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指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热压伤

李红卫;沈宏;赵永健

关键词:外科皮瓣, 指骨, 热压伤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指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热压伤的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手指热压伤创面12例15指,创面清创后均伴有肌腱和/或指骨外露,缺损面积1.5cm×2.0cm~2.2cm×3.0cm,应用以指固有动脉不同节段背侧支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其中顺行皮瓣4指,逆行皮瓣11指。结果12例15指皮瓣中4指顺行皮瓣和9指逆行皮瓣完全成活,2指逆行皮瓣远端发生部分浅层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除有3指皮瓣缘瘢痕较明显外,其余各手指外形满意,皮瓣质地、厚度、色泽与受区相似,不臃肿、耐磨,手指伸屈功能满意,皮瓣两点分辨觉9~11mm。结论指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不损伤主要血管、神经,具有操作简单,血管蒂长、旋转弧大和成功率高等优点,是治疗手指深度热压伤的理想方法。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初级创伤救治(PTC)原则在规范化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对该院2011~2012年使用该培训技能院前急救严重创伤患者和2011年前未使用该培训技能院前急救严重外伤患者各1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使用PTC规范化急救院前创伤患者在转运后死亡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TC培训项目能够指导院前急救,进一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作者:范小勇;郝向峰;石德志;吴景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以便减少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7例患者中有62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L AD )33例(LAD组),左回旋支(LCX)7例(LCX组),右冠状动脉(RCA)22例(RCA组)。LAD组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RCA组(P<0.05);RCA组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LAD组(P<0.05)。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小于6 h发生心律失常43例,而大于6 h发生心律失常19例;心律失常主要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相关动脉较早开通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心律失常的类型与梗死相关动脉有相关性,其发生率与再灌注时间有关。

    作者:查克岚;曾瑜;李家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基于共词分析法的我国儿科临床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儿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实用性很强的临床学科,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临床教学的难度远高于其他学科。因而医学生对儿科学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儿科临床教学工作中带教教师的积极性亦很难充分发挥,加之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影响了儿科临床教学工作的开展。目前儿科临床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2]。临床教学和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从医学生过渡到医师的第一步,是医学生进入到医疗活动的开始。不少儿科医务工作者和教务工作者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儿科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研究,提出对策,以期寻找新的改善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作者:杨晓燕;陈超;母得志;唐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规范化护士培训中指导教师现状与思考

    规范化护士培训是指护理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继岗前培训后所接受的护理专业培训,目的是使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语水平和医德医风等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试行条例》规定的护师基本条件[1]。2006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我省各地乃至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了规范化护士培训,取得了“模式”性经验,但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没有相应的认证标准。本研究对四川省规范化护士培训中指导教师任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探索规范化护士培训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以期对指导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有所启示。

    作者:陈丽;文华;陈晨;佘秋群;涂素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内毒素急性肾损伤大鼠肾组织liv in的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livin在内毒素急性肾损伤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急性肾损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内毒素急性肾损伤大鼠模型,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并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观察肾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不同时间点上,内毒素急性肾损伤大鼠肾组织中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变化与肾损伤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内毒素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明显,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显著升高(P<0.01),存在急性肾损伤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提示,livin和caspase-3在内毒素大鼠肾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P<0.01),且在livin出现较高水平表达后,随时间推移,caspase-3表达增强趋势变缓。结论 livin参与了内毒素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并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3等重要凋亡效应蛋白,发挥减轻肾损伤、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作者:佟琳;张标;姚华国;孙小聪;陈骥;观春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B型尿钠肽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B型尿钠肽(BNP)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液体复苏过程中的临床意义,用以指导临床补液。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急救中心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5例S A P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晶胶比3∶1为界,将患者分为低晶胶比组(45例)和高晶胶比组(40例),以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为复苏终点,观察液体复苏前及复苏后1、2、3 d 及出院前1 d BNP 的变化。结果不同晶胶比的液体复苏均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BNP 随复苏液体总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液体量呈正相关;与高晶胶比组相比,低晶胶比组所需液体量明显减少。结论对SAP 患者宜监测血浆BNP 以指导液体复苏,且宜采用提高胶体比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

    作者:刘茂霞;曾波;梅浙川;万晓强;曾庆贵;郑紫丹;肖潇;廖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11例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异位胰腺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集的11例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胃贲门部1例,胃底2例,胃体2例,幽门窦5例,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多发1例;10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结果异位胰腺诊断通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难度,1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预后好,未出现复发及其相关的病情恶化表现。随访3~60个月,患者一般状况较好,无消化道不适症状,复查胃镜检查未见异常。结论对有临床表现的异位胰腺患者必需行手术治疗;若无症状的患者,一经诊断为异位胰腺,好手术治疗。

    作者:詹玮;甄运寰;张汝一;吴晓萍;廖欣;李珀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影像学位置对PFNA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影像学位置对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 )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121例接受了PFNA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术后尖顶距(TAD)值分组,A组72例,TAD<20 mm ;B组49例, TAD≥20 mm。比较两组手术后的疗效情况。结果 A组总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40.3%,明显低于B组的75.5%(P<0.05);A组发生轻度贫血、低蛋白血症的比例明显低于B组(P<0.05);骨折稳定型和不稳定型A组开始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B组(P<0.05);B组稳定型患者开始行走时间、开始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骨性愈合时间明显低于不稳定型(P<0.05);骨折稳定型和不稳定型A组Harris评分为优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稳定型患者评分为优的比例明显高于不稳定型(P<0.05)。生物力学实验表明,骨折稳定型和不稳定型C组在拉伸侧、压缩侧、外侧、内侧的应力强度均明显高于D组(P<0.05);D组稳定型患者在拉伸侧、压缩侧、外侧、内侧的应力强度均明显高于不稳定型(P<0.05)。结论术后 TAD值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预后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合适的影像学位置有助于提高PFNA手术的疗效。

    作者:宋阳;毕荣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超声内镜与CT检查对食管癌临床TN分期的比较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EUS)与CT检查在食管癌术前临床分期中的准确率。方法对临床诊断为食管癌的6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EUS检查组和CT检查组,每组各34例,于术前行EUS或CT检查,并按照TNM(2003)分期标准作出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比较。结果以食管癌术后病理分期作为标准,术前EUS检查T、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Tis期0(0/2),T1期75.0%(3/4),T2期75.0%(6/8),T3期86.7%(13/15),T4期80.0%(4/5),T期总准确率为76.5%(26/34);N0期71.4%(5/7),N1期75.0%(9/12),N2期0(0/11),N3期0(0/4),N期总准确率为41.2%(14/34)。术前CT检查T、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Tis期0(0/1),T1期33.3%(2/6),T2期28.6%(2/7),T3期78.6%(11/14),T4期83.3%(5/6),T期总准确率为58.8%(20/34),与EUS检查组T期总准确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0期77.8%(7/9),N1期76.9%(10/13),N2期66.7%(4/6),N3期50.0%(3/6),N期总准确率为70.6%(24/34),与EUS检查组N期总准确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US检查对食管癌的临床T期诊断准确率较高,而CT检查对食管癌的N期诊断准确率较高,术前采用EUS联合CT检查可能对指导术前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文静;沈小春;刘海燕;李平;兰丽;陈东风;兰春慧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手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手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9~2012在该院行手部手术的患者197例。记录患者一般状况、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压波动大于20%),随访并记录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因素分析。结果术后48 h内发生心血管事件23例,总发生率为11.7%,其中窦速3例(1.52%),房颤2例(1.02%),室性早搏4例(2.03%),心肌缺血11例(5.58%),心绞痛3例(1.52%),心肌梗死1例(0.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影响因素分别为糖尿病(OR=2.012,P=0.023)、冠心病(OR=2.301,P=0.028)、术前ST缺血改变(OR=2.942,P=0.031)、血脂异常(OR=3.012,P=0.019)、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OR=3.522,P=0.020)。结论手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冠心病、术前ST缺血改变、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任志鹏;梁运海;刘东;刘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以上唇动脉为蒂的逆行鼻唇沟瓣修复鼻眶下区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以上唇动脉为蒂的逆行鼻唇沟瓣修复鼻眶下区缺损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9月至2013年5月,收治鼻眶下缺损患者13例。所有患者为肿瘤切除术鼻眶下区缺损,病程为2个月至28年。缺损范围为2.0cm×1.2cm~4.0 cm ×3.6 cm。术中采用同侧上唇动脉为蒂的逆行鼻唇沟瓣修复缺损,其中10例为带蒂皮瓣,3例为轴型岛状皮瓣;皮瓣切取范围与缺损大小相近。供区直接对位缝合。结果所有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切口全为Ⅰ期愈合。4例因皮瓣蒂部略为臃肿,术后6~12个月后行皮瓣修整术。13例患者均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4~60个月,平均28.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颜色与受区相似,鼻外形较好,无通气障碍。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以上唇动脉为蒂的逆行鼻唇沟瓣是一种修复鼻眶下区缺损的较好方法。

    作者:刘平;李勇;郑田;季平;邱丽华;李颖;张碧;鲁琦;赵洪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全反式维甲酸对人肺腺癌 A549体外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增殖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以肺腺癌A549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噻唑蓝(MTT)法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细胞,计算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细微结构变化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细胞上清液中环氧化酶-2(COX-2)的水平变化。结果不同试验浓度的ATRA处理肺腺癌A549细胞,均能对A549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经过72h后,各试验浓度组均可见COX-2在细胞质中的表达明显下降,并与浓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检测(1×10-5mol/L、1×10-4mol/L)试验组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配体(TRAIL)表达水平,发现经ATRA处理后,A549细胞上清液中TRAIL表达升高。结论ATRA对肺癌细胞A549具有显著抑瘤效应,此效应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在肺癌组织中ATRA可能通过诱导凋亡发挥抑瘤效应,可为肺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梁宇佳;杨小琼;兰四友;秦艳;邓述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无手术指征初产妇行剖宫产术的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初产妇无手术指征行剖宫产术的原因,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将640例初产妇分为无手术指征行剖宫产组(观察组)和自然分娩组(对照组),各320例。对产妇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组间剖宫产可能原因量表、剖宫产及孕期知识量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月收入大于2000元的比例以及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忍受度、无信心自然顺产、择时生产、家属意愿、高龄产妇方面,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期知识了解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高(大专及以上学历)、不能忍受疼痛、无信心自然顺产、择时生产、高龄产妇及孕期知识了解程度低,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结论对不能忍受疼痛、无信心自然顺产的产妇可采用适当的镇痛及鼓励手段;对择时生产、高龄产妇及孕期知识了解程度低的产妇可加强产妇教育。

    作者:刘世英;李增艳;张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吉西他滨与长春瑞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于该院接受诊断和治疗并对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观察组给予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6%,对照组为7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21.1%)显著低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31.6%)和静脉炎发生率(3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和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及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总有效率,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李瑞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CT扫描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及Schatzker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扫描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及Schatzker分型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选取80例经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与CT扫描重建在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和Schatzker分型中的差异,分析C T扫描重建对治疗方案的影响。结果经X线片检查,77例患者可获得初步诊断,3例X线片检查不能确定骨折分型;经CT扫描重建后,3例X线片检查不能确定患者1例为Ⅰ型,2例为Ⅳ型;另外,7例患者更改Schatzker分型,其中3例Ⅱ型改为Ⅴ型,1例Ⅲ型改为Ⅱ型,3例Ⅳ型改为Ⅴ型。经比较发现,X线片与C T扫描重建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T扫描重建后10例患者Schatzker分型改变或明确,根据CT分型确定手术方案,并作相应调整。8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所见骨折分型与C T扫描重建相符,C T 重建准确率为100.0%(80/80),X线片准确率为87.5%(70/80)。随访12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结论 C T扫描重建技术能直观、立体地反映胫骨平台骨折情况,包括具体的部位、类型、关节塌陷程度等,对制订手术方案、准确复位以及术后复查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汪文章;刘剑;张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微小RNA鼻咽癌潜在的诊断标志和治疗靶点

    鼻咽癌主要为非角化鳞状细胞癌,其恶性程度很高,伴随着局部浸润和早期远处转移。鼻咽癌的病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EB病毒(EBV )感染,然而,鼻咽癌发病的分子机制仍未完全明确。鼻咽癌对放化疗非常敏感,如果肿瘤仅局限于鼻咽部,可以通过放疗治愈。遗憾的是,30%~40%确诊的患者已经到了晚期,他们往往在治疗4年后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因此,迫切需要更深入地研究鼻咽癌的分子机制,寻找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案。

    作者:龙表利(综述);胡国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铜绿假单胞菌对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临床分离的24株铜绿假单胞菌(PA )对致病性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等)的抑制作用。方法收集临床上24株PA ,通过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及API 20NE(法国梅里埃公司产品)进行鉴定;通过纸片法、十字交叉划线法及共培养检测PA对致病性真菌的抑制作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有抑制作用的PA和无抑制作用的PA分泌蛋白进行电泳。结果24株PA中部分菌株对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而部分PA菌株有一定抑制作用,另外一些完全没有抑制作用;共孵育试验显示 PA可能是通过抑制真菌的菌丝生长而产生抑制作用。SDS-PAGE显示有抑制作用的PA和无抑制作用的PA分泌物蛋白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PA对常见的致病真菌具有抑制作用,推测可能与抑制真菌的菌丝生长及分泌抑制真菌生长的各种蛋白类物质有关。

    作者:徐令清;汪峰;侯红艳;刘彩林;欧国平;孙明月;孙自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结合小块膨胀海绵压迫治疗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结合小块膨胀海绵压迫治疗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患者200例,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96例,给予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结合小块膨胀海绵压迫治疗;对照组104例,给予鼻内窥镜直视下小块膨胀海绵压迫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查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治疗有效率、治疗后复发率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治疗有效率(98.96%)明显高于对照组(7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成功后3个月的复发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成功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1.04%)低于对照组(4.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结合小块膨胀海绵压迫治疗老年人难治性鼻腔前端出血止血彻底,疗效显著。

    作者:肖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PTEN、P27和BAG-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PTEN、P27和BAG-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10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90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和44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T EN、P27和BAG-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PT EN和P27在子宫内膜癌及增生组织呈低表达,BAG-1呈高表达。PT EN和BAG-1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相关,BAG-1表达还与患者临床分期相关,而 P27表达与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相关性。三者关联性分析显示,PT EN与P27及BAG-1之间存在关联性,而P27与BAG-1之间无关联。结论子宫内膜癌及增生组织中PT EN和P27呈低表达,BAG-1呈高表达,三者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梁艳芳;曾今诚;康东平;王玲梅;陈灿;阮建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莫沙必利与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莫沙必利与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0例采用莫沙必利治疗(莫沙必利组),50例采用多潘立酮治疗(多潘立酮组),比较两组治疗7、14、28 d的有效率,以及治疗后1、3、6个月的累计复发率。结果多潘立酮组治疗7 d后有效率(66.0%)明显高于莫沙必利组(52.0%)( P<0.05),14、28 d有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莫沙必利组6个月累计复发率(32.0%)明显低于多潘立酮组(44.0%)(P<0.05),1、3个月复发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显效较快,但复发率较高,远期疗效欠佳;莫沙必利显效温和,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倪猛;高改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