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诊高危患者诊疗风险的伦理学原因和对策探讨

卓周平

关键词:门诊高危患者, 风险管理, 人性化医疗, 护理质量, 医院声誉
摘要:门诊高危患者就诊意外有其突发性及不可预测性等特点,为加强其诊疗过程中相关环节的安全管理,通过分析诊疗风险的伦理学原因,建议建立早期预防机制,及时疏导不良因素,加强全程监控,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医疗理念,从而提高门诊护理质量,预防医疗纠纷,提升医院声誉.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着力点研究——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二

    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视域下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应着眼于医学职业认知、医学职业归属感以及职业道德选择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其中,医学职业的人学认知教育构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医学职业归属感教育形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医学职业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落脚点.

    作者:杨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数字身份与数字裂沟的伦理分析和管理研究

    在信息通讯技术时代,面临着来自隐私保护、数字身份、数字裂沟、信息可及性以及信息自由等伦理和管理上的巨大挑战.数字身份可以变更、可以隐藏、甚至可以废弃的属性使得网络甚至社会的安全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经济、教育、地理等条件的差异,不同的人群之间出现了信息通信技术上的隔阂这种数字裂沟的出现,可能导致歧视、贫富分化的加剧.因此相关的规定和管理是必要和紧迫的.

    作者:黄雯;翟晓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

    目的 了解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视域下的医学生职业精神校内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 选取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716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总体统计.结果 医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和生命价值观、医患关系、医疗纠纷、医疗保险及医患利益冲突有着较为良好的认知,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处于实习期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结论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视域下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系统性、科学性,要强化实践性、操作性.

    作者:徐玉梅;刘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生命文化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阐述医学职业精神的生命文化内涵,分析生命文化教育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医学生生命文化教育,培养医学职业精神的对策和建议:明确生命文化教育内容,丰富生命文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生命文化教育智慧,建设以弘扬生命文化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作者:洪梅;吴冰;周庆焕;程娜娜;刘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日渐加深,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也越来越多,我们有必要对多中心伦理审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这主要包括试验参与各方利益的博弈;多中心国家之间的伦理标准冲突;多中心伦理审查质量存在差异;药物试验方法与伦理原则的矛盾等方面.面对如此困境,需要提高各中心伦理委员会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各中心之间的有效沟通,注重协调各中心之间的利益,处理好临床试验方法与伦理要求的关系.

    作者:李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医学模式转变中的道德继承

    医学是关乎道德的科学,医学道德以潜能的形式存在于医学的灵魂之中.医学的发展伴随着医学道德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体现了医学道德的继承,医学道德在医学模式转变中的继承和发扬,又将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社区环境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价研究

    目的 为了解在校本科阶段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现况,探讨建立基于社区环境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和方法.方法 带教教师运用SEGUE量表,通过结构化观察的方法对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真实临床情境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评价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60名被评估对象中,就医患沟通内容而言,仅有38.3%达到合格标准;就沟通技巧而言,有93.3%达到合格标准.结论 基于社区环境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现况,高等医学院校应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同时也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的依据.

    作者:徐燚;陈红;周庆环;王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牙周病电子病历数据库建立的设想及其伦理问题分析

    建立牙周病数据库可以系统地记载和积累患者病史资料,对患者病程进行长期跟踪分析,了解患者疾病的进程、变化以及其诊断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但是也存在着诸如标准化与规范化、人力及时间成本、患者隐私的保护、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病历信息的安全、医学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伦理问题.从伦理道德教育、技术监控、制度控制、法律保障等方面来探讨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作者:宋健玲;王宝彦;苟建重;张兰;徐刚;孙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新昌县人民医院为例

    新昌县人民医院采取完善并健全药事管理制度,科学确定用药目录与规范引进新药,制订推广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考核指标,加强对临床用药情况督查等措施,有效控制并降低了药占比和患者的医药费用.通过实践认为医院和政府在推进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中要遵循有利与公正的医学伦理原则,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法规管理两手抓,还要充分发挥药学技术人员的监督作用.

    作者:俞子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儿科临床用药中的问题与伦理学对策

    当前,儿科临床实践存在用药不合理、用药途径不安全、儿童用药科学信息不足、儿科医生配备不够等问题.因此,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应遵循基本的医学伦理原则,针对儿科用药的特殊性,从战略高度重视儿童合理用药,重点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国家级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鼓励开发更多儿科用药的规格和剂型,建立儿童用药再评价系统;进行儿科合理用药的创新科学研究;建立健全儿科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及再培训体系.

    作者:李鹤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内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三

    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热爱生命、维护健康;至真至善、追求卓越为主要内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过程中要处理好公平与公益、显性与隐性、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作者:刘翠;徐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改善肿瘤科医生临床沟通技能的探索

    为改善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医患沟通的实践教学中,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及课后评估三个方面探索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并结合SPIKES沟通模式实施教学,对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认为使用标准化病人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切实增强了教学效果,突出了教学实践性.

    作者:谢欣;刘艳瑞;郭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从伦理缺失角度看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从伦理缺失的角度,分析了医疗卫生改革、公立医院管理、医务工作者自身以及舆论宣传、患者及其家属等多个层面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认为在卫生改革的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以良好的伦理道德为基础:应该体现卫生政策的伦理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伦理原则约束公立医院道德建设并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伦理修养.

    作者:杜晔;徐建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关于加强医院取精室建设的伦理研究

    取精室是患者取出精液用作化验的专用场所,但大多数医院未建设专门的取精室,给患者造成不便,这说明医院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够重视患者权利、管理手段欠缺以及质量意识不强等问题.卫生管理部门应严格准入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促使医院重视专门取精室的建设;医院要完善取精室配套设施,完善精子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并加强伦理管理,重视患者诉求,从而促进精子分析工作的良性发展.

    作者:范久波;刘海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PDCA循环法在改进医学伦理审查工作中的应用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在创建JCI过程中,首次将PDCA循环法运用于改进医学伦理审查工作流程中.回顾分析了2011年至2012年12月医院伦理审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通过头脑风暴和鱼骨图分析法,确定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医学伦理委员会职责不清晰等5个主要问题.其次,针对主要问题,采取对策,如加大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集中资料审查等.再次,通过数据收集观察改进效果,审查资料完整性由2011年33.33%提升至2013年5月的100%;后,明确今后常态化工作和制度,提出了需要下一阶段继续PDCA改进的工作计划.

    作者:罗睿;耿春华;宋燕燕;黄有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探索——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四

    基于当前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养成;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重学校实施,轻系统培养;重显性影响,轻隐性渗透的现状,提出应注重培养途径创新:深挖医学人文课程的潜力,强化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注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重视实践锻炼,实现知行统一.

    作者:刘明;徐玉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医学传播的社会责任与伦理思考

    医学传播对医学发展具有正价值,然而频繁出现的医药企业违规违纪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其社会责任的思考.医学的社会性是医学传播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基础,医学目的 规定着医学传播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性.医学传播的社会责任包括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应从加强行业自律、制定相关准则等方面对医学传播过程进行伦理控制.

    作者:陈晓阳;周志新;杨同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关于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对自然安宁死认识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相关治疗情况及心理,了解家属对自然安宁死的认识.方法选择五所医院肿瘤科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加化疗放疗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加,患者经过放疗化疗处于痛苦状态但肯定治疗产生的作用;被调查的大部分患者家属认为可以或应该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分析调查结果后认为,末期病人的安宁治疗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但自然死还较不能被接受,而宁养院病区的患者家属肯定安宁治疗.结论 应明确界定恶性肿瘤末期阶段;加强自然安宁死的宣传;政府应该积极推进自然安宁死制度建设.

    作者:肖俊辉;李大平;杨云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儿童发热过度治疗的伦理学研究

    由于部分患儿家长对儿童发热相关知识及处置方式的不了解、面对儿童发热的负向态度及一些医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等原因.很多情况下针对儿童发热多采取过度治疗,以至于造成诊断困难而延误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儿的脏器功能,导致激素、抗生素的滥用.同时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在分析此危害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医院多进行发热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采用网络、多媒体宣教方式;建立医德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儿童发热过度治疗.

    作者:徐曼;赵萌;房夏玲;王娇;刘小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慢性病流行现状及对策研究

    慢性病现已成为全球致死致残的首因,是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根据中国慢性病的发展趋势及其经济负担,多维度地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加强社区管理,发挥初级卫生保健的作用;建立、健全慢性病患者门诊账户;提高卫生服务的利用率;树立防重于治、小病即治的观念,期望能够有效地缓解慢性病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疾病痛苦.

    作者:郭斌;程怀志;杨庆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