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疗效及骨水泥渗漏途径的探讨

王永江;王清;姚琦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爆裂骨折, 骨水泥渗漏, 椎基静脉孔
摘要:目的:通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OVBF),评估临床疗效及探寻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的途径。方法根据AO分型,将2005年10月至2013年5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OVBF患者45例(45个椎体),采用PKP治疗,通过术后CT平扫确定骨水泥向椎管内、椎间隙渗漏的途径,测量术前、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改善情况。比较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结果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2例,渗漏途径主要是通过椎基静脉孔,骨水泥向上位椎间隙渗漏高于下位椎间隙。椎体高度恢复、Cobb矫正、VAS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狭窄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OVBF不是禁忌证,OVBF经PKP治疗后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主要途径是椎基静脉孔,向椎间隙渗漏与终板损伤有关。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用在老年患者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术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析瑞芬太尼与丙泊酚联用对肩关节脱位复位术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该院行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将其分成A、B两组,每组50例。A组单纯用丙泊酚进行麻醉,B组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进行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A组麻醉效果评定中的优良率为84.00%,远远低于B组的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复位、麻醉恢复时间分别为(10.10±3.51)、(3.35±1.44)min,均长于B组的(4.51±2.86)、(1.34±0.7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麻醉起效时间约为(1.60±0.84)min,B组约为(1.53±0.7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手术中联合使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进行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秀峰;罗艳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医疗纠纷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

    医疗纠纷不但能加重患方的负担并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且也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制约了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纠纷的原因复杂,主要有医方因素、患方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医方因素对医患关系产生直接影响,患方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社会因素是其医、患之幕后因素,是医患关系的根本归因。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是医方、患方以及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医疗纠纷给医方、患方及社会都造成危害,因此,要做好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以及参照国内外经验快速有效地解决已经出现的医疗纠纷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分析国内外医疗纠纷现状,提出在新医改形势下解决医疗纠纷的具体途径。

    作者:邓庆华;姚安贵;杨元娟;杨治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不同麻醉方法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的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54例,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每组27例。分别在麻醉前(T0)、气腹后30min(T1)、拔管后5min(T2)、拔管后2h(T3)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变化。结果A组T1、T2、T3较T0时间点Cor、E和NE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T1、T2、T3时间点Cor、E、NE、MAP、HR均高于B组(P<0.05),而B组T1、T2、T3与T0时间点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明显减轻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是一种理想的麻醉选择。

    作者:皮名芳;林雷;陈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紧急剖胸术在胸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紧急剖胸术(ET)在胸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指征和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经ET救治的35例胸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5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2~65分,平均31.63分。穿透伤23例,钝性伤12例。入院时休克28例(80.00%)。失血量1000~5000mL,平均2400mL,其中22例失血量大于3000mL。急诊室ET6例,手术室ET29例。入院至手术时间均小于30min。死亡12例(34.29%),死亡组平均ISS评分48.26分,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脏压塞及失血性休克。存活23例(65.71%),穿透伤和钝性伤存活率分别为78.26%(18/23)和41.67%(5/12),存活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9.13%(9/23)。结论严重胸部创伤所致大出血、通气障碍和心脏压塞是ET的重要指征;胸部高危部位穿透伤应积极行剖胸探查;对于符合ET指征者,迅速剖胸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作者:艾涛;胡平;高劲谋;赵山红;向江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沉默Nek2基因对卵巢癌SKOV3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研究RNA干扰NIMA相关激酶2(Nek2)表达对卵巢癌细胞SKOV3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将针对Nek2基因的siRNA转染至SKOV3细胞中,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KOV3细胞周期变化,并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Nek2‐siRNA转染入卵巢癌SKOV3细胞48h后,与细胞周期相关的因子cyclinB1、CDK1及P27蛋白表达水平以及ERK1/2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RNA干扰组中处于G2/M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13.72%、12.27%和1.56%,与两对照组比较,处于G2/M期的干扰组细胞明显减少(P<0.05)。Nek2基因沉默后,与两对照组比较,SK‐OV3细胞内cyclinB1和CDK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27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SKOV3细胞内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沉默Nek2基因,可阻止卵巢癌SKOV3细胞启动有丝分裂,从而抑制其增殖。

    作者:范婷婷;唐良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重庆市某社区老人护理服务的实践研究

    2002年6月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部联合发出“卫生进社区”的通知,2009年卫生部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之一。同年,卫生部制定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提出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1次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目前中国老年卫生工作面对的主要挑战有:(1)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人口基数大、高龄老年人口多;(2)慢性疾病患病率高,带病生存时间长。实现社区老年人口的护理,对于完善社会健康体系,帮助老年人口提高健康质量、安度幸福晚年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庆九龙坡区素有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传统,早在社区卫生医疗普及的同时,就已经开展了社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在社区老人护理服务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社区老人护理服务在中国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缺乏成熟的规范化模式,致使九龙坡区在社区老人护理服务的开展中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作者:杨红;杨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盆腔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新的功能磁共振技术。在人体组织中,水分子受到组织细胞结构的影响,在各个方向的扩散程度不相同,即具有各向异性,而DTI则是利用扩散敏感梯度从多个方向对水分子的各向异性进行量化,反映水分子弥散速度及活体组织水分子交换功能情况,能进一步从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病理改变情况[1]。DTI主要的评价参数是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前者表示水分子扩散运动的速度及范围;后者表示水分子各向异性成分占整个扩散张量的比例。纤维示踪成像(fiber tractography ,FT )通过检测组织内水分子弥散各向异性反映出组织的方向性,结合计算机三维重建显示纤维三维结构整体连续及其空间分布情况的一种检查技术[2]。DTI及FT已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其在盆腔脏器的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李佳(综述);吕富荣(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SKF96365和氯化镍对环匹阿尼酸诱导的大鼠PASMC[Ca2+]i升高的影响

    目的:研究SKF96365和氯化镍(NiCl2)对环匹阿尼酸(CPA)诱导的大鼠远端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变化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PASMC,运用荧光显微镜和InCyte细胞内钙浓度检测系统观测CPA、SKF96365和NiCl2对PASMC[Ca2+]i的影响。结果含5μmol/L硝苯地平的无钙Krebs溶液孵育PASMC,10μmol/LCPA使PASMC[Ca2+]i短暂小幅升高,恢复细胞外Ca2+至2.5mmol/L后,10μmol/LCPA使PASMC[Ca2+]i迅速显著升高;50μmol/LSKF96365和500μmol/LNiCl2均能明显抑制10μmol/LCPA引起的PASMC[Ca2+]i升高,但对高钾(60mmol/LKCl)溶液引起的PASMC[Ca2+]i升高无影响。结论CPA可致大鼠PASMC[Ca2+]i升高,且能被SKF96365和NiCl2阻断,提示CPA可能诱发细胞外Ca2+经钙池操纵性钙通道(SOCC)内流,SKF96365和NiCl2能选择性抑制SOCC活性使经SOCC的Ca2+内流减少。

    作者:彭公永;胡锦兴;邹义敏;彭芳;周玉民;胡国平;赵祝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乳腺脓肿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脓肿置管负压引流术、传统手术及穿刺抽脓治疗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90例乳腺脓肿,分别行传统切开引流术(传统组,n=27)、脓腔置管负压引流术(小切口组,n=39)及穿刺置管抽脓术(穿刺组,n=24)治疗,比较3组引流效果、炎症消退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传统组引流效果好,但疤痕较大、伤口愈合时间长、换药次数多,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多于小切口组和穿刺组(P<0.01)。炎症消退时间依次为传统组、小切口组和穿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时间依次为小切口组、穿刺组和传统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抽脓及脓腔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乳腺脓肿,能明显缩短伤口的长度及愈合时间,有方便、微创、美容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叶玉梅;秦士新;周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丙泊酚对新生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目的:观察丙泊酚麻醉对新生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AST)和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健康同窝日龄7d(P7)C57小鼠15只,随机分为丙泊酚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10%脂肪乳对照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从P7开始接受药物处理。高、低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丙泊酚60、30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的10%脂肪乳。药物处理24h后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ST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分子(Iba1)在海马内的表达。结果丙泊酚高剂量组小鼠海马齿状回分子层中GFAP标记的AST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低剂量丙泊酚对新生鼠海马中AST数量无显著影响;高剂量和低剂量丙泊酚均显著性降低海马小胶质细胞数量(P<0.01)。结论丙泊酚抑制新生小鼠海马AST和小胶质细胞的发育,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景胜;黄静;包晓航;周功锐;王颖;杨天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急诊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应用临床决策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目的:探讨急诊住院医师临床实践中常用的4种临床决策方法(即模式识别法、假设演绎法、事件驱动法、运用规则法)的应用现状,了解其对临床决策方法掌握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住院医师的不同年制把207名住院医师(收集每个住院医师诊疗过的5例患者)收集的1035例患者分3组,比较不同年制医生的临床决策方法及其诊断正确率和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年制医生的决策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决策方法的诊断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御行为和不同决策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决策方法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医师年制、住院医师学历、住院医师接触临床时间、住院患者症状、防御行为、问诊可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医师常用的临床决策方法为运用规则法;住院医师年制、住院医师学历、住院医师接触临床时间、住院患者症状、防御行为、问诊可靠程度是住院医师在急诊医学专业临床实践中应用临床决策方法的影响因素。

    作者:杨德兴;李瑶;王碧成;李锦春;钱传云;刘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基因芯片快速鉴定分枝杆菌菌种方法的建立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建立一种能快速、准确鉴定分枝杆菌菌种的方法,并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23种分枝杆菌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探针并制作基因芯片,通过PCR‐反向点杂交鉴定23种分枝杆菌标准菌株、9种非分枝杆菌和103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菌种。结果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3种分枝杆菌标准菌株和9种非分枝杆菌菌株,特异性为100%。103株临床分离株经鉴定87株为结核杆菌复合群(MTC);16株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其中脓肿分枝杆菌5株、胞内分枝杆菌3株、鸟分枝杆菌3株、偶发分枝杆菌2株,以及堪萨斯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各1株。103株临床分离株鉴定结果与测序法完全一致,该方法低检出限为103copy/mL。结论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能快速鉴定分枝杆菌菌种,并区分MTC和NTM,具有简便快速及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高的优点。

    作者:唐曙明;李爱敏;陈海霞;杨自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新疆某医学院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新疆某医学院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某医科大学583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医学本科生如果发现同学携带艾滋病病毒,18.01%的大学生不会与其直接接触,45.97%的医学生不会同情并给与关心,31.22%的医学生不与其正常交往,53.17%的医学生认为其应退学回家,32.76%的医学生不能对外界保密;40.99%的医学生会劝告其约束自己的行为,24.87%的医学生会选择向老师或领导汇报。通过多元协方差分析,性别、民族、家庭月收入、生源地、艾滋病相关知识等是艾滋病歧视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现象,需要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加强学习,以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从而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

    作者:吴洁;马金凤;张昭;戴江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行为塑造疗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行为塑造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参与康复训练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在参与康复训练的同时联合行为塑造疗法。对照组只参与康复训练。在患者入组前、6个月后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入组前SANS、IPRO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6个月的行为塑造训练,IPROS量表各因子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SANS量表注意障碍、意志缺乏、兴趣/社交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情感淡漠、思维贫乏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中应用行为塑造疗法能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康复疗效。

    作者:石贵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重庆市女性不孕患者心理压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不孕患者的心理压力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对1760例女性不孕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0例患者中,有心理压力者为84.43%。采用试管婴儿治疗的患者,有心理压力的人数明显多于指导怀孕和人工授精的患者(P<0.01);高学历患者有心理压力的明显多于低学历的患者(P<0.01);科教文干部职员有心理压力的明显多于工农商和其他职业人群(P<0.01);不孕时间为2~5年的患者有心理压力的明显多于其他不孕时间的患者(P<0.01);就诊次数达到和超过2次的患者,有心理压力的明显多于首次就诊的患者(P<0.01)。结论重庆市女性不孕患者的心理压力大,医生应积极与患者沟通,解答疑惑,疏导患者情绪;动员家庭和社会关心、关爱患者。

    作者:屈宗银;董晓静;苗菁;胡丽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胃癌组织中TGF-β1、Smad2与CyclinD1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表达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腔镜活检正常胃黏膜20份(正常胃组织)作为对照组,手术切除胃癌标本60份(高‐中分化、低分化)作为胃癌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Smad2、CyclinD1正常胃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GF‐β1及Cyclin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Smad2在胃癌组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TGF‐β1及CyclinD1在低分化胃癌组中的表达高于高‐中分化胃癌组;TGF‐β1及CyclinD1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中的表达低于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TGF‐β1、CyclinD1在胃癌组中的表达随着TNM分期的提高而升高,高‐中分化胃癌组Smad2较低分化胃癌组表达升高,Smad2的表达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中的表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Smad2在胃癌中的表达随TNM分期的提高而降低,TGF‐β1、Smad2及Cy‐clinD1的表达与患病年龄、性别无关;TGF‐β1与Smad2呈负相关,TGF‐β1与CyclinD1呈正相关,CyclinD1与Smad2呈负相关。结论TGF‐β1、Smad2与CyclinD1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病有关。

    作者:潘理会;李春辉;刘海旺;程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胶质细胞对Aβ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脑神经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细胞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脑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20只,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双侧海马注射凝胶态Aβ(10μ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行水迷宫实验;硫堇染色观察皮层神经元形态变化及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胶质细胞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GFAP)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水迷宫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皮层神经元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血清中TNF‐α、IL‐1β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Aβ可激活胶质细胞及促炎因子释放,引起大鼠脑神经元损伤,导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

    作者:狄婷婷;王秋杰;张美;王瑞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直接检测阳性血培养瓶中大肠埃希菌

    目的: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的直接检测阳性血培养瓶中大肠埃希菌的方法。方法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上大肠埃希菌的lacZ(登录号:M74750)基因序列,设计4条特异引物(2条内引物、2条外引物),对lacZ基因进行扩增,对扩增反应进行优化。分别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并与传统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在300份阳性血培养瓶中,采用LAMP法检测到68株大肠埃希菌,所设计引物对大肠埃希菌扩增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好,与传统培养法比较,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100%,但传统培养法的检出时间为3d,而LAMP法的检出时间只需1h。结论LAMP检测大肠埃希菌是快速、低成本、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方法,适合临床开展。

    作者:任春阳;田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造血重建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 SC )是机体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类干细胞,具有支持造血、免疫抑制、促进微血管形成等功能。M SC 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共移植可促进移植后造血重建,机体造血功能恢复加快。但是M SC促进造血重建的机制仍有争议,对M SC作用机制的探讨,将有助于实现M SC在临床上的更广泛应用。辐射及 HSC移植(HSC transplantation , HSCT )前预处理均可损伤骨髓造血微环境,致受者移植后造血重建延迟,造血恢复缓慢,移植后感染等发生率增加,终可能导致移植失败[1]。加速造血重建,尽快恢复外周血象是确保移植终成功的关键。M SC促进造血重建在动物模型中已得到证实,临床试验也证明MSC与HSC联合移植加速造血恢复应用于人体的安全性,推测M SC促进造血重建的机制是为造血细胞创造一个合适的造血微环境[2‐3]。现就M SC在骨髓造血重建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代凯(综述);陈洁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PI3K/AKT及MEK/ERK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及丝裂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2.50、7.50、15.00μmol/L);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2.50、7.50、15.00μmol/L)分别处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以DMEM‐F12培养基,加入0.10%二甲基亚砜(DMSO)的培养基分别作为对照,通过细胞划痕试验,定向迁移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来检测不同的信号通路抑制剂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水平、垂直和定向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0.1%DMSO对内皮细胞的迁移无明显影响,其作用后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与DMEM‐F12单独作用无明显区别,说明小剂量DMSO作为LY294002、PD98059的溶剂不影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功能;应用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PD98059处理后,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受抑制,且随着抑制剂浓度增高而增大;LY294002与PD98059组比较,前者迁移距离更小,细胞迁移数较后者少,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均能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水平、垂直和定向迁移,且与抑制剂浓度呈正相关;PI3K/AKT信号通路对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比MEK/ERK信号通路明显。

    作者:肖高春;童仕伦;郑勇斌;郝志楠;李盛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