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怀志;曹德品;孙国栋;郭斌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医学伦理问题可以被划分为单客体伦理问题和双客体伦理问题,单客体伦理问题表现为非对抗形式和对抗形式;在双客体伦理问题中,医学实践的客体有一对,主要矛盾存在于两个客体之间.这种划分有助于我们把握具体伦理问题的症结和本质.
作者:杨博;杨猛;李媛媛;张晨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目前本科实习护生在实习前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和相关因素,以提出提高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对策.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144人,使用自编调查表,以及根据刘玲编制的护士职业认同感问卷改编的实习护生职业认同感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情况本科护生在实习初期职业认同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实习护生在实习初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评分为103.19±13.11,职业认可感五个因子中职业认知评价为26.46±6.54、职业社会支持为23.13±3.32、职业社会交往技能为19.73±3.16、职业挫折应对为22.71±3.51、职业自我反思为11.17±2.02.结论 加强本科护生实习各期的针对性、规范化培训及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生职业认同度,稳定护理人才,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作者:崔丽君;李姗姗;何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实施夫精人工授精术前给予不孕患者适当的伦理关怀,消除患者困惑、压抑、自卑心理,保障不孕患者的基本权利,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让此项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不孕不育患者,同时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并对实施夫精人工授精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提出探讨.
作者:田晓华;赵邦霞;陈冬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当前我国护患关系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 根据护患关系中存在的常见问题,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我国8省市部分公立三甲、公立二甲、中医院、民营医院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在就医时的状况.结果 护患关系紧张、双方互不信任状况严重.患者维权意识高、看病贵、医患沟通不畅、媒体导向偏颇等是引发护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结论 护患双方在就医过程中,关系紧张,需针对实际情况,相应地重塑医疗的公益性、纠正舆论导向、重建护患互信的状况来缓解护患冲突.
作者:赫艳杰;张新庆;兰礼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通过探讨一些药物临床试验中出现的几种伦理问题以及我国在保障受试者权益方面面临的一些挑战.提出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受试者,长远地发展我国临床试验工作,需要从亟待完善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者专业水平尚待提高,伦理审查的力度有待加强,国家相关部门监督管理方式有待调整等方面加快我国临床试验的能力建设的步伐.
作者:江春艳;杨国斌;郑均;王倩;罗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卫生系统的重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问题是卫生资源的重新配置,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有公益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效率性原则.卫生系统重建过程中的公平性包括健康保障的公平性、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政策制度的公平性.
作者:安伟;杜萍;张鹭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医学人文教育旨在使学生理解和运用医学人文知识、体验和领悟生命,以终形成人文精神.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应具有适宜性;使用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主题保持内在一致;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在课程考核中应占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理论考查形成有机整体.
作者:王华生;赵玉鹏;黄萼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介绍了美国应对紧张医患关系所采取的一些制度和措施,如立法规范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改革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与完善健康维持制度,实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规范医疗纠纷处理方式等;并提出了缓解我国医患关系的一些启示:完善医疗立法,明晰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推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发展,维护医患双方的正当利益;建立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分担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建立合理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
作者:熊楠楠;杜萍;吕丽娜;杨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核事故中的医学应急救援不同于一般灾害事故的医学应急救援,它有着特殊的伦理要求.在核事故的医学应急救援中,需要确立全局责任的伦理观念,要有环境道德意识,要具备安全道德理念,需要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作者:李诚杰;李海涛;张京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医学研究生的医德教育现状及对策.方法 采用自制量表对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7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采用SAS9.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对于医学誓言的了解程度、在医患关系沟通能力上和是否勇于冲到一线上,女生高于男生(P <0.05,P<0.05,P<0.01);在医患沟通和是否勇于冲到一线上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P<0.01,P<0.05);在责任心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P<0.01);在对于医德规范和医学生誓言的了解上独生子女略低于非独生子女(P<0.05);博士生相对于硕士生更注重个人利益(P<0.05).结论 医德教育的主流意识是积极的,但形势依然严峻.要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的医学研究生,需要加强他们的医德教育,并改善教育方法.
作者:顾艳琼;苏秀娟;王嫱;陈霞;周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对80例住院的Ⅱ型糖尿病足患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对糖尿病足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育手段和方法,继续进行教育,并加强出院随访.在糖尿病足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实用、可行、针对性、保护、阶段性等伦理原则,才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丁彩丽;秦芳;周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 - Based Learning,PBL)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作用.方法 将某校留校实习的学生分为PBL教学组与传统大课教学对照组,PBL教学组以学生为中心,其基本模式为:以问题引导(或精讲)→自学(及临床实践)→讨论→评估;传统大课教学组以教师为中心,其基本模式为:理论课→见习课.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独自完成医患沟通进行考核,由患者和/或家属及考核教师评分.结果 PBL教学组学生评分普遍高于传统大课教学对照组.结论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大课教学模式相比能明显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作者:王忠琼;王烜;邓明明;陈霞;钟晓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医德考评是医院制度伦理、管理伦理极为关键的一环.医德考评的终目的是通过考评全员提升医德素质.在医德考评全过程中,转化他律的规范作用为其自律导向,才能克服其自身的局限性,才能够充分保证医德考评的时效性和可持续性.目前,必须在医德宣传教育的自律导向、各种评价的自律导向、考评效应的自律导向、全方位活动的自律导向等方面,有效地、综合性地加以强化.
作者:马晓慧;孙福川;王鲲;吕丽萍;李素;郝莹;王培军;孙梦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介绍了某高校创新医德教育体系的措施:将医德教育研究与实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以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并阐述了一些经验与体会:学校要高度重视,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遵循医学生的成长规律,是医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充分发挥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功能,在探索医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相关部门,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得到发挥,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作者:农乐颁;许世华;谭会恒;魏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通过对某省五所高等医学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了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四大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医学人文课程被弱化;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大;医学人文教育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生未从根本上意识到医学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选课具有盲目性.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应对策,一是要从根本出发,扭转现有的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二是要进行科学的学科建设,注重提高医学人文课程的质量;三是要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刘东梅;雷红艳;范菲菲;侯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市场及药品采购方面存在着医保药品商品名滥用、药品流通渠道不畅,同种药品价格差异大,招标后基本用药的品种供销矛盾突出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实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行业的伦理道德意识缺失.故此建议建立科学的药品名称管理体系,保障患者用药权益;建立健全药品采购管理制度,建立职能单位及主要人员问责制;严格资格审查,重视普通药品采购,控制药品价格;招标单位建立用标情况反馈制度.
作者:苗立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医疗机构进行伦理查房工作,需构建可行的医学伦理查房体系;落实医学伦理查房措施;注重医学伦理查房实效.采取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完善伦理查房评价机制等途径,从伦理学的角度去促进、完善医疗服务,并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应切实做好隐私保护操作、履行知情告知及完善环境布局设施等建议.
作者:廖绮霞;贺小伶;刘俊荣;吴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结合自身从事军医伦理学研究的经历体验,讲述了自己的“军医伦理学之路”:走医学辩证法与医学伦理学兼容之路;走有军队特色的医学伦理学研究之路;走为军队医疗卫生改革发展服务之路;走人才队伍建设与课题研究互补之路.
作者:郭照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医疗技术作为一门科学与技术,对于维系人类生命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疗技术既可以用来为善,也可以用来为恶.人是道德主体,对于技术的应用存在着道德取向.医学技术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机械式操作,医疗诊治过程也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活动,而应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技术如何为“善”,值得深思.
作者:杨萍;徐玉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毕业生助学贷款还款行为以及影响因素并研究对策.方法 采用“助学贷款大学生还款行为调查表”,调查助学贷款大学生还款行为情况.结果 不同生源地的助学贷款毕业生在还款行为上没有区别;还款行为在不同政治面貌上无显著差异;还款行为有在是否学生干部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单位所有制工作的毕业生还款行为不一致.结论 建议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及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还款能力,针对不同情况,国家可适当延长还款期限.
作者:郑节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