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芬;池秀芳
目的:研究内科胸腔镜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收集52例疑似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评估内科胸腔镜的确诊率、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结核性胸腔积液33例,内科胸腔镜确诊29例,诊断率88%。本组结核性胸腔积液胸腔镜下主要表现:粟粒样结节23例(70%),纤维条索状粘连带12例(36%),广泛包裹伴纤维素沉积7例(21%),白色瘢痕5例(15%)。并发症均可缓解或治愈,严重者为气体栓塞1例。结论内科胸腔镜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作者:周晓宇;孙耕耘;李伟;丁强;陈余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传统利尿剂联合新型容量驱除剂奈西立肽和托伐普坦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RHF)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心血管病重症病房 RHF 患者78例,分为联合容量驱除药物组(CVR 组)和传统强化利尿并正性肌力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观察其心力衰竭症状控制率及平均住院日数的差异,以及住院期间平均尿量和体质量下降等容量驱除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89.7%的患者心衰症状控制并出院,优于对照组(71.8%),相应的死亡或放弃治疗率在治疗组显著下降,且平均住院日数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 <0.05);CVR 组的 NT-proBNP 和治疗前后体质量下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联合的容量驱除治疗措施较传统的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 RHF 的容量驱除和心力衰竭症状控制率。
作者:魏宇淼;杨仕俊;李伟娟;廖玉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医生、护士、卫生保洁员同组梯次排班在埃博拉诊疗中心病房中的实施效果。方法根据埃博拉传染病防控特点,分别从医生、护士、卫生保洁员的构成、工作时段、岗位职责分工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排班,并对该排班模式的效果,从出入院时间、个人防护用品(PPE)消耗、PPE 穿脱差错、队员的满意度等环节进行考核评价。结果通过这种工作模式的运行,减少了患者出院入院等候时间,减少了 PPE 消耗及 PPE 穿脱差错的发生,提高了医生、护士、卫生保洁员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采用医生、护士、卫生保洁员同组梯次排班工作模式有助于埃博拉诊疗中心各项护理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作者:张丽敏;宋彩萍;王丽慧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通过研究重庆北部新区1056例儿童的血铅水平和铅超标情况,为预防该地区儿童铅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重庆北部新区儿童进行末梢血铅检测。入组儿童按年龄分为3岁组、4岁组、5岁组,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056例儿童血铅的均值是(32.47±3.21)μg/L,铅中毒的发生率为0.28%。统计分析显示,男童血铅明显高于女童(P =0.010);不同年龄段比较,3岁组低[(22.42±2.68)μg/L],4岁组居中[(29.90±2.18)μg/L],5岁组高[(41.23±6.98)μg/L]。3岁组和4岁组,3岁组和5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庆市北部新区儿童血铅水平较低,但高铅血症仍然存在,仍需积极监测儿童血铅水平。
作者:张亦维;周丽华;刘玉;张维先;刘燕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现代医学教育目标为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1],明确提出对医学生的评价应该从罗列医学知识的考试转向良好学习能力的评价[2],评价者应通过调整评价方式来推动教学,改善、促进学生学习[3]。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特定情境对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4]。因此,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必须熟悉教学评价所处的整体教学情境[5]。而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能够集现代教学评价于一身,扎根于教学实践,立足于教学情境,追求真实和发展[6]。
作者:何莹;冉素娟;邓红梅;罗征秀;杨春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评价经 Wiltse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单节段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 Cobb 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 Beaujon-Lassale 功能评分。结果术后1周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 <0.05),术后1周患者 VAS 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末次随访 Beaujon-Lassale 功能评分为(19.4±2.6)分。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症状,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恢复;2例椎管内渗漏发生,3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椎旁渗漏,但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症状。结论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 PVP 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腰痛少等优点。
作者:卢旻鹏;邱皓;董靖;曹春风;王群波;刘佐忠;李波;屈一鸣;焦春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实验原始记录是实验进程的直接证据,有助于研究者保持清晰的实验思路,记录重要的实验现象,分析获得创新的实验结果,是撰写科研论文的重要凭证。从结果上看,它是证明科研活动实际发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1]。对于医学研究,无论实验成败与否,获得阴性或阳性的实验结果,保存各种形式的原始实验记录,是形成良好的科研作风的重要因素。
作者:许淼;张祥宏;剧亚崇;康永彬;李小倩;习亚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晚期早产儿生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及住院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89例晚期早产儿生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比较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与未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病死率。结果本组晚期早产儿生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其他系统并发症高,为23.65%,单个并发症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为低血糖(20.57%)、喂养不耐受(17.48%)、高胆红素血症(14.91%)、脑室内出血(8.23%);经剖宫产比阴道分娩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多(32.34% vs .10.39%,P <0.05);与未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相比,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晚期早产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病死率均有增加(P <0.05)。结论晚期早产儿生后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严格执行剖宫产指针,可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重视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患儿,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病死率。
作者:伍剑;张智睿;胡敏;黎媛;李彦莉;罗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在产科大出血治疗中的技术操作成功率、安全性、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科方法治疗无效的产后大出血者临床资料65例,其中,行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术止血成功41例作为 A 组,行子宫切除术治疗24例作为 B 组,分析比较两组止血成功率、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结果A 组因病情异常危重而不能耐受子宫切除者为26.8%(11/41),止血成功率95.1%(39/41),栓塞后因止血效果不佳再行子宫切除者4.9%(2/41);B 组止血成功率95.8%(23/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 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3.8 min、61.5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B 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155.5 mL、3215.7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A 组无并发症、B 组出现并发症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术具有适应证广、微创、止血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及保全子宫等优势。
作者:钟兴军;李豪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经自制带侧孔的快速交换球囊导管靶向注射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NR)的即刻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该中心行择期 PCI 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患者49例,随机分为经球囊导管给药组25例,经指引导管给药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评价给药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及校正 TIMI 帧数(CTFC)。结果给药10 min 后,经球囊导管给药组有21例(84.0%)达到 TIMI 3级血流,校正 CTFC 为(33.5±12.5)帧,而经指引导管给药组有13例(54.2%)达到 TIMI 3级血流,CTFC 为(41.9±15.3)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自制带侧孔球囊导管靶向注射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较经指引导管给药更能有效地改善择期 PCI 术中无复流患者冠状动脉的即刻血流。
作者:肖骏;李均;岳瑞华;沈钧乐;张颖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伴阻塞性肺炎疗效观察,了解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64例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伴阻塞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单纯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对照组与加用 BAI 的治疗组的疗效,以及治疗组中既往曾行标准的全身静脉化疗/放疗的复治组与未行任何放化疗的初治组之间疗效情况。结果对照组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为43.33%。而治疗组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为70.59%。在治疗组中,复治组患者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为50.00%;而初治组患者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为88.89%。结论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伴阻塞性肺炎在全身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加用 BAI 治疗,可明显提高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
作者:陈杰;黄凤 刊期: 2015年第22期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是机体对血液动力学负荷长期增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表现为心室壁增厚、心肌重量增加和心肌重塑,其形成过程涉及诸多因素。作为高血压病常见的靶器官损害,LVH 是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脑卒中乃至猝死等一系列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1-2],深入研究其形成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方面研究为近年来国内外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已取得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超(综述);张萍(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栓塞方法对肾癌外科根治性切除术前经动脉插管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43例,分为 A 组(同时成功栓塞患侧肾动脉及肾包膜动脉、肾上腺动脉)、B 组(仅栓塞患侧肾动脉)、C 组(直接行外科根治性切除)。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难易程度、术中出血量、病灶切除成功率、术后生存率。结果A、B 组与 C 组比较其手术时间、手术难易程度、术中出血量度、病灶切除成功率及术后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A、B 两组间比较除病灶切除成功率外其余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肾癌外科根治性切除术前辅助性动脉栓塞治疗效果好,尤其以彻底栓塞病变侧肾动脉、包膜动脉等血供者效果更佳。
作者:官彬;廖先国;鹏程;唐勇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促进人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将胶质瘤样本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脑挫裂伤患者样本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2例;将胶质瘤细胞系 C6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牛血清蛋白(BSA)组和 GDNF 组。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 AKT、p-AKT、β-catenin 和p-β-catenin 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胶质瘤组 AKT、p-AKT、β-catenin 和 p-β-catenin 的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 <0.05),且高级别胶质瘤组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 <0.05)。CCK-8检测 C6胶质瘤细胞实验中,与细胞对照组相比, GDNF 组细胞增殖率明显增高(P <0.05),Akt 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 p-Akt、β-catenin 和 p-β-catenin 的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 <0.05)。结论GDNF 可能通过上调胶质瘤细胞 p-AKT、β-catenin 和 p-β-catenin 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周儒;滕道辉;董国凯;殷文江;蔡红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对伴牙髓炎的牙隐裂的病因、隐裂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将78例牙髓炎伴牙隐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发病年龄、牙位、隐裂线走向进行分析,采取调、根管治疗及全冠修复试保留患牙,并且在修复1年后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9~49岁患者牙隐裂发生率高,以上颌第一磨牙多见。78例隐裂牙综合治疗成功65例(83.33%),有效11例(14.10%),失败2例(2.56%)。结论对隐裂牙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地保留患牙,对牙隐裂伴牙髓炎的患者进行根管治疗后的全冠修复是有效的。
作者:李晓霞;唐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经导管肾动脉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RDN 治疗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RDN 治疗后患者血压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2周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3个月进一步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平均应用降压药种数为(5.3±0.9)种,术后6个月随诊平均用药种类(3.2±0.6)种,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RDN 可迅速、持续地降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黄国鹏;许中恒;彭亚;陶黎;宋文信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比较高龄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完成2年随访的住院和门诊房颤患者共157例,根据服用抗栓药物将患者分为3组,即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组,观察3组患者心血管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双抗组冠心病和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其他两组(P <0.05),双抗组和华法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 <0.05),而双抗组患者在抗栓效果中和华法林组患者无明显区别。在不良事件方面,华法林及双抗组患者的皮肤淤斑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P <0.05),双抗组患者皮肤瘀斑的发生率高于华法林组(P <0.05)。结论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或双联抗血小板对抗栓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但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作者:罗羽慧;崔坤;尹纯;梅霞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应用远端固定型假体行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高龄患者,采用远端固定型假体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并随访。结果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9例接受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2.5±1.0)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或比较接近受伤前水平(Harris 评分优良率达81%),患者术后无并发症。结论选用远端固定型假体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耗时短,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较早功能锻炼,早期负重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疗效满意。
作者:周鹏程;邹文;荆安龙;蒲海波;张波;周成;何苗;秦贵勇;陈扬;陈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使用骨水泥对能够强化椎弓根和病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病椎强化技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68例,评价治疗前、治疗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影像学采用测量椎体高度及正中矢状位 CT 影像上测量椎体 Cobb 角进行评价,同时记录患者术后病变椎体高度丢失的发生率、内固定失效发生率。结果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术中注入骨水泥后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8例骨水泥在椎体侧方外溢。64例患者获得12~6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8个月,56例患者骨折均在6~8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末次影像学评价无椎弓根钉松动和拔出病例,椎弓根螺钉在位率100%。术前 VAS 评分、椎体高度、Cobb 角与术后各个时间节点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路手术中应用骨水泥椎体强化结合骨水泥强化置钉技术可以有效增强节段稳定性,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韩建华;蔡小军;董革辉;孙厚杰;周鑫;鄢家强;张晗祥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选取该院普外科2013年1~6月急性阑尾炎患者标本的病原菌分离情况及药敏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分离病原菌10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0株,占94.34%(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分别占67.92%、11.32%、5.66%),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结论急性阑尾炎感染细菌的耐药率高。
作者:董其勇;徐中良;刘沙;金梅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