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苏春萍;张晓文;张甦源
当前,部分大学生学习不努力、考试作弊,在简历中造假,待人不诚信,严重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薄弱以及个别学生修养不高.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高校辅导员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填写诚信协议书,营造诚信氛围,加强诚信教育等措施促使大学生树立诚信伦理意识.
作者:王欣;王春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对丽水市某医院“关系就医”现象展开调研和分析,发现“关系就医”是医患之间社会资源交换的媒介,其现象背后是医患博弈互动的错位以及医患双方对满意率理解的偏差.建议政府构建良性医患博弈的合理化制度,医务工作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患者提供“熟人”般的医疗服务.
作者:王秋芬;王伟杰;钱丽荣;方振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制度伦理建设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从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的伦理现状入手,剖析了产生伦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即政府主导功能错位、医疗功利化趋向明显和缺乏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支撑.在此基础上,对社区卫生服务制度伦理建设提出相应对策:政府履行职责,实现卫生正义公平;维护健康权益,构建完善保障体系;形成制度伦理,将伦理道德规范化.
作者:徐青松;周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医院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体现在诊疗活动中,通过医务人员的换位思考、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沟通和从细节上实施人文关怀等实现;人文关怀体现在医院服务中,通过美化就医环境、优化就医流程和惠民服务等实现;人文关怀也体现在医院的管理中,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完善经营机制和优化考评体系等实现.
作者:马国平;杨京利;张永;高萍;何明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近年来,日益频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引起多方关注,也给相关部门对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处置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前移、防范、化解、有效应对是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引用群体发展模型理论,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过程:呈现、冲突、凝聚、转变和平息等五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干预体系.
作者:唐闻捷;彭红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努力营造安全、优美的诊疗环境,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与服务,是现代医院加强内涵建设、彰显品牌效应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考虑患者就医感受,科学设计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注重医患交流沟通,建立和完善随访机制,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温馨、满意的服务.
作者:钟声;吴蔚;李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加强医学生言语交际素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是现代医学模式及医学发展的要求.而加强医学生言语交际素养的有效途径则包括:开展能培养医学生言语交际兴趣的活动;开设言语交际的相关课程,增加医学生言语交际知识储备;开展情景教学,以实践促进言语知识的内化;开展“准医生”岗前言语交际素养培训.
作者:刘单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是医改得以顺利实现的核心要素.课题组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在传统观念影响较大的农村“熟人社会”,对村医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而因为宗亲、姻亲等传统关系形成的亲情、乡情、友情等使得村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执业环境.在“人情味”比较重的乡村社会所形成的具有乡土特色的诊疗方式为村民就医带来便捷,但由于资源、设备、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村医的服务提供中存在“重医轻防”现象.
作者:彭迎春;吕兆丰;王晓燕;高清;王玉;汉业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伦理要求.针对研究型读者,图书馆为其提供全面、系统、新颖的网络信息资源,帮助他们成为科研课题和知识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针对求知欲型的读者,帮助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针对技能型的读者,帮助其转变以往的应付临床护理工作的思想,使他们成为复合创新型的临床科研护理人员.个性化服务下对图书馆工作者提出了以下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业务技能;深入开展信息伦理教育工作.
作者:徐静;苏春萍;张晓文;张甦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分析当前研究生德育三个主体(即辅导员、导师、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即不重视研究生德育或德育效果不明显;从“主体效能”视角出发,提出研究生德育主体应从辅导员、导师、研究生本人三个方面的德育认知和德育行为入手,增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能感.
作者:申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患者的猜疑、矛盾心理和医务人员的困惑、消极自保态度使医患彼此间产生信任危机,医患关系呈现紧张状态,这会影响患者健康利益诉求的实现和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应加强医患沟通,注重口头语言的运用,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促使双方互相理解与了解,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
作者:张金凤;胡文华;张永利;岳长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医学伦理关系,这就需要从医学生抓起,除了应该努力掌握现代医学技术外,培育良好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医学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有:学校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师德建设,提升人文素养;注重专业教育,渗透人文精神;增设人文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人文理念,浓郁校园文化;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社会实践;拓宽教育渠道,提高教育成效.
作者:王爱英;夏吉凯;李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实地观察研究发现,目前B市M县村卫生室的设置状况和村医的配置存在以下伦理问题:基于服务人口数量的村卫生室配置无法保障公平;公共产品的市场运作方式导致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不足;职业素养趋弱的村医队伍影响农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基本药物落地制度现状影响村民对村医的选择与信任;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纳入与否影响参合农民的均等受益.
作者:彭迎春;吕兆丰;王晓燕;高清;王玉;汉业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生命教育是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感知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体验和理解生命的生活化本质,提升人类的幸福指数和人文情怀.当前,医师职业精神出现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命教育的缺失.因此,在培育医师职业精神、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坚持以人为本、感同身受、从医乐道、终身教育等原则,对医师进行生命认知教育、生命责任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等.
作者:张秋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在我国传统文化视域和现行伦理、法律框架下,老年人临终关怀会遇到一系列的伦理冲突和难题:医疗保护中隐瞒病情与知情同意中告知原则的伦理冲突;中国传统孝道观念与尊重病人自主抉择权利的伦理冲突;临终关怀中的死亡商讨与传统死亡观的伦理冲突;选择临床积极治疗或临终关怀服务的伦理决策冲突;临终关怀的服务理念与传统医德观的伦理冲突.提出解决的对策为:应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要适当告知病情;关注病人意愿,尊重病人的自主权;推广有关生死关怀等相关的教育课程;开展死亡观教育和伦理引导,构建和普及科学的死亡观;医务人员要转变医疗观念,重视对临终老人的身心照护.
作者:罗会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现实背景下完善制度设计以实现健康公正是河南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价值诉求.河南省探索医疗改革面临卫生资源配置悬殊、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医疗鸿沟扩大等公正隐忧.实现河南省健康公正的建议: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秉承医学人文理念、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
作者:朱培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在药物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必须对受试者的个人权益给予充分的保障,并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为确保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权益,须成立独立的伦理委员会,并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介绍了某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的组成及备案、规范伦理委员会运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与方法.
作者:鲁瑞萍;单志桂;申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通过分析循证卫生政策研究的概念,论述了我国及国际的循证卫生政策研究现状,讨论了现阶段卫生系统环境设定下循证卫生政策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国内外循证卫生决策中面临的伦理学问题,认为我国在进行循证卫生决策研究时,可汲取国际经验,将研究嵌入决策过程,加强决策者使用证据的能力,建立广泛的证据基础,加大伦理审查力度,在具体决策过程中始终坚持伦理思维.
作者:崔伊萌;徐凌忠;盖若琰;祁华金;梅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受历史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宗教信仰不同和文化差异,对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围麻醉期的管理和诊疗相对复杂.对偏远地区少数民族患者实施个体化的人文关怀,进一步保障了患者围麻醉期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使其人格和人权得到了更好的尊重.这就要求麻醉医师树立人文关怀理念,突破语言沟通障碍,妥善处理民俗文化与医疗救治之间的冲突,并做好麻醉方式的临床决策,终将人文关怀体现到临床工作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作者:陈美华;马莉萍;胡朝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阐述了实验动物对医院医、教、研的作用,即借助实验动物完成的新药新技术对于医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实验动物平台是医院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是提升医院科研水平与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讨论了保护、关爱动物对建立和谐医院、提高医生医德、促进科技交流的意义,并简要介绍了某医院规范实验动物伦理审查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作者:朱玉峰;王元占;杨培梁;弓莉;刘谋荣;吴湘慧;曾俊岭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