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练武
通过论述医院医疗设备的重要性及分析目前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进而从管理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对策:加强管理伦理建设,细化医疗设备各项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变等待服务为上门服务;不断提高人员的工作素养;统筹规划,促进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能力的提升.
作者:杨党忠;刘梦春;吕晔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有助于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助于医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有助于医学生提升道德境界.应当利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平台宣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敬业精神、诚信品格、友善品质、法制观念.
作者:王德国;王立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从《医患沟通》课程在医学教育中有着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培养合格医生的需要;是防范医患矛盾,建立信任合作医患关系的需要;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医患沟通意识的需要的作用出发,分析研究了《医患沟通》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论知识的灌输与课程较强的实践性不相符;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节;缺乏临床教师与医学人文教师的配合;进而提出构建多阶段课程教学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一课多师”形式的专题化教学设想,从而促进《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发展.
作者:郭艳艳;迪丽拜尔·热西提;佟晓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对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可以较有效地促进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方法 利用自拟的《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对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的11个班的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使用SAS9.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该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整体略低.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看:除后四个班级得分较高外,其他班级得分较低且有7个班级的得分为负值.结论 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入手,从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和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提出建议.
作者:杨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分析了检验医师慎独修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检验分析的前、中、后三个环节论述了慎独修养在检验工作中的重要性.为此,慎独精神的建立和实施应做到以下几点:贯彻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加强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程,养成慎独行为;建立自律精神;实施人性化管理,进一步促进检验医学伦理学的快速发展.
作者:徐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医务人员隐私权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有:法制观念的缺失,个别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缺乏,部分医疗机构管理的缺失,法律执行力的缺失.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增强法制观念,完善隐私权的相关立法,严格执法;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减少医患冲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
作者:李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本研究寻找影响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探讨如何缓解医护人员压力,更好服务患者的方法.方法 对某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69.56%的医护人员身体健康状况一般,58.69%的医护人员存在着焦虑或抑郁的情况,且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结论 影响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是多重的,建立健全的社会伦理环境,制定明确、规范的医疗伦理行为规范,普及精神心理伦理知识,关爱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可以有效缓解医护人员压力.
作者:姚红梅;郑有礼;任洁;赵雯静;张剑琴;宋戈;靳菊英;鲜瑶;李卫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既要遵循医药学伦理审查的原则、规范,又要遵循中医药研究的规律,重视自身的特点.注重对项目既往临床基础的审查是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的一个显著特征.审查项目临床基础的目的是保护受试者安全.审查项目的临床基础要和落实《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结合在一起.
作者:张金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改善医患关系,在制定、完善法律制度之外,还需医患双方的美德建设.这就需要:减少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重建亲密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减少医患认知差异和冲突;培育和提升医护人员的美德和职业精神;提高公民文化与道德素养,提高患者就医道德.
作者:杨同卫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通过对当下医学留学生的人文教育现状的分析,引出了其在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完善知识结构、健全品格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的途径:医学专业教学应渗透人文教育;优化针对医学留学生的人文课程设置;积极开展人文教育隐性课程;融人文教育于医学实践.
作者:范熙;吕嘉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生物样本库建设中有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样本收集的知情同意及“再次同意”有关的问题、广泛同意的问题、保密性问题、所有权问题及商业化问题、参与者重新接触的伦理问题,出生队列研究中生物样本库建设也同样面临着上述生物样本库需面临的伦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为生物库建设及运作过程中的伦理管理框架提出了生物样本库共享、知情同意及特殊人群保护、样本采集方面及生物样本库有关经济方面等几个具体建议.
作者:周凤娟;邱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准则提供通用的护理伦理原则与伦理规范,指导护士临床实践、护理行为和伦理决策.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护士职责为护理对象提供专业的关怀照顾,协同医师实施诊疗计划,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开展健康教育与康复指导,提供全人护理,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护理宗旨.第二条护理对象个人、家庭、群体、社区.第三条伦理原则尊重、关爱、不伤害、公正.
作者: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全国护理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生命关怀协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医患双方利益差别导致利益冲突,医患双方认知存在巨大差异,人文关怀的缺失以及ICU病房的封闭化管理、高额治疗费用等缺陷,容易诱发医患冲突.通过提升医患双方素质,加强医患沟通,对医者主体给予人文关怀,完善法律法规和监控体系等方法,减少ICU医患冲突发生,在确保发挥ICU救治作用的同时,充分保障患者及其家属的权益.
作者:王蔚;周愚;苏真娇;郑伟;赵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通过对我国医患沟通现状的简述,指出了科学健康观在现代医患沟通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包括:改变医患在沟通中的固有模式和不正确认识;使医者更加重视主动与患者沟通;帮助医者认识人的健康本质及所涉及的诸多层面;促使医者在与患者沟通中实现“人是目的”;把医学观念变成政府和社会观念;切实促进新医学模式的形成;提升医患素质,促进健康型医院和健康型社会的构建.
作者:刘博;王彩霞;王海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通过分析医学院校德育课程重专业而轻德育,“知”与“行”存在分离,德育目标存在特殊性的现状,指出医学生德育课程中,简单的说教或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往往缺乏能动性,其中的形式主义制约着教学效果.提升医学院校德育教学的效果,需要适时地引入道德体验模式,并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式:角色扮演,结合实例进行实际演练,医患纠纷典型案例学习使医学生能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言行,引起心理过程的变化,重新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强化了对医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
作者:宣雅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 从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涉及的道德责任、道德权力和道德利益三个层面来分析乡村卫生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行为.方法 使用Epidata3.0建立录入模板,并用SPSS17.0进行定量分析;借助QSRNvivo8.0中文版对资料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尚不能令村民满意,医疗技术有待提高,大多数乡村卫生人才队伍没有把握患者自主性原则,对专业收益严重不满.结论 医学职业精神式微已经成为阻碍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伦理要素.
作者:孙咏莉;吕兆丰;王晓燕;黄昊;李珑;王玉;陈世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医药类学生应具有包括认知要素、道德要素、人文精神和行为要素在内的人文素养,但当前有部分中医药学生人文素养欠缺,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中医经典,用中医药精神文化感染中医药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贯通一二课堂,用中医药物质文化丰富中医药类学生的认知文化素养;加强文化教育,用中医药制度文化熏陶中医药类学生的行为文化素养.
作者:蔡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通过分析保肢治疗、截肢术治疗、放化疗肢体骨肿瘤的原则及特点,以及由并发症引发的伦理问题和手术中所遇到的医学伦理问题,提出了从医学伦理学角度思考肢体骨肿瘤患者和医师决策治疗的方式,包括:医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水平;要遵循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要加强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
作者:谢远龙;蔡林;王文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荷兰等国安乐死合法化十年的临床实践显示,请求安乐死的患者人数和实施安乐死案例逐渐增加;主要涉及终末期不可治愈的癌症患者,没有扩大病种范围的现象;有80%的执行案例都上报安乐死复审委员会接受监督;医生未经患者明确请求终止其生命的行为有所减少.这些结果为进一步依法提高患者临终关怀质量、保证患者人格尊严,促进其它国家安乐死立法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亦萌;李旭;李恩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通过从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的分析研究,指出医护人员非正常年龄早逝与其相关的问题包括:过劳猝死;职业暴露;抑郁自杀;袭医杀医;工伤意外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科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任务,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完善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改善工作环境,减少职业暴露;改善待遇、减轻压力,提供心理支持系统,促进心理健康;加强与政府和媒体的沟通,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善医患关系;明确急救责任区,完善急救交通安全规范,保证人员安全.
作者:彭英姿;任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