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改善肿瘤科医生临床沟通技能的探索

谢欣;刘艳瑞;郭斌

关键词:告知坏消息, 标准化病人, SPIKES沟通模式, 沟通技能
摘要:为改善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医患沟通的实践教学中,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及课后评估三个方面探索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并结合SPIKES沟通模式实施教学,对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认为使用标准化病人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切实增强了教学效果,突出了教学实践性.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尊严死教育在ICU临终患者疗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尊严死教育在ICU临终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比较尊严死教育实施前后患者临终前治疗的选择,心肺复苏实施次数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并比较临终关怀治疗组和积极治疗组两组患者的死亡质量、临终前治疗的时间、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 对临终患者家属进行尊严死教育后,临终前选择积极治疗患者比例较前明显下降(P<0.01),选择临终关怀治疗的患者比例明显升高(P<0.01),临终患者平均心肺复苏次数减少(P<0.01),患者家属满意率无统计学差异(P=0.17);和临终前积极治疗患者相比,选择临终治疗的患者临终前治疗时间缩短(P<0.01),治疗费用降低(P<0.01),死亡质量较高(P=0.01).结论 在ICU临终患者的家属中开展尊严死教育能够让更多临终患者的家属选择临终关怀治疗,实现患者尊严死,减少无效治疗.

    作者:王福平;古利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探索——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四

    基于当前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养成;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重学校实施,轻系统培养;重显性影响,轻隐性渗透的现状,提出应注重培养途径创新:深挖医学人文课程的潜力,强化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注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重视实践锻炼,实现知行统一.

    作者:刘明;徐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PDCA循环法在改进医学伦理审查工作中的应用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在创建JCI过程中,首次将PDCA循环法运用于改进医学伦理审查工作流程中.回顾分析了2011年至2012年12月医院伦理审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通过头脑风暴和鱼骨图分析法,确定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医学伦理委员会职责不清晰等5个主要问题.其次,针对主要问题,采取对策,如加大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集中资料审查等.再次,通过数据收集观察改进效果,审查资料完整性由2011年33.33%提升至2013年5月的100%;后,明确今后常态化工作和制度,提出了需要下一阶段继续PDCA改进的工作计划.

    作者:罗睿;耿春华;宋燕燕;黄有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关于加强医院取精室建设的伦理研究

    取精室是患者取出精液用作化验的专用场所,但大多数医院未建设专门的取精室,给患者造成不便,这说明医院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够重视患者权利、管理手段欠缺以及质量意识不强等问题.卫生管理部门应严格准入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促使医院重视专门取精室的建设;医院要完善取精室配套设施,完善精子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并加强伦理管理,重视患者诉求,从而促进精子分析工作的良性发展.

    作者:范久波;刘海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医学模式转变中的道德继承

    医学是关乎道德的科学,医学道德以潜能的形式存在于医学的灵魂之中.医学的发展伴随着医学道德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体现了医学道德的继承,医学道德在医学模式转变中的继承和发扬,又将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社区环境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价研究

    目的 为了解在校本科阶段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现况,探讨建立基于社区环境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和方法.方法 带教教师运用SEGUE量表,通过结构化观察的方法对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真实临床情境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评价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60名被评估对象中,就医患沟通内容而言,仅有38.3%达到合格标准;就沟通技巧而言,有93.3%达到合格标准.结论 基于社区环境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现况,高等医学院校应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同时也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的依据.

    作者:徐燚;陈红;周庆环;王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第八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侧记

    2013年10月24~25日,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八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来自中美两国的160余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临床医师、医学生、媒体记者等各界人士,就当前医师职业精神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探讨.

    作者:唐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思考和建议

    儿童用药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开展以儿童为目标人群的药物临床试验迫在眉睫,亟须建立针对儿童群体药物临床试验的法规政策、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儿童临床试验的监管体系,加强信息的公开和监管的透明度,加强儿童临床试验的伦理学审查,完善知情同意流程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并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以便更好掌握儿童药物治疗的现况与需求,以制订相应的引导性政策.

    作者:赵文静;郭瑞臣;陈晓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药物神经增强的伦理问题分析

    药物神经增强是神经增强中成熟的、使用人数多的一种.目前的神经药物可温和但有效地增强大脑功能,如认知和情感.人们一方面对于其未来充满了憧憬,一方面也对其充满了困惑和不信任.从现有药物神经增强伦理学讨论中,总结出反对者提出的五个重要问题:安全性、真实性、作弊、强制和医学化,从这五个问题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药物神经增强并不具备先天不道德性.在神经增强药物的使用中,需要的是一个综合性的规范机制,将科学家、医师、患者、人力资源部门等都纳入进来,对药物神经增强进行多层次的干预,将其安全隐患降到低.

    作者:张鑫;胡新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100例妇科门诊会话语料的医生话语类型及角色特点研究

    对100例妇科门诊会话语料从语言的功用角度,按照相似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将医生的话语分为解释、指导、安慰三种类型并进行频次统计,发现解释性的话语凸显出医生教育者的角色特点;指导性话语凸显出医生深层的医疗服务内涵;安慰性话语凸显出现阶段我国医生的角色表现正逐步与新医学模式吻合.

    作者:王茜;隆娟;王凯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第二届国际生命伦理学研讨会侧记

    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华医学基金会支持的第2届生命伦理学高级研讨会(含第2届研究伦理学高级研讨班)于2013年10月20~22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医院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代表约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作者:李恩昌;商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数字身份与数字裂沟的伦理分析和管理研究

    在信息通讯技术时代,面临着来自隐私保护、数字身份、数字裂沟、信息可及性以及信息自由等伦理和管理上的巨大挑战.数字身份可以变更、可以隐藏、甚至可以废弃的属性使得网络甚至社会的安全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经济、教育、地理等条件的差异,不同的人群之间出现了信息通信技术上的隔阂这种数字裂沟的出现,可能导致歧视、贫富分化的加剧.因此相关的规定和管理是必要和紧迫的.

    作者:黄雯;翟晓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门诊高危患者诊疗风险的伦理学原因和对策探讨

    门诊高危患者就诊意外有其突发性及不可预测性等特点,为加强其诊疗过程中相关环节的安全管理,通过分析诊疗风险的伦理学原因,建议建立早期预防机制,及时疏导不良因素,加强全程监控,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医疗理念,从而提高门诊护理质量,预防医疗纠纷,提升医院声誉.

    作者:卓周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新昌县人民医院为例

    新昌县人民医院采取完善并健全药事管理制度,科学确定用药目录与规范引进新药,制订推广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考核指标,加强对临床用药情况督查等措施,有效控制并降低了药占比和患者的医药费用.通过实践认为医院和政府在推进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中要遵循有利与公正的医学伦理原则,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法规管理两手抓,还要充分发挥药学技术人员的监督作用.

    作者:俞子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关于2008~2011年某区医疗纠纷事件的伦理学分析

    根据某区2008~2011年上报的医疗纠纷事件,对纠纷投诉事由的诊疗过程、服务态度及医院管理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医学伦理学分析.发现临床诊疗过程的中很多医疗纠纷都是由于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淡化,医患沟通的不畅以及医院管理方面的失当所造成的.认为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做到: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强化医学服务的宗旨,并确立双向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围绕医疗质量和社会效益开展医院行政管理活动,以保障功能和整体效能为内容加强医院后勤管理.

    作者:孟艺婷;李琳;吴烨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改善肿瘤科医生临床沟通技能的探索

    为改善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医患沟通的实践教学中,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及课后评估三个方面探索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并结合SPIKES沟通模式实施教学,对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认为使用标准化病人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切实增强了教学效果,突出了教学实践性.

    作者:谢欣;刘艳瑞;郭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医学传播的社会责任与伦理思考

    医学传播对医学发展具有正价值,然而频繁出现的医药企业违规违纪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其社会责任的思考.医学的社会性是医学传播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基础,医学目的 规定着医学传播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性.医学传播的社会责任包括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应从加强行业自律、制定相关准则等方面对医学传播过程进行伦理控制.

    作者:陈晓阳;周志新;杨同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融入医学伦理教育的尝试

    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伦理教育对于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及学生人文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中医药大学社科部在具体教学中,运用专题讲座、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实习和实践参与多种教学方法对其作了实践.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初步实现了提高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伦理素养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通过实践体会到,在教学中,需明确卫生管理实践考虑医学伦理学理论与观念的平衡与取舍,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作者:刘玉莲;李久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牙周病电子病历数据库建立的设想及其伦理问题分析

    建立牙周病数据库可以系统地记载和积累患者病史资料,对患者病程进行长期跟踪分析,了解患者疾病的进程、变化以及其诊断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但是也存在着诸如标准化与规范化、人力及时间成本、患者隐私的保护、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病历信息的安全、医学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伦理问题.从伦理道德教育、技术监控、制度控制、法律保障等方面来探讨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作者:宋健玲;王宝彦;苟建重;张兰;徐刚;孙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儿科临床用药中的问题与伦理学对策

    当前,儿科临床实践存在用药不合理、用药途径不安全、儿童用药科学信息不足、儿科医生配备不够等问题.因此,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应遵循基本的医学伦理原则,针对儿科用药的特殊性,从战略高度重视儿童合理用药,重点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国家级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鼓励开发更多儿科用药的规格和剂型,建立儿童用药再评价系统;进行儿科合理用药的创新科学研究;建立健全儿科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及再培训体系.

    作者:李鹤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