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贺玉梅
目的:探讨部分喉切除术后喉功能重建材料的选择应用.方法:采取颈部皮瓣,颈阔肌筋膜,胸骨舌骨肌筋膜,甲状软骨外膜等修复材料行喉功能重建术,并对各种喉重建材料进行比较.结果:根据病人情况,合理选择以上修复材料,获得喉功能恢复的较好效果.结论:颈部皮瓣,颈阔肌筋膜,胸骨舌骨肌筋膜和甲状软骨外膜是喉癌术后喉功能修复重建的好材料.
作者:范文汉;贺玉梅 刊期: 1999年第06期
西医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主要是对症治疗,多数预后不良.用透析疗法和肾移植疗法因设备、技术、经济等条件要求较高而受到限制.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内服中药和中药灌肠治疗24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明显,报告如下.
作者:范春花;谢朝良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揭示MUC1基因在人正常腺上皮中的表达规律.方法:用BC2单克隆抗体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上皮组织中的MUC1核粘蛋白的表达.结果:MUC1核粘蛋白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的上皮层和基底部,上皮层内以核周明显,腺颈及基底部呈弥漫胞浆型;胃窦、胃底的表达无差异.十二指肠及空肠的表达类似,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弥漫胞浆,呈弱阳性,两种细胞的表达模式一致.结肠粘膜上皮层及隐窝处有弱阳性表达,胆囊上皮及宫颈上皮细胞内的表达亦较弱.结论:MUC1核粘蛋白广泛地存在于人正常腺上皮细胞内,但具组织异质性.
作者:汪荣泉;房殿春;刘为纹;晋华源;鲁荣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53、APC及K-ras基因突变在不同类型肠化生癌变中的作用.方法:用PCR-SSCP及PCR-RFLP技术检测了47例肠化生组织中p53基因5-8外显子及APC基因15-6外显子、K-ras基因第12位点突变.结果:47例肠化生组织中p53突变14例,占29.8%,APC及K-ras基因突变各3例,分别占6.8%.肠化生中Ⅰ、Ⅱ型肠化33例,Ⅲ型肠化14例(其中3例与Ⅱ型肠化并存),Ⅲ型肠化中p53突变率为57.1%(8/14),显著高于Ⅰ、Ⅱ型肠化(18.2%,6/33,P<0.05),而APC, K-ras基因在Ⅲ型肠化中的突变率(均为14.3%)虽也高于Ⅰ、Ⅱ型肠化(均为3.0%),但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意义(P>0.05).1例Ⅲ型肠化同时检出p53及K-ras突变.结论:不同类型肠化生其分子改变机制有所不同,p53基因与Ⅲ型肠化生的发生及癌变可能密切相关,并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
作者:王东旭;房殿春;刘为纹;罗元辉;鲁荣 刊期: 1999年第06期
在急慢性脑损伤中β淀粉前体蛋白(β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β APP)、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 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较突出的炎性细胞因子.这些脑损伤相关因子(Injury-associated factors)通过它们的变化作用(如表达水平,功能和代谢的变化,以及可能影响细胞易感性的基因和环境因素等)对中枢神经系统(CNS)产生影响.
作者:黎海涛;董燕麟;罗向东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报道一种更为灵敏的细胞特异性基因转录水平分析方法.方法:用灵敏度、重复性和线性试验对该法进行评价.结果:本法可以对5×105的细胞进行检测;5×106的细胞受试,杂交信号强度CV值为0.11;在5×105~1×107细胞范围内,杂交信号强度与细胞数的线性关系较好.结论:该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和线性满意,可用于细胞核内新生成mRNA的分析.
作者:吴丽娟;黎燕;沈倍奋 刊期: 1999年第06期
近,我院肝胆外科中心成功地完成了2例临床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例1,男性,36岁.诊断:①肝细胞癌,右肝前叶、左肝内叶,巨块型,伴门静脉左、右支癌栓;②肝炎后肝硬变.经肝动脉化疗后10天,于5月7日在全麻下行原位肝移植术.手术历时12小时40分,经过顺利.术后无外科并发症发生.术后联合应用环孢霉素A、霉酚酸酯(骁悉)、甲基强的松龙三联抗排异反应,术后2周时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控制.术后40天出院时,肝酶谱及胆红素水平降至正常,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水平正常,已恢复正常生活.
作者:西南医院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发育过程中皮层神经元NMDA 受体通道动力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细胞贴附式记录急性分离神经元NMDA受体的单通道电流.结果: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以20 pS通道开放常见,而且多数是以短开放为主,猝发样开放(burst)为主的长开放通道少见;成年大鼠20 pS通道明显减少,35 pS通道明显增多,并且出现35 pS长开放通道,20、35 pS通道的开放时间和开放概率均明显高于新生大鼠.结论:大鼠皮层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动力学特性有明显的发育变化.
作者:熊鹰;蔡文琴;李希成;隋建峰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毫米波对损伤脊髓修复的生物效应.方法:采用波长为4.9 mm、7.1 mm、8.9 mm,输出功率密度7 mW/cm2的毫米波治疗大鼠损伤脊髓,30 min,2次/d,治疗20 d.观察组织学及CSEP、MEP变化.结果:7.1 mm-7 mW/cm2治疗组与损伤组比较脊髓组织病变轻,CSEP潜伏期缩短.结论:毫米波能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毫米波疗法可能具有频率特异性.
作者:刘宏亮;尹清;刘青山;侯岷;吴宗耀;张富鑫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病因学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岁,发病部均位于椎间盘水平,T10~L1间的3个节段32例.结果:X线侧位片病变部位均见椎间孔处骨化影,椎体骨桥2例;病变部位以外的胸椎、腰椎或胸腰椎见广泛退行性变,形成骨桥17例.造影特征性表现主要是正位V形、U形、稀疏样改变,侧位主要为孤形压迹、V形改变.CT扫描骨化形态由轻而重分为4型:棘状型2例、结节型9例、板块型5例、隆突型14例.CT另有椎体后缘软骨结节16例,椎间盘疝4例,OPLL3例,前纵韧带骨化20例.结论:从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影像学的特殊表现可以推断其发病与脊柱继发退变有关,是从关节突内缘起始、沿黄韧带腹面生长的.
作者:王自立;金卫东;丁惠强;施建党;李维杰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用大鼠放烧复合伤模型观察碘伏与苯妥因(PHT)局部单用与伍用的抗感染和促愈效果.方法:复制大鼠15%Ⅲ度烧伤和4 Gy60Coγ辐照复合15%Ⅲ度烧伤的损伤模型,观察不同给药方案治疗后30 d存活率、创面残留率、创面感染率、肉芽组织蛋白与羟脯氨酸含量以及血管生成等指标变化.结果:碘伏单用和与PHT伍用在两种损伤均显示显著的抗感染作用和促愈作用,创面感染率、组织菌量30 d创面残留率均低于对照组,而肉芽组织蛋白、羟脯氨酸含量及血管密度计数用药后7~24 d两种损伤模型相继高于对照组.两药伍用未见拮抗效应,而且无论是抗感染还是促愈效果均优于单用.PHT促进蛋白、羟脯氨酸的合成代谢与促血管形成作用可能是其促愈效应的生化和形态学基础.结论:碘伏与PHT局部伍用可起抗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的良好作用.用于放烧复合伤的治疗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作者:宋举峰;楼淑芬;余争平;程天妹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所致先心病儿童血小板激活及抑肽酶的保护作用.方法:20例非紫绀性心脏病儿童随机分为两组,A组(n=10)使用抑肽酶,按5×105 IU/kg的剂量加入预充液中;B组(n=10)不用抑肽酶.检测血浆P-选择素、血栓素B2、肌酐、尿素氮、血小板计数及血球压积,记录输血总量、术中、术后24 h失血量.结果:体外循环期间P-选择素和血栓素B2较转流前升高,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术中、术后24 h输血量、失血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血小板计数、肌酐及尿素氮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儿童体外循环可导致血小板激活,P-选择素释放增加,血栓素B2升高,血小板减少,抑肽酶可减轻血小板激活,抑制释放反应,保护血小板功能,减少术中、术后输血量和失血量.
作者:昌其;肖颖彬;刘梅;彭莉;胡卫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emulsfication缩写Phaco)手术中硬核的处理是一个难题.除了选用功能不断更新的先进乳化仪和采用各种新手术方法外,笔者认为在整个乳化过程中进行合适的真空调节也可以使硬核白内障的乳化过程变得安全和容易一些.
作者:郑汉;刘勇;石宏;金震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补充N-乙酰半胱氨酸(NAC)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SMAO)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肠道及远处器官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2只,分成NAC治疗组(n=21)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21).SMAO 45 min后松夹,于松夹后5 min给予NAC(50 mg/kg)或生理盐水.测定松夹后2、4、6 h肠、心、肝、肾、肺组织游离巯基(NPSH)、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酶(MPO)的改变.结果:给予NAC可明显增加组织NPSH的水平,降低MDA和MPO的含量.结论:NAC对肠道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和远处器官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刁有芳;肖南;田昆仑;刘萍;刘韧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Fas抗原介导的死亡效应在超抗原诱导T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SEA诱导从人外周血建立的短期SEA反应T细胞系凋亡,1.8%琼脂凝胶DNA电泳观察凋亡的特征条带;FCM检测Fas、FasL的表达量变化,Fura-2/AM荧光指示剂检测胞浆[Ca2+]i的变化.结果:使用FCM特异性检测凋亡亚G0/G1峰大小及1.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凋亡DNA梯状图谱证明,SEA能诱导短期SEA反应T细胞凋亡,其凋亡的时间与程度与SEA的使用剂量有关.SEA 1 μg/ml建立的短期SEA反应T细胞对SEA 1 μg/ml的再次刺激,凋亡量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在作用的第16 h高,达58%.FCM间接荧光染色法检测发现,Fas及FasL亦随SEA作用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多,16 h时表达多,分别为92%和60%.用Fura-2/AM荧光指示剂检测此时细胞胞浆[Ca2+]i已从刺激前的(290±33)nmol/L上升到(680±16)nmol/L.结论:Fas抗原与SEA诱导的T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换言之,Fas抗原在超抗原诱导T细胞凋亡中起作用,而胞浆[Ca2+]i升高与SEA诱导的凋亡T细胞DNA断裂及其它凋亡形态变化有关.
作者:宋建勋;朱锡华;陈克敏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急性胆管炎时大鼠肝组织ICAM-1与循环PMN表面CD11b、CD18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和斑点杂交技术观察胆道感染时ICAM-1 mRNA在肝组织的定位及转录表达强度;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MN表达CD11b及CD18的阳性率.结果:ICAM-1 mRNA原位杂交显示胆道感染3 h后肝窦内皮细胞、枯否细胞和肝小叶中央静脉内皮细胞阳性反应增强,12 h阳性反应强.斑点杂交显示胆道感染后3 h肝组织ICAM-1 mRNA含量开始增高,12 h达高峰.循环PMN表达CD11b和CD18的阳性率3 h以后明显增高.结论:胆道感染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等表面ICAM-1与循环PMN表面CD11b、CD18的表达显著增强.
作者:黄显凯;韩本立;朱锡光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191例,直接缝合18例,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果:死亡4例,存活205例效果满意,无残余瘘和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结论:对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应补片修补为主,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效果较好.
作者:闵家新;褚衍林;史鉴运;肖颖彬;陈林;钟前进;王学峰 刊期: 1999年第06期
在脊柱损伤中,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较为常见,在治疗过程中,恢复脊柱的解剖结构,正常的生理曲线及椎管的容积,牢固地稳定脊柱是主要问题[1~2].1997~1998年,我院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或骨折脱位合并有截瘫的15例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Kaneda钉内固定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永恒;杜全印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检测水杨酸盐耳毒性发生时耳蜗毛细胞肌动蛋白(Actin)表达的改变,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阈值作为听功能指标,建立水杨酸盐耳中毒模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水杨酸盐耳毒性组耳蜗肌动蛋白表达.结果:正常豚鼠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和内/外沟细胞Actin免疫反应呈强阳性;螺旋缘齿间细胞和血管纹上皮细胞呈弱阳性.水杨酸盐耳中毒时上述细胞内肌动蛋白免疫反应明显减弱.结论:豚鼠水杨酸盐耳中毒时耳蜗毛细胞肌动蛋白含量下降,这可能是水杨酸盐耳毒性发生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朱瑾;刘兆华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我们应用自体耳廓三角区软骨或鼻中隔筛骨植入矫正鼻尖过低,鼻孔外露效果满意,本组18例,男5例,女13例,平均年龄20~38岁.18例术后效果均满意,随访半年,外鼻形态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刚玉;冯玫 刊期: 199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