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腓骨重建钢板治疗C型pilo n骨折疗效观察

张福田;孙新君;张荣峰

关键词:外固定器, 腓骨, pilo n骨折, 锁定钢板, 有限内固定
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腓骨重建钢板固定治疗C型pilo 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合并腓骨骨折的C型pilo n骨折患者使用胫骨有限内固定、跨关节单臂外固定架结合腓骨锁定解剖钢板治疗。结果21例至少获随访1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完全愈合,没有皮肤坏死、畸形愈合、骨质吸收或固定失败,在后的随访中,按美国骨科的脚和脚踝学会分数(AOFAS)进行评定:疗效优16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0.5%(19/21)。结论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腓骨重建钢板固定是治疗C型pilo n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形成。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04例肝癌破裂出血治疗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4例临床资料。结果小肝癌(<5 cm )11例,大肝癌(>5 cm )93例。手术切除治疗31例,介入方式止血44例,5例因肝衰竭死亡;非手术治疗29例,11例死亡,18例放弃医治出院。随访22例中小肝癌破裂出血手术切除肿瘤者,术后生存1~10年;8例巨大肝癌破裂出血者术后生存5~13个月;局部填压止血+肝动脉结扎1例巨大肝癌破裂,术后34 d死于肿瘤再次破裂。介入治疗16例获得随访,14例生存3~10个月,2例分别生存3、5年。非手术治疗组未获随访。结论肝癌破裂出血局部及全身情况允许,应力争外科切除肿瘤,条件不具备则可介入方法治疗。

    作者:黎靖;雷正明;付文广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基于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的芹菜素靶标的预测

    目的:利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对芹菜素的潜在靶标进行预测。方法采用PharmMapper网络服务器进行初步预测,利用PyRx0.8中的Autodock Vina模块进行分子对接,并结合文献挖掘进行验证,利用Discovery Studio 3.5对靶蛋白‐小分子复合物的相互作用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PharmMapper筛选显示芹菜素与胰岛素受体、17β‐雌二醇脱氢酶1、组织蛋白酶K的结合较好;结合文献挖掘结果,发现胰岛素受体有相关实验研究,而其他2种则少见报道;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芹菜素与靶蛋白核心氨基酸具有氢键、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等相互作用。结论芹菜素的潜在靶标有可能是胰岛素受体,而17β‐雌二醇脱氢酶1和组织蛋白酶K也存在可能性。

    作者:崔明超;崔文;陈少军;蔡伟;江海龙;周海滨;凌庆枝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miRNA377的表达及其对SM AD信号通路调控作用

    目的:探索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miRNA377(miR377)的表达特点及其可能的下游调控通道。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经肾活检确诊的DN组、糖尿病无肾病损害(DM )组和健康人群(对照组)血清中miR377的相对表达量,用TargetScan等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miR377调节的靶基因,并在体外细胞模型中上调miR377的表达,检测下游机制蛋白。结果 DN组(1.32±0.13)和DM 组(0.92±0.11)患者血清中miR‐377均高于对照组(0.3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为糖尿病肾病中miR377的靶基因为SMAD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miR377 mimics组HMC细胞中SMAD2和SMAD3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miR377 NC组和对照组(P<0.05),而SMAD7在各组中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的miR377存在异常高表达,可能预示肾脏病变的程度。

    作者:季振中;胡正国;徐焱成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4种手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效果研究

    目的:对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术、鼻内镜下腺样体切吸术、腺样体刮除+鼻内镜下残余腺样体咬切术、鼻内镜下腺样体等离子融切术4种手术方法治疗腺样体肥大进行效果观察及对比研究。方法选取重庆市万州区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48例腺样体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4组,每组37例。A组采用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术;B组采用鼻内镜下腺样体切吸术;C组予以腺样体刮除+鼻内镜下残余腺样体咬切术联合治疗;D组采用鼻内镜下腺样体等离子融切术治疗。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随访半年,比较各组患者腺样体残留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其中B、C、D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患者(χ2=7.731、5.045、7.731,P<0.05),但3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 A组患者( t=5.819、5.829、2.759,P<0.05);B、C组比D组手术时间长( t=3.555、3.63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B、C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49,P>0.05)。B、C组出血量相较于A组明显较高(t=9.305、4.126,P<0.05);D组显著低于A、B、C组(t=8.054、16.559、12.837,P<0.05);而B组显著高于C组出血量( t=5.739,P<0.05)。A组残留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χ2=31.308、31.308、24.667,P<0.05),B、C、D组残留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手术方式治疗腺样体肥大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和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

    作者:伍立德;谭学君;文溢;温晓霞;代朋;吴敌;陈少云;陈晓平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携带不同 HBV抗原基因片段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CTL的效应研究

    目的:了解携带不同HBV抗原基因片段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HBV‐S、C、E、X)转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效应。方法采用携带不同HBV抗原基因片段的rAAV‐HBV‐S、C、E、X转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并在GM‐CSF、IL‐4和TNF‐α作用下继续培养7 d获得成熟的DC。通过观察DC的状态和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各段 HBV转染后DC分化抗原(CD)的表达,评价其成熟与功能。将同一个体的DC与T细胞混合培养制备CTL ,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S)细胞杀伤实验研究被激活的CTL对HBV感染的靶细胞HepG2.2.15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结果不同 HBV 抗原基因 rAAV‐HBV‐S、C、E、X 转染DC后 CD14、CD80、CD83、CD86的表型表达中, CD80、CD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AV/HBV‐X转染的DC其CD80表达高,rAAV/HBV‐S转染的DC其CD83表达高。转染不同 HBV 抗原基因片段 rAAV(S、C、E、X)的 DC 诱导的 CTL 对 MHC‐Ⅰ类抗原阳性且有 HBV 的靶细胞(HepG2.2.15)的特异性杀伤效率显著高于对无 HBV的靶细胞(HepG2)的非特异性杀伤效应(P<0.01),但不同rAAV‐HB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AV‐HBV‐S、C、E、X转染DC均可诱导CTL引起M HC‐Ⅰ依赖的特异性细胞毒效应。

    作者:安选;刘勇;向毅;魏芳;夏莉娜;钟庆;杜彪;巫贵成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胆囊微创切除术后肩部疼痛的治疗方案比较

    目的:探究胆囊微创切除术后肩部疼痛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11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普外一科收治的3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A组100例为对照组,缝合穿刺孔后直接送入苏醒室;B组100例术后经穿刺孔负压吸引3~5 min;C组100例患者术中使用温热生理盐水冲洗右膈下。观察术后72 h内3组患者肩痛发生率,术后1、3、6、12、24、48、72 h 3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 A S评分)和术后4 h血气分析指标。结果术后72 h内A组14例(14.00%)患者发生肩痛,B组6例(6.00%)患者发生肩痛,C组1例(1.00%)患者发生肩痛,A组患者肩痛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B组显著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A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高于B组, B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h A组患者的PaO2和pH高于B组,B组低于C组;术后4 h A组患者的PaCO2低于B组,B组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使用温热生理盐水冲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右膈下能够降低患者术后肩部疼痛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崔磊;瞿建国;党胜春;谢嵘;黄润生;张清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幽门螺杆菌与胆囊疾病关系的M 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幽门螺杆菌与胆囊恶性疾病、胆结石、胆囊炎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EM base、Pubmed、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收集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胆囊恶性疾病、胆结石、胆囊炎关系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5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4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胆囊恶性疾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31,95% C I:2.34~12.05,P=0.000);胆结石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OR=1.84,95% C I:1.13~2.98,P=0.014);胆囊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OR=9.92,95% C I:4.04~24.39, P=0.000)。结论幽门螺杆菌是胆囊恶性疾病,胆结石,胆囊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胡珍;陈兰芳;陈文生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低钠血症对小细胞肺癌预后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低钠血症与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预后及EP方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51例伴有低钠血症的SCLC病例,分析血钠、血渗透压及尿钠和尿渗透压与生存时间的关系,并比较不同低钠血症患者的生存率及对足叶乙苷加顺铂治疗的反应。结果生存时间与血钠和血浆渗透压的Pearson系数分别为0.48和0.61,呈正相关;与尿钠和尿渗透压的Pearson系数分别为-0.6和-0.31,呈负相关。EP方案对于正常容量低钠血症患者的有效率较高(29.17%、66.7%, P<0.05)。治疗后的生存率正常容量低钠血症患者低于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患者(33.3%、92.6%,P<0.05)。结论小细胞肺癌合并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的预后及EP方案化疗效果较差。

    作者:赵亮;单锦露;冯燕;戴楠;王东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评价患者在治疗前(T0)、治疗后3 d(T1)、治疗结束(T2)、治疗后1个月(T3)、治疗后3个月(T4)及治疗后1年(T 5)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评分。结果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后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评分明显好于治疗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时,7例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在T2时,所有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其中1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症状消失;在T3和T4时,有3例患者症状消失,4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有1例患者症状恢复到治疗前;在T5时,有2例患者症状消失,5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有1例患者症状恢复到治疗前。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是治疗顽固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长期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作者:张宏金;徐敏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脂联素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脂联素(ADP)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Sham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仅穿线不断流;(2)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MIRI组),LAD结扎30 min后再灌注120 min;(3)脂联素后处理组(ADP组),LAD再灌注前20 min注射 ADP ,其余同 MIRI组。检测各组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丙二醛(MDA)的水平,检测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MDA的水平,各组心肌 HE染色并描记心电图。结果 MIRI组血浆 LDH(735.21±110.92)U/L、cTnI(37.96±5.97)μg/mL 和 MDA(4.55±0.18)nmol/L较Sham组升高(P<0.05),ADP组血浆LDH(579.25±69.01)U/L、cTnI(21.07±5.77)μg/mL和MDA(2.99±0.22)U/L水平较MIRI组降低(P<0.05);与Sham组相比,MIRI组心肌SOD水平(11.47±1.67)U/mg降低而MDA水平(7.99±0.59)nmol/mg升高(P<0.05);与 MIRI组相比,ADP组心肌SOD水平(13.93±0.97)U/mg升高而MDA 水平(5.74±0.64)nmol/mg降低(P<0.05)。结论 ADP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MIRI ,可能与减少脂质过氧化和增强自由基清除有关。

    作者:赵林静;邓保国;杨保胜;张金盈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食管癌变进程中间质成纤维细胞的表型变化

    目的:研究在食管正常上皮历经癌前病变发展到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过程中,食管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的α‐SM A表型变化。方法免疫组化法分析20例正常食管组织、80例食管癌前病变组织及50例食管癌组织标本中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 A的表达,细胞培养3种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纯化后行细胞免疫染色,RT‐PCR法检测三种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 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SM A在正常食管、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癌组织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RT‐PCR法显示,3种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在mRNA α‐SM A的表达量上具有明显差异。结论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随癌变进展会逐步发生活化,食管癌相关纤维母细胞可能是由正常的食管成纤维细胞发展至不典型增生成纤维细胞,再逐步恶变发展而来。

    作者:徐志彬;袁丽;郑秀丽;王士杰;吴明利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74例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方法与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研究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TCRS)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方法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74例子宫纵隔患者行TCRS,术后随机分为A、B、C组:A组24例,术后辅助宫内节育器(IUD)治疗;B组25例,术后辅助人工周期治疗;C组25例,术后无辅助治疗。随访2~25个月,分析比较妊娠结局。结果3组术后随访总数70例,妊娠率为91.4%。3组足月活产比例分别为A组70.0%,B组69.6%,C组71.4%。51例分娩者中经阴道分娩占37.3%,剖宫产占62.7%,发生胎盘粘连19例,未发生胎盘植入、产后出血。结论TCRS显著改善纵隔子宫妊娠结局,但不同辅助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

    作者:陈瑜;项静英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 12和叶酸水平与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与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产科诊断为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1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游离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同型半胱氨酸、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分析血清促甲状腺激素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血清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促甲状腺激素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 P<0.05),血清促甲状腺激素与维生素B12和叶酸无明显相关性( P>0.0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P<0.0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维生素B12无明显相关性( P>0.05)。结论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玲;史梁;张杰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高糖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及苦参碱的干预作用

    目的:研究高糖刺激下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苦参碱的干预作用,探讨腹膜纤维化发生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大鼠腹膜间皮细胞(PMCs),依据加入药物浓度分成5组:2.5%葡萄糖组(n=15,A组);低糖苦参碱组(2.5%葡萄糖,n=15,B组);4.25%葡萄糖组(n=15,C组);高糖苦参碱组(4.25%葡萄糖,n=15,D组);对照组(n=15,E组,仅加不含血清的DM EM‐F12 BM SC培养基),分别于第24、48、72小时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TGF‐β1浓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各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光镜下的表现。结果光镜下,可见E组和B组腹膜间皮细胞小,呈卵圆形或圆形,生长较为密集。A、C、D组腹膜间皮细胞大、呈梭形或多边形,分布较为稀疏;在A组,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TGF‐β1水平较E组无明显统计学变化(P>0.05);而在C组,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TGF‐β1水平较E组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组和D组中,PMCs分泌TNF‐α和TGF‐β1水平B组较A组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较C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能拮抗高糖致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分泌TNF‐α和TGF‐β1,从而保护腹膜间皮细胞。

    作者:朱士彦;甘平;廖彧;巫建芳;龙贵华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基于 QLICP-OV 量表的卵巢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为制订提高卵巢癌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应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卵巢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QLICP‐OV)量表调查73例卵巢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统计描述、方差分析、t检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卵巢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卵巢癌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总得分为(64.85±9.3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治疗方法的患者在生活质量部分领域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卵巢癌患者躯体功能的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回归系数为-9.786;心理功能的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回归系数为6.559;特异模块的影响因素为婚姻状况、治疗方法和年龄,其回归系数分别为-9.174、-7.142和0.245。结论卵巢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低,影响卵巢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较多。

    作者:廖洁容;孟琼;杨铮;罗家洪;卢玉波;杨宏英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基于凝血酶合并缺氧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模型研究

    目的:探索凝血酶合并缺氧对PC12细胞损伤的佳反应时间点,为进一步研究凝血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意义提供实验方法。方法建立体外缺氧合并凝血酶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按照常规细胞培养方法,采用三气培养箱(1% O2,5% CO2,94% N2)和无糖DM EM培养液造成细胞缺氧模拟缺血,并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凝血酶(0、50、100、150和200 U/mL ),再将每组都作用于1、6、12、24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分析细胞的存活率、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程度。结果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和凝血酶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TUNEL细胞阳性率和凋亡率逐渐升高。低浓度凝血酶(50 U/mL)在缺氧1 h后,与对照组(0 U/mL)相比细胞存活率有所升高,提示低凝血酶可能有保护作用。尤以缺氧12 h后开始细胞损伤更为明显,150 U/m L凝血酶组作用12 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 P<0.01),凋亡率显著增加( P<0.05);且200 U/mL凝血酶作用12 h和150、200 U/mL 凝血酶组作用24 h后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150 U/mL凝血酶在缺氧作用12 h后为研究凝血酶合并缺氧对PC12细胞损伤的佳模型条件。

    作者:覃弘宇;李银;李定祥;邓奕辉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抗癫痫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与抗癫痫疗效及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133例服用丙戊酸钠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对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133例患者抗癫痫疗效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80例患者癫痫得到了控制,占60.15%,有效血药浓度(50~100 m g/L )范围内有51例患者癫痫得到控制,占38.35%。血药浓度小于50 m g/L的44例患者中,26例未得到控制;男性与女性的血药浓度分布相似;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各年龄组之间存在差异,成年组有52.87%患者血药浓度低于或高于治疗范围,未成年组则有39.13%;随着血药浓度增加,不良反应增加。结论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与患者抗癫痫疗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癫痫控制情况及年龄进行合理的个体化给药。

    作者:刘沙;金梅;傅川;刘大瑜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非计划性下机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 )由于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溶质清除率高、清除炎性介质、营养改善好等特点已广泛用于肾脏病领域和其他重症疾病的治疗[1]。但在治疗过程中,常由于种种原因引起治疗时间不足或治疗量不达目标被迫停机,即非计划性下机。其不仅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增加血液丢失及治疗费用,同时也增加护理工作量[2]。笔者回顾分析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ICU内行CRRT治疗患者非计划性下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作者:方秀花;梅本刚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都梁软胶囊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中脑CGRP及CCK 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都梁软胶囊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中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缩胆囊肽(CCK)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探讨其预防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A为对照组,B为偏头痛组,C为都梁软胶囊对照组,D为都梁软胶囊治疗组。C、D组给予都梁软胶囊0.5g·kg -1·d-1灌胃,A、B组大鼠灌胃给予等量容积的 Tween‐80。灌胃7 d后,将B、D两组大鼠造硝酸甘油型偏头痛模型,造模2 h ,保存中脑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GRP和CCK的转录水平。结果 D组大鼠中脑CGRP转录水平明显低于B组(0.64±0.35和1.61±0.51,P<0.05)。C组大鼠中脑CCK 转录水平明显低于A组(0.32±0.31和1.21±0.38,P<0.05)。结论都梁软胶囊可以干预中脑CGRP和CCK的表达,从而影响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功能。

    作者:韩喜梅;姚刚;满玉红;于挺敏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导尿管关联性泌尿道感染的病原体变化及耐药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导尿管关联性泌尿道感染的病原体变化及其耐药特征。方法收集唐山市工人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500例患者,在留置导尿管后的3、7、14、21 d采取闭合式引流袋采集尿液标本,经培养、分离、纯化、筛选以及鉴定后,采取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试验,分析导尿管关联性感染病原体的分布变化与耐药特征。结果共检出导尿管关联性感染菌株35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5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8.57%)和肠球菌(46.86%);革兰阴性菌137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56.93%);真菌46株,主要为白色念珠菌(47.83%);革兰阳性菌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而革兰阴性菌逐年增多;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肠球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均超过50%;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及喹诺酮类的耐药性较强;铜绿假单胞杆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高达100%。结论大肠埃希菌为重症监护病房导尿管关联性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病原体的耐药性均较强,应加强临床监测。

    作者:马娜;赵海勇;于晓牧;张冬梅;武海英;刘悦;李莉;柳晓霞 刊期: 2016年第27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