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智;王晓燕;关丽征;宋晓霞;焦峰
目的 总结对1400例门诊择期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电话沟通的经验,为建立护患间信赖合作的关系,提高患者对门诊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供借鉴.方法 在预约手术前后通过电话与患者沟通,进行手术前后的信息交流及健康教育.结果通过沟通,消除了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结论 手术前后进行电话沟通能够使患者增强对手术的信心,从而减轻疼痛,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秦蕴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对影响医院方式文化的因素进行伦理学分析,从医务人员和医院角度提出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伦理学对策.医务人员应正确认知医疗服务以完善自我,应建立道德情感,持生命之爱;应换位思考,增强服务的主动性,以提升自身的医学专业精神.医院应重视细节服务,提高医院信任度;应采取多样的医德考核方式监管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梁立智;王晓燕;关丽征;宋晓霞;焦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为建立具有温州地方特色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委)提供合理建议.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口头访谈;电话采访.结果 医调委现存问题是宣传匮乏及其运行公正性缺乏保障.结论 通过拓展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逐步提高群众对医调委的认知度;组建高素质的调解员队伍保证纠纷调解的高效性;建立调解旁听机制提高调解的透明度;加强法制建设保证调解的权威性.
作者:黄思思;方姗;王波;陈勰;金婷;张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医学人文学科的地位日益彰显,其中医学伦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结合实际,围绕我院医德医风建设提出了从认清新形势,正确处理新关系;明晰新方向,把握好新控点;研究新情况,着力解决新问题;明确新思路,加强引导;探索新方法,始终坚持“三个新统一”;瞄准新目标,牢固强化新意识;总结新经验,始终保持清醒等七个方面.
作者:黄党发;余文祥;刘立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表现异常,进而影响了学业的完成和人格的完善.通过对西部部分高校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进行分析,从德育的角度探讨干预策略,促进单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作者:张立亚;李蓝江;徐绍琼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颅脑手术戒毒作为一项新兴的临床医学戒毒技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临床戒毒方法 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给接受治疗者的正常生理功能带来一定的潜在威胁,在相关立法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有必要在颅脑手术戒毒正式应用于临床之前,对其涉及的生命权、健康权、知情同意权、手术费用等伦理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车京辉;张金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近年来,存在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大,给社会、家庭和学校造成一定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海恩法则”指出,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这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以诸多启示:高度重视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预案制度;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心理危机干预走专业化道路;加强心理危机恢复管理.
作者:章成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知情同意是临床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研究的一项基本原则.把知情同意分解为知、情、同意三部分,分析了这三者的深刻内涵,探讨了这一原则在实际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指出知情同意的“元”分析,有利于避免这一原则的误解和滥用以及在实践中的混乱.
作者:管开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医院宣传应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促进医院对外宣传;主动邀请媒体“曝光”,营造透明就医氛围;履行社会职责,提升医院形象;传播医疗信息,方便群众就医;投身突发事件,彰显人道主义;加强信息反馈,体现人本主义.必须以“真实”为伦理底线、以客观为价值追求、以准确为行事准则,坚持“宣传以诚为本”,以便取信于社会,取信于公众.同时,应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树立具有全局意义的大宣传观念.
作者:康芳琴;董淑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一项针对全国8省份40家医院调查结果显示:有14.9%的护士称2009年发表过第一作者专业论文,有61.0%的护士称当前我国护理类期刊论文质量“一般”,有12.7%的护士认为“好”.护士群体要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课题资助部门要适度增加专项的护理科研课题,医疗机构要鼓励、支持护士参与课题研究.相关部门应重视护士论文特别是护理伦理类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恩昌;张新庆;曹作华;郭建新;金平;吕喆;和新颖;朱明放;张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剖析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身心疲惫状态,压力过大;部分大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大学环境的适应不良,缺乏应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存在缺陷.识别和评估大学生心理危机,提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干预的具体措施.
作者:达芳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经济学视角来探讨健康教育对医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提出应在卫生经济学的教学中时刻渗透健康教育的思想,以实现预期目标.
作者:郭斌;程怀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前,自进入临床医院参与医疗实践后,准医生和青年医生所接受的职业伦理教育常泛化为简单的宣教或向楷模学习的医德医风建设,缺乏伦理范畴中易于接受、形式新颖且意义深远的教育形式.以教学医院为例,立足其兼具医院和医学院双重属性的特征,介绍如“授白大褂仪式”等值得借鉴推广的职业伦理教育形式的经验,探寻新医改形势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其对医学本质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并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职业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史楠;刘玉村;王颖;杨尹默;李海潮;杨柳;刘新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医学伦理学》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课程.其中,教师课前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课中满怀激情,感染学生情绪,帮助学生学习和体验医学职业的快乐和幸福;课后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心理需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胡爱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结合医学院校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关注品牌文化建设对医学生人文素养、事业发展道路上仁心仁术、大医精诚境界形成的重要影响,分析得出:高校品牌文化活动打造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掌握国内形势,全盘分析,结合优势资源和文化积淀,紧扣专业特点,凝练大学精神,探索并创新出自身的特色品牌,为学校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带来推动力.并提出定位、策划、组织和发展等相关措施,让活动组织者树立品牌意识,并明晰文化活动的终极育人价值和意义.
作者:叶少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辅导员思政博客的价值已被学生广泛认同,但受众满意度偏低.应发挥网络优势,贴近受众需求;顺应网络教育规律,兼顾形神统一;创新辅导员博客的工作模式,从而提升辅导员博客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深化网络德育实效;提升受众满意度.
作者:林建锋;裘梦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提高急诊科护士的伦理决策能力.方法 通过伦理决策过程,由护理团体对以往在急诊救治中的护理困境作出佳伦理决策.结果使护士知晓伦理相关的理论,掌握应对护理实践中的护理伦理困惑的方法,提高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结论 通过应用团体伦理决策法,培养和提高急诊科护士的伦理决策能力,有效地减少了护患医疗纠纷.
作者:陈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分析不同层次实习护生伦理认知现状,探讨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护理伦理培养提供策略.方法 设计问卷,获取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364名不同层次护生的伦理认知状况.结果三个层次护生对伦理认知的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认知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习护生的伦理认知需要进一步提高,应依据学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加强护生伦理认知能力.
作者:崔妙玲;韦宇宁;李敏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前困扰和制约医学院校解剖学教学的原因之一是用于教学的尸体来源严重不足.社会的无偿遗体捐献无疑是尸体来源的重要渠道,但受各种因素制约,捐献情况并不理想.通过分析制约遗体捐献的主要因素,提出完善配套设施、制定捐献工作流程及规章制度、开展感恩教育、聘请专职人员等方式来完善和充实遗体接受工作.
作者:刘健华;钟光明;赵振富;王晓梅;王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根据当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医德课教学改革、医学生自身医德践行能力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实习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和医德教育管理等措施,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职业能力的教育,这将对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钟初森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