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楠楠;刘国莲;冯雪
目的:观察肺功能及血气分析对间质性肺疾病(ILD )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对26例ILD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进行检测,通过配对 t检验分析指标变化。结果结果显示 ILD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肺活量(VC)升高24.6%(P<0.01),用力肺活量(FVC)升高18.1%(P<0.01),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升高25.6%(P<0.01);血气分析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21.2%(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8.2%(P>0.05)。结论肺功能及血气分析在ILD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中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依据。
作者:王云兵;梅同华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研究胸腺素β4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表达影响,探讨胸腺素β4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2013年6~9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切取的增生性瘢痕组织(烧伤后6个月内),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分为实验组(胸腺素浓度分别为0.05、0.1、1.0、5.0μg/mL),对照组(不添加胸腺素β4),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MMP‐2、MMP‐9表达变化。结果胸腺素β4作用后增生性瘢痕组织内MMP‐2、MMP‐9水平增加,分别以1.0μg/mL实验组和5.0μg/mL实验组作用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素β4能剂量依赖性促进MMP‐2、MMP‐9表达,可能是抑制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因素之一。
作者:樊志强;廖立新;张友来;罗飞 刊期: 2015年第31期
定向医学生是指由中国政府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生、定点就业、订单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免费医学生(免学费、免住宿费、补助生活费)。
作者:刘璐璐;张绍群;刘北忠;龚放;罗燕 刊期: 2015年第31期
脑卒中(stroke)又被称为急性脑血管病事件,是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局部或全面性功能缺失综合征,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偏瘫作为一种功能障碍,常可导致患者心理失衡[1]。研究报道,20%~50%的卒中患者可能发生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 PSD)[2],出现持续的情感失落和兴趣减退,甚至出现自杀[3]。这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同时对医疗护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早期的心理护理和肢体康复训练,能够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不良情绪[4]。传统亲情护理作为一种新的陪护方法,能体现视患者为亲人的理念,有利于患者康复信心的建立,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5‐6],已经成为护理学者热议的话题,但因为不同疾病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不同,传统亲情护理的不足也逐渐显露。本研究采用改良的亲情护理(有亲属陪伴)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护理,观察与传统亲情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影响的比较,为临床实践中实施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朱亚芹;成杰;隋丽丽;王卫亮;于颖;张静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缺血坏死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因胸痛入住该院的患者,采集病史,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测定血浆NT‐proBNP、hs‐CRP和cTnT水平,记录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和右室舒张末内径(LVEDd)值,且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根据病史、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cTnT 结果分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及对照组。冠状动脉病病变严重程度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和阴性对照组。分析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及LVEF值在各组间的差异,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其是否为血浆NT‐proBNP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果入组ACS患者共102例。对照组(n=40)、UA组(n=40)分别与NSTEMI组(n=30)、STEMI组(n=32)比较,患者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及LVE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n=40)和三支病变组(n=41)分别与单支病变组(n=30)、双支病变组(n=31)比较,血浆NT‐proBNP水平差有统计学意义异(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示:血浆hs‐CRP水平(P=0.007)、冠状动脉病变支数(P=0.001)、糖尿病病史(P=0.006)均为血NT‐proBNP水平的独立正相关因素,LVEF值(P=0.036)则为血NT‐proBNP水平的独立负相关因素。结论血浆NT‐proBNP、hs‐CRP水平、LVEF值与ACS关系密切,可作为判断其早期缺血坏死程度和临床分型的重要参考指标。血浆NT‐proBNP水平有可能作为一种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陈丰运;肖骅 刊期: 2015年第31期
肝癌传统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或局部消融,而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 ,TACE)治疗也被用作姑息治疗手段[1‐2]。但由于这些治疗手段适用范围并不广泛,只在肝癌早期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很多肝癌晚期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化疗被用作晚期肝癌也已有50余年历史,包括阿霉素在内的传统化疗药物并未给患者带来生存优势[3]。直至索拉菲尼等靶向治疗药物的问世,给肝癌晚期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索拉菲尼具有潜在抗血管生成和促进凋亡的活性,因此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的效应[4]。作者汇总了相关临床数据,并对靶向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及单独或联合运用的疗效作了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朱端权;袁方超;龚建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4 cm)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在该院经 HIFU治疗的79例单发肌瘤患者,评价其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肌瘤远期缩小情况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79例子宫肌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年肌瘤缩小率为79.0%(四分位间距:57.9%,92.1%);患者治疗后症状严重程度(SSS)评分及肌瘤症状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UFS‐QO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HIFU可以安全用于直径小于4 cm的子宫肌瘤治疗。
作者:吴琳;万丽丽;刘晓芳;何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回顾分析该院76例创伤截肢与保肢的病例,为儿童临床截肢手术适应证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总结分析该院1996年7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38例外伤性截肢患儿(试验组),同期38例严重创伤而未截肢的患儿38例(对照组),采用毁损肢体严重程度(MESS)以及保肢指数(LSI)评分重新评估,统计分析两种评分系统与截肢术的吻合度。结果 MESS与 LSI两种评分系统均对儿童截肢术有很高的区分度。结论 M ESS与LSI均可作为儿童截肢参考系统,但LSI评分系统较M ESS更适用于儿童。
作者:宿玉玺;南国新;覃佳强;王忠良;蔡文全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PD‐L1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 CD127low/‐T reg细胞上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47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 CD127low/‐T reg细胞的含量及其PD‐L1的表达。结果和健康人比较,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 CD127low/‐T reg细胞的含量显著上升,并且PD‐L1的表达明显升高。进一步的分析表明,PD‐L1的表达和结肠癌的病理分期呈正相关,而术后患者CD4+ CD25hi CD127low/‐T reg细胞 PD‐L1的表达则显著下降。结论 CD4+CD25hi CD127low/‐T reg细胞数量及PD‐L1表达的升高可能导致了免疫抑制的增强,这可能是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因素。
作者:梁姣姣;居颂文;高志欣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非典型肺栓塞症误诊的常见原因,提高对非典型肺栓塞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及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确诊的120例非典型肺栓塞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120例非典型肺栓塞症入院时误诊39例(误诊率32.5%)。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8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例,肺炎5例,胸腔积液3例,肺结核3例,支气管哮喘3例,房间隔缺损1例,急性左心衰竭1例,心源性晕厥1例。结论非典型肺栓塞症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很容易误诊、误治,临床医师应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对于高度怀疑的患者,应尽早行肺部增强CT 或肺动脉CT 血管造影等检查,减少对非典型肺栓塞症的误诊。
作者:王长安;罗莉;周洪敏;戴曦;李玉英;邓述恺;刘文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1细胞自噬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的降解途径主要有两条: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和自噬/溶酶体途径。自噬/溶酶体途径(auto‐phagy)是大分子物质及细胞器的降解途径,尤其存在缺氧、营养匮乏、蛋白质错误折叠、病原菌感染等细胞适应性应激时,通过双层膜包裹待降解物形成自噬体,后运送至溶酶体隔离并被吞噬降解,用来维持细胞本身结构、代谢、功能的平衡和细胞器的更新,以及细胞内能量和物质的转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1],这一过程作为保持细胞稳态的必要过程不依赖caspase凋亡途径,而以出现自噬体为特征,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凋亡、癌变等密切相关。
作者:杨柯(综述);潘耀柱(审校)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氧气雾化器的使用情况,促进氧气雾化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对2014年5月12~30日409例使用氧气雾化器的住院患者进行现场调查,并应用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嘱雾化液总体积偏大;患者雾化吸入时氧气流量偏低、未做到正常的呼吸形态伴以间歇的深呼吸、雾化糖皮质激素后均未及时漱口;仅3.0%的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后立即清洗面部、43.5%的患者雾化时坐正、44.0%的患者保持喷雾器直立;舌头平坦的放在咬嘴之下、结束时间为喷溅产生或无气雾时、结束后清洗雾化器并晾干的正确率分别为95.1%、99.2%、99.3%。结论该三甲医院雾化器的使用存在较多误区,建议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宣教和指导,确保正确使用以达到满意疗效。
作者:王述蓉;黄毅岚;叶云;戴宗燕;汪飞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评估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 T )在紧急气管插管失败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需机械通气或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在行气管插管失败后紧急行 PD T 术。收集患者电子病历记录、人口学资料和手术过程。同时同期选择非气管插管失败的择期行PD T的病例218例作为对照。结果共8例患者行紧急 PD T术,男6例,女2例。手术时间5~10 min ,平均(6.63±1.41)min ,出血量(3.50±1.51)mL。所有操作均一次性成功,无中转外科开放术式及任何早期并发症。结论 PD T术是紧急气管插管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谌宏军;刘丽丽;张伟;陈涛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甘氨酸补充对一次力竭性运动小鼠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分为3组,每组10只:力竭性游泳运动组(E组),甘氨酸补充后力竭性游泳组(G组)及静息正常对照组(S组)。G组小鼠采用甘氨酸灌胃处理4周,其余两组给予生理盐水。4周后,E组和G组均做力竭性游泳运动。采样后进行补体溶血活性测定,并测定血清中部分生化指标的水平。结果与E组比较,G组的力竭性游泳运动时间显著延长(P<0.01)。力竭性游泳后,E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尿素氮、血清铁(Fe3+)和补体溶血活性(CHA)的水平较S组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P<0.01),与E组比较,G组小鼠血清中上述生化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1),其中ALP和LDH的水平可以恢复到与S组相当的水平(P>0.05)。结论力竭性游泳小鼠血清部分生化指标异常,甘氨酸预补充对这些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小鼠的运动能力。
作者:曹进;樊晓飞;李良菊;徐姿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3种不同椎间融合固定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67例,根据不同融合固定方式分为3组,第1组患者55例采用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第2组患者60例采用聚醚醚酮(PEEK )材料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融合术;第3组患者52例采用PEEK材料MC+锁定式颈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脊髓功能JOA 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情况。结果随访13~50个月,平均26个月。3组的手术耗时、手术过程出血量分析,其中第1组与第2或第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2组与第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1组17例出现短暂的咽部不适,术后48 h消失,吞咽困难1周内改善或消失,2例术后1周内螺钉、钛板松动,并立即进行翻修术。第2、3组分别有19、13例出现短暂的咽部不适,术后48 h内消失,无吞咽困难的发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血肿、切口感染。每组患者术后脊髓功能JO A 评分(17分法)、术后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Cobb角3项评价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第1、2、3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67.1%、66.3%和65.9%,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锁定式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在保持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恢复颈椎曲度、促进植骨融合与自体髂骨钛板固定比较,都能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且前者具有手术固定方法简单,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徐灿华;吴增辉;郑 轶;张清顺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急性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27例急性主观性耳鸣患者分为物理组、药物组、综合组。物理治疗组97例给予高压氧+耳鸣声治疗+针炙治疗,药物治疗组103例给予金多纳改善微循环+激素治疗,综合组127例给予上述两组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周时分别予以耳鸣致残(THI)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周时物理、药物及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60.82%、64.78%、70.08%;治疗4周时有效率分别为70.10%、72.81%、80.31%;治疗2周时物理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分别与物理组及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物理组与药物组分别与2周时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4周时与2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综合组分别与物理组及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治疗急性主观性耳鸣与药物治疗效果相当,但效果不及综合治疗。治疗4周时单纯物理及药物治疗疗效较2周时并未得到明显提高,而综合治疗疗效仍有提高。
作者:杨贵军;高明华;李朝军;李忠万;邝韶景;邹帆;苏述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后尿流改道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法[1]。该手术操作复杂、难度大,且改变了原有的生理功能,对患者术后躯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然而,患者出院便意味着与医院关系的结束,传统的医疗照护服务主要注重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与护理[2],患者只能通过回院复诊来延续治疗和获取相关的康复信息,健康需求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延续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被认为能够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近年,延续护理服务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关注,但目前尚未见在膀胱肿瘤患者中应用的相关报道。研究证明,对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长期监测、随访,对于确定泌尿功能恶化的可能性、恢复的稳定性很有必要[4‐6]。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实施延续护理,探讨其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杨倩蓉;杨明莹;贺加;王剑松;王海峰;李丹娜;杨娇;古启启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在人直肠癌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2(Id‐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探讨直肠癌临床病理学指标与两者的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5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Id‐2和MMP‐9在直肠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Spearman 相关分析法分析Id‐2与MMP‐9表达有无相关性,分析Id‐2与MMP‐9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Id‐2在直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3.21% vs .48.21%,P<0.05),MMP‐9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1.43% vs .44.64%,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 Id‐2与 MMP‐9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0.393,P=0.003);Id‐2和MMP‐9表达水平与直肠癌分化程度、TNM 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结论 Id‐2和MMP‐9的表达水平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直肠癌组织中Id‐2高表达可能是通过MMP‐9途径来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
作者:单铁英;单铁强;岳峰;袁征;王芳;王雪丹;郑海萍;董永杰;周进朝;李桂英 刊期: 2015年第31期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是 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胃癌、Burkitt 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的病因之一。树突状细胞(DC )是目前所知的功能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 APC),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tritic cell ,imDC )具有强大的抗原摄取能力,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启动者,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机体局部imDC的数量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鼻咽部非角化癌中,imDC主要分布于癌巢内;得出结论癌巢内imDC的数量与鼻咽部非角化癌 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 T 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作者:王红(综述);温文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研究碳酸酐酶IX与Pten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8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15例正常肾组织中碳酸酐酶IX与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该两种蛋白的表达与肾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碳酸酐酶 IX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45%,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中的0( P<0.01),Pten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2.86%,明显低于正常肾组织中的100%(P<0.01)。碳酸酐酶IX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分布、肿瘤直径大小、TNM分期、Fuhrman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无关。在98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不同大小肿瘤、不同年龄方面的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Fuhrman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方面的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碳酸酐酶IX与Pten蛋白有助于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Pten蛋白的表达与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有助于肾透明细胞癌的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
作者:刘贝贝;梁朝朝;刘建民;承泽农 刊期: 2015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