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兰;赵庆华;高建琼;王琳;罗月英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脂磷壁酸(BLTA)对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白色念珠菌建立免疫低下小鼠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观察BLTA处理对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NK细胞杀伤活性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免疫低下小鼠深部感染白色念珠菌后,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轻度下降(P>0.05),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下降(P<0.05),IL‐2、IL‐4和INF‐γ水平轻微升高(P>0.05),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BLTA处理后,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升高(P<0.01),血清IL‐2和IN F‐γ水平明显升高( P<0.05),IL‐4变化不大,IL‐10明显降低( P<0.01)。结论 BL T A可改善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状态,恢复甚至增强深部感染念珠菌后受到抑制的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王频佳;王娴;谢成彬;王跃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广泛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此手术切除范围广,手术并发症多,而以术后膀胱功能紊乱常见[1],因此需考虑留置导尿管约2周时间。留置导尿管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常用的处置方式。但由其引起的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至今临床上仍无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尿路感染占医院感染的40%,成为院内感染的首要原因,其中80%与留置导尿管有关[2]。导尿管护理主要目的是防止留置尿管伴随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通过成立护理专案小组,以提高护士对恶性肿瘤患者留置尿管的照护水平。本科于2013年11月开展提升妇科护士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尿管照护正确率护理专案改善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富兰;赵庆华;高建琼;王琳;罗月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自1969年在加拿大被提出以来,逐渐被西方的教育体系所接受,并在众多的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中开展[1]。但PBL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迅速推广和应用仅是近10年才出现的,现在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PBL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项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双向交流、临床思维及团队协作等能力有积极作用,也能够提高课程考试成绩[2‐4]。在PBL教学模式中,PBL教学案例的选择和构建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好的案例是PBL 课程成功的必备条件[5]。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的PBL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PBL教学案例有的是引进的案例,大部分院校是自行组织编写[6]。自编PBL教学案例可以克服引进案例的“水土不服”,更符合我国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现状,以及课程本身的实际。
作者:张彦琦;易东;伍亚舟;刘岭;赵增炜;刘小钰;易大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人群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分析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0~12月筛查出苏州社区糖尿病前期患者148例,采用许淑莲修订的M 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疾病不确定感的因素及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苏州社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平均为(81.35±16.57)分,其中不明确性维度得分为(48.59±8.59)分,复杂性维度得分为(32.76±8.95)分。在年龄、性别、医保方式、吸烟、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史、疾病不确定感总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对维度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回避和屈服维度得分与疾病不确定感的2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以降低疾病的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庄前玲;陆锦华;杜建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体液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2014年从患者体液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获得100株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以外科系统多见,占94.0%(94/100);主要分离自脑脊液标本,占35.0%(35/100);50岁以上患者占66.0%(66/100)。该菌对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分别为19.2%和34.4%;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4.0%、73.1%;对其他监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了53.0%。结论分离自体液标本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临床应提高药敏试验率、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邓健康;郭晓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中年OSAHS临床特点和多导睡眠监测特征的差异,为诊断及个体化干预老年OSA H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81例老年OSA HS和123例中年OSA HS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和多导睡眠图特点,并按BM I匹配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及多导睡眠指标差异。结果老年及中年OSA HS患者均以男性居多,老年组BMI及颈腹围均小于中年组(P<0.05),而胸围大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的临床症状如嗜睡、打鼾、晨起头痛、口干及夜间憋醒发生率均低于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OSAHS患病程度主要分布于轻中度,中年组主要分布于中重度,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M期AHI老年组大于中年组(P<0.05),AHI低于中年组(P<0.05);NREM Ⅰ+Ⅱ期大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REM Ⅲ+Ⅳ期、REM期、平均SaO2(%)、MAI小于中年组,LSAT(%)大于中年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OSAHS患者典型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低于中年组,然而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患病率明显高于中年组,二者OSAHS严重程度相近,PSG监测结果与中年组存在差异,且REM期AHI与中年组差异明显。
作者:李忠万;杨贵军;方红雁;李晓晓;廖修富;李劲松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缺乏症的发生率及基因突变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新生儿脐血DNA样本515例,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检测G6PD基因15种突变类型和1种多态位点。结果515份样本检出G6PD基因突变10例,检出率为1.94%。检出5种突变类型:1388G> A 4例(40.0%),1024C> T 和519C> T各2例(20.0%),1376G> T和95A>G各1例(10.0%)。多态位点1311C>T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2.79%。结论贵阳地区是G6PD缺乏症的高发区,1388G>A是该地区常见的G6PD基因突变类型。
作者:黄盛文;吴娴;许吟;周曼;刘兴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系统评价强化胰岛素治疗对ICU患者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干预效果,为制订ICU获得性衰弱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及手工检索CBM、CNKI、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IS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由两名研究者按严格的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 an5.3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M eta分析。结果纳入分析文献3篇,ICU患者2788例,其中试验组1380例,对照组140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胰岛素治疗相比,强化胰岛素治疗可降低ICUAW的发病率(RR=0.61,95% CI:0.42~0.89,P=0.01),但其对患者 ICU病死率(RR=0.74,95% CI:0.47~1.17,P=0.20)、患者院内病死率( R R=0.81,95% C I:0.58~1.13,P=0.22)、IC U 监护时间(M D=0,95% C I:-0.37~0.37,P=1.00)、机械通气时间(M D=-1.48,95% C I:-3.43~0.47,P=0.14)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基于现有证据得出强化胰岛素治疗可减少ICU患者ICUAW的发病率,但其对患者ICU病死率、院内病死率、ICU监护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作者:张霞;郝巍巍;郑喜兰;王汇平;吴华炼;江智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pA)对单核巨噬细胞表达早期致炎因子 TNF‐α、IL‐1和IL‐6的影响。方法用一定浓度SpA与THP‐1细胞培养不同时间,用MTT法测定SpA对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用ELISA测定培养液中TNF‐α、IL‐1和IL‐6的水平;用RT‐PCR检测细胞TNF‐α、IL‐1和IL‐6相应mRNA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A对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与其作用剂量有关。SpA可促进巨噬细胞分泌 TNF‐α、IL‐1和IL‐6及表达相应mRNA ,且呈一定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SpA刺激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IL‐6和表达相应mRNA均在12 h达高峰。SpA刺激组TNF‐α、IL‐1和IL‐6的表达和释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SpA可明显促进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和分泌早期致炎细胞因子 TNF‐α、IL‐1和IL‐6。SpA在启动金葡菌性脓毒症及促进其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马兴龙;黄俞霖;陈晓晴;李明强;刘清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独立式宣教与管理模块在涂阳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及影响其转归的因素,为优化涂阳肺结核患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独立宣教与管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间隔纳入2013年登记治疗的涂阳肺结核患者,观察治疗效果。对各种变量进行多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干预组治愈率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χ2=6.692,P<0.05);督导频次大于或等于4次的患者治愈率94.44%,明显高于督导频次小于4次的患者71.15%(χ2=10.193,P<0.05);本地户籍居民治愈率明显高于非本地户籍居民(χ2=11.275,P<0.05)。(2)经过逐步向前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户籍所在地、独立宣教与管理方式、结防门诊督导频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患者系统化的健康宣教、心理辅导和高频度的随访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同时,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流动人群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心理支持和随访管理,并做好患者在辖区间的转出与转入登记工作。
作者:崔哲哲;林定文;刘飞鹰;区进;刘慧慧;庞武贵;陈晓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度脑白质病变(WML)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Fazekas量表对WML严重程度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分为重度组和非重度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以重度WML为应变量,将单因素筛选的可能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重度WML106例,发生率为42.74%;单因素分析发现,重度组年龄显著高于非重度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4.116,95%CI:1.816~6.454,P=0.000)、高血压(OR=1.462,95%CI:0.842~1.946,P=0.026)和糖尿病(OR=1.157,95%CI:0.698~1.673,P=0.038)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重度WM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度WML发生率较高,临床要对高龄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降低重度WML发生。
作者:曹林;张美芳;胡旻婧;沈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PAR‐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富血小板血浆,分别给予C反应蛋白(CRP)、普伐他汀干预和ADP刺激进行体外研究。试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单纯ADP组,低浓度普代他汀+ADP组,高浓度普伐他汀组+ADP组,CRP组,普伐他汀+CRP联合组。采用流式细技术检测PAR‐1和LOX‐1平均荧光强度(M FI)。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TXB2和F1+2水平。结果5μmol/L ADP刺激能促使血小板PAR‐1表达增加35%。50μg/mL CRP显著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PAR‐1的表达(P<0.01)。1μmol/L、10μmol/L普伐他汀均显著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PAR‐1的表达(P<0.01)。联合应用CRP和普伐他汀更能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PAR‐1表达,较单独使用CRP或普伐他汀降低更显著(P<0.05)。单纯ADP刺激后TXB2较基础时明显增高(P<0.01),50μg/mL CRP、10μmol/L普伐他汀干预后ADP刺激的TXB2分别下降为(112.68±24.48)pg/mL、(146.48±46.54)pg/mL ,与单纯ADP刺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μg/mL CRP显著增加ADP诱导的F1+2水平(P<0.01),10μmol/L普伐他汀对ADP诱导F1+2的生成无明显影响。普伐他汀呈浓度依赖性的方式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LOX‐1表达(1μmol/L和10μmol/L普伐他汀处理后M FI分别为:1.80±0.19和1.62±0.16),与单纯ADP刺激后LOX‐1表达(MFI:3.16±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μg/mL CRP对ADP刺激的血小板LOX‐1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PAR‐1在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中起重要作用,普伐他汀和CRP通过不同机制明显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PAR‐1的表达,提示在炎症状态下他汀仍能起着重要的抗血栓作用。
作者:楚罗湘;周素娴;杨帆;覃月秋;梁志山;莫昌干;王晓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Fascin‐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两步法检测87例结直肠癌和28例癌旁正常组织中Fascin‐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Fascin‐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分析Fascin‐1蛋白表达与结直肠患者生存的相关性。结果 Fascin‐1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7%(38/87)和7.1%(2/2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cin‐1蛋白表达在不同年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肿瘤位置、分化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Fascin‐1蛋白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0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Fascin‐1蛋白高表达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HR]=2.087,95% CI:1.196~3.642, P=0.010)。结论 Fascin‐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相关。Fascin‐1蛋白可能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孔凡良;胡丽霞;李成发;黄孟芹;蒋英俊;缪华纬;吴燕;王凤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微小RNA‐125b(miRNA‐125b)在鼻咽癌组织、血清中的表达及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4例临床确诊鼻咽癌完整病例资料及组织和血清标本,另取患者癌旁组织为组织对照,同时收集34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为血清对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法检测miRNA‐125b在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清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iRNA‐125b在癌组织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06),在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P=0.000);miRNA‐125b在患者癌组织与血清中的表达无相关性(r=0.112,P=0.528)。miRNA‐125b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型、T分期、N分期有关(P<0.05),在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仅与N分期相关(P<0.05)。miRNA‐125b在癌组织中表达与顺铂化疗敏感性呈负性相关(P<0.05),在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顺铂化疗敏感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iRNA‐125b的低表达可能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对鼻咽癌诊断、分型、分级有一定意义,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可作为筛选顺铂化疗方案的指标之一。
作者:龚轩民;孙永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作者:《重庆医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射野准直器跟随功能在胸上段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计划中的剂量学影响。方法选取11例胸上段食管癌放疗患者,在瓦里安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上分别设计两种计划:RapidArc和JT‐RapidArc。比较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适形度指数(CI)、剂量均匀性指数(HI)、正常组织低剂量体积(B‐P)及机器跳数(MU)。结果与RapidArc计划比较, JT‐RapidArc计划降低了PTV1(64)、PTV2(54)的平均剂量和高剂量(D2)受照体积,提高了PTV1(64)的低剂量区域(D98)和 HI (P<0.05),但PTV1(64)的CI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T‐RapidArc计划肺的(V5、V10、V13、V20、V30、Dmean )、心脏的(V20、Dmean )、B‐P的(V5、V10、V15、V20、V30)明显低于RapidArc计划(P<0.05),脊髓计划区和脊髓的差异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T‐RapidArc计划的MU(349±29)比RapidArc计划的MU(345±16)略微增加1%(P>0.05)。结论两种计划均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JT‐RapidArc计划在提供了更优的部分靶区剂量分布情况下,能更好地有效保护肺、心脏和正常组织低剂量区域,MU仅略微增加。
作者:吴丽丽;陆佳扬;马长春;张武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总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成形术式选择经验并评估术后疗效。方法收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病历,患者的手术方式主要依据其听力功能检查、残余鼓膜及鼓室表现、乳突CT表现进行选择,部分患者需通过术中鼓室探查后方能决定手术方式。后收集到病历资料及随访内容完整者共161例(164耳),其中单纯鼓室成形Ⅰ型(40耳)、完桥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Ⅰ型(30耳)、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Ⅱ型(94耳),从听力、生存质量及手术满意度评分等方面评价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结果3组患者术后气导听阈平均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骨导听阈平均值皆无明显变化(P>0.05);比较3组患者术后气导改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种术式术后主观听力提高率分别为82.5%、70.0%和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整体生存质量提高率分别为80.0%、80.0%和7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病情的担心程度降低率分别为90.0%、93.3%和9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基本满意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100.0%、100.0%和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适合行鼓室成形术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手术方式主要根据其听力、耳镜、乳突CT及术中所见进行选择;从患者术后听力及生存质量等方面评价,3种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均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方敏;李朝军;杨莉;邝韶景;熊俊伟;李必强;黄羽;赵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强毒性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特点,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各类标本中分离的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经鉴定)175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测定菌株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等17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PCR法检测强毒性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的血清荚膜基因(K1、K2、K5、K20、K54、K57)。结果强毒性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32.57%(57/175),主要分布于ICU (28.1%)、呼吸科(10.5%)、消化科(10.5%)、神经内科(10.5%);主要分离自痰液(71.9%)、血液(14.0%)、尿液(5.3%)。药敏结果显示:强毒性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对17种抗菌药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ESBLs检出率高达40.4%(23/57),对第1代至第4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24.6%~42.1%,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不高于14%,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8%、12.3%和14.0%,检出3株多重耐药菌株。结论医院应对其加强耐药性监测和控制工作,尤其是IC U强毒性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株,治疗该类菌株感染可选择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等,但已出现这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株,应引起重视。
作者:魏丹丹;万腊根;刘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重庆市1732例流动人口性生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人口性健康水平及相关部门的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1732例已婚和未婚有性生活的流动人口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采用SAS 9.3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Ordinal有序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流动人口和配偶/性伴侣进行性方面交流的频率高于女性,OR=1.53(95% C I:1.24~1.89);低年龄组的对象性相关交流多于高年龄组;小学及以下组对象交流频率低于学历较高组;外、港、台资企业的对象交流频率高于其他工作场所的对象。男性流动人口自报性生活频率高于女性,OR=1.84(95% CI:1.40~2.42);呈现低年龄组的对象性生活频率多于高年龄组现象,在工厂工作的对象性生活频率低于外、港、台资企业对象性生活频度。与经常交流的对象相比,交流频率一般的对象出现性苦闷及性压抑状况的OR为2.75(95% CI:1.71~4.41),交流较少的OR为2.60(95% CI:1.45~4.66)。结论男性、低龄、高学历的对象性交流频率较多,年龄和工作场所是影响性生活频率的重要因素,舒缓工作压力,增加性问题交流有助于改善性苦闷和性压抑。
作者:赵瑞;李玉艳;童琦;于传宁;周颖;纪红蕾;刘俊;李亦然;武俊青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