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端权;袁方超;龚建平
目的: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对于治疗食管癌患者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44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成两组,A组术后给予芬太尼透皮贴剂;B组术后使用患者自控静脉给药(PCIA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72 h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咳嗽排痰、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个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咳嗽排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应用于食管癌术后镇痛确切有效,不良反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夏海峰;马海涛;陈晓春;黄海涛;陈少慕 刊期: 2015年第31期
肝癌传统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或局部消融,而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 ,TACE)治疗也被用作姑息治疗手段[1‐2]。但由于这些治疗手段适用范围并不广泛,只在肝癌早期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很多肝癌晚期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化疗被用作晚期肝癌也已有50余年历史,包括阿霉素在内的传统化疗药物并未给患者带来生存优势[3]。直至索拉菲尼等靶向治疗药物的问世,给肝癌晚期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索拉菲尼具有潜在抗血管生成和促进凋亡的活性,因此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的效应[4]。作者汇总了相关临床数据,并对靶向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及单独或联合运用的疗效作了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朱端权;袁方超;龚建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同型半胱氨酸(Hcy )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9月在该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930例普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胶体金法测定 H p感染情况,根据 H p感染情况分为Hp阳性组(n=465)和Hp阴性组(n=465例),同时应用化学发光仪通过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浆总 Hcy(tHcy),分析Hp感染与 Hcy之间的关系。结果受检930例人群中,Hp阳性组tHcy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Hp阳性组tHcy水平升高的异常率68.39%,Hp阴性组tHcy水平升高的异常率44.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男性tHcy水平异常率88.25%,女性tHcy水平异常率18.80%;Hp阴性组男性Hcy水平异常率59.76%,女性Hcy水平异常率5.30%,组间同性别异常率及组内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导致高 Hcy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开展 Hp感染的防治,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谢桃;杨璋斌;李文华;王俊峰;谢瑶铃;刘桂枝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究胡芦巴碱(T RG )对缺氧/复氧乳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原代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Control组)、缺氧/复氧组(H/R组)和TRG加缺氧/复氧组(TRG+ H/R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TRG对缺氧/复氧乳鼠心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试剂盒检测SOD活性和MD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rocaspase‐9、cleaved caspase‐9、pro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结果 TRG能够显著降低缺氧/复氧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率(P<0.05),增强SOD活性(P<0.05),减少MDA的生成(P<0.05),稳定线粒体膜电位( P<0.05),促进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化。结论 T RG可减轻缺氧/复氧对乳鼠心肌细胞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和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作者:韩坤;王丹萍;袁磊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已有的治疗措施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及疾病进展,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临床上对应用糖皮质激素、柳氮磺胺吡啶、甲硝唑、6‐巯基嘌呤等常规药物及饮食治疗无效的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 CD)患者使用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 HBOT ),取得了一定效果,且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1‐2]。
作者:陈晨(综述);孔德润(审校)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PD‐L1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 CD127low/‐T reg细胞上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47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 CD127low/‐T reg细胞的含量及其PD‐L1的表达。结果和健康人比较,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 CD127low/‐T reg细胞的含量显著上升,并且PD‐L1的表达明显升高。进一步的分析表明,PD‐L1的表达和结肠癌的病理分期呈正相关,而术后患者CD4+ CD25hi CD127low/‐T reg细胞 PD‐L1的表达则显著下降。结论 CD4+CD25hi CD127low/‐T reg细胞数量及PD‐L1表达的升高可能导致了免疫抑制的增强,这可能是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因素。
作者:梁姣姣;居颂文;高志欣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分析非典型肺栓塞症误诊的常见原因,提高对非典型肺栓塞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及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确诊的120例非典型肺栓塞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120例非典型肺栓塞症入院时误诊39例(误诊率32.5%)。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8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例,肺炎5例,胸腔积液3例,肺结核3例,支气管哮喘3例,房间隔缺损1例,急性左心衰竭1例,心源性晕厥1例。结论非典型肺栓塞症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很容易误诊、误治,临床医师应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对于高度怀疑的患者,应尽早行肺部增强CT 或肺动脉CT 血管造影等检查,减少对非典型肺栓塞症的误诊。
作者:王长安;罗莉;周洪敏;戴曦;李玉英;邓述恺;刘文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主城九区3~6岁儿童的忽视状况。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主城九区18个街道的1316名3~6岁儿童,运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常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3.0软件对不同年龄、性别、忽视层面(身体、情感、教育、安全和医疗)的忽视率与忽视度进行统计学描述与检验。结果重庆市主城九区3~6岁儿童总忽视率为22.95%,总忽视度为39.56±7.19,不同性别、各年龄组间儿童在忽视率和忽视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儿童忽视的5种类型中,忽视率为5.09%~10.64%,其中安全与身体忽视的频率较高,分别为10.64%与9.50%;忽视度为36.94~41.24,教育、身体忽视的强度较大,分别为41.24±10.43与39.81±9.32。除各年龄组儿童情感忽视度外,5种类型的忽视率与其他4类的忽视度在各年龄组及男女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同时受忽视种类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与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儿童均以单项(即只在5种忽视种类的任何一种)受忽视为主,发生率13.68%,构成比59.60%。结论重庆市主城九区3~6岁儿童受到忽视的频率与强度均处于一般水平,除情感忽视强度外,不同性别、各年龄的儿童受到忽视的频率和强度相同。儿童安全与身体受到忽视的频率较高,教育、情感受到忽视的强度较大。所有儿童均以单项受忽视为主。
作者:周晓军;蒋秋静;何春燕;肖年;张高东;林晓宁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研究胸腺素β4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表达影响,探讨胸腺素β4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2013年6~9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切取的增生性瘢痕组织(烧伤后6个月内),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分为实验组(胸腺素浓度分别为0.05、0.1、1.0、5.0μg/mL),对照组(不添加胸腺素β4),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MMP‐2、MMP‐9表达变化。结果胸腺素β4作用后增生性瘢痕组织内MMP‐2、MMP‐9水平增加,分别以1.0μg/mL实验组和5.0μg/mL实验组作用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素β4能剂量依赖性促进MMP‐2、MMP‐9表达,可能是抑制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因素之一。
作者:樊志强;廖立新;张友来;罗飞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观察肺功能及血气分析对间质性肺疾病(ILD )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对26例ILD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进行检测,通过配对 t检验分析指标变化。结果结果显示 ILD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肺活量(VC)升高24.6%(P<0.01),用力肺活量(FVC)升高18.1%(P<0.01),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升高25.6%(P<0.01);血气分析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21.2%(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8.2%(P>0.05)。结论肺功能及血气分析在ILD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中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依据。
作者:王云兵;梅同华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的不同给药方法对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符合标准的120例初次单侧TKA术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33例,女97例;年龄31~81岁,平均(65±9)岁。将患者分为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组(V组)、局部使用氨甲环酸组(T组)、冲洗液使用氨甲环酸组(I组)以及未使用氨甲环酸组(L组),每组30例。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疾病诊断、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比积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术后失红细胞量和输红细胞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V组总红细胞丢失量为(368±95)mL,T组(407±118)mL,少于对照组(509±9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总红细胞丢失量为(491±122)mL,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4)。V组隐性失血量少,T组可见失血量少。4组均未出现深静脉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结论TKA术中静脉和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均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冲洗液中加入氨甲环酸不能有效减少出血量。
作者:及松洁;周一新;李玉军;徐辉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急性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27例急性主观性耳鸣患者分为物理组、药物组、综合组。物理治疗组97例给予高压氧+耳鸣声治疗+针炙治疗,药物治疗组103例给予金多纳改善微循环+激素治疗,综合组127例给予上述两组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周时分别予以耳鸣致残(THI)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周时物理、药物及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60.82%、64.78%、70.08%;治疗4周时有效率分别为70.10%、72.81%、80.31%;治疗2周时物理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分别与物理组及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物理组与药物组分别与2周时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4周时与2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综合组分别与物理组及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理治疗急性主观性耳鸣与药物治疗效果相当,但效果不及综合治疗。治疗4周时单纯物理及药物治疗疗效较2周时并未得到明显提高,而综合治疗疗效仍有提高。
作者:杨贵军;高明华;李朝军;李忠万;邝韶景;邹帆;苏述平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观察在人直肠癌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2(Id‐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探讨直肠癌临床病理学指标与两者的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5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Id‐2和MMP‐9在直肠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Spearman 相关分析法分析Id‐2与MMP‐9表达有无相关性,分析Id‐2与MMP‐9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Id‐2在直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3.21% vs .48.21%,P<0.05),MMP‐9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1.43% vs .44.64%,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 Id‐2与 MMP‐9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0.393,P=0.003);Id‐2和MMP‐9表达水平与直肠癌分化程度、TNM 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结论 Id‐2和MMP‐9的表达水平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直肠癌组织中Id‐2高表达可能是通过MMP‐9途径来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
作者:单铁英;单铁强;岳峰;袁征;王芳;王雪丹;郑海萍;董永杰;周进朝;李桂英 刊期: 2015年第31期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是 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胃癌、Burkitt 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的病因之一。树突状细胞(DC )是目前所知的功能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 APC),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tritic cell ,imDC )具有强大的抗原摄取能力,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启动者,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机体局部imDC的数量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鼻咽部非角化癌中,imDC主要分布于癌巢内;得出结论癌巢内imDC的数量与鼻咽部非角化癌 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 T 细胞,处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作者:王红(综述);温文胜(审校)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敲除大肠埃希菌JM109表面抗原43(Ag43)基因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Sigma公司的TargeTron基因敲除系统和Ag43基因特异设计的PCR引物扩增获得突变Ⅱ组内含子RNA蛋白复合体(RNP)基因序列,然后将这段基因序插入表达RNP的质粒pACD4K‐C中,获得Ag43特异的重组RNP质粒pACD4K‐Ag43。后将pACD4K‐Ag43转化JM109,经过IPTG诱导表达将Ⅱ组内含子插入Ag43特异的部位。结果通过软件分析发现插入Ⅱ组内含子的佳位点位于碱基1812和1913之间,琼脂糖凝胶电泳发现PCR扩增的突变Ⅱ组内含子RNP基因序列分子量大小和预期值(350 bp)相一致,用NheⅠ和HindⅢ二种酶切分析重组质粒pACD4K‐Ag43结果和预期值相符,PCR扩增相应产物和基因测序显示Ⅱ组内含子特异地插入Ag43基因碱基序列的1812/1913位点。结论成功地将大肠埃希菌JM109中的基因敲除,为更进一步深入研究Ag43基因的功能和将其作为制备重组Ag43嵌合蛋白的宿主菌奠定了基础。
作者:黄用豪;赵焕阁;周松森;林映莹;谭光宏;黄风迎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3种不同椎间融合固定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67例,根据不同融合固定方式分为3组,第1组患者55例采用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第2组患者60例采用聚醚醚酮(PEEK )材料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融合术;第3组患者52例采用PEEK材料MC+锁定式颈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脊髓功能JOA 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情况。结果随访13~50个月,平均26个月。3组的手术耗时、手术过程出血量分析,其中第1组与第2或第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2组与第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1组17例出现短暂的咽部不适,术后48 h消失,吞咽困难1周内改善或消失,2例术后1周内螺钉、钛板松动,并立即进行翻修术。第2、3组分别有19、13例出现短暂的咽部不适,术后48 h内消失,无吞咽困难的发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血肿、切口感染。每组患者术后脊髓功能JO A 评分(17分法)、术后节段椎间高度和颈椎Cobb角3项评价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第1、2、3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67.1%、66.3%和65.9%,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锁定式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在保持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恢复颈椎曲度、促进植骨融合与自体髂骨钛板固定比较,都能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且前者具有手术固定方法简单,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徐灿华;吴增辉;郑 轶;张清顺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就诊的63例(84个)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结节大小分为≤1 cm组和>1 cm组,分别观察每组结节的增强特征。结果≤1 cm组结节在增强模式及增强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强边界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cm组结节在增强模式、增强程度及增强边界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1 cm组中,用不均匀低增强诊断恶性结节,环状增强诊断良性结节有临床意义。结论≤1.0cm结节,超声造影表现多样化,需进一步研究;>1.0cm结节,超声造影对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临床价值。
作者:罗艺;向君彦;韩小容 刊期: 2015年第31期
目的:在满足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要求的前提下,该研究以5个射野来进行调强放射治疗(IM RI )计划制订,从而达到以尽可能少的射野数目进行鼻咽癌的IM RI。方法通过对本院鼻咽癌患者放疗计划的对比分析,以0°、75°、125°、225°、285°方案进行布野,并以该布野方案同前五野、后五野、五野均分3种方案进行比较,对终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靶区大剂量(Dmax )和小剂量(Dmin )上,4种布野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靶区D95、平均剂量(Dmean )及危及器官的剂量上,4种布野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综合比较4种布野方案在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分布,以0°、75°、125°、225°、285°方案布野时,能够得出更优的结果,该布野方案可实现本地区鼻咽癌患者的IM RI。
作者:陈伟;何海 刊期: 2015年第31期
血液系统肿瘤包括髓系和淋系两大类,常见的髓系肿瘤有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 ,M PN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等。环境、年龄、机体本身等因素作用使得细胞的分化阻滞、异常增殖发生在机体造血的不同阶段,引起不同血液系统肿瘤亚型的产生。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1],单细胞分析技术[2],基因芯片,基因表达谱分析等基因分析技术及异种移植技术等动物实验技术[3]的成熟应用,肿瘤细胞的基因特征、基因表达变化过程和致病特征已经越来越清晰。关于肿瘤基因相关致病机制的研究主要有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 ,CSC)[4]和克隆演变理论[5],本文将重点阐述克隆演变理论在髓系肿瘤发病机制中的应用。
作者:苟阳;杨武晨;杨程(综述);彭贤贵(审校) 刊期: 2015年第31期
作者:《重庆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