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刘殿武;何海艳;肖永红;刘英丽
目的 研究可溶性HLA-G1(HLA-G5)对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黏附到猪血管内皮细胞(PED)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人NK细胞对猪血管内皮细胞杀伤杀伤活性.方法 利用核转染技术将pcDNA3-HLA-G5转入LCL721.221细胞株.以RT-PCR、Dot-ELISA技术分别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HLA-G5的表达;以人类NK细胞系(NK92)效应细胞,猪内皮细胞系(PED)为靶细胞,检测NK92在静止和流动状态下对PED的黏附作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HLA-G5抑制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与未加入HLA-G5的对照组相比,NK92在静止和流动状态下对PED的黏附功能明显降低(P<0.01),且对HLA-G5组PED的杀伤效率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 HLA-G5可以通过抑制NK92对PED的黏附功能,来减轻NK92对PED的杀伤作用.
作者:王树森;房崇云;曾梦华;谢林;李荣;王璐;朱珉;吴雄文;陈实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对兔肌腱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以探讨decorin在肌腱愈合中对肌腱细胞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兔肌腱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25、1.25、2.5、5μg/ml)的decorin;培养12、24、48 h用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溴盐(MTT)法测定细胞增殖速度;镜下观察低浓度DCN作用24 h后对兔肌腱细胞增殖的影响;低浓度DCN培养24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0.25、1.25、2.5μg/ml浓度decorin作用12 h后对兔肌腱细胞增殖有着减少的趋势,但是24 h后却明显地促进其增殖(P<0.05),但是48 h后差异不显著.而5μg/ml浓度组作品12 h对兔肌腱细胞增殖有着增加的趋势,24 h后促进增殖作用显著(P<0.05),48 h后却抑制兔肌腱细胞的增殖.0.25μg/ml低浓度decorin作用兔肌腱细胞24h后镜下观察和流式细胞分析,细胞增殖明显增强,S期增加,PI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中浓度decorin对兔肌腱细胞的增殖起着先延迟后促进的作用,提示在肌腱愈合中如果在肌腱和腱鞘之间运用DCN,可能起到早期隔离TGF-β对腱鞘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而后期增强TGF-β对腱内膜细胞的作用,从而促进内源性愈合,减少外源性愈合,达到减少粘连的效果.
作者:熊雁;张正治;傅晓岚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严重烧伤早期SRC-3基因敲除小鼠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及核转位的变化.方法 以SRC-3基因敲除小鼠为实验组,以野生型小鼠为对照组,以小鼠15%~20%TBSAⅢ度烧伤为实验模型,观察两组在严重烧伤前、烧伤后1、6、12 h肝脏GR表达及核转位的变化,同时提取致伤前、致伤后1 h以及6 h血清标本,观察炎性细胞因子TNF-α及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变化.结果 野生型小鼠致伤后肝脏总蛋白中GR 1 h即显著下降,6 h仍明显低于正常,12 h有所恢复.而SRC-3基因敲除小鼠致伤后肝脏总蛋白中GR无明显变化,野生型小鼠和SRC-3基因敲除小鼠致伤后肝脏GR核转位均增加,但SRC-3基因敲除小鼠GR核转位增加更为显著;两组致伤后炎性细胞因子TNF-α均升高,但野生型小鼠升高更为显著,而实验组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升幅大于对照组.结论 严重烧伤对野生型小鼠和SRC-3基因敲除小鼠肝脏GR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SRC-3的缺失可能减轻了严重创伤早期对GR功能的抑制作用.
作者:杜智勇;粟永萍;徐建明;廖岚;冉新泽;李军;王峰超;唐棠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腰腿痛是部队训练中常见的病症,临床观察发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常是部队训练中造成腰腿痛的重要原因,1997-2003年,我们采用经皮穿刺法阻滞腰脊神经后支治疗由于训练造成的急慢性腰腿痛481例,另选同样患者22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纯痛点封闭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所有患者均经至少6个月的随访,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杨华;刘传太;石建辉;唐葆青;吴风富;程昌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本研究应用校正的TIMI帧数(CTFC)及ST段回落程度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血流达到TIMI3级的患者心肌水平血流再灌注的情况.
作者:颜艳;沈洪;杜洛山 刊期: 2006年第17期
因超声波具备的能量作用于人体组织,可能导致多种组织的不同程度的损伤,其安全性一直受到人的怀疑.本实验对11只香猪进行体内皮下组织超声波作用于组织,分别对肿胀液灌注和肿胀液灌注后进行超声波作用的香猪进行组织比较,初步观察超声波对组织的损伤情况.
作者:杜太超;汪立川;李战强;王雪顽;徐永成;解永学;张建中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构建携带HA-tag的连环蛋白P120(P120ctn)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腺病毒感染后P120ctn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把HA-tag和P120ctn基因克隆入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中,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共转染大肠杆菌BJ5183,获得腺病毒重组质粒.再将获取的腺病毒重组质粒转染入293细胞进行包装,获取P120ctn重组腺病毒并进一步感染HepG-2细胞株.结果 P120ctn基因成功克隆到腺病毒载体中,该腺病毒可高效介导P120ctn在HepG-2细胞中表达.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含P120ct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毅;杨占宇;朱瑾;杨世忠;李晓武;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17期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难以估计.Bcl-2基因是在t(14;18)染色体易位断点处发现的一种癌基因,是人类滤泡型淋巴瘤的遗传学标志[1-3],具有阻断程序化细胞死亡作用.Ki-67初是以何杰金氏细胞系L428细胞核成份制备的单抗,是针对处于增殖周期的人类细胞核抗原的抗体,其表达与细胞增殖高度相关[2].近年来研究表明它们与人类多种肿瘤有关[2,4,5].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对人肾细胞癌Bcl-2及Ki-67基因产物进行检测,以研究其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并讨论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鸣;张红宾;张惠中 刊期: 2006年第17期
鉴于目前临床对血小板计数结果不稳定反应较大,本研究利用SF-3000血细胞分析仪所提供的血小板计数结果和手工显微镜法结果作对照,对血小板直方图在判断血小板计数结果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作者:雷晓田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大鼠坐骨神经结扎模型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探讨其在神经再生中的机制与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坐骨神经结扎组,实验组结扎后分别存活1 d到28 d,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CGRP在坐骨神经、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脊髓分布和含量的变化.结果 结扎后1 d坐骨神经CGRP大量堆积,结扎近端多于远端,随后逐渐下降,近端至14 d基本消失,远端至7 d基本消失;结扎后7 d DRG CGRP开始下降,21 d达低值,28 d仍低于正常;结扎后14 d脊髓后角CGRP下降,但后角免疫阳性面积未见明显变化;各时间点脊髓前角CGRP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神经结扎后CGRP表达变化呈现一定的时空模式,可能与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有密切关系.
作者:郑林丰;谢应桂;许愿忠;张建伟;易西南;吴贤群;张灵芝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考察综合干预对重庆市某儿童福利院婴儿体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来自福利院的48例8~9月龄婴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干预组予游泳、抚触、早教与多感官刺激训练;对照组不做干预.干预前后采用格赛尔(Gesell)发育量表分别对两组婴儿的动作能、应物能、语言能、应人能4个能区进行评估.结果 1个月后评估表明:对照组,语言能和应物能所提高(P<0.05),动作能、应物能及总体指数相比无显著差异.干预组动作能、应物能、语言能、应人能及总体指数均较前显著提高(P<0.01).干预组各能区指数增高值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结论 对福利院儿童提供必要的丰富环境与疗育措施非常有效和重要.
作者:赵聪敏;张雨平;奚敏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跟踪观察机采浓缩血小板(platelet apheresis concentrates,PCs)在5%DMSO条件下于-80℃冻存1~5年的体外功能变化.方法 玻璃珠柱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花生四烯酸诱导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蝰蛇毒检测血小板Ⅲ因子活性.结果 对深低温保存的冻存血小板的动态观察发现:PCs冻存期为1~5年融化复苏后的黏附和聚集功能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冻存至第4年的血小板复苏时4/10样品发生凝集,第5年的有3/11发生凝集;冻存至第5年时,多数样品血小板Ⅲ因子失活.对22℃常温保存的液体血小板的观察发现:血小板的黏附功能和大聚集能力随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72 h有差异(P<0.05),96 h有显著性差异(P<0.01);5 d之内血小板Ⅲ因子活性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22℃保存的液体血小板发生渐进的代谢损伤,而-80℃保存期在3年内的冻存血小板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孔令魁;朱为刚;熊文;李雪梅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建立2个快速、同步检测脲原体U. Parvum和U. Urealyticum的PCR反应体系.方法 根据脲原体尿素酶B基因序列,设计2对分别针对U. Parvum和U. Urealyticum的特异性引物,建立2个PCR反应体系.通过脲原体标准株和临床阳性标本的PCR产物测序以及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实验,对2个PCR体系进行评价.应用2个PCR反应体系对48例临床标本进行脲原体检测以及与培养法检测脲原体进行方法学比较.结果 2个PCR体系能够检测U. Parvum、U. Urealyticum标准株和临床标本中脲原体,扩增产物长度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标准株和2个临床阳性标本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公布的序列完全一致.2个PCR体系与其他14株细菌(包括5株有尿素酶细菌)无交叉反应,检测限度均为10拷贝/ul的重组质粒DNA.对48例临床标本同时进行PCR和培养法脲原体检测,PCR的阳性检出率为54.2%,培养法为39.6%(P<0.05).与培养法比较,PCR的灵敏度为94.7%,而与PCR法相比,培养法的灵敏度为69.2%.结论 2个PCR反应体系能够快速、同步进行临床标本中脲原体的分种鉴别,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
作者:张新;蒲晓允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真皮间充质干细胞(derm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dMSCs)参与创伤修复中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ecretory leukocyte protease inhibitor,SLPI)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ytokine-induced neutrophil chemoattractant-2,CINC-2)的差异表达,并探讨其相关功能.方法 采用前期建立的技术分离、纯化并扩增dMSCs,通过RT-PCR检测创伤修复时SLPI和CINC-2在dMSCs中表达,通过3H-TdR掺入实验研究SLPI和dMSCs有丝分裂的关系,利用Boyden趋化小室研究dMSCs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结果 分离的大鼠dMSCs呈梭形,在体外显示多向分化潜能.RT-PCR提示伤口液刺激24 h后dMSCs中SLPI,CINC-2表达升高,同时检测到在全层切割伤后1 d大鼠皮肤组织中SLPI和CINC-2均为高表达,3H-TdR掺入实验提示SLPI能够促进dMSCs的有丝分裂,趋化小室实验显示dMSCs对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加入中和抗体后趋化作用减弱.结论 创伤后SLPI,CINC-2在dMSCs中表达升高,其表达升高可能同dMSCs的增殖和趋化有关.
作者:江德鹏;向静;文亮;粟永萍;屈纪富;冉新泽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克隆人DcR3分子的cDNA,将其重组入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于COS-7细胞.方法 以PCR方法克隆编码人DcR3分子的cDNA,对其序列进行测定.将测序正确的DcR3 cDNA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AAV-IRES-hrGFP,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法转染COS-7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和激光共聚焦检测重组DcR3分子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PCR方法扩增出一1 000 bp左右的基因片段,插入pAAV-IRES-hrGFP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后,经序列测定证实扩增的片段为人DcR3分子cDNA.将重组子转染COS-7细胞,Western blotting和激光共聚焦检测到DcR3分子的表达.结论 成功地克隆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了DcR3分子.
作者:王槐志;黎万玲;董家鸿;倪兵;姜曼;吴玉章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多靶点射频毁损手术治疗癫痫性精神障碍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采用CT定位、多靶点联合毁损对63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远期随访,评估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随访时间12~27个月,平均(19.62±5.10)个月,共随访到57例患者,恢复3例,显著进步26例,进步24例,无效4例,加重0例,有效率92.98%;术后除早期暂时性并发症外,无远期严重并发症.结论 立体定向多靶点射频毁损手术对癫痫性精神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尹忠民;王连仲;闻华;江晓莲;管艳艳;高蕾;王磊;陈实;张激扬;王永才;杨志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CO2激光喉显微手术(CO2 laser endolaryngeal microsurgery,CO2-LELM)治疗某些喉内病变的不同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 插管全麻显微喉内窥镜或支撑喉镜下,对425例广基型声带息肉、230例声带小节、72例声带肥厚、29例声带囊肿及44例喉角化喉白斑病患者,在喉显微手术辅助下,用CO2激光分别对病变组织切割、汽化、凝固予以摘除.结果 根据电子喉镜检查结果和声嘶改善情况进行评判,手术后4~5 d,治愈率为22.4%(179/800),有效率为43.4%(347/800);1个月后,治愈率为93.3%(746/800),有效率为97.8%(782/800);3个月后,治愈率为98.3%(786/800),有效率为99.8%(798/800),需二次手术0.2%(2/800).结论 CO2激光喉显微手术是治疗喉内良性增生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魏运军;张学渊;袁伟;钟诚;向召兰;黄义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HEPC1和HEPC2基因稳定转染对RAW264.7细胞铁滞留的影响.方法 用脂质体将HEPC1和HEPC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分别稳定转染RAW264.7细胞,以转染空载体为对照,RT-PCR鉴定后,分别给予FeCl3和59FeCl3处理,然后测定各组细胞及培养上清中59Fe的放射活性,分别以105细胞的cpm和培养上清cpm/(细胞cpm+培养上清cpm)作为衡量铁贮存和铁释放的指标.结果 RT-PCR鉴定HEPC1和HEPC2基因的稳定转染均获得成功;稳定转染HEPC1和稳定转染HEPC2的RAW264.7细胞组铁贮存分别是稳定转染空载体的RAW264.7细胞组的1.65倍(P<0.01)和1.71倍(P<0.01),而铁释放率则分别是稳定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组的67.6%(P<0.01)和57.9%(P<0.01).结论 HEPC1和HEPC2基因的稳定转染具有促进RAW264.7细胞铁滞留的作用.
作者:王元忠;陈彬;廖荣霞;周建新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寻找约氏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相关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推测其功能.方法 分别提取约氏疟原虫感染大鼠(IL)和正常大鼠(UL)肝脏总RNA,根据疟原虫基因A+T含量高(>70%)的特点,设计可选择性扩增约氏疟原虫基因的G+C含量为40%的引物,采用差异显示PCR(differential display RT-PCR,DD-PCR)技术进行扩增,筛选差异片段,经TA克隆后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找到6个与约氏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相关基因(PyHs4、PyHs5、PyHs6、PyHs7、PyHs8、PyHs9);其中PyHs4与约氏疟原虫乙酰葡萄糖胺磷酸变位酶(phosphoacetylglucosamine mutase,AGM)具有相似性,PyHs5与约氏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3(erythrocyte membrance protein,PyHs5)具有同源性,PyHs6、PyHs7、PyHs8、PyHs9为功能未知基因.结论 应用DD-PCR技术成功扩增了与约氏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的重组表达进行功能和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宋蓓;张锡林;段建华;陈继德;姚玉淑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Ad-HO-1感染对HK-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探讨表达目的蛋白血红素氧化酶-1(HO-1)的HK-2细胞能否有效降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euclear cell,PBMC)增殖反应活性.方法 Ad-HO-1按感染强度(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100、200和400分别转染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3 h,转染2 d后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转染2、4 d后进行活细胞计数(台盼蓝染色法).激光共聚焦法检测HO-1和GFP蛋白在HK-2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K-2细胞HO-1蛋白表达,3H-TdR法检测HK-2转染后抑制PBMC增殖能力.结果 重组腺病毒Ad-HO-1(MOI200)感染HK-2细胞2 d后90%的细胞表达绿色荧光,2、4 d时活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激光共聚焦检测表达GFP的细胞均表达HO-1蛋白,位置分布基本一致.Western blot检测显示HK-2感染Ad-HO-1后有能与HO-1单抗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免疫印迹条带,对PBMC增殖能力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Ad-HO-1能介导HO-1目的蛋白的表达,具有抑制PBMC增殖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戴卫华;吴雄飞;金锡御 刊期: 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