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华;张曦;孙爱华;曾东风;贾春燕;彭欣
目的:探讨雌二醇(E2)在神经组织中的作用机制,分析E2对神经细胞增殖及神经元分化的影响,以及其是否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介导。方法离体条件下培养动物端脑神经组织,设置各实验组,分别以 E2、E2受体抑制剂、BDNF、BDNF抗体或以上试剂联合处理,之后进行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神经细胞的增殖、神经元分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2能否调节BDNF基因的表达。结果 E2和BDNF均能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的产生,增加Hu+神经元数目,E2受体抑制剂及BDNF抗体则有相反作用;并且E2的作用效果能被BDNF抗体消减,而E2受体抑制剂不能影响BDNF正常发挥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E2能显著上调BDNF mRNA的表达,而E2受体抑制剂能抑制BD‐NF mRNA表达。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E2对神经组织内细胞增殖、神经元分化的促进作用可由BDNF介导。
作者:陈琼;林丽英;唐晓华;郭旭光;夏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中巨细胞病毒(CM V )感染与听力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该科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住院的524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脑瘫患儿中CM V感染与听力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524例脑瘫患儿中有241例存在听力障碍。CM V感染患儿有90例,其中有78例合并听力障碍。统计学分析CM V感染与听力障碍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χ2=72.374,P=0.00)。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可能导致小儿出现听力障碍,早期诊断与治疗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预后。
作者:陈振辉;李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儿因为睡眠时上气道阻塞引起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导致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变,夜间反复觉醒[1],常常有打鼾、张口呼吸、呼吸暂停、多动、多汗、睡觉姿势异常、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等表现。随着OSA HS发病率上升,医疗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人们已经意识到OSA HS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打鼾问题,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发育进程。虽然OSA HS对儿童的危害较大,但其发病率并不明确,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病率差异很大,大约在1.0%~5.7%,2~8岁是发病的高峰[2‐3]。
作者:刘萌雅(综述);姚红兵(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江津区40岁以上社区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江津区40岁以上社区人群通过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肺功能检测,分析COPD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江津区40岁以上社区人群资料完整共选入828例,男348例,女480例。COPD患者共102例,患病率12.3%。其中男性患病率16.1%,女性患病率9.6%,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2,P=0.005)。吸烟者患病率(17.9%)显著高于不吸烟人群(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8,P=0.008)。有儿童期肺部感染史人群患病率(17.5%)显著高于无儿童期肺部感染史人群(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91,P=0.002)。随年龄增加,COPD患病率增加,而与BMI、文化程度、6个月以上燃煤史无关。结论江津区40岁以上社区人群COPD患病率为12.3%,年龄是COPD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性别、吸烟及儿童期肺部感染史也是COPD患病的可能危险因素。
作者:李娟;刘翩;黎晓强;王开金;董一山;黎联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期监测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四肢骨折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观察组、对照组血清FIB、FDP水平。统计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和下肢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比较不同骨折愈合时间患儿、有DVT患儿和无DVT患儿血清FIB、FDP水平并分析四肢骨折患儿血清FIB、FDP水平与其骨折愈合时间和DVT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FIB、FD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29.68±7.49)d。骨折愈合时间较长患儿和发生DVT患儿血清FIB、FDP水平均高于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患儿和无DVT患儿(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四肢骨折患儿血清 FIB、FDP水平与其骨折愈合时间均呈正相关(r=0.768,0.784,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四肢骨折患儿血清FIB、FDP水平与其DVT发生率均呈正相关(r=0.792、0.785,P<0.05)。结论血清FIB、FDP水平在四肢骨折患儿中较高且与其骨折愈合时间及DVT发生率相关。
作者:薛远亮;徐宏浩;吕浩;李国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构建神经病理性痛动物模型,研究伏核注射天麻素对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实验采用左侧坐骨神经干部分结扎致神经损伤制作神经痛动物模型,观察伏核注射天麻素对伤害性热刺激和压力刺激诱发的大鼠后爪缩爪潜伏期的影响。结果左侧坐骨神经干部分结扎,引起双侧后爪缩爪潜伏期缩短,尤以10 d后左侧明显(热板测试:t左=7.35,P<0.01;t右=3.24,P<0.05。Randall Selitto测试:t左=5.05,P<0.01;t右=3.32,P<0.05)。神经病理性痛大鼠伏核注射40μg/μL和20μg/μL天麻素引起双侧后爪缩爪潜伏期延长,但注射10μg/μL的天麻素没有显著性影响。结论天麻素在大鼠伏核对神经病理性痛具有镇痛作用。
作者:赵敏;李崇阳;李新海;钱冉;李杨;杨扬;徐世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实验研究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AIDR3D)重建算法超低剂量640层CT结肠成像的息肉检出能力。方法制作10段猪结肠息肉模型,每段模型上有30枚1~15 mm模拟息肉。所有模型用640层CT机扫描,球管电压120 kVp ,电流剂量分别为10、20、30、40、50 mAs。滤波反投影(FBP)和AIDR3D算法重建后获得CT结肠成像的图像。两位不知道扫描电流剂量及重建算法的影像科医生独立分析图像。每位影像科医生的息肉检出信心分5个等级,用Kappa分析评价2位影像科医生息肉检出信心的一致性。根据剂量长度乘积计算辐射剂量。统计分析5种扫描电流剂量、2种重建算法的图像检出息肉的敏感性。结果两位影像科医生对3000枚息肉检出信心一致性好(κ=0.740)。20 mAs扫描并AIDR3D重建对1~<6、6~<11、11~15 mm息肉检出敏感性与50 mAs扫描并FBP重建相同,均达100%;有效辐射剂量1.62 mSv较50 mAs扫描并FBP重建的4.04 mSv降低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mAs扫描并AIDR3D重建对1~<6 mm息肉检出敏感性77%低于50 mAs扫描并FBP重建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6~<11 mm息肉检出敏感性98%也低于50 mAs扫描并FBP重建的100%。结论超低剂量20 mAs扫描并AIDR3D重建640层CT结肠成像息肉检出能力能够与标准低剂量50 mAs扫描并FBP重建媲美,检出敏感性达100%;而且有效辐射剂量降低60.0%,只有1.62 mSv。
作者:沈合松;梁丹;罗明月;段侪杰;Wenli Cai;邱建平;李文儒;朱冬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静脉留置针又称外周静脉短套管针,因其拥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价格便宜、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减少护士工作量、减轻因钢针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等优点,能有效地保证输液、输血等抢救的需要,使得临床应用不断扩大[1]。如何保持血管通路的通畅,保障治疗顺利完成,其重要环节体现为封管。目前静脉留置针封管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肝素和生理盐水[2]。肝素是一种抗凝剂,可以减少封管的发生概率和缩短封管发生的时间,但也可能会引起哮喘、荨麻疹、结膜炎和发热等不良反应[3]。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钠水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其优点是封管不受病种限制,尤其适用于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不宜应用肝素钠的患者[4]。随着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的应用,在封管液的选择方面,究竟用哪一种更合适,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本研究旨在对肝素钠和生理盐水在静脉留置针封管临床应用后相关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作者:兰大华;张曦;孙爱华;曾东风;贾春燕;彭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GSH)对微囊藻毒素‐LR(MC‐LR)致小鼠肾脏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健康清洁级昆明小鼠分为5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GSH对照组、MC‐LR染毒组、GSH低剂量+ MC‐LR染毒组、GSH高剂量+MC‐LR染毒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经腹腔注射染毒,每日1次,持续15 d ,取出肾脏用于病理观察及检测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MC‐LR染毒能引起MDA含量[(2.31±0.22)nmol/mg prot]明显升高(P=0.000),以及GSH含量[(0.68±0.02) mg/g prot]、CAT活力[(320.54±38.99)nmol/mg prot]、SOD活力[(180.93±15.30)U/mg prot]、GSH‐Px 活力[(295.11±42.40)U/mg prot]下降(P<0.05);而外源性加入GSH干预后,与MC‐LR染毒组比较,GSH高剂量+MC‐LR染毒组MDA含量[(1.94±0.12)nmol/mg prot]明显下降(P<0.05),GSH 低、高剂量+ MC‐LR染毒组 GSH 含量[(1.01±0.08)mg/g prot、(1.08±0.16)mg/g prot]、CAT活力[(383.46±21.98)nmol/mg prot、(428.50±28.61)nmol/mg prot]均明显升高(P<0.05), GSH高剂量+MC‐LR染毒组SOD活力[(222.01±11.51)U/mg prot]、GSH‐Px活力[(358.37±20.29)U/mg prot]活力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MC‐LR可能通过促进肾脏细胞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引起导致肾脏氧化损伤,而加入GSH则可能通过减少脂质过氧化物质,提高抗氧化物活力,清除氧自由基而达到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韩知峡;何梅燕;崔琰;熊伟;张青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与老年脓毒症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IC U收治的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老年患者204例,入院后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符合脓毒症诊断后12 h内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D‐二聚体、N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指标,24 h内差指标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根据30 d转归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各项检验指标及APACHE Ⅱ评分。使用Cox生存分析模型确定脓毒症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按照4分法分将 RDW 为 Q1组(RDW<12.24%)、Q2组(12.24%≤ RDW<13.27%)、Q3组(13.27%≤RDW<14.30%)、Q4组(RDW ≥14.30%),并绘制 Kaplan‐M eier生存曲线。结果(1)两组间的PCT、RDW、D‐二聚体、NT‐proBNP指标及APACHE 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x生存分析结果显示,RDW及APACHE Ⅱ评分是脓毒症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RDW及APACHE Ⅱ评分的曲线下面积相似分别为0.69、0.71,佳截断值分别为14.18、19.50;(4)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随着 RDW 指标升高,平均生存时间呈下降趋势(χ2=22.84,P<0.01)。结论 RDW水平与老年脓毒症患者疾病危重程度相关,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沈侃;邱泽亮;许东伟;雷振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人结肠癌鸡胚移植模型,探讨龙葵碱、VEGF抗体及两者联合对人结肠癌细胞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增殖的影响。方法将人结肠癌H T‐29细胞鸡胚移植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龙葵碱、V EG F抗体和龙葵碱+VEGF抗体混合液,对照组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BS)液。通过立体显微镜照相、IPP 6.0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图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4抗原和ki‐67抗原,观察龙葵碱、VEGF抗体和龙葵碱联合VEGF抗体对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增殖的影响。结果肿瘤血管面积、CD34抗原和ki‐67抗原表达:龙葵碱+VEGF抗体组明显优于单药VEGF抗体组和龙葵碱组,VEGF抗体组优于龙葵碱组,3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龙葵碱、VEGF抗体及两者联合时均能抑制人结肠癌 HT‐29细胞系诱导的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增殖,为抗肿瘤血管生成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作者:杨雪峰;邓冬雪;张桃;宁伟伟;郑兴斌;谢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母乳营养丰富,是婴儿适宜的食物,可为婴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保证婴儿的生长发育[1]。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之后适当添加辅助食品,并继续母乳喂养至2年或更长的时间”,这决议已被视为全球婴幼儿喂养的黄金标准[2]。母乳中含有来自母体的活性抗体和免疫物质,能增强新生儿抵抗疾病的能力。母乳喂养有效降低新生儿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纯母乳喂养3~4个月可减少临床哮喘,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发生。在低风险人群中能降低27%的发病率[3]。母乳喂养有助于产妇促进产后子宫复旧,减少产后出血,降低产妇患乳腺癌及卵巢癌的风险[4]。但剖宫产术后产妇由于手术切口疼痛、活动不便,缺乏母乳喂养信心等给母乳喂养带来了困难。调查显示,剖宫产产妇纯母乳喂养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产妇[5]。为提高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成功率,减轻产妇痛苦,本研究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母乳喂养侧卧位与坐位两种哺乳体位对母乳喂养的影响进行了对照观察,发现侧卧位哺乳优于传统坐位哺乳的体位,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可;邹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采用循证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我国大陆地区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为临床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方法全面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 )、维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及PubMed。对文献进行筛选,使用Excel软件提取数据,运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软件进行率的合并计算,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合适模型。结果研究共纳入68篇合格文献,新生儿院内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属[32%(95%C I:27%~37%)]、沙门菌属[32%(95% C I:0%~68%)]。亚组分析显示:三级和二级及以下等级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常见病原体均为葡萄球菌;专科医院常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属,综合性医院常见病原体为沙门菌属;东部地区医院常见病原体为沙门菌属,中部和西部地区医院常见病原体均为葡萄球菌属;1985~1999年常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属,2000~2012年常见病原体为病毒。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属。
作者:黄娅铃;曾子耘;徐萱;李迎丽;邱景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外周血肿瘤相关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抗原19‐9(CA19‐9)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的检测,观察其在食管癌诊断中的可靠性,并探讨联合检测此3项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 L )和化学发光法(CL)测定148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及80例健康者CYFRA21‐1、CA19‐9和SCC水平。结果食管癌患者手术前CYFRA21‐1、SCC、和CA19‐93种血清标志物的水平均高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其血清CYFRA21‐1、SCC、和CA19‐9水平明显降低,跟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7.2%(129/148),高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P<0.05)。在随访中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者,血清CYFRA21‐1、CA19‐9和SCC含量又再次升高,与术后早期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YFRA21‐1、CA19‐9和SCC的测定对食管癌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应用价值,且联合检测因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
作者:王永连;赵英政;徐光翠;姚文健;郭领;席慧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PTEN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联性。方法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所有已发表的关于乳腺癌患者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表达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并对研究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偏倚评估。结果共28篇研究文献(3172例患者)纳入Meta分析。PTE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雌激素受体(OR=3.16,95%CI:2.01~4.97,P<0.01)、孕激素受体(OR=2.27,95% CI:1.70~3.04,P<0.01)、淋巴转移(OR=0.36,95% CI:0.27~0.49, P<0.01)、临床分期(OR=2.59,95% CI:2.04~3.30,P<0.01)和组织学分级(OR=2.19,95% CI:1.74~2.75,P<0.01)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PTEN异常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进展、浸润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是乳腺癌早期诊断和内分泌治疗中较有价值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方程;龙行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术后病变残留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9月在该院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CIN并行LEEP术的515例患者,追踪观察其术后随访情况,探讨术后病变残留或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1)515例患者在经过至少2年的随访检查后发现有26例残留或复发,残留率为0.97%,复发率为4.08%。(2)残留或复发后整体病变程度有所减轻,但术前病变程度越高复发病变程度越重,呈正相关( r=0.3540,P<0.05)。(3)年龄、是否吸烟、术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负荷量、术后同一型别 HPV是否持续感染、颈管是否累及、病变象限累及数目、术后TCT异常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N LEEP术后病变残留与复发受多因素影响,治疗方案应个性化。
作者:龙馨;杨君;秦婷婷;周德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Bax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NSCLC患者肺组织石蜡标本80例(NSCLC组)及良性病变病灶旁正常肺组织石蜡标本20例(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测定NSCLC组织中VEGF和Bax的表达,并探讨二者与NSCLC病理类型、TNM 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中VEGF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Ⅲ~Ⅳ期VEGF阴性表达高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表达与腺癌、鳞癌无相关性(P>0.05)。NSCLC组中Bax表达低于对照组,Ⅲ~Ⅳ期Bax阳性表达低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Bax阳性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的表达与腺癌、鳞癌无相关性(P>0.05)。NSCLC中VEGF和Bax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VEGF的表达在NSCLC中起着促进作用,并与Bax表达呈负相关,二者的表达可为NSCLC的诊断及预后提供判断依据。
作者:曹文荣;闫文修;王雪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尿路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及耐药特点。方法对2011~2012年尿路感染患者尿培养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实验,并对产ESBLs耐药表型的菌株用双纸片法进行确证。结果1189株尿路感染菌株中分离到大肠埃希菌547株(46.0%),肺炎克雷伯菌81株(6.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为64.4%和64.2%。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对头孢替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敏感率较高(均超过90%),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呋喃妥因、头孢比肟和阿米卡星敏感率(分别为14.9%、41.7%、77.1%)显著低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77.3%、66.8%、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均较高且具多重耐药特征。
作者:高玉红;毛晓琴;平竹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甲状旁腺癌(parathyroid carcinoma ,PTC )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罕见的恶性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发生误诊。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2例PTC ,结合复习国内外文献资料,对PTC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讨论,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疾病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朱朝勇;曹淑琴;李良才;王兴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正丁酸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侵袭、迁移的影响与其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M T T )法探索正丁酸钠作用ACC‐2细胞的佳浓度,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正丁酸钠对 ACC‐2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分别检测5组浓度药物作用后ACC‐2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TLR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625、1.250、2.500、5.000、10.000 mmol/L 5组浓度的正丁酸钠均能抑制ACC‐2细胞增殖(P<0.05)且呈明显浓度依赖性;5组浓度正丁酸钠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00、5.000、10.000 mmol/L浓度正丁酸钠可以抑制ACC‐2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同时降低ACC‐2细胞 HMGB1、TLR4的mRNA及蛋白表达(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LR4蛋白表达的降低与 HMGB1的抑制呈正相关(r=0.810,P<0.05)。结论正丁酸钠能够抑制ACC‐2细胞增殖,浓度较高时可以抑制ACC‐2细胞的迁移能力,同时降低HMGB1、TLR4的mRNA与蛋白表达,提示NaB对ACC‐2迁移能力抑制可能通过下调 HMGB1、TLR4的mRNA及蛋白表达来实现。
作者:王越;吴娟娟;刘昕;李亦婕;王雨;魏丹;宋琦;李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