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反思。

    作者:黄华花;郑彩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对症下药”教学案例及反思

    针对当下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提出问题,教师再针对问题重点归纳讲解。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何美林;杨倩;李瑞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品管圈联合朋辈辅学在ICU实习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联合朋辈辅学在ICU实习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名实习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对照组按传统“一对一”的带教方法,观察组在传统带教的基础上采用品管圈联合朋辈辅学的带教方法。比较两组护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和理论成绩、教学满意度以及工作积极性。结果观察组临床技能操作成绩和理论成绩、教学满意度以及工作积极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品管圈联合朋辈辅学的方法应用于ICU护生的临床护理教学中,有助于提高临床实习护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提高教学满意度以及工作积极性,临床带教效果较好。

    作者:赵春红;张丹;唐海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2004-2013年某医院急诊危重症疾病谱趋势性分析

    目的:分析急诊科抢救的危重症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为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及急诊医师的培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10年中接诊的6206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206例急诊危重症病例中,男女比1.49∶1;40~59岁年龄段和60~79岁年龄段是急诊危重症发生的高峰年龄段,但呈年轻化的趋势;急诊危重症前五位分别为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创伤的分布与年份存在正相关(r=0.900,P=0.000);循环系统急诊危重症的分布与年份存在负相关(r=-0.798,P=0.006);中毒的分布与年份存在负相关(r=-0.789,P=0.007);其他急诊危重症与年份存在负相关(r=-0.709,P=0.022)。结论急诊科抢救的主要危重症是创伤、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建立完整的急救体系和机制,重点开展对主要急诊危重病种的联合攻关研究。

    作者:李永胜;冯友繁;杨蓉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基于技能竞赛提高生物化学检验实践教学质量的体会

    目的:探讨通过举行技能竞赛对提高生物化学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启示。方法随机选取我校2014级临床检验专业1班、2班各50名学生,分为20个参赛组,每组5名学生,分为初赛、复赛、决赛,竞赛内容为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常规项目,评分标准依据校编《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训教程》。赛后当场统计成绩并分析结果。结果学生基本技能、实验操作项目掌握比较牢固,综合提高项目比较差,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要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竞赛为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践教学的改革。

    作者:归改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组织芯片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

    组织芯片可以将数十个甚至上百个不同个体的临床组织标本按预先设计的顺序排列在同一张固相载体如玻璃片或硅片上进行分析研究,是一种高通量、多样本的分析工具。组织芯片具有高信息量、体积小、准确、快速、高效率、低消耗等优点,可根据实验的不同要求进行组合和设计,在医学院校的形态学教学中,该技术也能给形态学教学带来一些帮助和好处。

    作者:曹璋;崔敏;张燕;刘鲁英;韩艳春;董孟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浅析《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本着“能力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5个方面对老舍的《我的母亲》进行教学设计。

    作者:曹瑞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微信在高职制药设备与工艺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目前制药设备与工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探讨微信在高职制药设备与工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注意事项。

    作者:刘汉;蒋诚;王威;朱邻遐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在研究性教学中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几点思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学,当然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培养。影响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性教学可以为我们加强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供一种途径。

    作者:李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某院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某院剖宫产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状况及其合理性,旨在为某院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某院产科2012—2013年987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及频度、用药天数、联合用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7例剖宫产手术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钳夹脐带后给药占98.78%(975/987);2013年用药时间≤24小时者占45.56%,与2012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6,P<0.01)。单一用药957例,占96.96%;二联用药29例,占2.94%。用药频次在前3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唑林钠、头孢硫脒、克林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钠)仅占0.71%。术后平均切口感染率为1.22%,两年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72小时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6.78%,明显高于≤72小时者(χ2=6.75,P<0.05)。结论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及目标性监测,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趋于规范,但预防用药时间仍偏长,头孢硫脒使用频次较高,需进一步加强干预。

    作者:张彩萍;白晓兰;李时敏;马国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对444名高职护生护理药理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与总评成绩的差异性分析

    笔者对本院护理学院2014级444名高职护生的护理药理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及总评成绩进行分析,以此探索高职护生总评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关系,进而提出改革考试模式的设想,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永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关于中职卫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方法的探讨

    通过教学实践,分析传统“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方法的不足和缺点,对传统的“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方法进行改进,使实验方法更科学,与临床接轨更加紧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验效果。

    作者:李荣江;张子东;刘培昊;范怀雨;沈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2.2 mm与3.2 mm切口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2.2 mm切口超声乳化术与传统3.2 mm切口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6月在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共100例患眼),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行2.2 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行传统3.2 mm切口超声乳化术,通过对A、B两组患者术后1天、1周、1个月的观察随访,记录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平均角膜散光及术源性角膜散光数值,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1天和术后1周,A组平均角膜散光值小于B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及术后1周,A组术源性角膜散光值比B组小(P<0.05);术后1个月,两组术源性角膜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2 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传统3.2 mm切口的超声乳化术比较,术源性角膜散光数值在术后短期内更小、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作者:陈斐;杜允宏;鲍慧婧;刘永军;许茜;刘文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3+4”衔接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3+4”即3年中职+4年本科的衔接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体系新的探索和尝试,可以促进中等和高等(本科)职业教育协调发展。“3+4”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衔接,从课程体系衔接的目标、教学内容、模式等方面探讨合理的“3+4”课程衔接体系。

    作者:牛经伟;徐光义;吴枫;赵贵清;刘铁彬;施宏伟;王树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临床专业硕士生担任生物化学实验课助教的探索

    针对硕士生协助教师完成生物化学预实验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有效地指导硕士生开展实验助教工作的任务式教学法(TBL),为提升临床专业硕士生的实践能力积累经验,也为地方性普通医学高校开展硕士生助教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任晨霞;曹文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和发展,人才培养应满足市场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根据医学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探索新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知识、技能、态度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王静;张冬云;张海燕;刘安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3种药物引产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使用欣普贝生(控释地诺前列酮栓)、催产素、米索前列醇引产对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性。方法将无规律宫缩产妇150例随机分为3组:欣普贝生组、催产素组、米索前列醇组,各50例,分别使用欣普贝生、催产素、米索前列醇3种方法引产。结果欣普贝生组和米索前列醇组用药至临产时间及总产程明显短于催产素组(P<0.05);欣普贝生组和米索前列醇组引产有效率高于催产素组(P<0.05)、剖宫产率低于催产素组(P<0.05)、阴道分娩率高于催产素组(P<0.05);欣普贝生组和米索前列醇组阴道分娩者的产后出血量少于催产素组(P<0.05)。结论欣普贝生用于足月活胎妊娠引产、小剂量米索前列醇用于妊娠期畸形胎儿及死胎多次阴道给药是安全、方便、有效的引产方法,但使用时必须严密观察。

    作者:王先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广东省高职院校开设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通过分析全国美容机构发展现状、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广东省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开设现状以及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就业情况,从而进一步探讨我省高职院校开设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作者:梁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细胞工程实验是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细胞工程课程授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案等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物技术领域,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以期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岳续朋;卢彦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不同生物反馈治疗方案对大学生焦虑的治疗作用

    采用不同生物反馈疗法:音乐放松训练、想像放松训练、综合放松训练对具有焦虑障碍的90名大学生进行训练,比较不同生物反馈疗法对大学生焦虑的治疗作用。训练结果发现:训练前与训练后焦虑自评分数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疗法的效果不同,音乐放松训练效果好,想像放松训练次之,综合放松训练效果不理想;生物反馈训练前后,在不同性别间的焦虑自评分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生比女生肌肉放松程度高(P<0.05);训练后,独生子女焦虑自评分数低于非独生子女(P<0.05),说明独生子女的生物反馈训练效果更好。

    作者:马春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