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强;任成山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SD大鼠分为3组:模型组、GLN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分别于致伤后4、8、12、16、24 h取大鼠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光镜下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电镜下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及细胞胀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 介导的2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结果模型组各时相ALT、AST、NF-κB、TNF-α mRNA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1),GLN干预组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光镜下发现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结构紊乱,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GLN干预组与模型组同时相相比损伤较轻.透射电镜下发现肝细胞出现细胞质肿胀、核溶解性坏死等胀亡样改变及细胞质萎缩、核固缩等凋亡样改变,GLN干预组肝细胞胀亡指数(OI)及凋亡指数(AI)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GLN可保护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降低血清ALT、AST水平,抑制肝组织NF-κB及TNF-α的表达,保护肝细胞结构及功能完整,减少肝细胞的凋亡及胀亡.
作者:王伟强;任成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测恶性胶质瘤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人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图片处理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微血管构筑的三维重建.结果成功构建了星形胶质细胞瘤部分微血管的三维结构.胶质瘤微血管与正常脑微血管迥然不同,其分布、分枝和走行怪异,在三维构筑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完全遵从由大到小的分级规律,而且某段可向外呈盲管状膨出,部分血管为两端均不通的盲管. 结论恶性星形细胞肿瘤的微血管不仅丰富,而且具有形态结构的多样性和异质性.这一特点对于认识恶性肿瘤血管生成三维结构特性、构建数字化肿瘤微血管模型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上可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清良;卞修武;蒋雪峰;张绍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索一种可行的建立包含真实螺纹形态的牙种植体即刻负载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为牙种植体即刻负载相关研究提供模型支持.方法采用三维机械设计软件SolidWorks在计算机上建立螺纹型牙种植体、局部下颌骨块三维实体模型,将实体模型导入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过盈配合法模拟实现即刻负载种植体骨界面初始应力,定义界面摩擦系数.结果在计算机上建立了真实螺纹形态牙种植体、下颌骨块的三维立体即刻负载有限元模型,随着过盈量的增加,界面初始应力相应逐渐增加.结论采用过盈配合法可模拟即刻负载种植体骨界面的初始应力状态,所建即刻负载有限元模型为牙种植体即刻负载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汪昆;李德华;周继祥;张从纪;宋应亮;刘宝林;李玉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获得基因BC023882全长真核表达载体及检测该基因对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基因BC023882的编码区序列,克隆到pcDNA3.1(-)/Myc-His(+)/lac Z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基因BC023882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转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和COS-7细胞,并且通过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和流式细胞仪观察该基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酶切并测序鉴定证明获得的重组子符合基因BC023882的编码序列;转染该基因后细胞增殖减慢,细胞增殖指数减低.结论成功构建了基因BC023882的真核表达载体,并且观察到该基因对细胞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秦茂林;蔡文琴;刘运来;刘建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对并行采集技术IPAT和常规颈椎MRI扫描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48例病例均经常规颈椎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1和T2及横轴位反转恢复(TIRM)序列扫描,随后即行并行采集序列(IPAT)的矢状位T1和T2扫描.利用自身2组数据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8例颈椎MRI图像均达到诊断标准,其中IPAT序列矢状位T2W扫描时有1例在出现吞咽伪影,常规序列矢状位T2W和T1W扫描图像有4例出现吞咽伪影,矢状位T1和T2两组数据分别运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成对资料的t检验,发现2组扫描间相差不显著(t=1.288,P>0.05).结论 IPAT序列是运用多线圈采集后对所得信号进行处理从而获取的图像.通过比较2组扫描的参数、图像质量和磁共振信号,发现IPAT扫描时间短,图像质量良好.
作者:谢兵;张绍祥;王健;谭立文;邱明国;陈伟;黄学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构建受1,25二羟维生素D3调控的雌激素受体α真核表达载体(VDRE-Tk-ERα),并观察其对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分布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PCR法体外构建得到含有4个拷贝VDRE和Tk启动子的VDRE-Tk-ERα表达载体,并将其和空载体质粒分别转染入MDA-MB-231细胞中,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乳腺癌细胞周期相的分布,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 结果 1,25二羟维生素D3和他莫西芬联合作用较对照组和单独作用组能够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周期进程,并能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结论利用1,25二羟维生素D3靶控雌激素受体α表达载体联合他莫西芬可以阻止雌激素受体α阴性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周期进程并诱导其发生凋亡,从而使原本对他莫西芬耐受的乳腺癌细胞恢复对其的化疗敏感性.
作者:郎海滨;糜漫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人成骨细胞株HOS TE85致瘤性转化的模型, 作为骨肉瘤癌变过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型.方法通过克隆形成率实验确定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 MNNG)对HOS TE85细胞转化浓度后,以MNNG作启动剂,佛波酯(12-0-Te-tradecanoyl phorbol 13-acetate, TPA)作促进剂对其进行转化,66 d后通过细胞形态、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和裸鼠体内致瘤实验鉴定细胞转化程度.结果经MNNG和TPA协同处理HOS TE85细胞66 d后,细胞中出现形态异常的转化灶,转化灶细胞失去接触抑制;转化细胞凝集性增强;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明显增加;转化细胞在裸鼠皮下成瘤,病理组织学证实为低分化骨肉瘤.结论模拟人体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建立了HOS TE85的恶性转化模型.
作者:孟刚;李懿;郭乔楠;肖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中筛选出MUC1抗原的模拟表位,构建MUC1模拟表位的原核表达载体.方法通过生物淘洗、基因测序和氨基酸序列比较,筛选出模拟表位,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1b(+),用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Western blot鉴定其抗原性.结果筛选到的模拟表位与MUC1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较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重组蛋白在BL21(DE3)plysS中得到诱导表达,纯化的目的蛋白在SDS-PAGE上呈现特异的单一条带,Western印迹也检测到目的蛋白特异条带.结论筛选到了MUC1的模拟表位,成功表达和纯化了MUC1模拟表位蛋白,为研究其在肿瘤疫苗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作者:崔志刚;宋波;张立新;路浩军;李春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前对于视网膜劈裂症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特点、遗传特征以及相关辅助检查,但临床上却很难依靠这些特征来明确区别不同类型的视网膜劈裂症.
作者:张敏芳;孟晓红;刘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初步探讨贫血对风心病患者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21例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风心病病例.根据患者术前Hb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分析患者围手术期Hb变化情况、用血量的差异.结果风心病患者总体贫血发生率为17.4%.整个围手术期贫血组Hb均明显低于非贫血组.围手术期贫血组用血量明显高于非贫血组.结论慢性风心病患者贫血发生率较高,机制尚不清楚,贫血对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影响显著,患者Hb水平显著降低,用血量显著增加.
作者:洪毅;肖颖彬;陈林;钟前进;王学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HMGB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D)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5例结肠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MGB1和VEGF-C/D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对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MGB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3%,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85.2%,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C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74%,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为38.9%,二者差异显著.而且,HMGB1表达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结肠癌HMGB1和VEGF-C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淋巴转移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等无相关性.结论 HMGB1和VEGF-C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观测指标.
作者:李焱;蒋勇;史立群;史爱学;彭亦良;梁后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体外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佳声学剂量.方法根据不同的辐照剂量,将15例离体恶性胶质瘤标本分为10 s组、20 s组和30 s组, 用频率9.7 MHz,焦距4.5 mm,声强2 500 W/cm2的HIFU以不同剂量进行定点辐照,行病理组织学切片及电镜对比观察.结果 10 s组胶质瘤组织辐照区无明显变化;20 s组辐照区凝固性坏死,边缘区无明显变化;30 s组辐照区及边缘区均凝固性坏死. 结论在本试验设定参数情况下,20 s为佳声学剂量,HIFU能够准确有效杀灭胶质瘤,而对未辐照的瘤组织无影响.
作者:霍钢;李九州;郑履平;李发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其中微创冠脉旁路移植是近年来心血管外科的新进展[1,2].我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0月开展在体外循环下CABG 33例,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并讨论如下.
作者:王庆梅;陈小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从小鼠17.5 d全胚胎cDNA质粒文库中筛选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为研究FGFR3信号通路提供新的线索.方法构建FGFR3胞内区的真核表达载体R3-PI,转化酵母菌AH109.毒性实验及自激活实验证实FGFR3胞内区蛋白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不存在自激活现象.将小鼠17.5 d全胚胎cDNA质粒文库转入AH109/R3-PI酵母菌中,能够与FGFR3胞内区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结果通过初步筛选得到3种能够与FGFR3胞内区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经回复性实验进一步验证CLK4与FGFR3胞内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论通过筛选发现CLK4与FGFR3胞内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示FGFR3可能通过CLK4参与能量代谢调节,而CLK4可能通过对FGFR3的磷酸化或去磷酸化调节FGFR3的活性.
作者:宋瑞华;王建民;苏楠;黄留红;陈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应用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法分析正常人及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蛋白质组表达差异,探讨差异蛋白在骨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固相pH梯度(immobilized pH gradient, IPG)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分离正常人及骨关节炎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总蛋白质,银染显色,PDQuest2-DE软件分析图像,比较2种细胞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对差异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进行鉴定.结果胶图差异分析显示36个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的蛋白质,选取15个点进行质谱鉴定,鉴定出6个表达上调蛋白质.结论正常人及骨关节炎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表达蛋白质组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病.
作者:柏干苹;周丽娜;贺伟峰;罗高兴;陈烯伟;易绍萱;胡晓红;石东文;陈光兴;方勇飞;吴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以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临床确诊的MODS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15 例, 评价伊曲康唑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痊愈12例,显效1例,好转1例,无效(死亡)1例.在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是治疗MODS 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安全、疗效确切的药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熊建琼;邓朝霞;张雷;文亮;谢先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慢性房颤与窦性心律心房肌L型钙通道α1c亚基mRNA的表达改变,探讨房颤心房肌L型钙通道的离子重构特点.方法选择43例接受心脏瓣膜置换的风心病患者,慢性房颤者24例,窦性心律者19例,于体外循环建立初采集右心房游离壁组织,应用半定量RT-PCR测定α1c 亚基Ⅰ-Ⅱ跨膜区连接对应的mRNA片段表达.结果慢性房颤心房肌L型钙通道α1c亚基mRNA的表达较窦性心律心房肌无明显差异.结论房颤心房肌L型钙通道的离子重构可能与α1c亚基的亚型表达改变有关.
作者:曾祥君;肖颖彬;钟前进;陈林;王学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为了解尿毒症透析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是否有更高的危险性,与非尿毒症患者有何不同,该如何对这些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处理,我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5例尿毒症透析患者(透析组)以及同期进行类似手术的34例非尿毒症患者(对照组)检测术前的实验室指标,评估患者的心功能,进行麻醉分级并观察患者的术中输血及补液量,制订手术后尿毒症透析患者的透析方案.结果尿毒症透析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分别为78 g/L和34.9 g/L,均低于非尿毒症对照组.术前行心功能和麻醉ASA分级,尿毒症透析患者更差.术中尿毒症透析患者接受输液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透析患者能继续规律透析治疗.结论尿毒症透析患者能进行各种手术,但接受手术的风险大,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利于患者更好地耐受手术.
作者:张伟明;顾乐怡;严玉澄;林爱武;王咏梅;钱家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载三氧化二砷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方法以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w/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As2O3纳米粒,通过均匀设计试验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形态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78.2 nm,平均包封率为53.19%,平均载药量为0.64%.结论本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质量可控.
作者:张乐;周世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活动性结核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特征及与患者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2月至2005年10月本科住院的结核患者97例,其中活动型结核患者57例,静止期患者40例,对照组为41例健康成年体检者.ELISA法及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TNF-α、IL-1和IL-6)及相关细胞免疫指标(CD4、CD8、CD4/CD8)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IL-1、IL-6、TNF-α水平分别为(15.3±1.3)、(80.5±7.3)、(77.2±9.8)ng /ml,活动性结核组为(33.7±3.6)、(293.6±30.5)和(190.7±25.2)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静止性结核组.活动性结核组患者外周血CD4比例及CD4/CD8比值为(32.3±2.9)%和(0.83±0.17),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炎性因子水平增高及免疫功能下降是活动型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之一,两者呈反向依赖关系.
作者:陈志;林明贵;梁建琴;王金河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