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王沛
在当前艾滋病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主张在艾滋病防控过程中实施宽容策略.尽管实施宽容策略有助于艾滋病防控,然而却面临着道德两难的困境,即实施宽容策略与主流道德标准相冲突;排斥宽容策略则会产生道德困惑.为了使宽容策略顺利实施,提出以下措施,即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伦理价值观;消除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歧视和报复心理;消除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制定实施合乎宽容理念的艾滋病防控政策;构建平等宽容的道德环境.
作者:王东升;朱海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引导社会思潮的精神导向.医学伦理学实际上包括医疗职业道德和生命伦理学两个部分,对于医疗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的主导引领作用十分明显.而对生命伦理学的引领作用,有些体现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些体现在思想方法方面,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具体可依据不同的内容,采取借鉴吸收、改造创新和有机结合、充实提升两种方法.
作者:李恩昌;徐玉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当前国内一些患者、家属、医生逐渐认同将癌症病情告知患者.其益处在于:能使患者积极体验生活,促进患者参与治疗决策,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但也存在可能引起患者负性情绪的弊端.对此提出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商定告知者、告知时间及告知内容,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告知后的反应,开办患者及家属伦理知识学习班等告知应对策略.
作者:蒋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在介绍“高州模式”坚持公益性的制度经验在于改革创新动力、共赢发展理念和有力监督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从政府、医院、社会三个维度即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找准职能定位,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改革动力,是保证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的关键所在;从医院的角度而言,需要树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理念,摆脱对“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强化精细化管理;从社会角度而言,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行业自律,是规范公立医院医疗行为、保障其公益性的外在条件,进行公立医院制度改革.
作者:吕志;刘小龙;黄紫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通过分析护士与住院患者家属沟通的必要性,指出此举既是完善患者支持系统、改善护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等的需要,也是促进医院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护士与患者家属沟通的对策:在患者入院时就应重视家属;护理病人的同时不忘对家属的照顾;对患者和家属同时进行健康宣教;微笑沟通与护理业务水平并行;遵循预先告知的原则.
作者:叶兰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医德文化建设,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医学领域培养文化自觉意识、促进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医德文化包括先进文化、德性文化、修身文化与生命文化四个方面的内涵.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引力;以生命文化渗透为主题,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是当代医德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作者:张艳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尽管护理发展史揭示了护理是一门专业,但“全国护士从业状况调查”结果却显示护士专业认同感不高.增强护士专业认可度应从弘扬护士专业精神入手.将护士专业精神之内涵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关爱、平等对待、专业自主性、支持维护、慎独、行动负责、团结互助.在护士专业精神内涵中,“关爱”和“专业自主性”居于核心地位,而护士专业精神的内涵体现了护理伦理原则.
作者:张新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素质评价是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评价要充分做到六个结合:知识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
作者:于芳;徐玉梅;宋茂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有效化解医患矛盾的基础,是处理医患纠纷的重要方法.立足于研究专职医患纠纷处置人员的沟通能力在医患纠纷处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医患纠纷处置人员沟通素质,并提出为了更好地解决医患纠纷,专职医患纠纷处置人员需要具备沟通素质、伦理修养、医学专业素质以及法学专业素质等.
作者:孟凡;张金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胎儿畸形的超声诊断与干预处理中的伦理学问题.方法 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经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120例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1例(76%)的孕妇能明白胎儿畸形的情况,特别是胎儿心脏畸形和体表畸形,共有68名孕妇因为胎儿畸形选择终止妊娠.结论 在产前诊断与干预处理中,医师应该遵循病人利益第一和尊重孕妇自主权的伦理学原则,也应遵循“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还应普及孕前检查知识.
作者:韩瑾;甄理;杨昕;潘敏;古聪敏;廖灿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性疾病,具有伴随女性终生的特点,并在女性不同年龄阶段引起不同生理和心理问题.医务工作者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疗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年龄段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侧重不同人文关怀;重视运用医患沟通技巧,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打造“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作者:邹宇洁;杨菁;尹太郎;徐望明;彭良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以人为本的认知行为干预对剖宫产产妇及其家属遵医行为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212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以人为本的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产妇及其家属的遵医行为,并填写产妇或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产妇及其家属的遵医行为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以人为本的认知行为干预提高了产妇及其家属的遵医行为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卢蓉;吕苏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在分析新时期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对缓解教师心理压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作者:李海哲;陈庆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简述了生活质量(QOL)及其相关概念,介绍了生活质量评价及方法,时国内外大学生生活质量的评价发展进行了综述,并从人文关怀视角对我国大学生生命质量的评价研究进行了思考,建议向国外借鉴和学习相关研究理论的同时,形成适合我国大学生本土化的生活质量测量体系.
作者:车忠强;李淼晶;高金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孕产妇进入分娩产程中,随着持久而强烈的宫缩,生理疼痛和心理上的不安、焦虑、惊恐达到了整个妊娠期的高峰.充分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在孕产妇进入产程这个重要的特殊时期给予细心、全面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可以有效地避免分娩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和出现并发症,提高自然分娩率及分娩的质量,保障分娩后的母乳喂养及产后的恢复,促进母婴健康.
作者:林小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针对器官移植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遭遇的伦理困惑,即对“移植术前家属要求不告知患者病情”、“照顾临终患者”及“实习护士带教”的困惑.提出以下解决对策:确定患者的根本利益所在,思考并灵活运用适当的伦理原则,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及负责任的伦理行为,关怀照顾患者的身体和情绪反应,维护患者的根本利益,尊重及保障患者的权益.通过长期、循序渐进的临床护理伦理决策训练,提高伦理决策能力,在解决临床伦理问题的同时,又兼顾患者的大利益,为其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豆秋江;叶海丹;林清华;陈公云;陈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在阐述人文和谐理念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文和谐理念在护理中的困惑,即临床护理工作未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护理人员人文素养培育不到位,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缺乏个性化.由此提出人文和谐理念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人文和谐——优质护理的思想新源泉;人文和谐——优质护理实践新转位;人文和谐——优质护理医患交流的新桥梁.人文和谐是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人性化服务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人文和谐的优质护理服务将是护理事业的一个全新的里程碑,将为和谐医患关系注入新的活力,注入新思想,开创新风范.
作者:居朝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从高校医院医患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即环境及设备现状,工作人员构成现状、服务对象是特定人群、高校医院的基本医疗制度;高校医院医患矛盾存在的主观性,即服务意识不强、技术力量薄弱等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医院医患关系的特点,阐述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意义,提出了要解决思想问题、能力问题、沟通问题、保障问题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并提出要践行“一切为病人”的服务理念,以促进医患和谐,终达到患者满意的目的.
作者:牛进宝;郭华;李高中;于晓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通过专兼职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授课、指导护生开展临床伦理实践活动,提高了护生参与伦理实践教学的主动性.认为解决好临床伦理实践的带教师资、落实临床带教经费和注重做好学生参与实践的动员教育等问题,有利于开展临床伦理实践的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其不仅保证了课程教学质量,而且提升了护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通过对一例院前急救纠纷发生的原因以及涉及的医学伦理学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在院前急救中医疗知情权问题、院外死亡的尸体处理问题、院前急救中的医疗收费问题等方面易产生医疗纠纷.为此提出避免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一些建议:准确评估病情、弄清周边人员身份、及时与警方或调度中心联系、提高急救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完善急救诊疗记录.此外,急救人员的医疗行为要坚守相应的医疗法规和伦理学原则,以病人利益为出发点,提高抢救工作质量,从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减少医疗纠纷.
作者:刘国政;张振建;汪加朋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